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满江红·赤壁矶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 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赏析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戴复古曾在鄂州吞云楼谱写一阕《水调歌头》的词作,《满江红·赤壁怀古》词,约写于《水调歌头》的前后,此时词人正在鄂州、黄州一带漫游,黄州城外有赤壁矶(又叫赤鼻矶),虽有人考证这里并非赤壁之战的战场,但时人可能有些传说,前此又有苏轼的“大江东去”一词,词人过此,也难免生发怀旧的感情,继苏轼之后,再写一篇赤壁怀古词。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清人纪昀十分欣赏这首词,觉得它的豪壮之气并不逊于苏东坡。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复古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复古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慨,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复古词则用浓墨重采,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魂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貔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鱼龙”指潜蛰江中的水族动物,杜甫《秋兴》诗有“鱼龙寂寞秋江冷”之句,在千艘列炬的大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它们因为受到战火的威胁而感到怒不可当了。“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迫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两军决定存亡的一次战斗。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抒写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穴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这与杜甫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以及姜夔《扬州慢》结穴处的“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是同一种手法,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当然,苏轼是宋代一代词坛巨匠,后人再写《赤壁怀古》,要想获得读者的赞许,的确有些困难,戴复古写这阕词,也难免有望洋生叹的感觉。很难说此词能与苏东坡争胜。平实的开笔,总觉少了"大江东去"的雄奇,缅怀的周郎,也失却几分"雄姿英发"的潇洒,然而"万骑临江貔虎噪的渲染,毕竟腾升了决战赤壁 的壮气,"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后的冷然反诘,亦有狂谰逆折般的警醒之力。过片语重而气促,似闻风振潮涌之声涤荡其间。结句的发问虽从杜甫诗中发生,依然有世迁景存的无限感慨推涌。大抵东坡所缅怀的,是辉耀江天的英雄功烈,故多从人物风神着墨。此词所感慨的,则是昔盛今衰的兴亡时势,故时以论议入调。神采之略逊,正有哀感之深沉相补,以足以论本词之得失乎?
最新满江红·赤壁矶头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晦庵古诗词《满江红·胶扰劳生》赏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满江红·赤壁矶头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晦庵古诗词《满江红·胶扰劳生》赏析
晦庵古诗词《满江红·胶扰劳生》赏析
胶扰劳生,待足后、何时是足。

满江红·赤壁矶头
据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得意浓时休进步,须知世事多翻覆。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采访神仙,惟寡欲。最新晦庵古诗词《满江红·胶扰劳生》赏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登高丘而望远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晦庵古诗词《满江红·胶扰劳生》赏析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登高丘而望远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高丘而望远原文赏析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登高丘而望远译文赏析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

满江红·赤壁矶头
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最新登高丘而望远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登高望远的诗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登高丘而望远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登高望远的诗句
中国人都讲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尤其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文学评价的标准是多样化的,就如同在1000人的心中有1000个林黛玉的形象一样,没有办法统一,也自然很难对它们进行名次的排序。↓请看下面登高望远的诗句图片1 虽然唐诗流传至今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的研究者更是如过江之鲫,但是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认定哪首古诗排名靠前,哪一首就必定排在其后。这些诗词的研究者,顶多是根据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结合自己的喜好,筛选出一部分经典的诗歌,著述成为《唐诗三百首》、《古诗三百三》等作品,仅此而已。
但是,在整个唐诗发展文学史上,总有那么几首古诗矗立在唐诗的金子塔上熠熠发光。比如杜甫的这首七言律诗,其中写有多重悲凉色彩,但是却被誉为“唐诗七律之冠”。且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请看下面登高望远的诗句图片2
对于这首古诗,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这首古诗的题目是《登高》,写于杜甫56岁的那年秋天。杜甫一共就活了58岁,这首古诗虽然不是他的绝笔之作,但却是他晚年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
满江红·赤壁矶头
开篇两句就带给这首古诗一种肃杀的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56岁的老人登高望远,看到长空万里,听到秋风萧瑟,更听到猿猴啼叫,想到自己已经是风烛残年,心中已经有了一份伤感。↓请看下面登高望远的诗句图片3 俯瞰长江滚滚流水,江水非常的清澈,上面还有鸟儿在盘旋。但是目光所及之处,一片衰败景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远处山坡上无边无际的树木都在秋风的威吓下落下了树叶,而滚滚的长江水自西向东,一路奔腾。此情此景给了这个50多岁的老人一份难言的伤感,一生的岁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如今年过半白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现在又是一个萧瑟的秋天,万物凋零,而且,国家的战乱尚未平息,一切都由重担一般压在诗人的心头之上。↓请看下面登高望远的诗句图片4登高诗句望远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写尽作者一生的漂泊之苦,“常作客”无论到了哪里都是客人在自己的故乡也不例外,此时悲秋,更遗憾的是诗人自己还在他乡。尤其是如今的老迈,“百年多病”说明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独登台”更是写出作者一个人孤苦无依的现状。
↓请看下面登高望远的诗句图片5 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自己一生的到处漂泊,自己一生的心怀天下苍生,自己如今的病弱之躯,都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中不断的给诗人增加伤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所以诗人面对这些“艰难苦恨”,不觉间“繁霜鬓”白了头发,所有内心的苦楚都无法排解,只能在“浊酒杯”之中寻找片刻的安慰。
↓请看下面登高望远的诗句图片6 这首古诗是唐诗七律的典范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格律等各个方面,都堪称绝妙之笔。所以在后人的评价之中,很多人推举这首古诗为“唐诗七律之冠”。求学时代的我们在高中曾经学过这首古诗,但是恐怕人到中年之后才能懂得这首古诗背后的伤感。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满江红·赤壁矶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