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今天小编带给大家,教师师德一直是学校里面的一个大问题,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教师都具备那样好的素质,那么目前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一起看看吧![摘要]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出发,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师德教育应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度保障、民主管理、营造氛围、心理辅导来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教育[作者简介]孙玉萍(1971- ),女,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师资管理与培训。(天津300074)[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07年教卫系统重点调研课题“新时期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130-02
在《说文解字》中,“德”被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有人认为“‘外得于人’说的是要正直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内得于己’讲的是内心修养,也就是要无愧于心。”①另外有些人认为:“这八个字实际上是讲德的两个来源:一是从他人那里获得;二是从自己内心的体验上获得。德实际上是指客观的道德准则在人身上的表现,即人对客观道德准则掌握遵循的程度。”②“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分析为全面掌握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对天津市23所高校(其中本科校18所,高职校5所)的288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了5所学校,与部分教师座谈。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各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市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1.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热情高。34%的教师表示教师工作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另有63%的教师表示喜欢教师工作。近30%的人每日用于工作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即使是休息日,也有66%的人用于工作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他们几乎全部表示自己喜欢和在一起,自信自己可以成为的榜样。有50%的教师认为选择教师职业是认为自己适合做教师,这是多种选项中最集中的。
2.对学校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待提高。有30%的青年教师对学校规章制度只能回答“知道一些”或“不知道”,自信自己非常熟悉学校规章制度的只有16%,他们中的18%存在迟到、提前下课、中途离开课堂等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情,他们中的58%对教师的行为要求不是很清楚,他们几乎全部会被的求情打动,而改变的成绩。
3.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32%的青年教师有校外收入,其中有3%的人收入超过了校内。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教师的校外兼职能使教师更多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少数教师校外收入较高,甚至超过校内收入,很难保证把全部精力投入校内的教育教学中。调查中也发现个别教师热衷于校外兼职,利用高校教师较多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把兼职当成了主业。
4.各学校师德教育形式单一。各学校均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近年高校扩招使高校师资严重不足,各校招聘引进了一批新教师。他们有热情,学历高。各学校的师德教育多采取文件规定、会议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师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教师最希望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是“榜样”(占48%),德育理论也表明,德育教育应多样化。
5.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扩招使各校师资严重不足,高校教师压力过重,教师要面对来自教学内容更新、学校严格管理、同行评教、晋升职称科研成果、考核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堪重负,由此而产生消极或反感情绪,造成教师职业道德滑坡。
(二)当前高校教师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高校青年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状况较好。在要求教师对当前教师职业道德评分时,分别给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分数的人占8%、56%、15%、17%、4%。综合各校情况,新时期常见的教师不良职业道德行为主要有:
(1)有的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第二职业;教学不认真,教学效果差;满足现状,业务上不进取。
(2)有的教师对缺乏爱心,对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不够,只教书不育人;指责、埋怨、歧视。
(3)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和影响(衣着、说话、举止等),甚至把工作、生活中的个人成见和怨气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
(4)有的教师考虑个人名利多,不能正确对待授课课时和教师职务晋升,不能团结周围老师。
(5)有的教师“以教谋私”,接受、财物等,考试等工作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
二、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归类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确切地讲,是这个人同时具有某种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品质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这五种因素的集合体。
(一)师德认识问题道德认识,就是人们对某种社会道德关系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和准则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表现在多数青年教师不了解学校规章制度,不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什么行为违背了教师道德。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二)师德情感问题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慕和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绪的体验。表现在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对缺乏爱心;违背原则宽容放纵,不管不问,或者苛刻指责,埋怨歧视。
(三)师德意志问题
道德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有没有坚毅果敢的道德意志,是青年教师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现今学校中青年教师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若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半途而废。表现为受物质利益诱惑,讲实惠,按酬付劳,功利主义盛行。
(四)师德信念问题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发自内心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在人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表现为缺乏职业神圣感,把教师职业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没有把其看成为之奋斗的事业。
(五)师德习惯问题从道德品质的最终形成来看,道德行为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自觉性上面,而是要按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行动,成为青年教师的日常习惯,这就是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主要特征是:它不是时时事事需要诉诸自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经常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表现在有人督检查时,就能遵守道德规范,没有督时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三、增强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过去的师德教育理论过于强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重“投入”轻“产出”,重“灌输”轻“接受”。结合青年教师特点,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即从教育者的视角转向受教育者的视角。应坚持把接受者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只有青年教师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的影响,并通过主动的“内化”表现出来,师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
(一)制度保障,明确教师的行为规范根据德育认识过程理论,个体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方面的因素所构成,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各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言语行为规范和优良高尚品质的总和。“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③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虽主要靠其自身觉悟、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但绝离不开制度保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提倡、教育、督促和引导。
(二)民主管理,增强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意识到主体的存在以及主体的作用。教育活动中应通过无拘无束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与交融,应创造一种能使受教育者讲真话,表达真实内心世界的气氛,教育者要积极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首先,学校各项事务应建立在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之上。要坚持民主治校,大力倡导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督,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执行的方针政策,严格遵纪守法,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者应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下放管理权限,建立科学的决策参与制度,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才能和潜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老教师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德育理论认为,行为的获得是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榜样示范是形成行为的主渠道。“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④这与我国传统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教育理论是一致的。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发现了许多示范原理,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第一,当观察和实际模仿操作联系起来时,示范的效果将进一步提高。第二,学习者看到榜样的某种行为受到惩罚或禁止后,学习者的相似行为也受到了抑制。第三,学习者看到榜样示范后,有时并不立即模仿,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外部环境适合时,再出现模仿行为。
学校应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明确责任,制订计划,落实方案,每学期有总结有交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应是全方位的,不仅是业务,而且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周到细致的关心与帮助。
(四)心理辅导,运用科学理论引导帮助青年教师违反师德常常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⑤RET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艾理斯(A.Ellis)创造的一种道德心理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ve Therapy(合理情绪治疗论)的简称。艾理斯认为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的动物,人既有理性行为也有非理性行为,造大人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导致情绪困扰的理解和评价有三类,一是自我中心,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当外界变化与自己意志相悖时,就感到难以接受;二是以偏概全,即通过少数事件推断整体;三是夸大危害,即把不幸和挫折看成灭顶之灾。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帮助青年教师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来完善他们的职业操守。
[注释]①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65.②张家生.德育的概念[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5):10
5.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③赵淑梅.蔡元培实施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6):
70.④詹万生.外国德育[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60.⑤龙红芝,等.艾理斯的RET理论与中国传统德育工作理论的比较与评价[J].甘肃高师学报,2001
(3):1
15.
最新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关于高校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教育论文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关于高校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教育论文传统文火是我国特有的瑰宝,这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要将这笔“财产”继承下去,将它发扬光大,让大家一起富。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关于高校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曾对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教育被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文化传承阵地,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和最初的起点。目前发现,我国高校在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知识覆盖较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多数同学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使得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足。在这种现状下,高校应该做出相对应的教育优化措施,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加强对的知识教育,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本文就我国高校中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此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富含着很多能量,高等教育中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在高校语文课堂中做好相应的工作。课堂上不仅要让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涵义和特点,还要培养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高校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使之相互影响,相互传承,联系得更加紧密。
一、高校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
(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覆盖面广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使感兴趣的可以进行选修,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唐诗宋词人文解读”、“传统文化节日”等相关课程。但由于课程学时受到限制,相对于必修课来说,课堂规模有限。而且在选课的时候,由于课程有时间和人数的限制,让有些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没有办法报名参加,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对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除了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之外,高校也曾尝试过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但宣传的效果并不突出。究其原因,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几年才举办一次,也没有经过精心的规划和整理,知识讲座组织形式懒散,演讲过于敷衍。由此看来,虽然目前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从开展到实施的情况上看还是多有不足。
(二)传统文化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从目前高校开设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和语文课堂的课程上看,教学方法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传统教学的方式对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授课比较有利,但是课堂太过枯燥乏味,知识面涉及不宽,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对与传统文化的课程缺乏积极性。比如:在上到有关古代文言文的课程上,老师就只是按照相关教材和辅导书来讲解,没有涉及相关的课外知识,也没有活动环节和们进行互动。这样极不易调动上课的积极性。所以高校在课堂教育和课程的设置下要推陈出新,结合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的兴趣爱好,对课程进行创新。
(三)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熏陶现在我国高校存在着一种现象:除了文史和艺术专业的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以外,其他专业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误解。除此之外,小部分人也只是凭着兴趣爱好才有一知半解,更别说专攻于理工科的学子们了,他们很少对文史类感兴趣,也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这类知识,所以就造成了一种“学之甚少”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是得不到普及的,很多更是没有这方面的认识。另外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相关的书籍,在高校中没有多少个人会去看的,加上传统语文课堂上的讲学,间接中就使对传统文化有了误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教育对的教育意义中国拥的历史源远流长,里面的文化精髓能对大的三观产生重大影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有利于帮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这些主流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精髓,有利于培养的个人情操和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命脉,是具有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竞争中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受到中国百年凌弱被欺的影响,当代许多青年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反而受到西方外来的文化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影响,过着西方的节日。利用高校的教育机制来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渠道。
(二)有利于提高们的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文字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学习文字就是开始从语文学科中认识的,在过去的教学中,语文一直被人们所忽略,跟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在教育的地位就显得比较薄弱,而实际上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具有特殊和神圣的地位的。现今中华传统文化逐渐陷入危机,把传统文化和高校语文课堂相结合,有利于对传播民族文化思想,让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民族的自豪感,从中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祖国的花朵之间得以绽放光彩。同时,也可以让们明白,如果没有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也不会有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也就不会有我们优秀的中国人民。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型创新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循规蹈矩的讲课,同学们在下面循规蹈矩的听讲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授课,管理,但是对于现在的大而言,不利于他们的自身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自主创造力得不到激发,思维得不到充分的调动。由此看来,传统教学方式单
一、枯燥,难以让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也难以挖掘对探索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对传统教育方法的转型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学到《滕王阁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声、色、光和人物结合的画面感,并且让同学们自导自演课本上的内容。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的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发的热情,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课堂活跃了,印象也加深,也培养了他们自主研究的能力。
(二)营造高校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想让在课堂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尤其重要,课本是教室的主体,知识是整个课堂的灵魂,调动在课堂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语文书中虽然蕴含着很多文学知识和小部分古诗词,但是涉及古文化的内容还不是很多,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求对课本的朗读和背诵,对偏僻的字、词、有认识了解以外,老师同时也要对扩展课文中,作品的文化背景和作者人物的背景,也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授,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及作品中所内含的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有何重要的意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教科书的教材内容,拓展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可以从课文的注释、标注和课后练习入手,引导同学在课内积极自主发言,在课后认真查阅。还可以课本中的词句来拓展内容,老师可以以文章的文化背景来讲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激发对文章的好奇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吸收本民族的文化。
(三)语文课堂应因材施教,多采用传统文化经典读本高校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教授课本上规定的课文,还应该多普及课外相关的读物。我国有着相关的典籍众多,学校应准备这方面的读物在课堂上让宣读,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应只局限在一隅之地,不但是要在课堂上学习课内知识,还应该拓展到课外,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广泛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目前我国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们应该多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多浏览相关的书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老师们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多组织同学们举办课堂活动,以传统文化的故事做背景,让们扮演其历史人物,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习俗。这样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长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老师跟同学们的感情。所以应该鼓励老师在课堂学习上多多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要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上别具匠心。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在课堂的教科书上,还可以通过课内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还能增加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印象,克服妄自菲薄、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思想观念。引导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成长在课堂,务实在课堂。比如,以传统节日为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语文课上,要求是要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起来,在当下社会的文化冲击下,不少高校教学中,对的要求是要和国际接轨,强调现代生活的知识理念,而不在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中这个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也是在文化教育界的主力军,但是在语文教学方面,还需要多加创新和有效的管理,找到适合同学们能接受的方法,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了解,避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逐渐落伍。例如在学习《苏武传》时,教师要引导去关注苏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饮血吞毡、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让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苏武进行比较,让懂得,关注人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五)丰富课堂内容拓展传统文化学习语文学科不仅是中学学习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工具学科。学好语文,尤其是学好传统文化,不仅能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更多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同时能够在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储备,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在讲解一篇具体的传统作品时,要能够引经据典,才能使产生敬佩之情,“榜样是一位好老师”,让由崇敬到愿意学习。其次,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必须承认,在进行传统文化授课的过程中,难免由于文字的晦涩难懂、时代距离太大,而让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是就要求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去调节课堂,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最后,恰当地拓展、丰富课堂内容。在教育思想道德之时,不能把作品中的思想、道理硬套在身上,而要将的实际生活与历史名人进行比较,让在历史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奋斗的动力。这样的教育会给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让终生难忘。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当中,不仅是将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更是树立当代中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
四、结论总之,对于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语文课堂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虽然现在高校也在教学方式中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的教学方式没有办法让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想要学习文化的观念不强。由此看来,高校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从课堂到课外,从内容到形式,应该推陈出新,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生活的地位,这样有利于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受,进而更好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这条道路上前行,建设原本就属于我们的文化大国。
参考文献:[1]弭良满.大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研究[J].语文学刊,2017
(5):167-172.[2]杨清艳.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
(42):56-57.[3]冯芳.高校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管理研究[J].语文建设,2014(9z):8-9.[4]李孔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3.[6]王天一.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和定位研究[J].考试周刊,2017(102):46-46.[7]焦凤华,吉毛太,应成荣.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7
(12):50-51.最新关于高校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教育论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只想留下那些关于我们的记忆 暖人心房的幸福文字情侣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关于高校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教育论文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