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资料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Mariam 坐标: 336111 目录:/gongzuoziliao/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思想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献描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看一看有那些文献吧!近来,杜运辉教授主编的《燕赵文库?
张申府集》(上、中、下)与《燕赵文库?
张岱年集》(上、下)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书均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暨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张申府(原名张崧年)先生(1883—1986)与张岱年先生(1909—2004)是亲兄弟,他们祖籍河北省献县,是当代燕赵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通读这两套巨著,可以发现有几个鲜明特色:第一,完整呈现二张先生早期著作原貌,为研究二张思想了新的文献支持。按照《燕赵文库》编委会的统一要求,《燕赵文库?
张申府集》与《燕赵文库?
张岱年集》主要收录二张先生在1949年以前的早期论著。张申府先生没有大部头的专著,其著作主要是单篇文章,已经结集出版的主要有:《所思》(神州国光社1931年版、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张申府学术论文集》(齐鲁书社1985年版)、《名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罗素哲学译述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等,特别是200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燕妮女士主编的《张申府文集》四卷本。相对于《张申府文集》,《燕赵文库?
张申府集》新收录张申府先生的早期文稿200余篇,约35万字。比如,张申府先生最早在什么时候明确提出“百提、伊里奇、仲尼,三流合一”?《张申府文集》等并没有收入,而该书则整理、收入了张申府先生1932年10月22日在《大公报?
世界思潮》发表的“编余”,完整呈现了这一条重要史料。张岱年先生著述宏富,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8年,他完成巨著《中国哲学大纲》和“天人五论”,发表文章七十余篇,这些著作的纯字数约一百万字。1957年,署名“宇同”的《中国哲学大纲》正式出版。

此后,张先生于1981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微》,1982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及《中国哲学大纲》修订版,1988年出版《真与善的探索》。1989—1995年,刘鄂培先生等主编的《张岱年文集》六卷本陆续出版。1996年出版的《张岱年全集》和2002年出版的《晚思集》,涵盖了张岱年先生的绝大部分著作。从已出版的著作来看,张岱年先生的早期文章还需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中国哲学大纲》诸版本亦“有不少出处的注明不够具体,不便读者查阅”(方立天先生语)以及部分文字、标点错误等微瑕。《燕赵文库?
张岱年集》新收录张岱年先生早期文稿27篇,约15万字。不仅如此,该书还重新校对了《中国哲学大纲》的所有引文,而且翔实补充了这些引文的具体出处,极其便利学界进一步研究。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燕赵文库?
张申府集》《燕赵文库?
张岱年集》的文章,均尽量对照最初发表的原刊、原报进行了校对和修改,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二张先生的早期思想原貌。第二,有助于推动和深化二张先生的生平研究和学术思想研究。

张申府先生的前半生出入于政治与学术之间。从《燕赵文库?
张申府集》可以清晰地看到张申府先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看到他由数学转入哲学进而研究数理逻辑,再以数理逻辑、唯物辩证法为基础而研究中西哲学史、中国文化史、哲学理论和政治理论的致思历程。比如,在政治上,他自1916年开始追随李大钊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从事革命活动,参与创办《每周评论》、筹建中国共产;他在法国、德国介绍刘清扬、周恩来、朱德等加入中国共产,并与周恩来等成立旅欧共产小组,发起“共产主义少年团”(后来改名“共青团”);1924年,他参与筹建黄埔军校,成为在黄埔军校的第一位中国共产人;四大后,他离开组织,继续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35年后,他参与组织、领导一二?
九爱国运动,积极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4年9月,他当选中国民主同盟常务委员兼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5年国共谈判后,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九位代表之一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失败后,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的号召,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在学术上,他是“第一个把罗素大部分的主要著作译成中文的人”,“是中国研究罗素学说最有成绩的人,可说是中国罗素哲学专家”;他是最早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文化问题的哲学家,最先从中、西、马三“学”角度标举“三流合一”文化旗帜,明确表达了新的时代精神;他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近现代数学、数理逻辑、哲学等研究成果,在20世纪30年代即被誉为“代表这个时代(的)思想人物”之一;他提出“大客观主义”和“具体相对论”,这是中国现代哲学的重要原创性成果;他倡导“新启蒙运动”,呼吁“实”与“理性”;他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中国共产建思想有重要论述,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有诸多思考。《燕赵文库?
张申府集》新收入的文章,涵盖张申府先生的中西数学史、数理逻辑、中国哲学史、西方近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译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论和翻译学等研究领域,更为完整地呈现了其学术思想的博大恢弘,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张申府在中国哲学史、中外学术交流史、文化史、政治思想史之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张岱年先生被誉为“当代中国哲学界的学术泰斗、一代宗师”。1933年夏,在冯友兰、金岳霖两先生推荐和梅贻琦校长批准下,甫从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张岱年先生便被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助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岱年先生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工作。1979年,他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哲学史学会首任会长,此后连任三届(到1989年被选为名誉会长)。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张岱年先生在1936年完成《中国哲学大纲》初稿,副题为《中国哲学问题史》。该书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之“双壁”,对此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哲学理论领域,张岱年先生在1936年提出“今后哲学之一个新路,当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指明了一条新路。20世纪40年代,他撰著“天人五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在文化领域,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创造主义”,1987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综合创新学派的光辉旗帜,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燕赵文库?
张岱年集》新收入的早期文稿,涉及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近现代哲学等领域,更为充分地展现了青年张岱年哲学思想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对我们全面把握张岱年先生的思想渊源、发展历程、主要成果等都有重要意义。第三,有助于全面理解20世纪中国哲学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宏伟进程。张申府、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

张申府先生是罗素研究专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文化观的首倡者,也是中国共产的重要创立者和一二?
九运动、新启蒙运动、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中国民主同盟的重要领导;张岱年先生则是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哲学家和文化大师。对二张先生的思想研究,必然涉及到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外学术交流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及新文化运动史、中国共产史、一二?
九运动史、抗日战争史、中国现代民主运动史等广阔领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理论创新点。方克立先生在2011年就指出:与北宋的二程相比,“二张先生生活在一个更加伟大的百家争鸣、综合创新的时代,中国思想舞台上不只是有儒、释、道三教,而且有中、西、马三种文化系统,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对立互动”。二张先生最早地明确提出将中、西、马三者之精华“综合于一”的可能性,20世纪30年代提出“三流合一”思想,80年代提出“综合创新”文化观。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确提出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中国未来的新文化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实践证明,他们所指出的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仅已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且也将为21世纪中国历史所继续证明。《燕赵文库?
张申府集》与《燕赵文库?
张岱年集》的出版,对于我们今天深入总结百余年来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思想史意义。

最新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的名言警句集锦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的名言警句集锦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的名言警句集锦:

言饰于外,志藏于中;言发于先,行成于后。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古今之变迁不一,九州之风土不齐,人情之好恶不同,君民之疑信不定。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是故奇者,举非奇也。用兵者,正而已矣。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博学而切问,则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见矣。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

士不益端,学不益醇,道不益明,则上之求之也亡实,而下之习之也不令也。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末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亻刑不受损益也哉?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一、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力行而后知之真。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必不为者,断之自我,求诸己者也。侈口安危,则信其爱国;极陈利病,则许以忧民;博征之史,则喜其言之有余;杂引于经,则羡其学之有本。仁天下者,莫大乎别人于禽兽,而使贵其生。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最新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的名言警句集锦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佛经中的经典名言集锦(350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的名言警句集锦 佛经经典名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1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
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
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故功德最少。”


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必落魔道。
19.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欲。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25.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31.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3.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34.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5.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3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37.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8.三界轮回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3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到世间诸般痛苦。
4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41.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42.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於中不惊不惧,云何於中广贪财利,云何於中耽嗜酒,云何於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噉,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於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於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於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43.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44.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45.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46.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4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48.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49.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0.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5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52.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53.佛言:有人患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4.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55.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7.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58.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59.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60.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61.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62.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6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64.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5.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66.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67.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68.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69.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70.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jnv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
71.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72.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73.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74.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75.当发菩提心  广济诸群生 是则供正觉三十二明相 设满恒沙刹  珍妙庄严具  奉献诸如来及欢喜顶戴 不如以慈心  回向于菩提 是福为最胜无量无有边

余供无过者  超踰不可计  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


76.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77.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78.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79.一切,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79.
谈文化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文献准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