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重症医学科护士实习感想重症护室是一个让人陌生的科室,这里有着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紧闭的大门阻挡了好奇的目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重症医学科护士实习感想,在重病护室的经历让人难以忘怀。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初入护理行业的实习男护士,很荣幸能在我们省医院进行护理学习,到现在为止我在中医科,肝胆外科一病区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获得了两个科室优秀实习生的荣誉证书,目前在ICU进行第三个科室的学习,在此有颇多感受想和各位老师同学分享。
ICU,全称是重症护室,一个让人望而止步的神秘科室,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听到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样的画面呢?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病人?惊心动魄的大抢救?还是各种冷冰冰的医疗器械和维持生命体征的大大小小管道?可以肯定这绝对不是ICU的真实面目。从外面看,有一条不能随意进入的长长的通道,紧闭的大门阻隔了外界好奇的目光,四四方方的小窗口承载了太多,是的,这里有眼泪、有离别,有伤痛、有无奈,但也有奇迹与感动,充满着温情的暖色调。
第一天,带着忐忑而又期待的心,石青老师培训了关于护理部对ICU实习生的具体要求,换上的蓝色工作服,熟悉科室环境,踏入病区,映入眼前的便是碎花护士服不停地在我眼前穿梭,病床上躺着昏迷的病人插满了各种管道,旁边还有各种仪器显示着熟悉的数字。面对着陌生的环境,看着忙碌的医护人员,第一感觉就是自己是个多余的,还没来得及消化这种挫败感,就被安排了带教老师,也就这样开始了我的ICU实习之旅。可能每个人都一样,到了新环境的第一天感触感想是最多的,我也不例外,当晚我在手机备忘录记录了以下:
在ICU,这种情况都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面前的,我们是那一刻的见证者,不知道这是荣幸还是不幸…… 还有一件事让我久久不能忘记,那是我们在上一次夜班,快十二点的时候,我的老师说马上来一位开颅手术的病人,这都是很正常不过的,我辅助着老师准备床单位,各器械设备正常待用,那扇神秘的大门打开时,看到三、四位身穿绿色手术服的老师,缓慢的推着手术床,床上躺着一个小男孩,各项的交接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小男孩处于麻醉未醒状态,安置好病人,老师书写各种评估单护理文件,我随着一个老师在那个四四方方的窗口对家属进行入科宣教,小小的窗口站着小孩的爸爸妈妈就感觉很拥挤,在那背后还站着几位老人,那昏暗的环境下,我却能清楚地看到一双双我自己说不上来的那种目光,紧紧地抓着窗口里面的人,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就是希望,他们想抓住希望。
等忙完所有的的事,抬头看看挂表,已经是两点了。忙碌暂停了两个小时,凌晨四点左右,小男孩发生呕吐症状,需要留置胃管,我的老师熟练地一次成功,继续瞳孔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测。 小男孩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上白班我就早早地去看他,然而那个床位却是空着的,当时是惊讶的问了一句这个小男孩呢,老师告诉我孩子昨晚走了,我没在多问什么,内心无比忧伤,他才6岁啊,太可惜了!忽然想起一段文字:“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请你不要靠近我的尸体,因为我已经没力气伸出我的手帮你擦干眼泪”。
当然不是说进ICU就等同死亡,在我感觉ICU更多的是新的开始,俗话说从鬼门关都走过一次了还怕什么,我们也更多的看到的是经过医护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慢慢好转的病人,在转出ICU时和家人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泪水是真实的、纯洁的,听着患者和患者家属一遍遍的感谢,这无疑是对医务人员最好的鼓励,病人无医,将陷于无望;病人无护,将陷于无助。苦、累是护理一线工作者两道永远必翻的坎。
时间快的让人感叹,实习马上走过了半程,整理整理自我,从第一天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熟练的掌握各种操作,当然这离不开这些可爱善良的老师们,特别感谢我的带教王瑞老师,大家都叫她“瑞哥”,她规范的操作、耐心的讲解与指导,严格要求,操作放手不放眼,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给予我纠正,给予我鼓励增加我的自信心。还要感谢负责的教学组长徐春娥老师、认真严谨的副护士长“石阿姨”石青老师,和蔼可亲的管床组长“团长”王芳霞老师,很庆幸自己当初正确的选择,在省人民医院学到了太多太多,很庆幸可以来ICU这个大家庭,让我遇见这么多可爱善良的老师,我是幸运的。在ICU的实习还有半程,我将倍加珍惜在这学习的每一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不枉此行!最新重症医学科护士实习感想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重症医学科:作为医生,我在ICU病房中经历的第一场死亡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重症医学科护士实习感想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重症医学科:作为医生,我在ICU病房中经历的第一场死亡 文| 虹儿 四年前,我刚毕业就进入苏南一家新建的台资医院工作,当住院医师。这家世界500强投资的医院空间很大,环境很好。一般来的病患都是其他医院不太愿意接收的,不是住院时间比较长,就是病情比较重。
冬至之后就到了慢性病的易发时期,医院里悄然地忙碌了起来。每个住院医生手上从平均管6个人变成了10个以上,而且多为年纪大的病危患者。所以,有些中途需要送去重症护室(ICU)留观。当然,进了那里自然是凶多吉少。平时ICU里只有两三位老师来回倒班,他们急缺人手,所以我就“幸运”地被部长派去支援了。 ICU在住院楼的三楼,就像一个“小迷宫”,有专门的家属通道、医护通道、手术通道。病房里有一个自南向北贯通的工作区域,是一个中转站。它与更衣室、谈话室以及膳食间的通道相连。宽阔的工作台上安设了控和门禁设备以及各种不同功能的电脑,负责实时控的、写病历的、护理护的、财务记账的一字排开。库房里有各种功能的呼吸机和便携式B超仪。隔离病房拥有开展小型手术的条件。
站在工作台前,直接就能看到4排病床,每排4张床,依次编号,但没有4床和14床,台湾人对“4”这个字眼很是忌讳。左手边还有三间独立的隔离病房,有很大的窗户方便观察隔离患者的一举一动。 ICU里整个环境都是全封闭的,没有窗户,只能靠各个显示屏角落里的时间来分辨是白天还是黑夜。而睡在病床上的人,区分昼夜就是靠灯亮和灯灭。在里面时间待长了,生物钟会乱,所以他们的睡眠也并不是那么规律。若能准时下班,大家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外面去,哪怕是看看冬天的冷雨,也比这里的气压松快很多。
虽然楼下有便利店,但护士长还是为大家配了电饭煲、微波炉、迷你烤箱、咖啡机,以便饮食无法规律的我们随时可以让胃得到慰藉。值班室里有独立卫生间和淋浴房,但“风水”不太好,睡在里面常常会“鬼压床”。 接到“派遣令”后没多久,我卷着自己的“家当”,开始去ICU“看门”。 1 我去的时候,ICU共有五位入院半年多了的“常驻户”,住在中间两排病床。“猪头”便是其中一位“业主”,长期躺在6号床。
猪头入院和我入职这家医院,几乎是同期。从秋天开始,因为周末偶尔去ICU值班,我认识了猪头和他的妻子。 “猪头”是妻子小陈对他的昵称,因为手术剃了个光头,妻子便开始唤他猪头。他的身材高高大大,面相带着些江南男人的温文尔雅,一口流利的“浙普”让我印象深刻。每次给他做治疗或者检查,他都恭敬得很。 我打开他的病历,主诉里写着:“鼻咽癌术后半年,突发意识不清3小时”。可他才36岁。
他的手术是半年前在其他医院做的,身体恢复得不错。术后坚持边化疗、放疗,边照看自家生意。没过多久他就经常头痛,可老婆一人忙不过来,他便硬撑着不说。直到有一天早晨,他突然在家晕倒,需要立即抢救就直接推进了ICU。从那时起,他妻子就关了门店,一心一意照顾他。 重症室有别于普通病房,每天只给家属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共半小时的探视时间,并非时刻都可以随意进出。每次到点了,家属们就在家属通道前排好队。开门后井然有序地穿戴好帽子、口罩、鞋套和隔离衣。进来后,大部分家属会帮患者擦擦身子,按摩按摩,或者是喂点果汁、汤水,开点“小灶”,每天按时来到点儿走,偶尔与我们单独交流一下病情。
而猪头的妻子每天三点就在门口等候,到别的家属都散了,还在床前给猪头擦洗。更奇怪的是,她经常夜半三更来按门铃,重症室里的患者家属也就只有她一人能有这样的“特权”。 过了大约半个月,我发现没有其他家属来探视他,就对他们夫妇更好奇了。后来听护士长说起,原来猪头是浙江人,家里很穷,父母又早逝,自己来苏南做生意,靠自己白手起家。他老婆跟他是同乡,是他们当地的富家。当初两人能在一起颇为不易,老婆断绝了与家里的一切来往和他“私奔”,开了一家小公司,做小商品生意。结婚五年多了,他们还没有孩子。
所以,在这个城市,他们的亲人就只有彼此。护士们对这孤零零的小俩口很是同情,就对她的频繁来访睁只眼闭只眼。 我对他妻子的印象很深。浓眉大眼,皮肤白皙,浓黑的长发直垂到腰间,略施粉黛即是标准的江南美女。她很礼貌,每次都先来跟我们打招呼,大致地询问一下猪头当天的病情,还经常给我们带一些咖啡或者点心。比我年长的她,很客气地让我直唤她“小陈”。
从我开始接管猪头之后,他的病情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神志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因为鼻咽癌复发合并脑转移,头和脖子变得越来越肿,远远地看去有些肥头大耳的,更像“猪头”了。 但在小陈眼里,猪头依然还是那个当初跟她约定一生一世的帅小伙儿。 有一天,猪头的意识还算清醒,眼睛可以睁开,小陈来探视的时候带了刮胡刀和电动推发器,打算把他收拾得利索一些。
征得我的同意后,她去值班室打了一盆热水放在床头的柜子上,将毛巾在热水里泡软后拧干,又轻轻抖开,叠成一个小方块搭在猪头的下巴上,温情地看着他的脸,手抚着他的头发轻按他的头皮,问,“舒服吗?” 猪头眨巴眨巴眼睛,眼里泛出一层水光,慢慢地把右手挪到妻子的手边,轻轻地握住她的手指。小陈瞬间眼泪就下来了,手却没停,拎起毛巾丢在热水里,将挤好的泡沫均匀地涂在猪头脸上,拿起刮胡刀轻柔地刮起了胡子。
整个过程中,猪头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小陈。 待刀落,小陈又上推发器。她笨拙地拿着推子,一厘米一厘米地朝前推,时不时停下,检查自己有没有把头皮划破。随后她又换了块毛巾,把猪头从头到脚擦拭了一遍。 完成时,猪头的两个耳朵完全露了出来,少了些颓气。 我们自觉地退到工作台边,给他们夫妇二人一些独立的空间,谁都不忍心打扰。
2 第二天早晨,我们查房时走到猪头床边,发现他还没醒。我快速地拍拍他的肩膀,同时大声地呼唤他的名字,再用手压压他的眼眶、挠挠他的脚底、掐掐他的小腿肌肉,毫无反应。他陷入了深昏迷状态。 我立刻让护士给猪头挂上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的甘露醇。一般人挂个半小时也就能醒过来了,可他挂了近两小时也没见意识恢复。 更让人害怕的是,猪头的氧饱和度突然下降,胸廓呼吸的起伏越来越微弱,护仪发出了急促的报警声。呼吸功能忽然衰竭,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我立刻冲到工作台前打电话给小陈,告诉她猪头有病情变化,我们需要紧急气管插管,让她赶紧来医院。另一边,老师和护士们已经开始抢救。 我赶忙去托着猪头的头,把嘴巴侧着朝右拉开气道防止误吸,护士配合我帮猪头吸痰,护士长又急匆匆地递来切开缝合包。老师飞快地拆包、装好刀片,选定喉结下方的一个点,麻利地切下去,把管子插进去大概十几公分,立马接上球囊开始人工呼吸支持。
也就在这时,小陈赶到了。 我出去向她交待进一步的情况,“他的呼吸功能受到了影响,可能后面只能依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 她紧紧地攥着我的手,说不出话,整个人都在颤抖,只有眼泪扑簌簌地往下落。我把她带到谈话室,给她倒了杯温水,抚了抚她的肩膀,顿了顿又说,“他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可能要有点思想准备。”她沉默地流着泪,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
当我再回到病房时,猪头的红色警戒已经解除。护仪开始平稳运转,呼吸机已经立在床边,中间的压力柱有节奏地上下起伏,猪头的胸廓也恢复了呼吸的节律。 我们与路过的死神打了个照面,擦了个肩,如同赛场的裁判给了我们一张黄牌警告。 根据当时的情况,手术、放疗、化疗都不合时宜了,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争取让红牌下来得晚一点。猪头的复查头颅CT从之前的每周一次改为每两天一次,抗生素从普通型改为广谱覆盖型,血气分析从一天一次改为随时抽检。
然而,猪头的病情越来越糟。CT显示脑转移的病灶直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宽,部分有功能的脑部区域受到压迫,随时都有移位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最害怕的并发症——“脑疝”。护仪上显示的血压也逐渐下降,我们害怕他突然出现休克。他的嘴唇和甲床颜色都是暗红色的,抽出来的动脉血也丝毫没有鲜红的样子,体内缺氧缺得厉害。
这些问题,随时都会危及猪头的生命。 再顽强的抵抗也抵御不了病魔的碾压,从猪头陷入深昏迷后,头骨也开始被肿瘤细胞侵袭。不知从哪天起,脑门儿上凸起了四五个青紫的包紧紧地挨着,每个都有土豆大。眼皮子肿得上下都合不拢,大大的灰青的眼袋坠在下面。再加上双侧脸颊延续到脖子也是浮肿得特别厉害,用手指轻轻一按就是一个深窝窝。
猪头,成了真的“猪头"。 那天,我照常去带猪头做CT。在操作间看着一帧帧灰白色的脑仁儿逐渐显示出来:中间的蝴蝶黑影十分宽大,边上灰白色的脑实质被压得越来越狭窄——颅内压肯定是很高了。形象一点说,脑子本是嫩豆腐,硬是被压成了老豆腐。 其实我们之前就预估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只好请神经外科医生来帮忙做个小手术。也就是在脑壳子上钻个洞,用根管子插进去把多余的水放出来,这样脑子里的压力会减轻一些。回去的时候,前来会诊的老师已经看过传过来的CT图像,与我沟通打算立马手术。
我打电话给小陈告知情况,同时请外科老师向她进一步说明急诊手术的风险。小陈同意外科医生先给猪头做手术准备,说自己马上就来医院。 外科医生拿了把电推子,把猪头的头发剃了个干干净净,护士从手术通道直接把他推入了手术室。我把手术同意书打印出来,那时候小陈也正好赶到。我再次与她交待了猪头的情况以及急诊手术的风险。
当我跟她说到“脑疝”这个已经反复与她提及过的词时,她又开始紧张了,看着同意书上的内容问我,“做了也可能脑疝,不做也会脑疝,对吗?他会不会直接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这些话问得我一时语塞。可当时除了动这个小手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个减压手术至少可以暂时延长他的生命。 最终,小陈在同意书上签了字。我通知外科医生,家属同意,可以开始手术。
半个小时后,猪头就被推回来了。他头上多了根管子,头顶光溜溜的,远远望去仿佛一只插着吸管的青椰 3 我们把猪头安顿好,才喊小陈进来看他。猪头的意识仿佛回来了一些,眼睛依然微歙着,不知能否感受到外界的光亮。小陈轻抚着他光溜溜的头,呜咽着说,“受苦了,受苦了……” 我能明确地感觉到,猪头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在旁边看着,心里很不好受。
我到重症室常驻之后,猪头的病情一直在走下坡路,我们每天的工作只是让他走的坡道变得缓一些,不至于太快坠入悬崖。 可小陈对他还有期待,只是她内心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卑微——早先是希望猪头能康复出院;后来变成能躺在病床上与她说说话就好;到了现在,哪怕是眼睛睁开一条缝,她也会开心得不能自已。 然而猪头脑袋里管理睡眠觉醒的“部门”早就被癌细胞火烧了,谁都无法估算出猪头到底什么时候会略微清醒。小陈因为害怕错过,作息跟着猪头转,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一直呆在猪头床边。她给他放他们一起听过的歌,跟他讲以前的故事,把他的手指甲、脚趾甲修剪得整整齐齐,为他的四肢做超长时间的按摩。
由于作息紊乱,小陈原本白皙的脸上坠着两颗大大的黑眼袋,日渐消瘦。我与她说话时,她都答非所问,仿佛灵魂被人从身体里抽离了,整个人变得麻木迟钝。她总当猪头是醒着的,常常与他对话,而猪头却躺着一动不动,眼睛从未睁开。那些话仿佛自言自语,消失在空气里。 有一天我坐在工作台前,看着那五位常驻户发呆。目光扫到猪头的时候,感觉他脸色显得格外红。一测体温,超长的“滴——”之后,耳温显示42℃。
我立刻让护士开始给他物理降温,把换成更高级的抗生素,也没能止住体温上升的趋势。几个小冰袋冷敷完全起不到作用,只得拿出冰毯给他盖上。6小时过后,猪头的体温才稍稍下降了些,但耳温依然有40℃上下。 看来是他脑袋里管体温的“司令”出了毛病,那其他几个“司令”还能好?我的心都悬起来了。因为我深知这些深居延髓掌管命脉的老家伙们脾气都很差。一旦出现脑疝,“司令部”被毁了,他们就会立马撂挑子不干。
猪头的体温一直都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司令部摇摇欲坠,生命体征难以维系。双黄牌警告后,红牌罚下的期限也不远了。 那天深夜,小陈正趴在猪头的床前打盹。猪头床边所有的仪器一瞬间都开始嘟嘟嘟地报警,顶端的红灯闪烁不停,仿佛停满急救车的大型事故现场。我们从值班室冲出来,拎起听诊器,拉起帘子,迅速开始抢救。 我撩起病员服,右手两指定位到胸部中间偏左的位置,左手掌根迅速到位,右手紧贴左手背,十指紧绷,双臂垂直,双腿跪在床边,立即开始胸外按压,抬眼紧盯心电护仪上心率变化,注意按压节奏,嘴里默念着101,102,103……
可CPR(心肺复苏)轮替了三人不间断地按了4个循环,去甲肾上腺素间隔推了3次,心电图依然低平。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我把小陈喊到一边时她都没还没反应过来,但能听见我告诉她,“目前我们的所有抢救措施恐怕都无法挽救……” 我把沟通单打出来给小陈签字,上面写着“患者病情危重,经积极抢救仍无明显好转,随时有死亡风险。特与家属交待病情!”她的左手接过纸,右手拿着笔,双手不停地颤抖。我强作镇定说出了那句残忍的话,“在签名栏里填上继续抢救,或者放弃治疗。”
小陈愣在了那里,内心不知是慌乱还是绝望。 然而她还未来得及在沟通单上写下抉择,护仪上的电波成了一条直线。 长长的哔音结束,我们宣布了死亡时间。小陈的魂仿佛才回到自己身上,踉跄着爬到猪头床边,不停地呼唤他的名字。 4 第一次面对病患死亡的我,积极地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而用尽了自己全身的能量也未能把猪头挽救回来。
抢救的过程消耗了大量体力,当时并不觉得累,所有动作都是靠希望他能活过来的意志支撑着。当一切安静下来,立刻感受到身体和心里的疲惫达到顶点。 而病患在院死亡后还有一堆医疗文件需要完善,是一时半刻搞不定的。 我拖着近乎瘫软的身体去电脑前开死亡证明,手一直在颤抖,连笔也拿不稳。我像一块木头,根本无法安静地思考,对着电脑上的信息,一个字对着一个字地往死亡证明上誊写。写到病因推断时,只能倒着从“C:多器官功能衰竭”开始写到“A:鼻咽癌”。
当我写完,撕下两联交给小陈时,已经全身湿透。 猪头的床头柜里放着小陈早前就准备好的西服和衬衫。作为医生本来只要去完善病历就可以了,不需要料理遗体。可是护士人手不足,而猪头的家属也只有小陈这一个女眷。我也只好深吸一口气,顶住内心所有的害怕和迟疑加入她们。我和另一名护士一起帮忙,把所有的护电极片取下,拆除所有的管路,把那些有渗出的穿刺孔都缝补好,再用棉球堵住所有的孔道。
小陈要帮猪头擦澡,我帮她打了一盆水,陪在她身边。她用毛巾轻柔地擦拭他的身体,手微颤着,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我拿着纸,一遍遍帮她擦拭眼泪——听老人说,活人的泪水撒在遗体上会不吉利。 我帮着她把猪头从背后费力托起来,穿上衬衫、西服,又把两条腿抬起来穿好裤子、皮鞋,再托起猪头的脖子,看小陈把领带从颈后穿过去,熟练地打好领带,服帖地塞进西装。
虽说在学校学习人体解剖时仔细用手辨识过冰冷的“大体老师”,我却从未直接触碰过还带有体温的遗体。在整个整理遗容的过程中,我的手一直在发抖,后背全是冷汗,心也扑通扑通地跳得厉害。 等这一切忙完,猪头的身体已经凉透,四肢也逐渐僵硬。 护士打电话请太平间值班的师傅上来帮忙,和小陈讲了殡葬相关的事宜。师傅把平车推到床边,又将白布垫在猪头身下。我们三人一起用尽力气拽着白布把猪头抬上了平车,小陈站在旁边,不敢靠近那辆“饱经风霜”的平车,只是默默地看着平车上穿着西装的丈夫。
最终,我用另一块白布把猪头的脸盖上。 在盖布的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地与猪头告别。身旁的小陈突然彻底崩溃,她紧紧地抓住我的手,瘫坐到地上,嚎哭着缩成一团。 我把她扶抱起来,轻轻地拍了拍她瘦弱的脊背,勉强地挤了句“节哀顺变”。 待他们离开,我安抚好其他四位受了惊的“业主”,坐回电脑前继续完成死亡记录,眼神却总会落到那张空空的病床上。
第一次目睹患者生命的转瞬即逝,第一次亲手料理微温的遗体,第一次面对失去亲人家属的悲恸……回到值班室后,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先前的一幕幕不停地在眼前循环往复。全身酸痛难忍动弹不得,四肢冰冷蜷在被子里,眼睛不敢闭上,就这么熬到了天亮。 过了三天,小陈来我这里办理结算手续,一身素衣,右手臂上别着黑纱,人很憔悴。她临走时递给我一个她在寺庙求的护身符和一盒素饼,说话的语气还是和以往一样轻柔。
“年轻人不能沾晦气,保重。” 我看着她的背影逐渐消失,低头望向手里紧握的护身符,又想起了与她夫妇二人打交道的过往,也在心里默念了一句“保重”。 在医院,甚至在ICU里,死亡并不罕见,猪头的故事也并不罕见。他的逝去仿佛一粒石子砸入水中,水面上的涟漪顷刻即逝。 但于我而言,这是我与死神的第一次交手。面对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以及无法挽回生命的无力感,任何人包括我都会联想,都会害怕这种事发生在自己或周围的人身上。
“死亡”对于医生来说可能是经常要面对的话题。从送走“猪头”到现在,我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临终病患。他们的年纪不同,身份不同,当然去世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常有人说,医生面对死亡是会越来越麻木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一次又一次与死神面对面抗争的过程中,我们更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我们对待家属变得越来越冷静从容,我们希望从每个患者身上都能看到“生”的希望。
在我的医生生涯中,生与死的持久战,才刚刚吹响号角。 *文中案例因为隐私保护的需要已对部分细节进行了模糊处理 本文来源:三明治(ID:china30s)最新重症医学科:作为医生,我在ICU病房中经历的第一场死亡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作为医生,我在ICU病房中经历的第一场死亡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重症医学科:作为医生,我在ICU病房中经历的第一场死亡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作为医生,我在ICU病房中经历的第一场死亡 文| 虹儿 四年前,我刚毕业就进入苏南一家新建的台资医院工作,当住院医师。这家世界500强投资的医院空间很大,环境很好。一般来的病患都是其他医院不太愿意接收的,不是住院时间比较长,就是病情比较重。 冬至之后就到了慢性病的易发时期,医院里悄然地忙碌了起来。每个住院医生手上从平均管6个人变成了10个以上,而且多为年纪大的病危患者。所以,有些中途需要送去重症护室(ICU)留观。当然,进了那里自然是凶多吉少。平时ICU里只有两三位老师来回倒班,他们急缺人手,所以我就“幸运”地被部长派去支援了。
ICU在住院楼的三楼,就像一个“小迷宫”,有专门的家属通道、医护通道、手术通道。病房里有一个自南向北贯通的工作区域,是一个中转站。它与更衣室、谈话室以及膳食间的通道相连。宽阔的工作台上安设了控和门禁设备以及各种不同功能的电脑,负责实时控的、写病历的、护理护的、财务记账的一字排开。库房里有各种功能的呼吸机和便携式B超仪。隔离病房拥有开展小型手术的条件。
站在工作台前,直接就能看到4排病床,每排4张床,依次编号,但没有4床和14床,台湾人对“4”这个字眼很是忌讳。左手边还有三间独立的隔离病房,有很大的窗户方便观察隔离患者的一举一动。 ICU里整个环境都是全封闭的,没有窗户,只能靠各个显示屏角落里的时间来分辨是白天还是黑夜。而睡在病床上的人,区分昼夜就是靠灯亮和灯灭。在里面时间待长了,生物钟会乱,所以他们的睡眠也并不是那么规律。若能准时下班,大家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外面去,哪怕是看看冬天的冷雨,也比这里的气压松快很多。
虽然楼下有便利店,但护士长还是为大家配了电饭煲、微波炉、迷你烤箱、咖啡机,以便饮食无法规律的我们随时可以让胃得到慰藉。值班室里有独立卫生间和淋浴房,但“风水”不太好,睡在里面常常会“鬼压床”。 接到“派遣令”后没多久,我卷着自己的“家当”,开始去ICU“看门”。 1 我去的时候,ICU共有五位入院半年多了的“常驻户”,住在中间两排病床。“猪头”便是其中一位“业主”,长期躺在6号床。
猪头入院和我入职这家医院,几乎是同期。从秋天开始,因为周末偶尔去ICU值班,我认识了猪头和他的妻子。 “猪头”是妻子小陈对他的昵称,因为手术剃了个光头,妻子便开始唤他猪头。他的身材高高大大,面相带着些江南男人的温文尔雅,一口流利的“浙普”让我印象深刻。每次给他做治疗或者检查,他都恭敬得很。 我打开他的病历,主诉里写着:“鼻咽癌术后半年,突发意识不清3小时”。可他才36岁。
他的手术是半年前在其他医院做的,身体恢复得不错。术后坚持边化疗、放疗,边照看自家生意。没过多久他就经常头痛,可老婆一人忙不过来,他便硬撑着不说。直到有一天早晨,他突然在家晕倒,需要立即抢救就直接推进了ICU。从那时起,他妻子就关了门店,一心一意照顾他。 重症室有别于普通病房,每天只给家属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共半小时的探视时间,并非时刻都可以随意进出。每次到点了,家属们就在家属通道前排好队。开门后井然有序地穿戴好帽子、口罩、鞋套和隔离衣。进来后,大部分家属会帮患者擦擦身子,按摩按摩,或者是喂点果汁、汤水,开点“小灶”,每天按时来到点儿走,偶尔与我们单独交流一下病情。
而猪头的妻子每天三点就在门口等候,到别的家属都散了,还在床前给猪头擦洗。更奇怪的是,她经常夜半三更来按门铃,重症室里的患者家属也就只有她一人能有这样的“特权”。 过了大约半个月,我发现没有其他家属来探视他,就对他们夫妇更好奇了。后来听护士长说起,原来猪头是浙江人,家里很穷,父母又早逝,自己来苏南做生意,靠自己白手起家。他老婆跟他是同乡,是他们当地的富家。当初两人能在一起颇为不易,老婆断绝了与家里的一切来往和他“私奔”,开了一家小公司,做小商品生意。结婚五年多了,他们还没有孩子。
所以,在这个城市,他们的亲人就只有彼此。护士们对这孤零零的小俩口很是同情,就对她的频繁来访睁只眼闭只眼。 我对他妻子的印象很深。浓眉大眼,皮肤白皙,浓黑的长发直垂到腰间,略施粉黛即是标准的江南美女。她很礼貌,每次都先来跟我们打招呼,大致地询问一下猪头当天的病情,还经常给我们带一些咖啡或者点心。比我年长的她,很客气地让我直唤她“小陈”。
从我开始接管猪头之后,他的病情就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神志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因为鼻咽癌复发合并脑转移,头和脖子变得越来越肿,远远地看去有些肥头大耳的,更像“猪头”了。 但在小陈眼里,猪头依然还是那个当初跟她约定一生一世的帅小伙儿。 有一天,猪头的意识还算清醒,眼睛可以睁开,小陈来探视的时候带了刮胡刀和电动推发器,打算把他收拾得利索一些。
征得我的同意后,她去值班室打了一盆热水放在床头的柜子上,将毛巾在热水里泡软后拧干,又轻轻抖开,叠成一个小方块搭在猪头的下巴上,温情地看着他的脸,手抚着他的头发轻按他的头皮,问,“舒服吗?” 猪头眨巴眨巴眼睛,眼里泛出一层水光,慢慢地把右手挪到妻子的手边,轻轻地握住她的手指。小陈瞬间眼泪就下来了,手却没停,拎起毛巾丢在热水里,将挤好的泡沫均匀地涂在猪头脸上,拿起刮胡刀轻柔地刮起了胡子。
整个过程中,猪头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小陈。 待刀落,小陈又上推发器。她笨拙地拿着推子,一厘米一厘米地朝前推,时不时停下,检查自己有没有把头皮划破。随后她又换了块毛巾,把猪头从头到脚擦拭了一遍。 完成时,猪头的两个耳朵完全露了出来,少了些颓气。 我们自觉地退到工作台边,给他们夫妇二人一些独立的空间,谁都不忍心打扰。
2 第二天早晨,我们查房时走到猪头床边,发现他还没醒。我快速地拍拍他的肩膀,同时大声地呼唤他的名字,再用手压压他的眼眶、挠挠他的脚底、掐掐他的小腿肌肉,毫无反应。他陷入了深昏迷状态。 我立刻让护士给猪头挂上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的甘露醇。一般人挂个半小时也就能醒过来了,可他挂了近两小时也没见意识恢复。 更让人害怕的是,猪头的氧饱和度突然下降,胸廓呼吸的起伏越来越微弱,护仪发出了急促的报警声。呼吸功能忽然衰竭,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我立刻冲到工作台前打电话给小陈,告诉她猪头有病情变化,我们需要紧急气管插管,让她赶紧来医院。另一边,老师和护士们已经开始抢救。 我赶忙去托着猪头的头,把嘴巴侧着朝右拉开气道防止误吸,护士配合我帮猪头吸痰,护士长又急匆匆地递来切开缝合包。老师飞快地拆包、装好刀片,选定喉结下方的一个点,麻利地切下去,把管子插进去大概十几公分,立马接上球囊开始人工呼吸支持。
也就在这时,小陈赶到了。 我出去向她交待进一步的情况,“他的呼吸功能受到了影响,可能后面只能依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 她紧紧地攥着我的手,说不出话,整个人都在颤抖,只有眼泪扑簌簌地往下落。我把她带到谈话室,给她倒了杯温水,抚了抚她的肩膀,顿了顿又说,“他的情况不是很乐观,可能要有点思想准备。”她沉默地流着泪,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
当我再回到病房时,猪头的红色警戒已经解除。护仪开始平稳运转,呼吸机已经立在床边,中间的压力柱有节奏地上下起伏,猪头的胸廓也恢复了呼吸的节律。 我们与路过的死神打了个照面,擦了个肩,如同赛场的裁判给了我们一张黄牌警告。 根据当时的情况,手术、放疗、化疗都不合时宜了,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争取让红牌下来得晚一点。猪头的复查头颅CT从之前的每周一次改为每两天一次,抗生素从普通型改为广谱覆盖型,血气分析从一天一次改为随时抽检。
然而,猪头的病情越来越糟。CT显示脑转移的病灶直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宽,部分有功能的脑部区域受到压迫,随时都有移位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最害怕的并发症——“脑疝”。护仪上显示的血压也逐渐下降,我们害怕他突然出现休克。他的嘴唇和甲床颜色都是暗红色的,抽出来的动脉血也丝毫没有鲜红的样子,体内缺氧缺得厉害。
这些问题,随时都会危及猪头的生命。 再顽强的抵抗也抵御不了病魔的碾压,从猪头陷入深昏迷后,头骨也开始被肿瘤细胞侵袭。不知从哪天起,脑门儿上凸起了四五个青紫的包紧紧地挨着,每个都有土豆大。眼皮子肿得上下都合不拢,大大的灰青的眼袋坠在下面。再加上双侧脸颊延续到脖子也是浮肿得特别厉害,用手指轻轻一按就是一个深窝窝。
猪头,成了真的“猪头"。 那天,我照常去带猪头做CT。在操作间看着一帧帧灰白色的脑仁儿逐渐显示出来:中间的蝴蝶黑影十分宽大,边上灰白色的脑实质被压得越来越狭窄——颅内压肯定是很高了。形象一点说,脑子本是嫩豆腐,硬是被压成了老豆腐。 其实我们之前就预估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只好请神经外科医生来帮忙做个小手术。也就是在脑壳子上钻个洞,用根管子插进去把多余的水放出来,这样脑子里的压力会减轻一些。回去的时候,前来会诊的老师已经看过传过来的CT图像,与我沟通打算立马手术。
我打电话给小陈告知情况,同时请外科老师向她进一步说明急诊手术的风险。小陈同意外科医生先给猪头做手术准备,说自己马上就来医院。 外科医生拿了把电推子,把猪头的头发剃了个干干净净,护士从手术通道直接把他推入了手术室。我把手术同意书打印出来,那时候小陈也正好赶到。我再次与她交待了猪头的情况以及急诊手术的风险。
当我跟她说到“脑疝”这个已经反复与她提及过的词时,她又开始紧张了,看着同意书上的内容问我,“做了也可能脑疝,不做也会脑疝,对吗?他会不会直接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这些话问得我一时语塞。可当时除了动这个小手术,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个减压手术至少可以暂时延长他的生命。 最终,小陈在同意书上签了字。我通知外科医生,家属同意,可以开始手术。
半个小时后,猪头就被推回来了。他头上多了根管子,头顶光溜溜的,远远望去仿佛一只插着吸管的青椰 3 我们把猪头安顿好,才喊小陈进来看他。猪头的意识仿佛回来了一些,眼睛依然微歙着,不知能否感受到外界的光亮。小陈轻抚着他光溜溜的头,呜咽着说,“受苦了,受苦了……” 我能明确地感觉到,猪头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在旁边看着,心里很不好受。
我到重症室常驻之后,猪头的病情一直在走下坡路,我们每天的工作只是让他走的坡道变得缓一些,不至于太快坠入悬崖。 可小陈对他还有期待,只是她内心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卑微——早先是希望猪头能康复出院;后来变成能躺在病床上与她说说话就好;到了现在,哪怕是眼睛睁开一条缝,她也会开心得不能自已。 然而猪头脑袋里管理睡眠觉醒的“部门”早就被癌细胞火烧了,谁都无法估算出猪头到底什么时候会略微清醒。小陈因为害怕错过,作息跟着猪头转,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一直呆在猪头床边。她给他放他们一起听过的歌,跟他讲以前的故事,把他的手指甲、脚趾甲修剪得整整齐齐,为他的四肢做超长时间的按摩。
由于作息紊乱,小陈原本白皙的脸上坠着两颗大大的黑眼袋,日渐消瘦。我与她说话时,她都答非所问,仿佛灵魂被人从身体里抽离了,整个人变得麻木迟钝。她总当猪头是醒着的,常常与他对话,而猪头却躺着一动不动,眼睛从未睁开。那些话仿佛自言自语,消失在空气里。 有一天我坐在工作台前,看着那五位常驻户发呆。目光扫到猪头的时候,感觉他脸色显得格外红。一测体温,超长的“滴——”之后,耳温显示42℃。
我立刻让护士开始给他物理降温,把换成更高级的抗生素,也没能止住体温上升的趋势。几个小冰袋冷敷完全起不到作用,只得拿出冰毯给他盖上。6小时过后,猪头的体温才稍稍下降了些,但耳温依然有40℃上下。 看来是他脑袋里管体温的“司令”出了毛病,那其他几个“司令”还能好?我的心都悬起来了。因为我深知这些深居延髓掌管命脉的老家伙们脾气都很差。一旦出现脑疝,“司令部”被毁了,他们就会立马撂挑子不干。
猪头的体温一直都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司令部摇摇欲坠,生命体征难以维系。双黄牌警告后,红牌罚下的期限也不远了。 那天深夜,小陈正趴在猪头的床前打盹。猪头床边所有的仪器一瞬间都开始嘟嘟嘟地报警,顶端的红灯闪烁不停,仿佛停满急救车的大型事故现场。我们从值班室冲出来,拎起听诊器,拉起帘子,迅速开始抢救。 我撩起病员服,右手两指定位到胸部中间偏左的位置,左手掌根迅速到位,右手紧贴左手背,十指紧绷,双臂垂直,双腿跪在床边,立即开始胸外按压,抬眼紧盯心电护仪上心率变化,注意按压节奏,嘴里默念着101,102,103……
可CPR(心肺复苏)轮替了三人不间断地按了4个循环,去甲肾上腺素间隔推了3次,心电图依然低平。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我把小陈喊到一边时她都没还没反应过来,但能听见我告诉她,“目前我们的所有抢救措施恐怕都无法挽救……” 我把沟通单打出来给小陈签字,上面写着“患者病情危重,经积极抢救仍无明显好转,随时有死亡风险。特与家属交待病情!”她的左手接过纸,右手拿着笔,双手不停地颤抖。我强作镇定说出了那句残忍的话,“在签名栏里填上继续抢救,或者放弃治疗。”
小陈愣在了那里,内心不知是慌乱还是绝望。 然而她还未来得及在沟通单上写下抉择,护仪上的电波成了一条直线。 长长的哔音结束,我们宣布了死亡时间。小陈的魂仿佛才回到自己身上,踉跄着爬到猪头床边,不停地呼唤他的名字。 4 第一次面对病患死亡的我,积极地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而用尽了自己全身的能量也未能把猪头挽救回来。
抢救的过程消耗了大量体力,当时并不觉得累,所有动作都是靠希望他能活过来的意志支撑着。当一切安静下来,立刻感受到身体和心里的疲惫达到顶点。 而病患在院死亡后还有一堆医疗文件需要完善,是一时半刻搞不定的。 我拖着近乎瘫软的身体去电脑前开死亡证明,手一直在颤抖,连笔也拿不稳。我像一块木头,根本无法安静地思考,对着电脑上的信息,一个字对着一个字地往死亡证明上誊写。写到病因推断时,只能倒着从“C:多器官功能衰竭”开始写到“A:鼻咽癌”。
当我写完,撕下两联交给小陈时,已经全身湿透。 猪头的床头柜里放着小陈早前就准备好的西服和衬衫。作为医生本来只要去完善病历就可以了,不需要料理遗体。可是护士人手不足,而猪头的家属也只有小陈这一个女眷。我也只好深吸一口气,顶住内心所有的害怕和迟疑加入她们。我和另一名护士一起帮忙,把所有的护电极片取下,拆除所有的管路,把那些有渗出的穿刺孔都缝补好,再用棉球堵住所有的孔道。
小陈要帮猪头擦澡,我帮她打了一盆水,陪在她身边。她用毛巾轻柔地擦拭他的身体,手微颤着,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我拿着纸,一遍遍帮她擦拭眼泪——听老人说,活人的泪水撒在遗体上会不吉利。 我帮着她把猪头从背后费力托起来,穿上衬衫、西服,又把两条腿抬起来穿好裤子、皮鞋,再托起猪头的脖子,看小陈把领带从颈后穿过去,熟练地打好领带,服帖地塞进西装。
虽说在学校学习人体解剖时仔细用手辨识过冰冷的“大体老师”,我却从未直接触碰过还带有体温的遗体。在整个整理遗容的过程中,我的手一直在发抖,后背全是冷汗,心也扑通扑通地跳得厉害。 等这一切忙完,猪头的身体已经凉透,四肢也逐渐僵硬。 护士打电话请太平间值班的师傅上来帮忙,和小陈讲了殡葬相关的事宜。师傅把平车推到床边,又将白布垫在猪头身下。我们三人一起用尽力气拽着白布把猪头抬上了平车,小陈站在旁边,不敢靠近那辆“饱经风霜”的平车,只是默默地看着平车上穿着西装的丈夫。
最终,我用另一块白布把猪头的脸盖上。 在盖布的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地与猪头告别。身旁的小陈突然彻底崩溃,她紧紧地抓住我的手,瘫坐到地上,嚎哭着缩成一团。 我把她扶抱起来,轻轻地拍了拍她瘦弱的脊背,勉强地挤了句“节哀顺变”。 待他们离开,我安抚好其他四位受了惊的“业主”,坐回电脑前继续完成死亡记录,眼神却总会落到那张空空的病床上。
第一次目睹患者生命的转瞬即逝,第一次亲手料理微温的遗体,第一次面对失去亲人家属的悲恸……回到值班室后,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先前的一幕幕不停地在眼前循环往复。全身酸痛难忍动弹不得,四肢冰冷蜷在被子里,眼睛不敢闭上,就这么熬到了天亮。 过了三天,小陈来我这里办理结算手续,一身素衣,右手臂上别着黑纱,人很憔悴。她临走时递给我一个她在寺庙求的护身符和一盒素饼,说话的语气还是和以往一样轻柔。
“年轻人不能沾晦气,保重。” 我看着她的背影逐渐消失,低头望向手里紧握的护身符,又想起了与她夫妇二人打交道的过往,也在心里默念了一句“保重”。 在医院,甚至在ICU里,死亡并不罕见,猪头的故事也并不罕见。他的逝去仿佛一粒石子砸入水中,水面上的涟漪顷刻即逝。 但于我而言,这是我与死神的第一次交手。面对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以及无法挽回生命的无力感,任何人包括我都会联想,都会害怕这种事发生在自己或周围的人身上。
“死亡”对于医生来说可能是经常要面对的话题。从送走“猪头”到现在,我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临终病患。他们的年纪不同,身份不同,当然去世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常有人说,医生面对死亡是会越来越麻木的。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一次又一次与死神面对面抗争的过程中,我们更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我们对待家属变得越来越冷静从容,我们希望从每个患者身上都能看到“生”的希望。
在我的医生生涯中,生与死的持久战,才刚刚吹响号角。 *文中案例因为隐私保护的需要已对部分细节进行了模糊处理 本文来源:三明治(ID:china30s)最新作为医生,我在ICU病房中经历的第一场死亡可以看看这篇名叫 因为天足,我第一次有冲动想买 YEEZY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作为医生,我在ICU病房中经历的第一场死亡
三、

重症医学科护士实习感想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 因为天足,我第一次有冲动想买 YEEZY作者:情不自禁的污力小 Ben细细一想,我好像还真的从来没有拥有过 YEEZY,无论是 Nike 时期还是 adidas 时期,这其中贫穷当然是主要原因,但根本原因是 YEEZY 每次都无法让我满足,乖乖自己动,不是不是,乖乖自掏腰包!但是最近 YEEZY 的前戏做得非常到位,两对新鞋子都让我 " 硬邦邦 " 的,居然有了想要掏(钱)的冲动!就是 YEEZY We Runner 700 以及 Desert Rat 500,我是喜欢 Old School 球鞋的守旧派,而这两对鞋子都让我想到了曾经的亲密爱人——天足!▲(image:Highsnobiety,Kanyetothe)我去年还经常穿着 TS 时期的一对鞋子在打球,叫做 TS Motion Low,可能有些老哥有点印象,这是麦迪生涯后期在活塞经常穿的一对鞋子,也是 " 新天足 " 时期的产品。为什么会讲到它,你不觉得 YEEZY 500 跟它很像吗???
让我们再换个角度对比一下,你真的不觉得 YEEZY 500 跟它很像吗???我想这是 YEEZY 那么久以来,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了!因为在它的领路之下,adidas 正在重新将天足带回到我们的眼前,例如这对被很多人称为 " 今年最想上脚篮球鞋 " 的 Crazy BYW X,将当年天足的 Feet You Wear 口号,换成了 Boost You Wear,这就是 BYW 的名字来源。
▲鞋舌部分的双 Logo 是最让人意犹未尽的!这对鞋子要等到今年第三季度才会上架,还得等多段时间,难受(image:NiceKicks)而在它的普通版本 Crazy BYW Revamps 的鞋底上,我还看到了那个经典的天足鬼脸 Logo 回归!~ 这对普通版本会在 1 月 27 号在美国率先上架,大家可以开始攒钱了。
▲(image:NiceKicks)我相信之后 Boost your Wear 这个概念还会运用到各种经典的篮球鞋上,期待它们可以悉数回归。今天我就给大家回顾一下那个天足当道的年代,也是 adidas 篮球鞋的辉煌时期 ~天足这个概念最早是由 adidas 于 1996 年提出,大家都以为天足是一种科技,其实它并不是什么新材质科技,是一个设计理念。这个理念粗暴来理解,就是将鞋子变成着用者的第二层缓震脚皮(我是不是有点直白),宽广圆滑的鞋底,为着用者的脚更加稳定的保护。
▲ 通过对脚落地点受力分析,在受力的部位通过某种操作来加强缓震,同时又因根据仿生学的缘故,圆滚滚的大底可以做到贴合双脚,给着用者极致的赤脚感受(image:adidas)天足球鞋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空前的热捧。90 年代各品牌都持续在篮球鞋领域发力,而拥有夸张造型的天足在那时收获了非常多的粉丝,不过有一个冷知识大家可能不知道,天足这个专利并非 adidas 所有,是属于设计师 Frampton Ellis 的,adidas 租凭了这项专利,签了八年。
▲ 当年橄榄球运动员 KeyShawn Johnson 代言的天足训练鞋 (image:adidas)作为当年 adidas 用来对抗 Nike 气垫的武器, 天足确实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无论是从售价还是外观),只可惜 2001 年因为专利续约谈崩的缘故,天足企划被终止,非常遗憾。在这五年间天足一直都在进步,它的演变都可以吹上一壶,如果大家想看我以后就专门写一篇天足进化史的厕所读物给大家爽一爽~
▲ 据说当年没谈拢是因为天足专利公司开出的续约价格太高。不过终止也是明智之举,进入 21 世纪之后,大家开始追求科技球鞋,显然靠个 " 天足理念 " 是没办法撑到大结局的。我给大家挑选了几对老天足时期经典的篮球鞋,当然少不了科比还有 " 胖头陀 " 安东尼沃克,他们都曾经留给了我们一段非常美好的天足回忆~
1. 科比与天足这里我就跳过天足前期的 EQT 2000 和 2010,以及 EQT ELEVATION(也就是近年复刻的 Crazy 97),直接从科比的第一双签名鞋讲起,当年科比刚进联盟,adidas 就慧眼识珠签约了他,并在 97-98 赛季正式推出他的第一对签名鞋 KB8!▲近年复刻因为科比已经签约了 Nike,所以鞋子也改名为 Crazy 8(image:adidas)
那时候天足逐渐步入正轨,这对 KB8 应运而生,鞋面的三条杠一直延伸到鞋底,跟粗犷且凹凸有致的天足大底相辅相成,极富个性的外观加上当年 8 号科比劲爆的球风,这对鞋子成功吸收了一大波粉丝。▲(image:SneakerNews)
第二对签名鞋是 KB8 II(后期复刻改名为 Crazy 2),散热透气一直都是第一代的短板,所以第二代就采用了皮革还有网面打造而成的鞋面(虽然跟现在的科技鞋比依然很不透气),中底用了很多随意的等高线,让原本就阳刚的天足鞋底更加霸气,若隐若现的三条杠更是经典中的经典。1.

重症医学科护士实习感想
▲(image:adidas)天足时期科比的最后一对签名鞋是 KB8 III(后期复刻改名为 Crazy 3),这对鞋子的配置以及各方面的,应该是天足的巅峰之作了。重量相比较以往的天足有大幅度的减轻,而且第一次使用了 adiPRENE 技术(这个技术朴实无华,但非常实在),缓震性能得到提升,当年售价 880 元,可谓良心啊!
2. " 胖头陀 " 与天足" 胖头陀 " 安东尼沃克,看球比较晚的球迷可能不知道他是哪位,他与科比同为 96 黄金一代的成员,科比是首轮第 13 顺位,而他是第 6。当年跟皮尔斯被誉为凯尔特人 " 双子星 ",也是当年的全明星球员,我个人是蛮喜欢这个活宝的~▲(image:Masslive)
关于沃克的更多 " 威水史 ",大家可以去网上找找,非常多,我们今天来讲一讲他的球鞋。当年他也算是一号人物,所以 adidas 也给他出过签名鞋,EQT Real Deal 系列,这个系列跟 KB8 同时期,两系列都是当年 adidas 顶尖的篮球鞋系列!▲(image:adidas)第一对是 adidas Real Deal,其实我一直觉得这对的造型要比 KB8 来得酷炫,特别是前面那来势汹汹的三道杠,前几年 adidas 也有复刻它,香波特还在比赛中上过脚,我也是通过香波特才知道有这对经典天足存在的!
adidas Real Deal 2,大家也管它叫做 AW8,虽相貌平平,但它的配置,是那几年天足篮球鞋里面最好的,搭配了 3D TORSION 防扭转稳定系列,天足大底跟由 adiPRENE 和 adiPRENE+ 构成的中底完美的缓震,还有内靴、魔术贴这些锦上添花的设计,如果现在有保存得比较好的,估计还是对实战利器~(默默打开了我的 eBay...)
▲(image:NikeTalk)江湖传说 Real Deal 还出了第三代,不过没有市售,据说因为成本太高还有天足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导致这对鞋子流产了。这对鞋子简直就是终极进化形态的天足,袜套设计、延续到中底的天足大底、TORSION 稳定系列,等等这些当时顶级的技术,adidas 毫无保留,只可惜 ...... 唉。
4. 天足后期的 Bromium Team这是 1999 年天足后期 adidas 推出的一款团队鞋,虽说团队鞋,中底却有碳板,各种当时的热门配置也都有,性价比非常高,难怪当年初出茅庐的麦迪会选择它,作为一个皮质篮球鞋的粉丝,我真的好想试穿一下它啊!!!▲(image:hoopsvibe)Bromium 这个团队鞋系列陆陆续续出了四代,前面两代搭配天足鞋底是比较经典的,后面两对就稍显平庸。第二代跟第一代区别不大,许多人对 Bromium 系列的印象也都停留在这两代上面,也算是天足后期的诚意之作了~
▲卡特也曾上脚过 Bromium(image:Nicekicks)
4. 天足之 " 老爹鞋 " 篇大家印象中天足都是篮球鞋,但天足还有广泛使用到其他球鞋领域的,例如跑鞋,现在看来,当年这些搭乘天足鞋底的跑鞋,一对对都是大热的老爹鞋啊!为什么 adidas 就不考虑复刻一下这些老家伙呢?▲ adidas Equipment Salvation(image:eBay)
▲ adidas Equipment Solution(image:The Sole Supplier)▲ adidas Equipment Vapor(image:SoleLinks)老天足时期其实并不属于我的年代,我也是后期跟着复刻的老鞋子一点点了解到当年巅峰的 adidas。如果要说我的青春,那必须是属于 adidas TS 时期的~(还记得阿迪五虎将吗?)而新天足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 ~
说新天足之前我得先普及一下 adidas 最得意的稳定技术 ForMotion,它被广泛应用到篮球鞋领域是一种柱形的 ForMotion,这个技术呈单元状的,每一个单元里面都是 " 活的 ",会随着你的运动轨迹而自行调整,从而提升抓地力还有球鞋稳定性(这样通俗说应该会容易理解一点哈哈)。▲ T-Mac 6 当年一推出,我就被这个 " 超级英雄 " 气质的外底所吸引~
第一次出现在篮球鞋是 2006 年的 T-Mac 6 上面,当年火箭队是多少人的 " 主队 " 啊,我也不例外,而麦迪穿什么鞋也是我所关注的(没办法,姚明鞋子颜值比较低哈哈)。
重症医学科护士实习感想
▲ 当年 1420 元的超高售价,更给这个鞋底增添了许多高级的色彩(image:Nicekicks)之后阿里纳斯的第一双签名鞋 GIL-ZERO 同样也使用了该技术,不过主攻中端市场,售价是 880 元,少了两个柱子,便宜了 500 多块钱,好像也不亏哈哈~很可惜就是 13 年这对鞋子复刻的时候,这个鞋底就被阉割了,许多喜欢大将军的球迷至今对这件事还耿耿于怀。▲(image:Sole Collector)在 07 年 adidas 做了一个现在来看非常不明智的决定,不给五虎将出签名鞋,改推 Team Signature,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TS 系列,所谓的团队签名鞋(TS 有机会给大家写一写,也是很多故事)。▲ 霍华德着用 TS 早期代表 ProModel 夺得扣篮冠军(image:Sole Collector)
08 年的时候 TS 推出了后卫着用的 Creator 以及内线球员着用的 Commander 两个鞋型,那时候 CLOT 还跟 adidas 联名推出了这两对篮球鞋,可帅了!(想不到 CLOT 还有这种操作吧!)▲ 黑红配色的 Creator 鞋底同样搭乘了 ForMotion 技术(image:CLOT)当年因为陈冠希,多少年轻人穿上了这件极具民族特色的红白蓝配套球衣!
▲(image:TheHeyHey)扯远了扯远了,前面我们讲了 ForMotion,在 2010 年的时候 adidas 提出了新天足的概念,也就是 ForMotion 跟天足结合,变成一个全新的 PureMotion!(其实我一直觉得詹姆斯签名鞋的六边形气垫单元大底,跟它有不可描述的关系)▲ 参考老天足仿生学分析得来的五个基本受力点,并在这五个受力点上面用上更稳定的 ForMotion 技术(image:sneakernews)
新天足大底 PureMotion 是扁平的鞋底,相比较老天足低调不少,但是依然无法阻挡它留给我们这帮 90 后篮球迷极深的印象!第一次使用这个大底的是 TS Supernatural Creator,斜三道杠加拉链的设计,辨识度极高,我相信你会会心一笑," 原来是它!"▲ 在罗斯最不可一世的时候就是脚踩这对鞋(image:zimbio)
再有就是同时期的 TS SuperNatural Commander,三道杠的魔术贴设计,加上 KG 和霍华德上脚,让这对鞋子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我记得高中穿这对鞋的基本都是那些大只佬,不然就是那些会飞的,老实讲,我那时候很鸡儿羡慕他们!▲(image:Nicekicks)让这个鞋底深入人心的,还有 Rose 
1.0 以及 Rose 
1.5,这两对除了见证罗斯职业生涯的辉煌时刻之外,也是 adidas 自 07 年之后,重启签名鞋的代表之作!
▲ 11 年的全明星技巧挑战赛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黄色的 Rose
1.0,当年轻浮的我无比钟爱骚配色!(image:Zimbio)也因为有了罗斯以及霍华德的签名鞋作为高端产品,TS 系列在 11 年转为中端球鞋,许多球迷有机会入手到这个 " 新天足 " 的产品,像我前面说的 TS Motion Low,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新天足从某种意义上讲,受众要比老天足来得广。
▲ 我是不是暴露了我麦迪粉丝的身份了(image:slamonline)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有没有勾起你些许的回忆?有没有小情绪涌上心头?我在写的时候就总会有一阵一阵的兴奋感,满脑都是当年那个大热天顶着太阳出去打球的自己,想念那个看 " 无兄弟不篮球 " 广告的夏天!▲(image:adidas)希望新的鞋迷们看完之后对天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喜欢狂野的 " 老天足 " 呢?还是喜欢精致的 " 新天足 "?
(隔壁玩弄着老天足的侃爷微微一笑,我更喜欢可以借鉴的老东西多一点)

重症医学科护士实习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