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教学论文: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教学是需要策略的、有方法的,不能盲目教。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教学论文: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摘 要:计算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能够唤起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算法与算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教学活动有效融合,在各种形式的计算练习中感受计算的趣味性,从而提高的计算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使枯燥的计算课变得变加精彩,
关键词:计算教学 情境 探究活动 趣味引 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因其单一枯燥、趣味性不足等特点,许多教师和都不喜欢上计算课,如何将计算课上得更有趣、更高效,值得每位数学老师深思。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小学数学分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学段目标,不论是哪一学段目标,都离不开计算。在小学学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也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指出:要“使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然而在大多数教师和眼中,计算都是和“枯燥”联系在一起的,许多教师和都害怕上计算课,究其原因,我认为与计算课的特点单一枯燥、趣味不足有关。如何让计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饶有兴趣地学习计算,成了目前所有教师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因为计算的枯燥性这一特点,我认为计算教学更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的已知经验,创设合适、有趣的活动情境来引入教学,使计算能融入现实生活中,通过引导参与到这些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中,感受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对学习计算的兴趣。尤其是低中年级段的,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新奇、好玩”的事物,因此在情境的创设和呈现方式上更要体现趣味性,如比赛、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
在教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到操场进行一次踢毽子比赛,在比赛之前出示如下题目:全班42名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如果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有没有剩余的?余几人呢?通过数数、分组或者列除法算式42÷5=8……2这些方式,很快就算出了结果,通过这种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中抽象的商和余数形象地展现出来,理解起来更加直观。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还有哪些不同的分法?怎样分才没有剩余呢?孩子们再次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分组活动中,在讨论交流中又进行了很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练习,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再次掌握、巩固。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拓展了数学思维,把从枯燥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计算的乐趣,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
我们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时候我先讲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然后引出了“1+2+3+…+100=”这道题目,告诉,高斯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算出这道题的结果,你们能做到吗?的兴趣很快就被点燃了,从而为应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高效的探究环节计算课本身比较枯燥无味,需要进行反复操练,如何让喜欢计算课呢?除了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还需要老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化,大胆放手,给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感受计算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时,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3后,我并没有直接开始教学算理,而是组织先独立思考,看能不能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找到计算的方法,找到一种计算方法就可以给小组加5分,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个个大显身手,接下来的汇报展示环节出现了以下几种计算方式:
(1)利用小棒,通过一一摆放后数一数得到36。
(2)利用加法的知识,12+12+12=36。
(3)把12分成10和2,三个10相加等于30,三个2相加等于6,30+6=36,先分后加,最后再加。
(4)把12分成10和2,10×3=30,2×3=6,30+6=36,先分后乘,最后再加。
(5)把12分成6和6,6×3=18,然后18+18=36。
(6)列竖式计算。
同学们在自己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上,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他们自己独有的思考方法,在独立思考、探究算法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计算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然而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他们经常会按照大人们的思维方式来引导,这种教学形式不仅限制了思维发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枯燥的教学形式又怎么能让对数学课产生兴趣呢?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敢于放手,给独立思考、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有了自我展现的空间,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

教学论文_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
三、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在传统的计算教学理念中,教师总是将题海战术作为巩固计算训练的重要方式,但这种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练习让对计算失去了兴趣,甚至对计算产生抵制的情绪。所以,在巩固计算教学时,我们应设计、开展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增添计算练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练习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草地上有一群小羊在吃草(9只),一会儿又跑来了1只羊。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顿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表现欲,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我接着播放课件,还是9只小羊在吃草,这时候跑来了3只小羊,这次我还没提问,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计算了。然后课件依次出示又来了4只小羊、5只小羊、6只小羊……请同学们自己列算式进行计算,孩子们个个信心十足。在这种有趣的练习形式中,孩子们边玩边学,不知不觉就完成了9加几的计算训练。相信这样的练习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印象深刻的,也是愿意去体验的。为了提高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进行口算训练。在强调计算的同时,注意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当然,计算是需要适量训练的,但也不能盲目地采用题海战术,在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根据练习中常见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设计一些对比练习或变式练习。
四、有效结合算理与算法计算教学离不开算理与算法的理解,如何在抽象的算理和直接的算法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两者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呢?我想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两个案例来分析。
新课标中强调“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样化的算法应作为计算教学的一大亮点,呈现的各种不同的算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应该组织并引导对各种不同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优算法。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中的42÷2时,我组织先自主探讨,孩子们找到了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其中有一位写出了列竖式的方法,但大部分对这种方法并不理解。此时,我通过让自己动手分小棒,一边分,一边讲解,最后利用PPT课件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进行融合:第一次分了什么?写在竖式的什么地方?第二次又分了什么?又是怎样写在竖式上的?利用分小棒和课件的演示,将抽象思维具体化,了解竖式是怎么来的,在算法多样化中体会列竖式这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和优点,进一步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
算理给计算了一个精准的思维方向,确保计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而算法则是以算理为基础,在计算中,正确的算法能帮助我们快速地完成计算,提高计算的效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例如:在教学三位数加两位数“253+46”时,我们可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253是由2个百、5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所以在计算时应该先把3个一和6个一相加,得到9个一,再把5个十和4个十相加,得到9个十,最后把3个百、9个
十、9个一合并得299,这是算理。经过研究探索之后,会发现计算中存在的规律,个位数字能直接与个位数字相加,十位数字能直接与十位数字相加,百位数字也能直接与百位数字相加,也就是同一数位上的数字只能与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在些过程中充分理解了算理,从而自主归纳总结出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在教学计算时,教师要充分引导感受计算的重要意义,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计算,现实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运用计算才能解决,体会计算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通过有趣的活动创设、高效的探究活动、算理与算法的有效结合,再辅以形式多样、趣味横生的练习,相信不仅仅能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感受到学习计算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在有效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拥有了特别精彩、有趣的计算课堂。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教学论文: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完整版毕业论文】物流案例与实训教学大纲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教学论文: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物流案例与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物流案例与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涉足的一门专业 课、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案例分析一直是管理学科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了解理论上的原理、 方法是如何应用在实际企业管理中的。对于物流管理课程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大量、丰富的 案例分析,才能帮助将书本中的物流理论与物流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明了在企业中是如 何处理物流的实际问题的。本课程重点分析了有关物流采购、仓储、库存、配送、运输与包 装、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运作管理、物流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案 例,注重理论与实践分析的结合。
三、教材教参:教 材:《现代物流案例分析》 ,沈默,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
6.教 参:
1、 《物流案例与分析》 .吴理门.天津大学出版社. 20
11.
1.
2、 《物流案例与实训》 .申纲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10.
8.
3、 《物流案例与实训》 .邱雪峰.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
9.
9.

教学论文_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方式
1、教学辅助资料: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2、实训环节:在进行教学时,约有 8课时由自由讨论分析。
五、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课程 2个学分, 总教学时数为 32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教学论文: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 第三方物流及物流战略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几个案例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第三方物流及物流战略和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第三方物流,难点是物流战略的运用。教学内容:
1.3 天美百达集团的全球物流战略
1.9 沃尔玛就是拥有超级竞争力的物流公司第二章 采购与生产物流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几个案例的分析,了解和掌握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采购物流,难点是生产物流。基本内容:
2.1 西门子:基于产品分析的采购策略
2.2 海尔:基于信息技术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2.3 一家饺子馆的物流实务
2.4 集中采购的优势与阻力
2.5 削减采购成本的有效方式--招标采购
2.6 供应商评估评定过程中的矛盾
2.7 某公司的购销比价管理体系

教学论文_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
2.8 卢-马克公司的饼干生产
2.9 日本丰田的准时生产系统第三章 仓储与配送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几个案例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仓储与配送的具体运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入库管理,难点是物流配送系统基本内容:
3.1 国外仓储管理值得借鉴的经验
3.2 大连恒新零部件公司配件出入库管理
3.3 先进的货物分拣系统提高物流效率
3.4 从传统仓储向现代物流的跨越--中储物流动作模式
3.5 伊藤洋华堂物流管理模式
3.6 天原物流的困惑教学论文: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基本内容:
9.3 停车场对车载货物有无保管责任第十章 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几个案例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应具备的素质,难点是素质的培养。
基本内容:
10.9 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第十一章 物流服务管理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几个案例的分析, 了解和掌握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服务一体 化。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创新,难点是务一体化。基本内容:.
11.2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服务一体化
六、考核方式考试课,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80%。

教学论文_浅谈计算课的教学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