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

六袓语录图片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leisheng 坐标: 456147 目录:/weimeijuzi/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六袓语录图片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名言:

  1. 顿教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禅宗的顿教,我现在已经留给你们。世界人遇见我这顿教,要自己修行啊!不是不修行的。
  2.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所说的话,这句话是禅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这 里的“善、恶”,代表所有分别的。有了分别智,我们就失去了本心。

  3. 悟此,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悟此”:你若明白这个顿教的,不是离开心而有佛,也不是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由汝习性”:为什么你不明白?就因为你多生多劫,有很大的习性障着。“用本无生”:妙用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双修是正”:所以你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双修才是正法。

  4.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5.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义;执逆诤,自性入生死。此句是《六祖坛经》在最后有两个偈子,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宗认为一切,不管是真假、善恶、净秽,这都是戏论。如果你在这戏论上用功,去著意的话。“自性入生死”什么意思?就是自性变成无明生死。

  6.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7. 执逆诤,自性入生死。
  8. 性本是净性因,除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9.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0.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11. 顿教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12.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3. 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4.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5. 悟此,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6. 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7.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8.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由汝习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9.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2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1.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22. 心肠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23.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24. 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25. 惠能没手法,一直百思维;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26.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27. “善知识!我此,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28. 苦口的是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29.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30. 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31. 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32.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

  33.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34.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幷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35. 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36.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37.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38.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39.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

  40.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
  41. 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42. 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43.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作业。
  44.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45. 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46.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47.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8. 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49.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
  50.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51. 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52. 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53.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54.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为戒定慧。
  55.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56.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57. 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性中邪见三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58.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59.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60.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61.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62.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听吾偈曰。
  63. 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64. 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65.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66.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67. 自性具三身,发现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68.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69. 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70. 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71.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立无念为宗。

  72.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
  73.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74.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
  75.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6.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77. 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拓展资料: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百度百科-慧能法师

六祖慧能的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释义: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扩展资料: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祖慧能

佛语童心10条语录经典台词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禅宗六祖

此言差矣。 你知道文盲的定义是什么?文盲不等于心盲,文肓不等于思想就差。 我们村有一人,没读过书,认不了几个字,但他杀猪卖肉,以前肉是几毛几分一斤的,称个几斤几两的肉,我这个初中生还没算出来,他一称好肉随口就能说出价钱,你说他是文肓吗? 我还认识一个人,从小没读过一天书,但他能做各种复杂的家具,你说他是文肓吗? 很多儿童,还没上学,说的一些话很有哲理的,俗称“童言无忌”。 偈是对思想的一种领悟。慧能的这一偈,也是请别人代写的。但你不能说他是文盲就不懂。他的代表性的话,也是由他的徒弟广为搜集撰成《六祖坛经》。慧能天生就对事物有很强的领悟力。 关于六祖,具体见下面: 六祖俗姓卢,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母亲孤遗,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 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偈惊异,各相谓言,奇哉不可以貌看人。五祖见众惊,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抹去惠能之偈,故意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此日五祖到碓场,见惠能在腰间绑着石头舂米,心有感叹。五祖问话之后故意以杖击碓三下,默然而去。惠能会其意,三更时入祖室,五祖授于衣法,命其为第六代祖。令即南归,并嘱惠能不可立即说法;又曰:“衣钵乃争端之物,至汝止传。”六祖辞师南归,渡九江,行至大庾岭,发现有人追逐,知为衣钵而来。中有一僧慧明,原是四品将军,捷足先登,追及六祖。六祖为其说善恶正法,惠明悟,拜六祖为师。明辞回,对后追逐来的人说,前路崎岖,行人绝迹,到别处寻去,六祖于是免遭于难。惠能行至韶州,初往曹溪,约九月余。又有恶徒追寻,六祖急逃广东四会,隐于山区猎人之列,达十五年之久。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六祖出山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时有主持印宗法师,知惠能得黄梅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落发。过了两年,六祖复归南华寺主持,传法三十六载,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寺有“祖庭”之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归新州,八月三日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千百年来,南华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著称于世。

为什么禅宗到了六祖就没有七祖了?

达摩把禅宗从印度传来前,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对达摩说:这个法脉只传六代。也就是说 六祖以后不允许再有人叫禅宗的“ 祖”。按到般若多罗的授记,六祖的法脉(六祖传了五个得法弟子 按般若多罗授记: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以后也会有成就者(从汝边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也就是指马祖道一。他俗名姓马,因为禅宗一个不给有人叫祖,所以偷偷叫他马祖。

禅宗法脉记要禅宗一脉,付佛心印,接引最上机,如画龙点睛。惜末世人根暗劣,荷担甚稀。伏愿大心者出世以护正之。西土初祖摩诃迦叶尊者(即大迦叶(饮光)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头陀行第一。佛于灵山会上付法传示,为禅宗法脉初祖。)西土二祖阿难陀尊者(即阿难(亲喜)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多闻第一。蒙大迦叶尊者传付法印,为禅宗二祖。)

西土三祖商那和尊者西土四祖优波鞠多尊者西土五祖提多迦尊者西土六祖弥遮迦尊者西土七祖婆须蜜尊者西土八祖佛陀难提尊者西土九祖伏驮蜜多尊者西土十祖胁尊者西土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西土十二祖马鸣大士(约2世纪,古印度佛教大师,开启大乘教法,著有《佛所行赞》、《大乘起信论》等传世。)西土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西土十四祖龙树尊者(即龙树菩萨,古印度佛教大宗师。)

西土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西土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西土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西土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西土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西土二十祖阇夜多尊者西土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西土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西土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西土二十四祖师子尊者西土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西土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西土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西土二十七祖菩提达摩尊者(?-535)(印度高僧,南朝间来华传化,后付法于慧可大师。有《入道四行观》等教法传世。亦为汉传禅宗初祖,大法东来之标志。)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博通经论,后师学于达摩尊者,所谓“断臂求法”,诚一代艰绝之祖。)三祖僧璨大师(495-606)(见慧可大师得道,隐化无定,有《信心铭》留世。)四祖道信大师(580-651)(依学僧璨大师得衣法,后开“黄梅”道场,接引学众。)五祖弘忍大师(601-674)(少从道信大师出家,后继承衣钵,开“东山”道场,来学甚众。)

六祖慧能大师(638-713)(承启禅宗法脉的一代神奇大师,于弘忍大师得付法印,后弘化于岭南,开曹溪道场,法嗣甚众,禅宗法脉遂彰兴天下。有《六祖法宝坛经》传世。)表信之衣钵止此不传。永嘉玄觉(665-713)(慧能大师付法弟子之一,精通台宗教观,后蒙六祖印付,著有《永嘉禅宗集》、《永嘉证道歌》,均为禅观宝典。)青原行思(671-740)(慧能大师门下首座,后弘化于吉州青原山静居寺,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云门、曹洞、法眼三大宗支。)

南岳怀让(677-744)(慧能大师高徒,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石头希迁(700-790)(行思门下大弟子,常于石上结庐而称“石头”和尚,道法卓著,戒行高超。)马祖道一(709-788)(即先祖曾授记怀让门下的“踏杀天下一马驹”,道法峻峭一时,所谓其下出八十八员大善知识者。)

百丈怀海(720-814)(马祖下大善知识之一,与南泉等同参于马祖,后主持江西奉新百丈山,撰有著名的《百丈清规》。)南泉普愿(748-835)(马祖得意门生,所谓“青出于蓝”,后于安徽池阳南泉山道场,弘化颇盛。)天皇道悟(748-807)(亦参于马祖座下,后于“石头”和尚处尽得玄旨,其法嗣龙潭崇信,为云门、法眼二宗之鼻祖。)

山惟俨(745-828)(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后礼“石头”和尚传付心印,创湖南“山”道场,其法嗣云岩昙晟,下英才辈出,后成曹洞一宗。)黄檗希运(?-855)(百丈法嗣亦参证于南泉,后于洪州黄檗山大弘禅法,有《传心法要》《宛陵录》等传世,堪为一代宗门大匠。)临济义玄(787-867)(精严毗尼,博通教藏,行务于黄檗座下,蒙师印承,一时气吞诸方,后弘化于河北,其宗风纵横灵变,下传兴化存奖,续传南院慧颙,宗风不坠。后世称“临济”宗,为禅宗五家七宗弘传最盛的一支。)

沩山灵佑(771-853)(参百丈禅师,嗣其法,后开长沙沩山道场弘扬禅风,学僧云集。著有《沩山警策》等传世。)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仰山慧寂(815-891)(承其师灵佑而集大成,于江西宜春仰山道场宣扬宗风,世称“沩仰”宗。)赵州从谂(778-897)(学承南泉禅师,尽得宗旨,后行脚天下,广参诸方,世寿120载,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为一代宗门大师之楷模。)德山宣鉴(780-865)(即担经出蜀的“周金刚”,遇卖饼老婆子诘问“三心不可得,汝点哪个心?”后于龙潭崇信禅师得悟,居湖南德山大阐宗风,常以棒打为教,世称“德山棒”。门下出岩头全豁、雪峰义存等,均为禅门尊宿。)

洞山良价(807-869)(得旨于云岩昙晟,家风宛晰稳密,其下法嗣有曹山本寂、云居道膺,遂成曹洞一大家。)曹山本寂(840-901)(洞山弟子,师资道合,继往开来,曹洞一宗遂光播于天下。)云门文偃(864-949)(唐末高僧,精究律部,广参诸方,谒雪峰义存禅师,受其宗印。后于韶州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道风显播四方,世称云门宗。其后弟子香林澄远亦为一代宗门大德。)

风穴延沼(869-973)(唐末临济中兴大德,承接南院慧颙,禅风直追义玄大师,大用无方,独步一时。其下出首山省念,续出汾阳善昭等宗门大匠,临济嫡传可谓源远流长矣。)法眼文益(885-958)(五代高僧,得法于地藏桂琛禅师,著有《宗门十规论》等,世称法眼宗,天台德韶为其门下杰出弟子。)永明延寿(904-975)(宋代佛门大师,谒德韶国师密授玄旨,见行卓著,融会禅教诸宗,著有《宗镜录》、《心赋注》、《万善同归集》等,为后世所崇。)

大阳警玄(948-1027)(宋代曹洞宗卓绝之祖,将法脉托孤于临济大德浮山会远门下,其后终得一代龙象投子义青,曹洞一脉遂成中兴之势。)雪窦重显(980-1052)(宋代云门中兴之祖,于浙江雪窦山道场大振宗风,法嗣有天衣义怀等。)石霜楚圆(986-1039)(一代禅门宗匠,尊号慈明,于汾阳善昭禅师下受钳锤,其下出两大法子,开“杨岐”“黄龙”二派,禅灯广及于天下也。)

杨岐方会(992-1049)(随慈明习禅,以续正脉为任,后开临济杨岐一派,其后有白云守端、五祖法演等英杰续之,终成禅宗一脉主流。)黄龙慧南(1002-1069)(入石霜室,蒙其印可,后开临济黄龙一派,法席颇盛。)芙蓉道楷(1043-1118)(宋代曹洞中兴之匠,接承投子义青禅师,续正曹洞法脉,后传丹霞子淳、净因自觉,续传长芦清了等,法道延绵不绝。)

圆悟克勤(1063-1135)(宋代禅门尊宿,得法于五祖法演禅师下,有《佛果克勤禅师心要》等传世。其下出虎丘、大慧两大栋梁之才。)虎丘绍隆(1077-1136)(参证于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常住苏州虎丘,其后出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淮师范、断桥妙伦等,法脉昌盛不绝。)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宗门翘楚,为禅门“百世”之师,于虎丘同出圆悟门下,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行世,世称“临济再兴”。后有元叟行端等续其家风。)

万松行秀(1166-1246)(元代禅门大德,领旨于曹洞雪岩如满下,弘化颇盛,著述亦丰,其下出雪庭福裕等,宗风一时蔚然。)雪庭福裕(1203-1275)(元代禅门高僧,少林祖庭中兴之主,振举曹洞宗风,其后有文才淳拙、凝然了改、月舟文载、小山宗书、幻休常润、蕴空常忠、慈舟方念等,法脉可谓灯焰长兴。)高峰原妙(1238-1295)(元代宗门大德,法承断桥妙伦,参证于雪岩祖钦禅师下,后常居危崖立死关,家风严峻,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传世。其门下出断崖义,中峰本两大高足。)

中峰明本(1263-1323)(禅门一代宗匠,融通诸宗,发禅宗新气象,有《天目明本禅师杂录》行世,其后有天如惟则、千岩元长、天奇本瑞、笑岩德宝等,至憨山德清出世得其大成。)楚石梵琦(1296-1370)(元末宗门一大老,有《西斋净土诗》等传世。)楚山绍琦(1404-1473)(明代临济大老,大扇宗风于蜀地。)紫柏真可(1543-1603)(明代佛门高僧,创刻方册大藏经,勇猛精进。所谓贯通宗教,见行超绝,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之风也。)

憨山德清(1546-1623)(明代禅门一代宗师,中兴六祖道场,功行卓著,著述甚丰,有《憨山老人梦游集》等传世,可为禅宗法脉总导师。)幻有正传(1549-1614)(明代临济宗一大元老,法承笑岩德宝禅师,其下出密云圆悟、雪峤圆信、天隐圆修三大宗匠,临济法脉遂得大兴。)寿昌慧经(1548-1618)(传承蕴空常忠禅师门下,为明代曹洞宗一大元老,其下出博山元来、永觉元贤、晦台元镜三大宗匠,曹洞法脉遂得大兴。)

湛然圆澄(1561-1626)(师承慈舟方念禅师,有《湛然禅师语录》等传世,与寿昌慧经同为曹洞伯仲。)密云圆悟(1566-1642)(明末临济法脉一大宗匠,主法天童寺,门下出费隐通容、木陈道忞、破山海明等,均为一方大德。)天隐圆修(1575-1635)(明末与密云圆悟齐名的临济宗大德,其下著名弟子有玉林通琇等,亦为一代龙象。)

博山元来(1575-1631)(亲承寿昌慧经禅师,有《无异禅师广录》等传世,为明末禅门一大宗匠。)永觉元贤(1578-1657)(与博山元来齐名,创鼓山道场,有《永觉元贤禅师广录》传世,其下著名弟子有为霖道霈等。)虚云大师(1844-1959)(近代佛门一代大师,续禅门五宗之正脉,力挽狂澜,有《虚云和尚法汇》等传世,为近世禅宗难得之大匠。)

来果禅师(1880-1953)(行迹卓越,主法扬州高旻寺,振扬道风,有《来果禅师语录》传世,为近代宗门不可多得之大匠。)

六祖慧能的故事?

慧能, 亦称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涿县),父亲原有一定的官职,后被贬迁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为平民。慧能二十四岁,父逝,家贫寒,砍柴谋生,奉养老母。 一日,路过一旅店,听闻有人大声诵读《金刚经》,就放下肩上的柴草,静心倾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身心安乐。上前对念经人说:“刚才所念什么经?从哪里得来?”客人说:“是《金刚经》,是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来。”慧能便发心要修学禅宗。当即有一客人施舍十两银子。他安置了老母,便向黄梅而去。

慧能到了东禅寺,五祖弘忍收留他在寺中干杂活。过了几个月,弘忍唤所有门人至堂下,说:“世人生死问题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求福报,不求脱离生死苦海,自性失了,福报又算什么呢?你们各自写一首表达自性的偈子给我看,我要传衣钵了。” 当时已升任上座的神秀和尚作偈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认为这四句话,道理虽然说得很好,只是渐次,不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清静妙修的道理。于是针对此偈也作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心里赞赏慧能的境界,却不当众明示。晚间他拿了一根手杖,到米房去看慧能。慧能正在舂米,弘忍问:“米熟否?”慧能说:“米熟久矣,欠筛耳”。意为我参禅功夫已熟,只是未得衣钵而已。弘忍就将手杖向米袋上敲了三下,慧能心领神会。到了半夜三更,慧能就恭敬虔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跪了下来,弘忍为慧能开宗就法,机教相当,心心相印,将祖传的衣钵传给了慧能,然后指示慧能立即离开寺庙,以免发生不测。

弘忍连夜送慧能赶到九江,欲渡河时,慧能劝阻弘忍不要再送,他说:“迷时靠师渡,悟时要自度”。弘忍回到寺里,过了三天,才普告全寺门人:我的正法已经南传了。 慧能离开黄梅后,先后有几百人在后面追,其中有一位曾做过武将的僧人慧明最先追上慧能,讨要衣钵。慧能便把衣钵放在石头上,任他取走,他却费尽力气也拿不动。当下心生惭愧,对慧能说:“我为法而来,不为衣钵,望仁者为我说法”。

慧能说:“你既为法来,坐下说话。”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本来面目?”慧明若有所悟,问:“大师,除此密言密意之外,还有密否?”慧能说:“与你说者就不是密,密就在你身边。”慧明大悟,拜慧能为师,慧明也就成了慧能的第一个大弟子。 慧能逃过众人追踪,来到曹溪山中,潜心修行十五年,觉得弘法的时机已到,就到广州参拜印宗法师。

当天夜里,慧能在殿中听到两个和尚因佛前所挂长幡被风吹动而辩论,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不是风动而是幡动,彼此争吵不休。慧能说:你们不要争了,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在旁边听到慧能的话,认为一定是位大德高僧,就请慧能为大家开示佛法要义。慧能趁机就把弘忍传给他的衣钵亮了出来,印宗愿事慧能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自此也就正式受戒为僧。

次年,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开讲佛法达三十余年,声名远播。其时“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征赴京城”,慧能“竟不奉诏”,“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卒于曹溪,年七十六岁。在其门下得法弟子有四十三人,著名者有法海、神会、怀让、行思等人,后来都是独树一职的禅宗大师。

由于神会等人对北宗渐悟一派进行长期的抨击,在慧能逝世后南北两宗的对立日益激烈,至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69年)神会被朝庭正式立为禅宗七祖,南宗终于获得了众所认可的正统地位。自此,曹溪顿教一直被学禅者视为正宗禅法,而北宗则渐趋衰落。 慧能倡导顿修顿悟、明心见性的禅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掀起了一场不假他求、但明自心的革新。从慧能开始,“禅”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往的禅定修行转化成一种在人心深处、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对于真实性的体悟。研究慧能佛教思想的资料主要是《坛经》一书,它是慧能弟子或再传弟子等所记载的慧能的言行录。

中国僧人的说教被称为“经”,至今也独此一家。

禅宗语录怎么记录下来的

我国的禅宗语录,其正式编撰是从六祖开始的。六祖之前的祖师语录,是代代传承下来,由六祖口述的。六祖不识文字,自然由弟子们来记录。六祖之前,记录了从七佛到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法事迹,以及达摩东渡传法后,从达摩到六祖自己的传法事略。此前的禅宗语录特别简明,总计40位圣人,文字才不过一两万字。到了后来,才有人添枝加叶,增加了一些故事在里面。从六祖以后,到两宋,就由释普济专门汇集成了五灯会元一书,共二十卷。其书取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驸马都尉李遵勖天圣广灯录、释维白建中靖国续灯录、释道明联灯会要、释正受嘉泰普灯录,撮其要旨,汇为一书,故曰五灯会元。删剃冗杂,颇为简要。其考论宗系,也最详明。

明万历年间,瞿汝稷汇集了一部指月录。到清康熙年间,又有人编撰了续指月录。此后,禅宗语录,越集越多,也越来越难以读懂了,因为机锋转语已经成为禅宗的禅话,失去了禅宗直下见性的本意。

六能惠祖的诗是什么意思啊!!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最新六袓语录图片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名言名句经典语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六袓语录图片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名言名句经典语录《六祖坛经》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1、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惠能《菩提偈》


4、有道者得,无心者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5、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6、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持戒、菩萨》
7、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8、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9、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0、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12、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3、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4、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5、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惠能
16、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17、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最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名言名句经典语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山水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名言名句经典语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山水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张大千,别名:大千居士、下里港人。山水画大师,国画大师。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神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山水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

画家当以天地为师,不可拘泥一格,所谓造化在手耶!一触纸墨,辨别宋明,间抚签赙,即知真伪。垂老可无归国计?梦中满意说乡关。予得黄山之性情,不必指定其处也。投荒乞食十年艰,归梦青山不可攀。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美人之论:“凡美人者,一等肥、白、高;二等麻、妖、骚;三等泼、辣、刀。佳士姓名常挂口,平生饥寒不关心。

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砚池要时时洗涤,不可留宿墨。宿墨胶散,色泽暗败,又多渣滓,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不相宜。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

笔法难,墨法更难,水法极难。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的表现!拈秃笔用淡墨半干者.向纸上直笔空钩,如虫食叶,再用焦墨重上,看阴阳点染,写树亦然,用笔以锥得透为妙。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
总括来讲,着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其次才是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物、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现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切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

夫鉴赏,非易事也!其人于斯事之未深入也,则不知古人之甘苦所在,无由识其事;其入之也深,则好尚有所偏至,又无由鉴其全,此其所以难也。盖必习之也周,览之也博,濡之也久,其度弘,其心公,其识精,其气平,其解超,不惑乎前人之说,独探乎斯事之微,犀烛镜悬,庶几其无所遁隐!出门眼中所见节写之,此是写生。纵一苇,凌万顷,沂流光。盈虚消长,如波逝水一何长,唯有清风明月,耳目取之无尽,物我足相忘,洗盏与子酌,枕藉向东方。

故乡二月春如景,可许桃林一税牛?梅花落尽杏成围,二月春风燕子飞。有至友尝谓:‘大千题画,不错不脱,必为赝本!’如此画竟夺三字,良可笑也!今人但知清湘恣肆,而不知其谨严;但知清湘简远,而不知其繁密。学不通经,谓之俗学,书不通篆,谓之俗书,画不抚古,为之俗画。半世江南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我们都喜欢用旧纸,并不是纸放旧了就好画,实在是古人做事不肯偷工减料,本质好就好用。

做好绘画,要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万里故乡频如梦,挂帆何日是归年?酾酒忆临江,武昌夏口相望。山水郁苍苍,何处舢舻千里。当时英雄一世,敛手避周郎。成败渺千古,人物费平章。中锋做主干,侧锋帮助它。勾勒必定用中锋,皴擦那就用侧锋,点戳用中锋,渲染是中锋、侧锋都要。湿笔要重而秀,渴笔要苍而润,用笔要明润而厚重,不可灰黯而模糊。

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最新山水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吴彦祖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山水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吴彦祖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

吴彦祖,华语影视男演员、导演,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代表作品:新警察故事、门徒、旺角黑夜、美少年之恋、夜宴、风云系列、游园惊梦、魔警、魔兽。

吴彦祖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

为自己喜欢的人付出,是很自然的事。在电影里,我把自己交给导演,然后由导演交给观众。我没有兴趣做顶级明星,我的兴趣是做好自己的部分。其实我很自私,很多东西都是为了我的满足感,不是为了要钱或为了要红,也不是为了满足Fans,我要满足自己。结婚是表面的东西,那么多人那么容易离婚。我认识一个朋友结婚9个月就离婚,所以结婚有什么意思?两个人在一起有爱情其实就够了。结婚呢,是表演给其他人看的,是演戏,不是给我们自己看的。

我们是很平等的朋友关系,我不是那种大男人的性格,两个人在一起是应该50%对50%,她有她的生活。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我不要求她一定要跟着我,我说什么她都一定要同意。我们应该都有发言权,爱情应该最好是这样。最新吴彦祖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芮成钢经典语录名言句子精选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吴彦祖的名言经典语录句子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芮成钢经典语录名言句子精选芮成钢,曾主持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全球资讯榜》、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财经中国》、《中国投资指南》,《环球了望》,《财经新闻》等栏目。代表作品:30而励:风暴主播思考中国与世界、虚实之间。

芮成钢经典语录名言句子精选

小时候听人说:哈雷彗星每七十多年才能看见一次,所以一定要抓紧去看一眼。长大后终于明白,其实人生的每一个生日,甚至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都比哈雷彗星的出现还要神奇和难得,因为一旦过去,永不再来。难道北京烤鸭也可以把分店开进白宫,狗不理包子也能上国会山吗?世界因为多元而美丽,人生因为选择而精彩。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爱的语言,和接受爱的语言。西方人表达爱的方式固然好,但我们的方式却是“无声胜有声”。

我们在以最开放的胸怀和气魄与世界的脉搏共同跃动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保持自己核心民族文化传统的完整性。当你把右脚踏进大西洋的MVY, 左脚踏进太平洋的CARMEL,在你两脚之间的,便是被两个大洋夹在中间的美利坚合众国了。最新芮成钢经典语录名言句子精选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年网友、评选出你最受感动的经典语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芮成钢经典语录名言句子精选

2012年网友、评选出你最受感动的经典语句,其实小编试着在选择,但是很难抉择,其实小编感觉都很让人感动,所以无从抉择,还是大家来评判一下吧:


1、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2、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
3、"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
4、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5、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
6、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
7、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
8、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
9、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一一,于是坠落凡间变为女孩,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整个天堂。


10、朋友,别哭,今夜我如昙花绽放在最美的瞬间凋谢,你的泪水也无法挽回我的枯萎~~~
11、人生在世 ,难敌宿命,沉沦其中。
12、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13、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
14、“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
15、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
16、不相信永远,不拥有期待,不需要诺言
17、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18、王子之所以能口奂酉星目垂美人是因为王子用心了.我能口奂酉星什么.......
19、不要放弃自己! -------(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转身出门的一刹那,我泪流满面,却不想让任何人看见!) 看到这一句、小编也心有感触,想起当初离家前往几千里外的地方的时候,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身为男儿,必须创出一片天,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0、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六袓语录图片_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