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Mattie 坐标: 458228 目录:/jiaoxueziyuan/

精选的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


(一): 教学资料 教材第7~8页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明白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经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学,培养推理本事,并且经过教学资料能够喜欢体育,培养锻炼身体、进取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明白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师:我们一齐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暑假中有没有观看一场体育盛事——奥运会,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生: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游泳、、、、、、 师: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生: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等 师: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有没有试过这些长度的跑步

锻炼呢?在跑步运动中最长的跑步运动同学们听过没有?——马拉松小结:对于马拉松比赛,让孩子们有必须的了解,并经过马拉松的长度展开教学。马拉松为什么用公里作为单位,而公里又是千米都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生: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经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体验1000米的长度[由整理]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5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 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
(1)、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我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150+150+150+150+150+150+100
4、那么我们亲自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1000米的真实长度,跑完后我们一齐

迅速回教室分享一下大家的感受。


四、分享跑完1000米长度后的感受,继续探究米和千米的关系。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生1:1000米真的好长啊! 生2:跑到三圈的时候就很累了。 生3:1000个1米真的好长啊! 生4:1公里原先有这么长!、、、、、、、、、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 师: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 生:150米一圈得20圈才能完成3000米 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 生:3个
4、换一换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总结: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 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齐解决。
六、巩固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我们一齐把今日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日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有多有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1、完成课件的题
2、完成书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教案


(二): 【ruiwen.-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能进行米和千米简单的化聚;
2、培养估计的本事。 教学重、难点: 1千米概念的建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小到大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厚度) 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 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适宜? 那如果要测量骆驼到宁波的距离,用哪个单位适宜呢? 今日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明白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那跑5圈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2、谁来读一读:读时区分1千米和1000米 个别读、全班读
3、米能够用字母m表示,千米也有它自我的表示方法:km 1千米=1000米还能够怎样表示?(1km=1000m)


4、绕跑道跑5圈是1千米,从我们骆驼小学到堰头王车站教师测量了一下大概有1千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等会儿教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从哪里到哪里也大概是1千米。
5、1千米是这么长,那谁来估一估从骆驼到贵驷大概是几千米?(3千米)
(二)千米与米的简单化聚
1、那3千米=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千米,所以是3000米。)

个别说,看书上的想法,自由读一遍,全班读。 2千米500米=米,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怎样化的? (想:2千米是2000米,再加上500米,一共是2500米。) 个别说,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2、试一试: 8千米=米 6千米20米=米 做于纸上,投影仪上反馈,指出易错处,6020米中的“0”容易落下。选一题说说想法。
3、刚刚是千米化成米,小朋友都化得不错,那米化成千米呢?教师相信大家肯定能化得更好。

4000米=千米 (想:1000米是1千米,4000米里面有4个1000米,就是4千米。)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米就是4千米350米。)


4、试一试: 6000米=千米 5830米=千米米
三、练习
1、在里填上适宜的单位: 小明的作业本不细心打湿了,有些字看不清楚了,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把它补上去吗? 冰箱高140。

甬江大桥长约588。 从骆驼到宁波的距离大概是14。


2、真厉害。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也在学习“千米的认识”,它们学得怎样样呢,我们一齐去看一看。 1)比一比:小兔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些难题,小朋友能帮它解决吗? 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九江长江大桥长7千米675米。哪座桥长? 2)确定题:这是小熊的作业,请小朋友当当小教师,给它批一批。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3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6千米57米=657米


3、小熊可真马虎,小朋友做作业的时候可别犯马虎。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明白了多少长的距离大概是1千米,那我们小朋友跑1千米需要几分钟,走1千米需要几分钟呢?下课或放学后小朋友去跑一跑、走一走,并把你的结果告诉教师或你的同学。

千米的认识教案


(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的估测意识和实践本事。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教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明白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适宜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千米的认识教案
(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的估测意识和实践本事。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回答后,让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能够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头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头的情境图,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根据自我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教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那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能够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能够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能够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我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仔细观察一下。并让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能够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够组织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能够作为课外作业)
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 3千米=米5000米=千米 教师放手让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经过回答,使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6、练一练。 6000米=千米4千米=米 米=7千米9000米=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二第
1、2题。 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必须的认识。能够先让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 第2题,目的是帮忙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让独立完成。
2、练习二第3题。 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团体订正。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教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四、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忙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千米的认识教案
(五): 教材分析 经过对北师大版、人教版、和冀教版三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冀教版安排在了三年级下册,资料丰富。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安排在二年级上册,且关于认识千米的教学资料比较简单。人教版从长度单位“米”入手,依次感受10米、100米、1000米的距离。对于教学重点也只是千米和米的换算。北师大版从学校跑道入手,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来认识1千米。

冀教版教材详解 冀教版在资料设计编排上,选择了每一天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作为学习的素材。在前一天记录了从学校到家走多长时间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安排:


一、提出了“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的要求。教材以交流的方式呈现了两个人的估算结果。
二、兔博士介绍:1000米能够写作1千米,千米能够用km表示。教材给出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式: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


三、初步认识1千米后,安排了“说一说”,让把自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和1千米进行比较,看看是不到1千米,还是超过了1千米,使进一步认识1千米的实际意义,同时尝试用千米作单位描述距离。之后经过熟悉的操场,进一步了解米和千米之间的联系,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材另外给出两个数据:马拉松赛跑全长约是42千米(实际全长是42千米195米);我国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一方面,让了解千米在描述事物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丰富关于马拉松赛跑和万里长城的数据知识。同时,经过聪聪提出的“长城仅有6300千米,为什么叫做万里长城呢?”,引出“里”的知识。

教学资料: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时(教科书38页、39页),体会并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体会1千米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0米,体会用千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距离。
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验、认识并体会1千米,明白1千米和1000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 本课详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测量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能够目测,也能够步测,还能够估测或找参照物估算结果。 下头我们就来估算一下自我家到学校有多远。 首先我们根据上一课的统计,算一下自我放学回家路上用多少分钟。然后想一下自我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每分钟大概行驶多少米。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记录、计算。


(二)观察交流
1、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我一分钟约走65米,从学校回家路上用了大约20分钟,我家距离学校大约1300米。 列式:65×20=1300(米) 生2:我一分钟走67米,回家用了15分钟,我家距离学校大约1000米。 列式:67×15=1005(米) ≈1000(米)


2、师:1000米能够写作1千米,“千米”用字母“km”表示。 即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
3、师:谁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过了1千米(让依据估算的结果用千米描述自家到学校的距离) 生1:我家到学校距离680米,不到1千米。 生2:我家到学校距离1900米,超过了1千米。
4、科普小知识(出示幻灯片并观察)

师:一个操场一圏是400米,几圏是1千米 生:2圈半。 师:我国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可是为什么叫万里长城呢? 阅读兔博士的话,了解“里”是我国以前用过的长度单位。 1千米=2里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1:长度单位:千米用字母km表示 生2:1000米=1千米 生3:1千米大概是我家到学校那么远。

生4: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千米的认识教案


(六): 教学目标 1经过各种不一样的途径体验1km的长度,培养的空间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3明白1km=1000m,明白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16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m赛跑录像) 教师:他们在训练100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到黑板上写。可能有两种写法:

1:1000米。 2:1千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所以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 :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教师:对,1000米=1千米,1km=1000m。
(2)回忆自我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汇报: 1: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2: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3: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 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1: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2: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3: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4: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5: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6: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三、反思总结 教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千米的认识教案
(七): 教学资料: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70-71页。

教学目的:


1.使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明白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的观察本事、实践本事,发展的空间想象本事,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1、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走一走大约有多少步。
2、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几分钟?
3、向了解一下从自我家到那里大约是一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日,教师和小朋友一齐在操场上量出了100米的实际长度。 下头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一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齐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适宜?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
(4)测量教室的长。

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唐山吗?如果要测量乐亭到唐山的距离,可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讨论,得知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师:对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乐亭到唐山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说明:从测量本地两个城市距离引出新知,使认识到数学能够帮忙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自我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主体意识,调动参与学习的进取性。]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1千米的长度。
1、同学们手里都有一把米尺是1米长,用你手中的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日所学的千米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小朋友,金融街你们必须很熟悉吧,请看屏幕:从县医院 到夏日超市的距离大约就是1000米。 让互相说一说从那里了解到,从自我家到那儿大约是一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说明: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主要街道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活力,既使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的“千米”构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头的权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头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样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


(二)千米的应用 此刻我们明白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屏幕显示)请看教师星期天在乐亭到闫各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比较长的路程。

[说明:经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适宜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明白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此刻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还能够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⑴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⑵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能够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1、确定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72页
3、4
六、今日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此刻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设计一条路线。 要求
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终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

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 [说明:创设设计秋游路线的情景,激活思维,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合作交往意识和创新意识。] 千米的认识教案


(八): 教学目标 1.使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明白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明白1千米(公里)=1000米.经过实践活动使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经过教学,培养的观察、想象本事和合理推理的本事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本事.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适宜?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景)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景: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我的看法.

2.教师小结:经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齐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景.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明白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明白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此刻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适宜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明白自我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样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今日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终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
七、课外实践作业.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
(九):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齐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明白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我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经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齐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教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可是全班同学一齐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经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的生活实际,让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能说出来,就直接让说一说。然后经过讨论、汇报,使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能够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样想的?经过这三个实例,使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独立思考,再让说说是怎样想的。最终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走一走、量一量是十分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实际、为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进取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仅能使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并且有利于激发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经过我和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忙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经过让说说你已经明白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头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能够消除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进取探索的兴趣。

对于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构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确定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用自我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自我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终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千米的认识教案


(十):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明白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明白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适宜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世界上的建筑高约452;

世界上最矮的大人高约8;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教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能够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明白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能够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能够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此刻大家必须很想明白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齐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日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此刻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头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


(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1000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一样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忙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有多少米吗? 先自我想一想 团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明白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样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我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提议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样明白的?


(7)付教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教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明白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样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
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米3000米=米 9千米=米6000米=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换算 团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齐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日,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能够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我,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能够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1km=1000m最新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小学一年级一位数到两位数的认识教学心得体会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小学一年级一位数到两位数的认识教学心得体会教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徐徐诱之,从认识一位数到认识两位数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作为老师,你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大家借鉴?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一年级一位数到两位数的认识教学心得体会。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长期以来使用小棒和计数器这两种教具进行位值制教学产生的误区做了剖析,并提出游戏化的方式让认同位值制计数的方式和优势的策略,同时阐述小棒和计数器等教具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关键词】位值制 小棒 计数器打包 拆包 规模


一、误区与困惑小学一年级的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就已经会数(其中一部分是唱数为主)、会认,甚至会写百以内的数,也初步建立了数感,但是许多孩子关于位值制的初步学习基本是被动机械地接受其中的规则。孩子入学后,在第一学期学习有关10的认识,以及后续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校期间最早接触位值制的阶段。笔者研读了部分关于这些内容的教学设计和相关文章后发现,长久以来,很多老师在关于位值制的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甚至是误区,这对未来学习“百”以上的数的认识,和小数的认识都没能起到很好的“通达”作用。

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割裂式地采用小棒或计数器等教学用具,为此出现了相应的误区和让困惑的进位过程。如在用小棒的教学中,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北京知名教师马芯兰制作了“数位筒”,并引入了“数位筒”的相关概念。当十根小棒成一捆时,将这一捆小棒放进“十位筒”。不可否认,这一形象化的教具,对帮助理解数位,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仔细想来,这样的操作科学吗?对于爱思考的来说,“十位筒”对应的应当是十位,此位上的一根小棒,对应的也就应当为一个十,放一捆小棒到“十位筒”,就应当表示一百了。除非老师指明规则:“十位筒”里的每一捆作为整体不可拆分,不能单独去考察一捆当中的一根小棒。但这足以让爱思考的孩子陷入困境,因为无论在哪里,一根小棒的地位是一样的。而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关于数位认识的插图,让人极易与“数位筒”的做法相混淆,如图1。

那么使用计数器教学如何呢?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2018第5期的《计算教学:思维卷入其中——周卫东老师“隔位退位减”教学赏析》一文,也提及“这种物化的计数器每档只能拨10个,超出10个的部分要么在头脑中想象”,为此有的教师“直接免去了实践操作环节,让观看课件演示过程。”

除此之外,很多大人也对计数器每个数位最多能拨9颗还是十颗珠子也心存疑惑,譬如百度网友在回答这一问题时,给的解答是:“9颗,因为10颗的话必须满十进一了。”在学校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孩子在计数器上实现“19再拨一颗”时,习惯性地直接将9颗珠子退掉,再在十位上增添一颗珠子。有的孩子虽然能在个位上拨满十颗珠子,然而对接下来要把这十颗珠子全部拨回原位,再在十位上添一颗这一过程说不出本质原因,若问起,得到的回答是:“老师教我们这么做的。”或者:“不这样做是不对的。”


二、寻源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计数方式经历了多种,如简单累数制、分级符号制、乘法累数制、位值制等。在数的诞生初期,人类为了记录一段时间的收获多少,经历了“几个物体对应几个数,一个数对应一个符号记录物体数目”等过程,为了下文叙述方便,笔者暂且称这种计数法为“一数对一符计数法”,即物体有几个数目,就会出现几个符号或几个手指分别记录物体的数目。这在小学一年级学习位值制之前,部分在解决用双手手指记录10以上的物体数目时,会有所体现。我国古时有一“万”氏财主请老师教儿子写信,因书写落款中的姓氏“万”而闹笑话的经典故事,故事折射出的是财主的儿子就连“一数对一符”的计数法都没有掌握,仅简单将物的数目和笔划“一”的数目进行了简单的一一对应。

随着物体数目的增加,人们需要记住很多的符号来区分不同的数目,这显然比较麻烦,位值制以其优势被更多的人接受、传播。古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位值制计数法,如五进制,也有十进制等等,其中五进制和十进制的产生与人的一只手有5个手指,一双手有10个手指有关,但笔者目前没有查阅到古人是如何从“一数对一符计数法”过渡到“位值制计数法”的。


三、策略为此,笔者提出“打包”、“拆包”的概念和操作,用自己设计的游戏方式来演绎位值制计数方式的产生,其主要规则及流程如下:
(一)游戏之中引冲突,激发的求知欲望。1.教师往不透明的空盒里投小正方体(除一上讲台的同学外,其余均不可见),一上讲台数盒子里小正方体的颗数,该根据小正方体的颗数,用双手伸展的手指数目告诉其余同学,盒子内有几颗小正方体,但不得用有声言语或其他方式告诉其他。

2.如果上讲台的同学觉得双手指头不够用,可以向座位上的同学求助。教师按照如下数目往小盒子里投小正方体的数目:


3、
10、
12、23。3.当出现需要两个同学,用“一数对一符计数法”表示12时(即一个同学伸出双手十指,并且让另一同学双手伸出两个指头),教师可让其继续参与。直至第一位同学求助第三位同学来表示23时,教师抛出新的要求:只能用两位同学的双手手势,向全班其余同学传递“23”这个数,由此引发的认知冲突,激发的求知欲望。


(二)表演之中获认知,认同位值制计数法。针对新要求(新增添的游戏规则:只能有两位同学来表示“23”),教师可根据的思考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有提出用其中一个的一个手指表示“12”中的“10”,两个手指表示“23”中的“20”,教师可让其向其余同学阐述计数方法及理由;如果确实没有能提出相应的方法,则教师引导完成如下表演:

1.将小盒子里的小正方体清零后,把两两分组(每组里的成员分别命名为“甲”、“乙”)。教师往小盒子里投一颗小正方体,甲同学根据老师投的小正方体数目,伸出相应的手指,在未达到10颗时,乙同学始终双手握拳。2.当教师往盒子里投入第10颗小正方体时,甲同学转向乙同学,并向乙同学传递如下语言信息:“满了!满了!请你帮我打包存一存。”甲讲述完毕,由双手十指伸展转为双手握拳;教师(或助手)顺势将投入的小正方体,10个一组,拼接成一个长方体。乙同学随即回答:“好的!好的!包已存下,数已计好,需要的时候再来取。”边说,边伸出一个手指记录老师打包完成的小正方体拼接成的长方条。

3.当教师往盒子里投入第20颗小正方体时,甲、乙叙述的语句不变,只是乙的手指需要伸出两个来记录两条有小正方体打包(拼接)成的小长方体条。游戏表演过程,教师根据的实际操作情况,及时予以纠正,或引发其思考,比如从19过渡到20时,教师可暂停,鼓励尝试思考与表达。在表演的过程中,积累相应的具身认知,利于对位值制规则的认同。


(三)、书写之中推约定,阐明位值制的原理与优势。当教师往盒子里投第23颗小正方体,两位用双手表达出23后,教师要求根据甲乙两人的手势和所站的位置,写出两人各自所代表的数字。当根据甲乙的站位,写成“32”时,教师调换甲乙的位置,询问如何书写,继而推出“约定”:①站位时,记录“包”数的乙同学站在观察者的左边,记录小正方体个数的甲同学站在观察者的右边;②乙同学只负责记录“包”数,而甲同学,只负责记录零散、尚不足以打包成一个整体(10个一包)的小正方体的数目。③每十个正方体拼接(打包)成一个长方体,同时甲同学双手伸展的十指转为双手握拳——因为没有零散小正方体的可供甲记录,多诞生的这一个包,对应乙就要多伸出一个手指。

之所以零散摆放,目的是让感知,不同人的手指(对应计数器上不同位上的珠子)记录的仅仅是不同规模的“包”的数目,与“包”所在的位置无关。


四、总结与延伸为了行文方便,笔者将小棒和小正方体称为“数的一阶抽象”,将计数器和人的手指称为“数的二阶抽象”,将阿拉伯数字等符号称为“数的三阶抽象”。

【计数器中,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记录的是小正方体打包(拼接)成的条状几何体数目;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记录的是零散的小正方体的数目。】依据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不妨对教具及规则作个归类:1.小棒和小正方体属同一类,两者是介于具体的物和计数器中间层次的一阶抽象。2.在十进制中,利用小棒这一教具,其打包规则是:十根小棒成一捆,十捆小棒成一堆,十堆小棒成一盒,……;利用小正方体这一教具,其打包规则是:十个小正方体成一条,十条小正方体成一板,十板小正方体成一体(对应《种子课》第35页的点线面体的方格图),……不同规模的“包”与未打“包”的单个物体摆放不受位置限制。

3.人的双手和计数器属于同一类,两者负责计数,是数的二阶抽象,是位值制计数的最初模型。4.计数器上每一位,对应的是一个自然人;计数器上的一个珠子,对应的是人的一个手指。5.计数器上不同的位上的珠子数,记录的是不同规模的“包”的数目。6.计数器是简化、抽象了的人群。7.在数的三阶抽象中,“一数对一符”计数法如何向位值制计数法过渡,可通过图4阐述。

关于罗马数字X,教师还可同时结合18位号码中,校验码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介绍。8.计数器和小棒虽然作用不同,但二者相关,所以,在教学初期,小棒和计数器不可简单进行割裂使用。至此,我们可以对“计数器每个数位最多能拨9颗还是十颗”作如下回答:计数器每个数位最多能拨十颗,但因为十颗珠子对应的十个物体打包成了一个新的计量整体,原来每颗珠子对应的零散的单个物体已经没有,所以这十颗珠子重新退回原位(归零),同时在相邻的高一位增添一颗珠子来表示“包”的个数。

而对于2011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科书的插图,不妨将小棒和计数器数位有序对应的摆放方式,更改为无序摆放,以突出各数位上的数,计的是不同规模的“包”的数目这一本质(如图5)。同时,依据本文的设计,在后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均可以用“打包”、“拆包”来优化“进位”、“退位”进行教学。如26+17,十位上的“2”和“1”均描述的是“包”的数目,相加为“3”个“包”;“6”和

“7”描述的是小正方体的数目,但因6+7中可以取出其中十个小正方体打成一“包”,计在记录“包”数目的十位上,成“4”,剩余零散的“3”计在记录小正方体颗数的个位上。再如23-15,可以用图6阐述,同时阐述游戏阶段乙的台词“需要的时候再来取”的实际作用。为了让对位值制有更深的体验,可在参与跳绳活动的计数时,直接用让同学进行每10个一组的计数,如图7。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些教学设计采用了石块作为计数模型(如图8)。应该说,石块作为教具属于与小棒、小正方体同类的数的一阶抽象,能够反应的是不同规模的“包”,但是没有量方面的关联,是模糊、不精准的。如果只有同等规模的大石块和同等规模的小石块两种,那么大石块等价的是10个小石块,还是10


0、1000个小石块?所以笔者还是建议慎用石块这一计数模型。

位值制的概念教学,完全可以让一年级的接触“百千万”的相关概念,但对于加减运算的教学,则需要从“一位”,过渡到二十以内的“两位”,再过渡到“三位”及“三位以上”。用十个字总结,就是:“理可百千万,技需一二三”。另外,关于沿用至今的 “逢十进一”的表述,在数制的学习初期,不妨加入“满十打包(针对小棒),包数增一(针对计数器)”的规则表述,到了一定阶段再引入“逢十进一”的表述,会使更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两种思维结合学习论——马芯兰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温寒江主编,第28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小学数学教师》2018第5期《计算教学:思维卷入其中——周卫东老师“隔位退位减”教学赏析》,第5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3.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4.《小学数学教师》2018年第


7、8期合刊《抓整体构建,促智慧生成——<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与评析》,第5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5.《种子课》俞正强著,第35页。最新小学一年级一位数到两位数的认识教学心得体会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国民立委批评大陆刻意冷处理衍圣公回大陆不自信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小学一年级一位数到两位数的认识教学心得体会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千米的认识教案10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