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在信息普遍化的今天,又碰上新课改,如何做好教学改革?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摘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新时代的新课程,需要构建有利于独立思考、积极动手、主动创新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加强教学研究与探索,践行新课改理念,推动新课改进程,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改革与创新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立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策略与创新途径展开教学,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一、革新教学理念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开放、自由、愉悦、生动的课堂氛围,激发主动思考的热情,培养积极参与的自信,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让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表格信息加工”的时候,教师采用了“先学后教、自主发现”的教学模式,给布置了一个“大家来找茬”的任务:先播放一段教师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与处理的视频,然后让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思考,给教师“找错”。这种角色互换的新鲜感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开始认真钻研教材,更加仔细地观察视频,都跃跃欲试地开始了“找茬大冒险”。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为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创造了机会,探索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
二、革新教学方法
(一)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使用新课改要求教师为构建“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促进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学习“使用数据库”的时候,在理论讲解结束之后,教师给布置了一个小组讨论任务:请进入我校成绩管理系统,进行完整操作之后,探讨:我校成绩管理系统在信息录入、检索和提取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可以如何改进?通过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的独立思考,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也促进了的相互交流,培养了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给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更要锻炼的信息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对于培养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大有裨益。例如,在学完“动画信息的加工”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给发布一个小组任务:利用所学内容,完成以“学校宣传片”为主题的flash动画作品,并将作品上传到班级学习群组,供大家欣赏。如果说小组讨论是帮助深化理论学习成果的“法宝”,那么任务驱动就是帮助锻炼实践学习技能的“神器”,二者都能够激发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的热情。
三、革新教学手段"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全体的需求,促进的个性化发展。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做到兼顾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不同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尝试革新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班级学习群组等,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使全体都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趣味性与成就感。例如,在任务驱动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布功能,给不同层次的下发不同的学习任务;利用控功能,观察每个的任务完成进度;利用交互功能,对进行个别指导;利用评价功能,对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成情况加以个性化点评。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每个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关爱,从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的个性化发展。
四、革新教学评价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对教学评价加以革新,坚持以过程性的眼光看待的学习表现,以发展性眼光看待的学习成果,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教学相长”和“交流合作”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通过师生互评、互评、评价等多种方式,将教师、、都纳入到评价主体当中,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例如,让将作业上传到班级学习群组,组织进行组内互评,通过小组交流与鉴赏的方式,使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新课标”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关注的理论学习,更要关注的实践操作与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应该丰富评价方法,通过建立成长档案、开展作品交流展示、书写个性化评语等多种方法,对展开多元化评价,运用不同的方法,促进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例如,针对同一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根据的学习基础与性格特征,给出个性化的评价,从而激发的学习潜能。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书本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卷面成绩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应该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将的课堂听课表现、小组讨论表现、任务驱动表现、课前预习成果、课后作业质量等都纳入到评价标准当中,多角度、多层面地评价。例如,为了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给布置预习任务,并将的预习成果纳入到评价标准当中,从而帮助养成主动预习和高效预习的良好习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革新教学评价,并发挥教学评价对于教师教学与学习的督促与指导作用,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1]姚玉婷.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4).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
[2]周耀枫.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最新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2017)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 (教科版)2017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目 录
1.1 信息及其特征 . ..........................................................................................................................
1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 .............................................................................................................. 4
2.1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 .............................................................................................................. 8
2.
2.1 搜索引擎 . ............................................................................................................................ 10
2.
2.2 搜索技巧 . ............................................................................................................................ 13
2.
3.1 文件及其类型 . .................................................................................................................... 16
2.
3.2 多途径下载文件 . ................................................................................................................ 19
2.
3.3下载效率的提高 . ................................................................................................................. 22
2.4 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 ........................................................................................................ 2
43.1 信息加工概述 . ........................................................................................................................ 27
3.2 信息的编程加工 . .................................................................................................................... 30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
3.3 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 ................................................................................................................ 3
34.
1.1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 ............................................................................................................. 36
4.
1.2 字处理软件 . ........................................................................................................................ 39
4.
1.3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 . ............................................................................................. 42
4.
2.1表格数据的处理 . ................................................................................................................. 45
4.
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 . ............................................................................................................. 48
4.
2.3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 . ..................................................................................................... 51
4.2 表格信息的加工 (作业 ) . ........................................................................................................ 5
45.1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 ........................................................................................................ 55
5.2 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 ........................................................................................................ 58
5.
3.1 图像的类型与格式 . ............................................................................................................ 61
5.
3.2 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 .................................................................................................... 6
36.1 信息集成
(1). .......................................................................................................................... 66
6.1 信息集成
(2). .......................................................................................................................... 69
6.2 信息发布 . ................................................................................................................................ 71
6.3 信息交流 . ................................................................................................................................ 7
47.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 ................................................................................................................. 76
7.2 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 .................................................................................................... 79
7.3 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 . .................................................................................................... 81
2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抱歉,获取内容失败请稍后新尝试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