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古诗词的课程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呢?相关的课程设计应该如何完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内容摘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内容。然而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如何生动形象地开展古诗词意象与意境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师重视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蓬勃发展,微课程教学设计方式的出现就为解决这一问题了较好的参考思路。
一.引言
一.

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不能撇开文化教学不谈,而应与相应的文化内容结合教学。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如果想要真正地学会汉语,就必须掌握语言背后所蕴涵的中国文化。二语学习者越了解中国文化,其语言交际能力越能快速提高。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古诗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因而古诗词教学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之一。刚接触中国古诗词的二语学习者,因词汇量的缺乏、语法知识的欠缺及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等原因,对古诗词中的词语含义、语法结构及意象和意境等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而在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如何生动形象地讲授古诗词便成为了一大难题。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的形象表达的方式较少,仅仅通过语言描绘的方法让学习者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似乎并未出现太大的成效。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疑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给对外汉语教学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考,微课程的出现便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之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呈现在学习者眼前,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形象表达方面的不足。本文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出发,着重探讨了微课程设计在古诗词意象与意境教学中的作用,对其教学效果和运用做简单的梳理。
二.意象与意境于古诗词的重要性及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关其定义,学术界的理解大致相同,袁行霈先生(1996)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本文认同袁先生的看法,认为“意”表示“情意”,“象”即为“物象”,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糅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习者要明确其中的意象,品味诗词中的意境,进而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作者借用“静夜”、“床”、“明月”与“霜”这些意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漂泊在外、内心孤寂的游子低头思乡的画面。所谓意境,是指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能为人感受却难以明确把握。学习者应深入体会诗词中营造的独特意境,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诗歌的美源于意境营造和渲染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感,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在鉴赏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幻想成杜甫,面对萧瑟的秋景、听着猿鸣,感受杜甫的漂泊不定、沉郁顿挫。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意象是承载着作者主观情意的单个事物,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意境。我们耳熟能详的马致远的《秋思》,作者借用一组萧瑟的意象组合,营造了一个悲凉伤感的意境。意象和意境是古诗词的精华,二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可见它们的重要性。学习者赏析古诗词时只有真正掌握了意象和意境两大范畴,才能领悟到古诗词内在的韵味。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当中,学习者因多方面的原因,如对生字词的不理解、文化差异等,教师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朗读、想象及语言描述的方式,难以生动形象地向学习者展示意象,学习者亦无法理解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导致无法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者仅仅掌握了没有实用价值的生字词而无法把握古诗词蕴涵的真谛,显然这样的古诗词教学不可谓是成功的。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意象及意境教学的微课程设计与研究微课程又名微课(micro-lec-ture),2008年由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
彭罗斯提出。其设计理念是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合,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获得一种新颖的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微课程表现形式为在线视频,具有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单
一、内容凝练精悍、结构独立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声音等形式简要集中地展现重难点内容且可分块教学,微课程的这些特点无疑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便利、了新的思路。在常规的对外汉语古诗词意象与意境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加上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学习者因没有掌握到鉴赏意象与意境的有效方法而采取死记的方式,对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却不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意象与意境在古诗词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不容小觑,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旧采用语言描绘的方式将意境转化为头脑中的印象的教学方法成效甚微。微课程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点,它所营造的画面、声音与古诗词意象及意境之间的融合对于的理解有着极强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让快速明了地掌握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与营造的意境,在多个层面对古诗词有着更高层次的掌握。
1.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意象

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
与意境教学微课程设计的实例与成效就现阶段的呈现方式而言,微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PowerPoint、Flash动画以及Video的形式进行表达。在借用这些技术的前提下,教师将提炼的知识点以一种或多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有利于学习者更高效地掌握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比如,《小池》这首诗中,针对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微课程设计案例:一只娇嫩的小荷方才露出水面,顽皮的小蜻蜓停在荷尖歇脚的动态画面,配合舒缓的背景音乐,诗人小池踱步与轻松愉快的形象一同浮现在学习者的眼前。可见,这样的形式便于快速地融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之中。从当前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微课程配合着常态课堂的教学。在常态课堂上,因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因素的限制,教师无法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细致全面的讲解,更别提拓展性知识的补充了,于是微课程“短”、“精”、“灵”及内涵集中的功能便在此体现出来了。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现了一幅清新的西湖美景图,然而在课堂上教师无法通过语言告诉何种画面才算优美,即使通过语言描绘的形式告诉了学习者,他们亦因文化差异等原因无法感知诗词优美的表达,也就难以体会作者欢快的心情。这就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即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采用比较实用的情境融入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教师制作一段视频影像,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领悟作者笔下的“渐”和“迷”两个词语的动态进程,配以视觉层面上的花色,将动感与色彩巧妙地组合搭配,与诗人一同欣赏诗中生机勃勃的西湖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在原文之外加入一些引导进行领悟的片段内容,便于理解。这些方式皆有助于体味文章意境,提升其学习兴趣。时间上的精简,内容上的形象表达,微课程凝练精悍的呈现方式有利用增进对于意象及意境等较难内容快速高效的理解,同时课堂上一时无法理解的内容学习者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同时,教师将微课程分享在互联网上,不仅能够获得诸多的学习资源,还能进行良性的交流与互动,这对于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有着极大的补充作用。微课程的出现,学习者可以学习到诸多学者对于同一诗词的讲解,为拓展眼界、丰富知识储备了渠道。2.对外汉语教学中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的局限及建议普遍来讲,微课程设计采用声音、图像、动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可大致细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结合朗诵与古诗词意境表现的动画形式,以Flash动画等软件制作呈现;另一种则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即: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结构结合在一起进行框架化的切割布局,这也是微课程最大的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微课程的制作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技术手段,同时也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去完成微课程的设计。微课程给教师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微课程设计,无论是作者的生平、故事背景还是历史事件,只要有一丝关联,便借助多媒体技术纷纷呈现,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一味地去为了实现微课程的功能而制作微课程,对其使用并未结合课程的具体需要而进行取舍。比如,《过零丁洋》这首古诗表达的是诗人文天祥的爱国情怀,然而我们在部分的微课程中看到设计者在制作的课程中不仅加入了朗诵、音乐,还配以整个故事场景的视频。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来说,这是可行的,但教师应该明确微课程配合常态课堂教学的功能,它只需形象地将诗歌的意境与潜在的知识点生动呈现,教师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其制成巨片。就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而言,无论是在母语文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都应以诵读为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时无法理解的知识点经过多次的阅读揣摩,学习者可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我们应该看到,在教学中过多地采用多媒体,一方面教师忙于操作鼠标,无暇顾及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习者忙于盯着大屏幕,用于诵读诗歌的时间反而被剥削了。同时,过度地追求声音、图像的表达效果,用灵动的画面代替学习者对意境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局限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空间。因而在微课程呈现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还得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四.结语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程设计的出现给对外汉语教学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对古诗词意象及意境的教学上。然而,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运用中,对外汉语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进行取舍。把握好微课程,有助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能课下复习巩固及博采众长,真正提高中国文化中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最新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咏柳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咏柳》教学设计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
2.

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咏柳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咏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
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
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小精灵儿童网站]
2.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 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会读,读准确。
5.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
一、二句。(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
(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
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
三、四句。(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
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哪里读得好?
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
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讲评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四、板书设计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最新咏柳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咏柳》教学设计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小屋教学设计:《小屋》教学设计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咏柳教学设计:《古诗二首――咏柳》教学设计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小屋教学设计:《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5、6自然段。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3.培养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5、6自然段。教学准备班班通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3.体会小屋的“简陋”。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 ”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此处要向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
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1.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3.朗读指导。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5、6自然段。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
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蹈()躁()睬()蜗()滔()噪()踩()锅()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引导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古诗词微课程设计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