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资料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xueyiren 坐标: 313810 目录:/gongzuoziliao/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工作之前,要充分了解情况,掌握村情民情和贫困户底数,按照情况的不同制定相对应的工作计划,同时要保证干部的作风问题,狠抓工作纪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你感觉这些经验怎样?


一、运用“求解性思维”深入调研 带着一腔热血,把脚印印到村子里。自担任水头镇委一职以来,我本着尽早进入角色、尽快熟悉情况,把握好节奏进度的决心和信念,挽起裤腿下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开始了水头镇农村、社区摸底调研。从办公室走出来,到乡村阵地、工矿企业,或到田间地头、街道路旁,或在百姓家里、门口……让村干部、老员和群众代表就村庄、企业、合作社等建设的意见、要求、建议召开座谈会、调研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让他们掰开了说、揉碎了讲,一点一滴记录了村里农民反映的村情民意、企业发展、合作社前景。问计于民、求解与民、积极对接、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掌握村情民情和贫困户底数等情况,周密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区别不同村子的不同情况,因村施策,加强基层、服务基层、重视基层。


二、敢于“刀刃向内式”解剖,正风肃纪 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我狠抓工作纪律,加强考勤考核,每天以身作则组织全镇干部按时签到,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免费工作难题,以真抓实干精神把工作一抓到底,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提高工作水平。一是做政治的明白人。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总的权威,坚决维护中心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每周二组织全镇员干部进行学习,充实自己。展开13个行政村建摸排,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与村干部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二是做发展的引路人。发展就是硬道理。把发展当做第一要务,积极抓好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乡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广武庄村做为交口县北大门,占据着重要的区位优势,我多次进行调研摸底,召开村两委座谈会,与村干部共同探讨广武庄乡村振兴发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等后续发展产业。三是做群众的贴心人。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善于作为,深入查看民情,听取民意,为民分忧,为民解难,扶贫工作作为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掌握了水头镇整体扶贫工作后,我主动给贫困户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外出务工,参加吕梁山护理护工培训,养殖种植技能培训,组织农村产权制度等培训。四是做班子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岗之后把抓好建全面从严治贯穿我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建促发展。加强对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的教育,通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力求先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全镇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寻找差距、理清思路,转变机关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形成了良好的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


三、采取“倒逼制问效”提质提效 通过认真对照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我对照目标和标准,进一步查漏补缺,把工作做细做扎实。在工作部署中,重在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在稳的前提下力求关键领域有进取、有突破,在把握新思想、新要求、新部署上下功夫。就全镇建工作、脱贫攻坚、农村产权制度等工作,发扬“五加
二、白加黑”、“宁可掉肉不掉队”精神,与镇扶贫办所有工作人员成立扶贫工作小队,对13个行政村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彻底的地毯式排查,查缺补漏,鼓励全镇干部把握每一分一秒,质量服从时间,高质量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对精准扶贫政策了然于胸、运用自如、以用促学,结合水头镇实际深入调研,找准贯彻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水头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主体地位,完善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行“十户一体”,真抓实干,坚持重心下移、固本强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水头镇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推向社区乡村、推向街头巷尾,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防范犯罪,着力提升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基层基础工作水平;坚持向理念转变、机制创新、科技应用、能力提升,不断增强干部们的工作素养和本领,着力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四、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提振信心 我在水头镇重点工作观摩总结点评上强调“这样子那样子,不见效就是做样子;这把式那把式,不出力都是假把式。一个地方的发展,干事创业的力度和氛围是决定因素。一些发展先行地区的高速发展,没有别的妙招,都是干出来的,都源于各级干部忘我的工作。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除了实打实地干,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也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工作的座右铭。为切实引导调动乡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督查观摩的鞭策激励作用,提振发展信心,激发赶超动力,9月上旬,组织乡镇政主职干部、相关主要负责人对脱贫攻坚、基层建、农村产权制度、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进行现场观摩。进车间、入场房、听汇报,访农户、实地查看13个行政村的扶贫产业项目。紧紧围绕“建引领、发展开路、稳定保障、治理完善、全面小康”的总体思路和“加快水头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重点,结合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方向,锁定重点任务,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特色戏,水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求进,整体提升、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鼓励全镇干部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有解思维,拼搏实干,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向县委、县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办好水头的事情,关键在,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我将以更加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主动服务大局的意识、实干苦干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和维护团结的素养,带领水头镇、村两级干部守住廉洁的底线,在各自岗位上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对得起和人民、对得起这个伟大时代的业绩!最新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农村产业结构:论农业产业结构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农村产业结构:论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它是指农村这个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其产业各层次内部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包括农村三次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的关系。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不是一个意义上的概念,农村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在农村这个地域,是个区域性概念,而农业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构成,从组成内容上看,农业产业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而农村产业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组成。

农村产业结构不是单一的一个概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不仅仅是就农村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而是要将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个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综合调整。 从农村产业的构成来看,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是农村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政府是农村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各主体直接调整的对象和内容是不同的,因而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主体错位是我国不少地方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区域性过剩和农民增收不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兼顾政策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根据当地资源条件,选择适合的发展项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最新农村产业结构:论农业产业结构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长三角珠三角: 从产业结构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哪里强?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农村产业结构:论农业产业结构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长三角珠三角: 从产业结构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哪里强?文|轨道(作者系上海规划从业者)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竞合,一直是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年来随着两大城市群明星城市的潮起潮落,这一热点话题也日趋白热化。两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孰优孰劣之争铺天盖地,我的总体观点是:没有什么优劣与高下之分,二者走上了两条切合自身实际、特色鲜明、而又殊途同归的发展道路。

近两年来,深圳和杭州分别成为珠长两三角的明星城市,契合了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的国家级战略,成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与此同时,佛山、东莞和苏州、无锡似乎从前些年的大踏步增长期转向滞重落寞,成为媒体笔下的 " 打工经济 "、" 外资经济 "、" 只长骨头不长肉 " 的样板城市;而广州、上海这两座中心城市似乎也风采不再,转型的脚步略显笨拙,在某些专家眼中已然 " 落伍 "。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审视对比一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整体定位:长三角偏重中上游产品,珠三角偏重下游消费品总体而言,珠三角起步相较长三角早了 8-10 年,当中的发展过程无须多说,有目共睹,珠三角作为华南门户,对接港澳和东南亚的窗口,作为经济特区率先布局、得风气之先的城市群,以 " 三来一补 " 加工业完成第一桶金积累,依托出色的贸易、航运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产业格局由出口加工业向具有 " 轻、智、终端 " 特色的高科技业逐步转型。

长三角作为沿海中点和长江水道下游,依托产业门类齐全、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从苏南乡镇企业模式和浙南草根创业模式起步,同样依托出色的贸易、航运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产业格局由传统制造业向具有 " 重、智、上游 " 特色的高科技业逐步转型。其实,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常常是自觉分工错位和形成互补的,有错位的竞争,更有分工合作。

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在 2000 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深圳,拥有实际超过 1800 万数量的常住人口,人口年龄优势和非户籍人口优势都决定了这是一座没有社保包袱、高度青壮年化的城市,劳动力的充沛和紧靠香港的资金、技术引进优势,为深圳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加工装配制造业了源源动能。深圳最发达的终端消费电子产品产业从白牌代工和山寨品牌起步,逐渐做大做强,手机、平板、穿戴智能设备的品牌星罗棋布,由于产业的消费品领域属性,深圳企业也的确更重视外观设计、营销、推广、渠道等接触消费者的终端环节。

反过来讲,深圳这些终端消费电子产品的内核和整体解决方案,却基本来自上海的上游供应商。来自张江、漕河泾两大高科技园区的展讯、锐迪科、鼎芯、澜起、中微、先进、贝岭、华虹、中芯国际和复旦微电子一系列企业已组成了一个包括处理芯片(CPU)、图形处理芯片(GPU)、影音多媒体芯片、存储芯片、显示器件等开发、代工制造、测试封装以及架构设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产业集群。

这些企业充分依托上海扎实的科教资源和研发人才基础,不断开发新一代商用的智能终端内核与方案,与深圳的消费电子产品组装 - 品牌营销构筑了坚实的上游技术和部件支撑。其中特别是展讯通信已发展成为中国市场第三大、也是本土最大的手机内核开发商,中芯国际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台积电、三星和台联电的全球第四大微电子代工制造商,中微则是国内最大的 IC 设备开发制造企业。

即便是华为的手机和无线技术,都是在上海研究所开发和测试,当不明就里的仔在网络上就深圳还是上海的发展模式大打口水战、喋喋不休互撕的时候,上海的微电子上游产业和深圳的智能终端消费产业实现了密切结合,深度定制、利益共享、皆大欢喜。产业的错位分工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普遍存在,又如珠三角的东莞承接了不少深圳外溢的消费电子产品产业,佛山中山培育出家电、陶瓷洁具、家具、灯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而长三角的苏州则在向德国模式学习,发力转型制造业


4.0, 机电设备、光电产品、电梯、客车、太阳能光伏、纳米膜、医是其优势产业。从这里看出,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布局更偏重于下游消费产品,长三角城市的产业布局则更偏重于上游中间产品,无所谓层次高低,都是基于各自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珠三角和长三角不可避免地聚焦在有限的共同领域:信息电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医疗医,互联网 / 软件 / 云计算、现代金融、文化产业等。可以说在高科技领域,两个城市群竞争大于合作,当然,这里的竞争要定义为相互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整体活力和持续发展是有益的。下面就一样一样对长


三、珠三进行详细比较:

互联网产业:二者各自精彩,旗鼓相当先来聊聊大家都谈腻味的互联网产业,实际上冷静地说,这还是最浅层次的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属于应用生态的创新,国人最积极的创新在这个产业,最薄弱的则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服务器开发等跨国公司技术垄断领域,但考虑到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还是有必要探讨互联网产业。

珠三角这边,深圳是珠三角互联网高地,出了腾讯这个 " 连接人与人 "、市值超过 1500 亿美元的大佬以及迅雷等,广州也不逊色,除了有微信总部落户外,还拥有连接 " 人与 "、市值超过 200 亿美元的网易,连接 " 人与商品 "、市值 90 来亿美元的唯品会,以及梦芭莎、UC、YY 等等。长三角这边,杭州是炙手可热的电子商务之城,出了阿里这个连接 " 人与商品 "、市值超过 2000 亿美元的中国最大网络巨头,上海自转型之后,相较而言缺乏超级网络巨头,但特点是百花齐放,中小巨人多如牛毛,例如连接 " 人与旅游 "、加上收购的去哪儿市值超过 200 亿美刀的携程,与美团合并的连接 " 人与服务 " 的大众点评,即将 A 股上市的分众、巨人、游戏、阅文、沪江、喜马拉雅,还有一号店,前程无忧、九城、PPTV、爱屋吉屋等一长串大小选手。苏州则培育了专注于互联网旅游的同程。

就互联网产业来说,长三与珠三旗鼓相当。电子制造:长三长于上游产业,珠三长于消费品信息电子制造业,珠三角有华为这种本土巨头领衔,大疆,极飞,中兴,康佳,创维,酷派,TCL 等跟进;长三角有中芯,华虹,亨通、展讯、海康威视等重要玩家。两个城市群术业有专攻,分工不同,各玩各的。终端电子产业珠三角国内最强没有疑问,上游微电子产业长三角国内也是最强。对于天天接触消费品的普通人,当然容易熟悉做品牌的终端企业啦。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珠三的电子制造业强于长三,其实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广州 " 极飞科技 " 的优势在于工业无人机领域,近年逐步扩张到消费航摄无人机市场,作为中国最大工业无人机企业,也是广州高科技企业的杰出代表,打破了广州新经济不行的陈腐之见。新能源:长三强在光伏,珠三强在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长三角起步早、占一定优势,如苏州的阿特斯太阳能已取代 曾经的无锡尚德,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光伏全产品链企业。珠三角方面,比亚迪在高性能汽车电池领域有国内最多最强的技术储备。

高端装备:珠三有亮点,长三门类更全高端装备产业,深圳中集的集装箱制造在全球独占鳌头,广船国际也有相当造船实力,但这个领域优势更全的还在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强项:振华重工的程控港机已占全球市场高达 70% 的绝对垄断优势,超复杂的海洋钻井平台也已成功开发,中国商飞的 C909 大飞机已经下线试飞,上海电气的第五代核电机组核心设备商用成功,已进军英国核电市场。江南长兴的深海油轮等特大型舰艇制造已取得突破,上海还培育出了沃迪、新时达这两家名列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规模第


二、三大的机器人开发制造商。

医疗产业:珠三略胜一筹医疗医产业,在珠三角:深圳有医疗设备的明星企业迈瑞医疗,基因测序的明星企业华大基因,医明星企业三九,广州有白云山等;在长三角,上海有医疗设备的明星企业联影医疗,自动化程控手术机械明星企业微创医疗,医明星企业明康德,上等等,杭州有正大青春宝等。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两个城市群都孵化培育了大量新开发企业,成效有待验证。特别提一下联影,成功开发出核磁共振等多个大类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彻底打破了 GPS(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医疗设备在国内三甲医院的垄断。金融业:沪深评分秋色,但上海总量与权重更大

金融产业领域,上海和深圳都有证券交易所,上海还是全国黄金,外汇、期货、钻石交易中心。长三角交通、太保、浦发与珠三角招商、平安、广发各自领衔带出两长串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公司,二者平分秋色,但上海总量和权重更大,互联网金融规模更大(陆金所,蚂蚁金服为代表),深圳更偏重于金融对于创新企业的扶持。传媒产业:广州先领风骚,上海后来居上

传媒产业领域很有意思,广州本是纸媒时代南方系,21 世纪系的大本营,曾一度势力范围影响甚广,上海的东方系,第一财经系难以动摇南方系的江湖地位。进入新媒体时代,南方系转型遇到些问题,声势不如以往,上海报业集团重组后则推出完全打互联网用户的澎湃系(包括界面,上海观察等),黎瑞刚下海创业华人文化等,近年来声势很大。

房地产业:粤派房企领跑全国,长三稍逊一筹最后顺便提一下房地产行业,这个领域珠三角广州,深圳很强,粤派地产商名不虚传,无论是总部在穗的恒大、保利,富力、碧桂园、雅居乐,还是总部在深的万科、中海、招商,华润,金地,华侨城,都是熟谙市场规律的南派典范。长三角方面则有去年营业规模国内最大的绿地,以品质著称的绿城,以及世茂,旭辉,上实,复地,滨江,新城,大华等,总体厚度逊色珠三角一筹。

长三角与珠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和第七大城市群,良性竞合的结果就是殊途同归,共同引领中国经济的前行,我们乐观其成。文|轨道(作者系上海规划从业者)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竞合,一直是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年来随着两大城市群明星城市的潮起潮落,这一热点话题也日趋白热化。两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孰优孰劣之争铺天盖地,我的总体观点是:没有什么优劣与高下之分,二者走上了两条切合自身实际、特色鲜明、而又殊途同归的发展道路。

近两年来,深圳和杭州分别成为珠长两三角的明星城市,契合了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的国家级战略,成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与此同时,佛山、东莞和苏州、无锡似乎从前些年的大踏步增长期转向滞重落寞,成为媒体笔下的 " 打工经济 "、" 外资经济 "、" 只长骨头不长肉 " 的样板城市;而广州、上海这两座中心城市似乎也风采不再,转型的脚步略显笨拙,在某些专家眼中已然 " 落伍 "。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审视对比一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模式:整体定位:长三角偏重中上游产品,珠三角偏重下游消费品总体而言,珠三角起步相较长三角早了 8-10 年,当中的发展过程无须多说,有目共睹,珠三角作为华南门户,对接港澳和东南亚的窗口,作为经济特区率先布局、得风气之先的城市群,以 " 三来一补 " 加工业完成第一桶金积累,依托出色的贸易、航运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产业格局由出口加工业向具有 " 轻、智、终端 " 特色的高科技业逐步转型。

长三角作为沿海中点和长江水道下游,依托产业门类齐全、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从苏南乡镇企业模式和浙南草根创业模式起步,同样依托出色的贸易、航运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产业格局由传统制造业向具有 " 重、智、上游 " 特色的高科技业逐步转型。其实,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常常是自觉分工错位和形成互补的,有错位的竞争,更有分工合作。

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在 2000 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深圳,拥有实际超过 1800 万数量的常住人口,人口年龄优势和非户籍人口优势都决定了这是一座没有社保包袱、高度青壮年化的城市,劳动力的充沛和紧靠香港的资金、技术引进优势,为深圳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主导的加工装配制造业了源源动能。深圳最发达的终端消费电子产品产业从白牌代工和山寨品牌起步,逐渐做大做强,手机、平板、穿戴智能设备的品牌星罗棋布,由于产业的消费品领域属性,深圳企业也的确更重视外观设计、营销、推广、渠道等接触消费者的终端环节。

反过来讲,深圳这些终端消费电子产品的内核和整体解决方案,却基本来自上海的上游供应商。来自张江、漕河泾两大高科技园区的展讯、锐迪科、鼎芯、澜起、中微、先进、贝岭、华虹、中芯国际和复旦微电子一系列企业已组成了一个包括处理芯片(CPU)、图形处理芯片(GPU)、影音多媒体芯片、存储芯片、显示器件等开发、代工制造、测试封装以及架构设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产业集群。

这些企业充分依托上海扎实的科教资源和研发人才基础,不断开发新一代商用的智能终端内核与方案,与深圳的消费电子产品组装 - 品牌营销构筑了坚实的上游技术和部件支撑。其中特别是展讯通信已发展成为中国市场第三大、也是本土最大的手机内核开发商,中芯国际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台积电、三星和台联电的全球第四大微电子代工制造商,中微则是国内最大的 IC 设备开发制造企业。

即便是华为的手机和无线技术,都是在上海研究所开发和测试,当不明就里的仔在网络上就深圳还是上海的发展模式大打口水战、喋喋不休互撕的时候,上海的微电子上游产业和深圳的智能终端消费产业实现了密切结合,深度定制、利益共享、皆大欢喜。产业的错位分工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普遍存在,又如珠三角的东莞承接了不少深圳外溢的消费电子产品产业,佛山中山培育出家电、陶瓷洁具、家具、灯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而长三角的苏州则在向德国模式学习,发力转型制造业 4.0, 机电设备、光电产品、电梯、客车、太阳能光伏、纳米膜、医是其优势产业。从这里看出,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布局更偏重于下游消费产品,长三角城市的产业布局则更偏重于上游中间产品,无所谓层次高低,都是基于各自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珠三角和长三角不可避免地聚焦在有限的共同领域:信息电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医疗医,互联网 / 软件 / 云计算、现代金融、文化产业等。可以说在高科技领域,两个城市群竞争大于合作,当然,这里的竞争要定义为相互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整体活力和持续发展是有益的。下面就一样一样对长三、珠三进行详细比较:

互联网产业:二者各自精彩,旗鼓相当
4.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先来聊聊大家都谈腻味的互联网产业,实际上冷静地说,这还是最浅层次的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属于应用生态的创新,国人最积极的创新在这个产业,最薄弱的则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服务器开发等跨国公司技术垄断领域,但考虑到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还是有必要探讨互联网产业。

珠三角这边,深圳是珠三角互联网高地,出了腾讯这个 " 连接人与人 "、市值超过 1500 亿美元的大佬以及迅雷等,广州也不逊色,除了有微信总部落户外,还拥有连接 " 人与 "、市值超过 200 亿美元的网易,连接 " 人与商品 "、市值 90 来亿美元的唯品会,以及梦芭莎、UC、YY 等等。长三角这边,杭州是炙手可热的电子商务之城,出了阿里这个连接 " 人与商品 "、市值超过 2000 亿美元的中国最大网络巨头,上海自转型之后,相较而言缺乏超级网络巨头,但特点是百花齐放,中小巨人多如牛毛,例如连接 " 人与旅游 "、加上收购的去哪儿市值超过 200 亿美刀的携程,与美团合并的连接 " 人与服务 " 的大众点评,即将 A 股上市的分众、巨人、游戏、阅文、沪江、喜马拉雅,还有一号店,前程无忧、九城、PPTV、爱屋吉屋等一长串大小选手。苏州则培育了专注于互联网旅游的同程。

就互联网产业来说,长三与珠三旗鼓相当。电子制造:长三长于上游产业,珠三长于消费品信息电子制造业,珠三角有华为这种本土巨头领衔,大疆,极飞,中兴,康佳,创维,酷派,TCL 等跟进;长三角有中芯,华虹,亨通、展讯、海康威视等重要玩家。两个城市群术业有专攻,分工不同,各玩各的。终端电子产业珠三角国内最强没有疑问,上游微电子产业长三角国内也是最强。对于天天接触消费品的普通人,当然容易熟悉做品牌的终端企业啦。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珠三的电子制造业强于长三,其实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广州 " 极飞科技 " 的优势在于工业无人机领域,近年逐步扩张到消费航摄无人机市场,作为中国最大工业无人机企业,也是广州高科技企业的杰出代表,打破了广州新经济不行的陈腐之见。新能源:长三强在光伏,珠三强在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长三角起步早、占一定优势,如苏州的阿特斯太阳能已取代 曾经的无锡尚德,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光伏全产品链企业。珠三角方面,比亚迪在高性能汽车电池领域有国内最多最强的技术储备。

高端装备:珠三有亮点,长三门类更全高端装备产业,深圳中集的集装箱制造在全球独占鳌头,广船国际也有相当造船实力,但这个领域优势更全的还在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强项:振华重工的程控港机已占全球市场高达 70% 的绝对垄断优势,超复杂的海洋钻井平台也已成功开发,中国商飞的 C909 大飞机已经下线试飞,上海电气的第五代核电机组核心设备商用成功,已进军英国核电市场。江南长兴的深海油轮等特大型舰艇制造已取得突破,上海还培育出了沃迪、新时达这两家名列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规模第二、三大的机器人开发制造商。

医疗产业:珠三略胜一筹医疗医产业,在珠三角:深圳有医疗设备的明星企业迈瑞医疗,基因测序的明星企业华大基因,医明星企业三九,广州有白云山等;在长三角,上海有医疗设备的明星企业联影医疗,自动化程控手术机械明星企业微创医疗,医明星企业明康德,上等等,杭州有正大青春宝等。两个城市群都孵化培育了大量新开发企业,成效有待验证。特别提一下联影,成功开发出核磁共振等多个大类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彻底打破了 GPS(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医疗设备在国内三甲医院的垄断。

金融业:沪深评分秋色,但上海总量与权重更大金融产业领域,上海和深圳都有证券交易所,上海还是全国黄金,外汇、期货、钻石交易中心。长三角交通、太保、浦发与珠三角招商、平安、广发各自领衔带出两长串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公司,二者平分秋色,但上海总量和权重更大,互联网金融规模更大(陆金所,蚂蚁金服为代表),深圳更偏重于金融对于创新企业的扶持。

传媒产业:广州先领风骚,上海后来居上传媒产业领域很有意思,广州本是纸媒时代南方系,21 世纪系的大本营,曾一度势力范围影响甚广,上海的东方系,第一财经系难以动摇南方系的江湖地位。进入新媒体时代,南方系转型遇到些问题,声势不如以往,上海报业集团重组后则推出完全打互联网用户的澎湃系(包括界面,上海观察等),黎瑞刚下海创业华人文化等,近年来声势很大。

房地产业:粤派房企领跑全国,长三稍逊一筹最后顺便提一下房地产行业,这个领域珠三角广州,深圳很强,粤派地产商名不虚传,无论是总部在穗的恒大、保利,富力、碧桂园、雅居乐,还是总部在深的万科、中海、招商,华润,金地,华侨城,都是熟谙市场规律的南派典范。长三角方面则有去年营业规模国内最大的绿地,以品质著称的绿城,以及世茂,旭辉,上实,复地,滨江,新城,大华等,总体厚度逊色珠三角一筹。

长三角与珠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和第七大城市群,良性竞合的结果就是殊途同归,共同引领中国经济的前行,我们乐观其成。


二、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乡村振兴农村组织建设总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