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资料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Londyn 坐标: 342973 目录:/gongzuoziliao/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钟扬的事迹大家应该都听说了,钟扬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人,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下面这篇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大家欣赏!01善梦者才杰出,打开网页看到钟扬的相片,一幅笑容灿烂的模样,感觉和蔼可亲,给人一种正能量的感觉。

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他坚持16年学术援藏;他在复旦大学任教17年;他是最会讲段子的科普达人;他是15岁那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大,33岁就已经是副局级,却毅然放弃所有的职级待遇,做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他始终认为干事比名份重要。他说,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做事,为时代做事,就是最大的意义。他还说,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不负你的人生”。他的故事还很多很多......而却给我深深的觉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我,一名孩子的妈妈,我连最起码的家庭与工作都没有权衡好,经常为工作照顾不了家庭而苦恼,何以谈梦,何以谈追梦?其实我们也想为基层做一些实事,但在遇到难以开展的工作面前,却经常会力不从心,没有钟扬同志的敢于拼搏,奋斗的精神,为此,我感到是惭愧的。我们也许做不到像他一样去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但我们要用心做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像他说的,人活在世上,要做事,而且要做有意义的事。

“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不负你的人生。”的确如此,有时我们总是想得太多了,觉得还有很多事都没做,有时候,会为每天重复的工作,而感到迷茫,似乎看到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人生....看看钟扬,才让自己恍然大悟,我们总是担心得太多了,却忘了我们应该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把该干的事给干了,就不会辜负我们的人生。

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也要有人去做。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环境恶劣,每天上班比别人远,下班也很迟才回到家,晚上和节假日加班加点是常事。遇汛期,我们要24小时值班;如清明节到了,我们为了防止山火的发生,要在清明假期期间,在山脚下“蹲点”做好宣传.....我们总觉得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我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过正常的假期,总觉得难事都在我们这....比起钟扬同志,这些事真的像“芝麻”那么小的事情,而我们却把他看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我们会为了一点假期而苦恼,却曾不想,钟扬同志,连病了都在床上批改的论文,因为他爱,他说“作为老师,就是上帝”,做他的,真幸福!有些事情是很难,但我们不做,总会有人去做....

追梦,钟扬同志爱国,爱他的每一片土地。他的追梦故事感染了他身边的人,同样也感染了你我他。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我们,我们也可以把我们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当作自己心爱的事业,用心为民做事,为民谋幸福,也许我们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的心扎在这里,就能把事情干好,虽然我们有时候不能很好的权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但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相信家人总会理解,孩子也能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因为我们给孩子树立了很棒的形象,他在想,“我妈妈是有梦想的人,我以后也要,也要和她一样成为一个追梦的人!

02如果不是2017年9月25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人们也许不会知道,钟扬53岁的人生已经有如此的厚度:他16年坚持学术援藏,不畏艰险盘点世界屋脊的植物家底,寻找生物进化的真实轨迹。从藏北高原到喜马拉雅山区,从阿里无人区到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江畔,到处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他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粒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

他是中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将高原生态学的人才梯队真正带起来,将学科建设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复旦大学任教17年,培养了107位研究生和博士后。植物学野外考察多,一有意外和危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保护。痛风发作时,一条腿几乎不能行走,他拄着拐杖也坚持带采样。他善于发现每个的兴趣点,用心培养每一位;他是最会讲“段子”的科普达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明星专家,常常挤出时间办公益科普讲座,他的实验室也一直对中小开放。他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并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义务服务17年,承担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的编写工作;

他是15岁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大,33岁就已经是副局级,却毅然放弃所有的职级待遇,做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他始终认为,干事比名分重要。他从不考虑眼前利益,头脑里想的就是我能为单位、国家做点什么。担任复旦大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期间,他依然如此,推动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勇于担当,严于律己,是大家眼中优秀的员领导干部。

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说,人这一辈子,不在乎发了多少论文,拿了多少奖项,留下来的是故事。他说,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做事,为时代做事,就是最大的意义。他还说,人生没有绝对,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就不负你的人生。他的一生是追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用生命,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写就最质朴、最绚烂的时代故事。

种子——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在离北极1000公里左右的永久冰川冻土层里,有世界上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特种子库。人们称其为“种子方舟”,建立10年间已收集超过100万种种子。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有一座美丽的千年种子库,在那里,植物种子的保存条件是零下20℃,保存时间标准为80年至120年。

在中国云南,从2004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在这里主导建立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迅速壮大,成为亚洲最大的种子库,跻身世界三大种子库之列。全世界都在关注种子。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人类未来。作为物种遗传信息的一种载体,种质资源几乎是所有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未来科技较量的必争之地。青藏高原,这片国际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拥有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已有数据显示,这里有近6000个高等植物物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18%。更为重要的是,其中1000多种是西藏特有的植物。这些珍稀植物资源对于国家发展、人类命运都意义非凡,但由于高寒艰险、环境恶劣,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也没有中国西藏地区植物的影子。

当2001年钟扬第一次走进青藏高原时,他被这片土地的壮美与丰饶深深折服:青藏高原有独特的地理条件,那些忍受极大温差的植物,很可能包含着某些特殊的基因。收集、研究清楚了,也许会带来更多、更好的新品种。他感到迫切:全球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的剧烈,一些珍贵的种子也许在被人们了解和知道之前,就已经消失了。世界科学家应当重视西藏的种子。应对全世界气候变化,植物研究的版图不能少了这一块。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他决定行动起来。他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在世界屋脊采集种子的艰苦,非亲历难以想象。每一种植物的样本数量要达到5000粒,濒危物种样本一般需要500粒。为了保证植物遗传信息独立,每个样本之间的距离不能少于50公里,同时在整个西藏境内,任何一个物种的样本不能超过5个群体……于是,在广袤的高原上,有时一天奔波800公里。早上五六点出发,晚上八九点钟到达宿营点,之后还需要连续几个小时整理标本,一天睡3个小时是常态。

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最荒芜的地区。峭壁上蜿蜒的盘山路,曾有巨石滚落砸中他所乘的车;在荒原里迷路,没有食物,几近绝望;没有水,就不洗脸,没有旅店,就裹着大衣睡在车上,突遇大雨冰雹,就躲进山窝里;有时住在牦牛皮搭建的帐篷里,因为严重缺氧,煤油灯点不亮,添加酒精也只能勉强点燃一分钟;冬季,盖3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漫漫长夜难以入眠……

并不是说去过西藏很多次,高原反应就不存在了。事实上,高原反应有17种,钟扬每次进藏都会遭遇几种。但他总说自己没事,不让别人担心。他曾连续十几天腹泻,却坚持野外采样。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个别名——钟大胆。因为不管山多高、水多凉,不管多么危险、多么困难,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一往无前。他说,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

十多年来,在雪域高原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1000余个物种的4000多万粒种子,占西藏物种的1/5。在雅鲁藏布江边,他和历时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西藏巨柏全部登记在册;不懈追踪十余载,他的团队在海拔4150米的山上寻获“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在海拔6100米以上的珠峰北坡,他带着采集到了珍贵的鼠麴雪兔子样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植物学家采样攀登到的最高点……

他兴奋地向人们讲述在西藏收集种子的“浪漫”故事。他说:“在未来的10年,可能再完成1/5。如果能多培养一些人,大家协同攻关,20年就有可能把西藏的种子库收集到3/4,也许再用30年就能够全部收集完。”追梦——他是真正爱国的,爱她的每一寸土地如果说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被这片土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吸引,那么钟扬一次次决定留下来,扎根高原,播种未来,则是听从这片土地的深情召唤。


六、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在漫长的科考途中,我深深地觉得,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此,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让西藏的生态研究走得更远,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在西藏的前10年,他是自掏路费的“科研志愿者”。西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单增罗布记得,钟扬刚到西藏大学那年,整个藏大理学院没有一个硕士点,植物学专业没有教授,没一位老师有博士学位。要申请研究项目简直是神话。

更关键的是,老师们并不相信钟扬的到来能带来什么改变。当钟扬提出“以项目来带学科带队伍”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能做成。但他毫不计较这些,一心就想把事情做好。藏大老师申报国家级项目没经验、不敢报、没人报,他就挨个做工作。帮老师们义务修改项目申请书,还申报补助。只要申报,无论是否成功,每个项目他都自掏腰包补助2000元,用于支付申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2004年,钟扬帮助西藏大学的琼次仁老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此前一年,琼次仁申报的项目没能通过,一度想放弃。“别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那段时间,钟扬常常一边插着氧气管,一边连夜修改申请报告。最终,这个项目成为西藏大学拿到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极大增强了藏大老师们的科研信心,也加深了藏大老师与钟扬之间的友谊。

一年后,琼次仁不幸罹患癌症,弥留之际,紧紧拉着钟扬的手说:“我走时,你抬我,你来抬我。”藏族人都懂,这是他们给予朋友的最高信任。2010年,钟扬成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西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他曾在全校大会上放下豪言:“如果西藏大学拿不到博士学位点,我决不离开。”那时,西藏大学在理工医学科连一个硕士点都没有。

西藏大学植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获批;钟扬领衔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答辩通过,带出了西藏第一支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实现了。2013年,他立下的“誓言”实现了!西藏大态学博士点获得批准,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没有博士点的空白,圆了几代藏大人的梦。2017年,西藏大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得知消息,电话那头的钟扬激动地连说3个“太好了”。

而今,这支“地方队”的研究力量已经开始参与国际竞争。在进化生物学的一些研究方面,形成了日本、欧美和中国鼎立的格局。作为援藏干部,一般一轮是3年。但每一轮援藏快结束时,他都有无可辩驳的理由继续——第一次是要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第二次是要把西藏当地的人才培养起来;第三次是要把学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5年,51岁生日那天,钟扬突发脑溢血,死里逃生。抢救后的第3天,还没有度过危险期。他在重症病房里口述记录了一封给组织的信。经过多年在西藏的工作,他更加意识到建立高端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老天再给我10年,把人才梯队真正带起来。经过这场大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放慢工作的脚步。可病后的他,脚步不仅没有放慢,反而还加快了。

出院时,医生再三叮嘱:一不能再喝酒,二要按时吃,三不能再去高原了。第一条,对两瓶白酒下肚面不改色的他,有些痛苦,但他真的滴酒不沾了。包里多了个透明塑料小盒,每天三顿,特别认真地数、放、吃。可第三条,他实在做不到。他戒得了酒,戒不了西藏!几个月后,他又踏上了去西藏的路。再次进藏时,身边的人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大不如前,有时连上车和下车都特别吃力。劝他把节奏放慢些,他总说:“没事、没事,我很好,我还要在西藏再干10年呢。”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所理解的钟扬:“他是真正爱国的,爱她的每一寸土地,正是这种至诚热爱,让他不畏艰险。”育人——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钟扬的,如今已是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的拉琼发现,病后稍有恢复的他变本加厉地工作,一天排满了各种事。比如:2017年6月24日上午到拉萨贡嘎机场,下午3点30参加西藏大学博士生答辩会,下午5点起跟藏大同事和研究生不停地处理各种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论文等事情,晚上11点回到宿舍网上评阅国家基金委各项申请书,半夜1点起开始处理邮件,半夜2点上床睡觉、4点起床,4点30起床吃早餐后开始赶往墨脱进行野外科学考察。

钟扬的衣袋还总是装着很多小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各种待办事项,每做完一项就用笔划掉。他常常感到时间不够。但再忙,他也坚持腾出大量时间倾听的想法,和深入讨论。野外采集了标本回来,他会在实验室振臂一呼,们就会赶来一起制作标本。大家围坐在一个大教室里,面前放上胶水、针、线,一边做事,一边听他讲故事。们说,他就像一棵大树、一座大山。做他的是幸福的。

他喜欢做饭。虽然一个人时经常只是吃方便面,办公室堆着成箱的方便面,包里还有很多小包装的饼干。但只要有机会给做饭,他一定要亲自掌勺。回锅肉、酸菜炒肉、麻辣手撕鸡……他的都吃过几道“钟式私房菜”。他打趣说,热爱生命首先要热爱食物。饭桌上,一些问题就讨论出来了,谁的项目怎么做,接下去的考察路线怎么定。到了野外,每天他都比早起一个小时,准备好早饭。

教师是他最在意的身份。他曾和同事半开玩笑说,在商场,顾客是上帝,在老师心里,就要把当上帝。他善于发现的兴趣点,根据每个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他的实验室里,每个做的都是最适合自己的研究。他还愿意招少数民族,尽管有些人基础相对薄弱。他说:“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他认为,当地熟悉地形,了解当地生物分布,如果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完全可以做出成果。

他特别鼓励大家开展与自己家乡相关的生物学研究。于是,他的实验室有了拟南芥的发现和研究,有了青藏高原手掌参和山岭麻黄的研究,有了宁夏枸杞和蒙古黄芪的研究,众多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地区背景密切相关的个性化课题在他的支持下开展了起来。在钟扬排得密密麻麻的时间表里,西藏的事、的事,总是优先的。他还是很多中小喜爱的明星专家、“科学队长”,心甘情愿将大量宝贵的时间分给科普。他说,小时候家中那套残缺不全的《十万个为什么》让他相信,科学能深入儿童心灵。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一天通常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他撰写和翻译科普著作,销量一直位于科普类书籍前列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就出自他的手笔。DNA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的传记《基因女郎伽莫夫——发现双螺旋之后》和访谈录《DNA博士》等书也是他和团队翻译完成的。博闻强识,幽默风趣,“钟氏”译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在演讲平台上作题为《种子方舟》的演讲,风度翩翩,“吸粉”无数。他给科普公众号录制《植物家族历险记》等系列故事。长颈鹿会不会游泳?石头会不会开花?这些科普小故事多半是他深夜在办公室录制的。他说他已经想好了100个小故事,要为小们录下来,这些故事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既有趣又有科学性,引导孩子们学会提问。

他还乐于给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他的课不论是在西藏大学还是在复旦大学,都是备受追捧的热门课程。若是讲座,如不早早地去占位置,就只能站到教室外三层人墙以外的地方去听。他对生物学的态度,在科学以外,透着对人类命运、生命价值的深深思考与关怀。他说,科普是一种令人愉悦但费时费力的工作,对科学家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挑战,绝非“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那么简单。在他眼里,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事业,而科学家的特质就是从中提取欢乐,然后把科学和欢乐一起带给大家。

给孩子起名,钟扬也不忘“科普”。2002年,他和妻子张晓艳迎来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孩子出生前,他就想好都用红树植物命名:云杉、云实。他得意地四处推介自己的“植物起名法”:“我认为只要有可能应当都用植物给孩子命名。花花草草那么多,植物志那么厚,要想重名都难……如果蔚然成风,会给分类学带来多大的影响啊。”

约定——“钟扬”的种子已生根发芽如果不是那场意外,从内蒙古出差回来,钟扬会抽点时间指导一下孩子的科创作业。“科创的事我回来跟你谈,周末愉快!”这是他留给小儿子的最后一句话。没想到,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给那里的民族干部做“干部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报告,竟成了他和这个世界的道别。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2017年9月25日凌晨5点多,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他乘坐的小面包车和停在路边的大型施工装载机相撞。那时的他,正在赶往机场,原本,他会像往常出差一样搭乘早班飞机,上午到达就可以迅速投入新的工作。“老爸,你知道你现在在哪儿吗?”

2017年9月9日,他刚陪两个孩子过完他们15岁的生日。关于孩子的培养,他和张晓艳有个约定:孩子12岁以前,你多管一点;12岁以后交给我来管。后来,这个时间又延到了15岁。只是这一次,“不靠谱”的爸爸又要爽约了!他用53岁的人生做了太多太多的事,而这只能基于他对自己和家庭时间的一再挤压。家里那张全家福已经是12年前的了。

一年前,在儿子的多次恳求下,钟扬终于答应挤出时间陪全家一起去旅游,多拍点全家福,可到了出发前,他又因为工作安排缺席了。“父亲,你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也许你在另一个平行宇宙。”“愿你在我看不到的地方能好好休息,别把自己累坏了。”孩子们默默写下。张晓艳也愿意这样相信:以前到了凌晨两三点,我会想,他怎么还没回家呢?现在夜里常常醒来,我也会这样想,他工作太忙了,也许现在还在某个遥远的地方忙碌着呢。

张晓艳说,钟扬其实心很细,每年我生日的时候,他总会记得给两个孩子一些钱,让他们去给我准备礼物。他对西藏的爱是深入骨髓的。孩子12岁时,他让小儿子进上海的西藏班读书,学习藏语,希望有一天能继承他的事业。小儿子会说第一句藏语时,他特别开心。2018年1月,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成立。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是他的家人共同决定,捐出的钟扬交通事故赔偿金,用以鼓励更多热爱科研事业、热爱公益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并具有奉献精神的师生。

3月12日,很多人来到复旦大学,在生命科学学院楼旁为他种下一棵棵树。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深厚情缘,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停步。一系列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深入合作正在继续。几年前,他在上海的海边种下了红树,他的愿望是,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上海的海滩也能长满繁盛的红树——这是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这些红树又熬过了一个冬天。

他已采集了5000份西藏酸奶菌种的实物样本,希望从中分离出有经济价值的菌种,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酸奶菌种。他的继续着这项工作。他钟爱给中小讲科普,他的如今也已站上讲台。…………那颗名叫“钟扬”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拉萨河边,他最爱的那顶藏式毡帽挂在宿舍的衣架上,似乎等待着他的主人随时归来,等待着又一个采种子的好时节。

最新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学习王继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00字9篇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学习王继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00字9篇他是时代的楷模,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祖国的事业上,从他的事迹中你学到了什么?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学习王继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00字9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2018年8月6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了王继才爱国奉献的一生,号召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学习贯彻的重要指示精神,就要让爱国奉献成为时代风尚,成为每一名员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一朝上岛,一生为国。坚守32年,今年7月27日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回顾王继才不平凡的一生,“守岛就是守家,国安才能家安”始终是他最朴素的情感。在王继才眼里,使命大于天,责任重于山,为了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32年如一日,与妻子一起以海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为伴。在没有淡水、没有电、面积不足20亩的小岛上,默默坚守、矢志不渝,把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用信念和奉献书写了壮美人生。他不愧为全国“时代楷模”,不愧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爱国奉献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多少年来,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立足本职岗位,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不惜代价,甘愿付出汗水、心血乃至生命,把祖国建设得日益繁荣昌盛。建功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同样离不开爱国奉献精神。王继才守岛卫国的先进事迹启示我:只有以国家安全、人民幸福为己任,激扬爱国志,奉献新时代,才能使奋斗的价值得到升华,人生的意义超越小我,在广阔舞台上绽放最绚丽的青春梦想。

新时代是奉献者的时代。我要认真学习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奋斗成就伟大梦想,靠奉献赢得新的荣光,争做时代新人。【篇二】近日,学习了王继才同志的事迹,我不禁感慨万千!在当今这个社会,甘于奉献的人有很多,而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共产员,我将把“坚守平凡,甘于奉献”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的所作所为。

爱岗奉献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可以是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清晨早早到校陪孩子们早读,课间陪孩子们在操场上风吹日晒,对孩子们的嘘寒问暖,经常加班到夜深人静……数十年如一日,把如此种种当作自己的习惯,无所谓累不累,无所谓能不能坚持,因为习惯成自然!还记得上班的第二个年头,有有幸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面对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我励志一定要把这个班带好!一切从零开始,我在网上查询优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屡屡和沟通,让为我提意见,坚持和孩子们谈心,关心他们的感受,除了学校生活外,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孩子们拉近距离,加班批阅试卷,制作班级文化墙……紧接着,孩子们带给了我许多惊喜,无论是学习上,还是运动场上,亦或是学校活动上,孩子们都积极向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平时的努力和奉献都是有价值的,他们开心,我更开心!

曾经,我是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向往的人;现在,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员教师;将来,我励志当忠实的好儿女,人民的好教师。面对平凡的工作岗位,用平凡的心态去对待,安心工作,用不平凡的要求去行动!坚守平凡,甘于奉献!【篇三】近日,在学校支部的组织下,就“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进行了学习。在2014年的一次报告会上,全国“时代楷模”、开山岛守岛人王继才这样说道:“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了一个承诺,我选择了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了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员,为了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今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8岁。

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这一坚守,就是32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这一坚守,就是一辈子,他把自己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永远留在了开山岛,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中央总、国家、中央军委近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祖国不会忘记英雄,人民永远崇尚英雄。我们要接好王继才的接力棒,从他身上汲取爱国奉献情怀的正能量,把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铭记报国情怀、砥砺奋斗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擦亮爱国奉献的“名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注入新血液、贡献新力量。

生命凭骨骼而挺立,人类因精神而伟大。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够尽自己的所能作出奉献。我们要积极向王继才、魏德友等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工作岗位,坚信付出必有意义、奉献必有价值。让我们唱响新时代奉献者之歌,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篇四】2018年8月,中央总、国家、中央军委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的价值追求。

作为一名基层员干部要学习王继才同志的“家国天下”情怀。脚踏实地、不畏艰苦、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为民办实事,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热爱祖国、忠于职守。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不忘初心、热爱祖国,在利益面前要舍“小家”顾“大家”。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私奉献,把最平凡的事情做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学习王继才同志对工作的坚持,而不是一时心热,在人前摆摆样子,而是踏实的做下去,扎根下去,用时间、用成绩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拒绝浮躁、脚踏实地。浮躁是一种情绪,让人心烦意乱,无法专心于一件事;浮躁也是一种恶习,让人不再稳重踏实,变得急功近利。浮躁心是工匠精神的大敌,很多年青人因为浮躁心而荒废了青春。所以,我们要拒绝浮躁,力求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员干部。我们在干每一项工作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谦虚谨慎,更要摆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目标和理想。在基层工作中有很多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我们要把这些小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作为一名共产员,我们要汲取每一位优秀共产员的“家国天下”情怀。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立足岗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血脉,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篇五】王继才,一个普通的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环境里,把爱国之心融入在三十载的默默坚守之中,用无悔选择和一生实践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员的初心。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初心。哨所的守岛日志上每天都有升旗记录,王继才说,“只有升起五星红旗,才代表开山岛是中国的土地!”如果没有那满腔爱国之情,怎能在孤岛上排除万难,守护祖国疆土?王继才心中有大爱,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决然,承担起坚守祖国边疆的重担。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赤子心。曾经的海岛寸草不生,还经常断粮断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王继才夫妇以岛为家,把荒岛变成了美好的家园,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他先后获得全国“时代楷模”、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等多次荣誉,但王继才却把所有曾经获得的荣誉都锁起来了。他常说,荣誉看得多了,眼会花、心会浮,组织上给的荣誉要作为动力,踏踏实实多做点事情。

“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了一个承诺,我选择了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了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员,为了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王继才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坚定的信念。他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何为爱国、奉献。我们工作的岗位不同,但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作为共产员共同的初心和使命。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带领中华民族在惊涛中扬帆、荆棘中拓路。作为一个人民的政,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伟大的信仰催生伟大的使命,我们共产员就是要发挥好模范作用,就是要在平常时刻看的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总提出要向王继才同志学习,就是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步入新时代,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时代楷模”为模范,以爱爱国的崇高理想信念为依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篇六】生活之所让人热爱处,在于那些或喜或悲、丰富多彩的经历,而这些经历沉淀下来,反过来又能激起我们更多的生活热情,进而促使我们去体验更广阔的生活,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缺乏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是没有基情可言的,缺乏基情的生活,又会进一步阻碍我们拓展人生体验,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无论什么样的职业,只要自己喜欢,那就坚持下去。活着意味着充满欢乐,充满了乐趣,而不是一味地生存。当然,不是光有梦想就行,该担当的责任,该付出的汗水,一分也不能少。王继才夫妇几十年如一日,把守卫开山岛作为毕生的使命;杨汉军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把“为和人民干几件好事实事”作为人生追求,凡是讲认真、求精细;钟杨将一生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植物学,热爱生活,带教研究......

作为基层工作的新时代员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担起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责任;学习钟杨等人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学习时代楷模修身律己、甘于奉献的人格风范,以实际行动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我们要热爱生活,鼓足勇气与干劲,鼓舞激励自己,立足本职,服务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仰望星空,是一种追寻理想的姿态,而脚踏实地则是去实现理想必须走的路,必须经历的种种苦难。我们就是要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见真章,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找准位置和目标,以奋斗成就使命,让始终为民、为国家的初心在行动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实践伟大的理想和目标,追梦、拼搏、奉献,用一生诠释优秀共产员的初心,在平凡的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甘于奉献!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上海干部!

【篇七】以海为家,以孤独为伴,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同志守岛为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什么是爱国?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但是爱国,不是一句口号,爱国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32年来驻守在开山岛上,从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衰变为饱经风霜的哨所所长,岁月流转,唯一不变的时他一颗为国尽忠,默默奉献的心。王继才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给了我们答案——坚守自己岗位,爱岗敬业是最好的爱国奉献。“我要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王继才践行了他当初的诺言,直到永恒。

我们要向王继才同志学习,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履行尽责的工作基情。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我们每个人工作中应有的态度,也是对自己所追求事业的尊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忘了自己的初心,在利益面前只看小“家”不顾大 “家”,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很多人默默无私的在艰苦和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奉献精神诠释爱国之心。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名平凡岗位上的基层工作者

我们就要将这种“王继才式”的爱国奉献精神带到本职工作中,以他为榜样,脚踏实地,不畏艰辛,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要做到简简单单,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岗位虽平凡,但32年如一日的坚持却不平凡,王继才的故事不可复制,但是王继才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我们都要争做自己岗位上的“王继才”。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和默默耕耘的奉献者。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成为一个爱岗敬业的人,把工作当成享受,把为民服务当成使命,我们的国家则将长盛不衰,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篇八】8月6日,中央总、国家、中央军委近日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指出,对王继才同志的家人,有关方面要关心慰问。对像王继才同志那样长期在艰苦岗位甘于奉献的同志,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爱护。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民兵哨所,但因条件艰苦,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今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8月21日下午,奉节县疾控中心支部组织学习了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在家班子成员、员、预备员、中层干部等参加了学习,吴春平同志向大家简介了王继才同志相关先进事迹材料,并传达了习总对此作的重要指示强调,习总号召大家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对此,陈振恒主任提出要求:要求中心上下职工深刻领会学习王继才同志的先进事迹,从自身做起,讲奉献、讲业务、求进取,为奉节疾控的发展继续发光发热。

【篇九】王继才同志是“时代楷模”我们要以王继才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奉献精神,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其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学习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积极拼搏,奋发进取,努力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江苏省灌云县的王继才同志自1986年起服从组织安排,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在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的黄海前哨小岛上守岛,这一守就是整整32年,26岁的王继才在海岛上过着20多年没有水没有电,只有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的日子,王继才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守着小岛,每天凌晨五星红旗都会冉冉升起,这就是王继才心中的信念: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

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能只是喊口号做样子,爱国是使命的担当和对工作尽心尽力的付出,王继才甘于平凡守岛卫国的价值追求告诉我们,利益以国家为先,发扬爱国精神,为新时代奉献,奋斗才得到价值体现和升华,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牢固树立“看齐意识”。我们要向王继才学习看齐,学习他不怕坚苦,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学习他舍到底的精神。我们要以爱国奉献精神为价值追求,学习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先坚持坚守初心,学习王继才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把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最新学习王继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00字9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无私奉献精神:回顾王继才先进事迹,发扬员无私奉献精神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学习王继才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00字9篇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读钟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事迹心得体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