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句子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Hazel 坐标: 236282 目录:/weimeijuzi/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我喜欢把秘密说给树洞听,因为树洞是最忠诚的倾听者。这是那位老人在世的时候告诉我的。夕阳西下,如往常一样,我来到这棵百年老树旁,准备讲述我的秘密。好奇心来袭,突然不自觉的趴在树洞上,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果然不出所料,一片漆黑。然而当我要拉开距离的时候,一道光照了起来,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光照的闭起了双眼。再次睁开眼睛,这树洞中的景象,异常迷人。

"你是谁?
"一位幼童看着我发出了稚嫩的声音,准确的说应该是看着我的双眼。"你又是谁?
"我同样困惑。"我是冬冬,你是谁?
"男孩的声音再次响起。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我……我是……"我话未说完,这男孩突然跑了起来。我疑惑"你跑什么啊!""我要回家吃饭了,我妈喊我了"随着孩子的步伐,我看到了那位站在不宽敞的马路旁的年轻女子,很美,很熟悉。我看着她的双眸笑了笑,被这温暖的场面暖了心神。奇怪的是除了这个男孩,其他人都看不到我。

画面切转,男孩已是大男孩,上了高中,叛逆期也随之而来,所有亲人的话语他都听不进去。于是,做了一些傻事,误了一段人生。可笑的是,男孩觉得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甚至埋怨他 的父母,惹他们一次又一次生气。渐渐地,年轻母亲的头上有了银发,而那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呢?
也慢慢弯下了腰。可悲的是那男孩竟知而不改。我看着这些,眼泪不自觉的落了下来,看着正在对树洞说话的男孩,一语不发。那男孩抬头,不经意间看到我,眯着眼睛,带有男生特有的叛逆气息问我。

"你怎么还在这儿?
"他惊讶!对啊!是该惊讶,毕竟我偷了他的整个青年时光。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我咧嘴笑他,久久不发一言,看他有些不耐烦,我慢吞吞的说了几个字。"你会后悔的"从未有过的认真姿态,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不屑一顾,嘲笑着去他该去的地方。我看着这场即将剧终的"电影",准备深吸一口气时,突然一个声音响起。苍老却格外有劲。"这是你告诉我的秘密"

"我知道"声音还有丝沙哑。"那现在感觉如何?
……冬冬"这声音很严肃,只听便能想象出它紧皱眉头的样子。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我用手捂住心脏的地方,没羞没臊的哭了出来,只含糊不清的说出两个字"难受"。它不怒反笑,不是嘲笑,是终于悟出来的欣慰,"那就好"。一切都消失了,我像一摊没有骨头的泥土一样,滑倒在地,情不自禁的大哭了起来。嘴里喃喃细语"爷爷,你骗我……你骗我……"

很早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三位至交好友,一同闯荡江湖,江湖上难免会打打杀杀,但更多的还是友人之间的宝贵记忆。兄弟情最难割舍,也最难忘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本以为三人可以一同走下去,谁曾想,后来的后来,遇到了一件大灾事,致使一人逝去,一人失去记忆,只有余下那人活的好好的……有人无聊,谈起这三人到底谁最痛苦,有说逝去的人的,有说失去记忆的人的,却唯独没有说那个好生活着的人的。

最新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冯·卡门:王丹红:钱学森和冯·卡门1945年的秘密中国行(三)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冯·卡门:王丹红:钱学森和冯·卡门1945年的秘密中国行(三)


(三)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跨越地平线《预言全部成真: 迈向新的地平线和它的神奇》封面“空军是美国的防卫主力。毫无疑问,空中防卫需要源源不断汲取技术和科学的新成就,从军事需要出发,空军的技术预测应该领先5年或10年,而且要创造出一种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气氛。”“未来的空军主管人员应该牢记:解决问题不会是一劳永逸。只有经常保持向科学请教的态度和灵活地跟上最新发展,才能保证美国安全。”

冯·卡门使团第二次考察地点包括欧洲和太平洋战区,英国、法国、荷兰、瑞士、瑞典和意大利,以及澳大利亚、中国。在日本宣布投降后,8月25日,阿诺德将军要求使团赴日本考察,因此,冯·卡门将日本考察定为行程的最后两周。这是一次环球使命。冯·卡门亲自挑选了第二次使团的名单:瓦登道夫、钱学森、格兰茨伯格上校、麦克休上校,以及赖特基地的弗兰克·威廉姆斯上校,他们将继续享有临时军衔赋予的特权。9月初,他们再次登上阿诺德将军的专机C-54,与此同时,陆军中将IraC. Eaker要求远东空军准备好相关研究中心的第一手资料,供使团使用。

在苏黎世,冯·卡门探望了老同事雅可布·阿克莱教授,了解超音速领域的研究,阿克莱是研究高速飞行的权威之一;10月中旬,在德国,他做了一些面试工作,与英国代表商谈:如果在吸引德国科学家到盟国的过程避免竞争......和助手们讨论收集到的资料。十月底,在巴黎,冯·卡门突然收到一个电话:阿诺德将军因心脏病发作住院,他希望尽快结束考察并提出报告,华盛顿急需了解空军的未来发展方向。

冯·卡门的行动计划被打乱了。当时他还在酝酿报告究竟应该写到什么深度?是建议美国空军全面改造研发体制、还是仅强调


一、两个关键的地方的不足之处,以进行改造?经过深思熟虑,他定将报告完成时间定于1945年12月15日,他自己立即着手报告的起草工作,不再参加最后两周对日本的考察,而是委托给格朗兹柏格、麦克休、钱学森和瓦登道夫进行。

显然,顾问团在太平洋战区的考察在赴日本之前已经基本完成,其使命或许是了解日本空军轰炸 力量和造成的战争结果,而赴日之行放在最后很可能是说明了日本军事科技的重要性。至于冯·卡门和钱学森访问中国战区的时间,只能暂时确定在1945年9月-10月底之间,但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很长,彼时的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自身在科技方面并无多少值得借鉴的优势成就。

11月初,当瓦登道夫、钱学森等登上阿诺德将军的专机C-54启程前往日本时,冯·卡门住进了巴黎华尔茨王子酒店,他的精神和身体得到休养、恢复,索邦科学图书馆近在咫尺。实际上,报告的起草工作同时在大西洋两边进行,他和五角大楼的德赖顿每天交流。11月28日,冯·卡门回到华盛顿,他担心的两个问题已解决:本次报告应与《我们站在何处》同等水平。几乎同时,亚洲使团也回到了华盛顿。

12月5日,冯·卡门警告助手们:距离截稿只有10天时间,而大量工作尚未完成,必须夜以继日地努力。终于,12月14日,他们完成了最后一稿,在几番讨论后,冯·卡门一锤定音报告的标题——《迈向新地平线》。报告概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技术特征,大战史无前例地集中了如此众多的科技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科学创见用到军事上,德国研制出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盟国研制的雷达和原,最后,雷达决定了盟国的胜利,而原则结束了战争。报告的正文对美国空中力量将来可利用的大量资料进行了评估,不仅说明超音速飞行的可能性,而且提出了喷气式飞机的巡航距离。

12月15日,他为报告写的前言《科学——空中超级力量的关键》和《迈向新地平线》,一道送到了阿诺德将军的办公桌上,这是冯·卡门使团一年辛劳工作的智慧结晶。阿诺德将军对报告异常满意,认为报告是一份指导性文件,足够主管空军科研和发展的官员用很长一段时间。第二年,1946年,阿诺德退休,美国空军从陆军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军种;1950年,阿诺德病逝,年仅64岁,但他的远见卓识缔造了美国空军发展蓝图。

冯·卡门使团的报告是美军历史上第一份详尽的科学研究调查报告,指导整个五十年代的军事思想。即使今天看来,报告的思想力依然熠熠生辉。十五年后,冯·卡门在回顾这些报告时说:“目睹现今超音速飞机的性能与我们当初的预测大致一样,我真感到由衷的高兴。”“两次世界大战在结局明朗之前,胜利的摆锤似乎都摆向了反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力,科学技术在战争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毕竟是次要的。毫无疑问,对1918年的德国来说,协约国的坦克优势,使德国工业瘫痪的全面封锁都至关重要;然而,人才消耗殆尽才是德国败北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技术特色。德国在技术上的压倒优势,为战争初期在欧洲大陆取得惊人的胜利了保证。然而,德国空军在战略轰炸方面的弱点,陆军一味蛮干,两栖作战准备不足,终于使入侵英国计划彻底破产。盟军,特别是美国军事力量的猛涨,导致了空中力量成为战胜德国的的关键因素。甚至在东线,骁勇善战的俄国部队诚然是扼制德军的重要力量,但如果没有苏联自己和美国的优势技术装备,他们就不可能向西方胜利挺进。”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当钱和我在哥廷根大学审问我昔日的老师路德维希·普朗特尔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次会面是多么奇特。一个是我的高足,他后来终于返回中国,把自己的命运和红色中国连接在一起了;另一个是我的业师,他曾为纳粹德国卖力工作。境遇是多么不可思议,竟将三代空气动力学家分隔开来,天各一方。”——冯·卡门图片说明:1945年5月,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空军顾问团成员冯·卡门、钱学森审讯路德维希·普朗特尔教授。

冯·卡门使团的报告被列为机密文件,直到1960年才解密。冯·卡门敦促空军予以公布,以供广泛使用。今天,在美国空军历史办公室翻印的这三份报告中,钱学森1945年展现的智慧之光依然闪烁。在编辑成书后,冯·卡门使团的报告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冯·卡门著《科学——空中超级力量的关键》,第二部分是冯·卡门著《我们站在何处》,第三部分是技术专著,共10个领域31个专题,钱学森独立署名完成6份专题报告,它们分别是:


1. 空气动力学和飞机设计 第一部分:高速空气动力学;
2. 飞机动力制造 第二部分:空气推进引擎的实验和理论
3. 飞机动力制造 第三部分:Ramjets的能与他们的设计问题;
4. 飞机动力制造 第四部分:火箭固体和液体燃料设计和开发的未来趋势;
5. 飞机燃料和推进 第五部分:原子能作为飞机动力推进的可能性;
6. 导弹和无人驾驶飞机 第三部分: 带翼导弹的超音速发射

冯·卡门一生未婚,他如慈父般对待自己,他们是他事业中的左膀右臂,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持续他的一生。他对中国情深义重,一生三次访问中国。第一次是1928年,当时,他还是德国亚琛工学院航空学教授,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密立根邀请访问美国,之后访问了日本和中国,这次对中国的访问,他提议通过兴办航空教育将孔夫子的故乡推进到航空时代;这次对美国的访问,一个意料不到的收获是,一位名为弗兰克·瓦登道夫麻省理工学院航空专业的研究生在听了冯·卡门报告后,跟随他到亚琛工学院,从此,他成为冯·卡门一生最亲密的助手。

第二次是1937年夏天,他应自己的瓦登道夫的邀请,访问清华大学新办的航空系。1930年初,当冯·卡门应邀到加州理工学院工作时,瓦登道夫随同到了加州理工学院,1935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邀请冯·卡门帮助清华建立航空系,他推荐瓦登道夫到清华。访问中,他发现中国创建航空工程系是为中国政府建立现代化空军作准备;在南京,他应中国政府之邀,草拟了一份全国科学研究机构设计规划;他还上庐山拜会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建议中国要发展空中力量,试验与研究应该齐头并进,一批缺乏经验的研究人员需要做大量的试验工作;

第三次是1945年9月至10月间,作为美国陆军空军顾问,他带领瓦登道夫、钱学森等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战区。1963年2月18日,在华盛顿白宫玫瑰园,肯尼迪总统向冯·卡门颁发了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表彰他对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无与伦比的卓越贡献;5月6日,冯·卡门在德国亚琛休假时,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81岁。美国空运输机将冯·卡门的遗体从德国送回美国,瓦登道夫一路陪伴、护送;5月9日,当飞机抵达加州洛杉矶国际机场时,空军仪仗队庄严迎接;他被安葬在好莱坞纪念公墓,母亲、妹妹的墓地相邻。

在口述自传《冯·卡门——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中,他的,从弗兰克·瓦登道夫、威廉姆·西尔斯、马林纳,到钱学森等,贯穿于他的事业和生活中,也贯穿于全书之中,但书中有一章的篇幅专门记述钱学森——“中国的钱学森博士”。冯·卡门和传记作者李·爱特生是从1957年开始合作写作传记之事,这时,他的两位中国博士钱学森和郭永怀分别于1955年10月和1956年9月回到中国,另一位中国博士林家翘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在书中,冯·卡门讲述钱学森在1956年曾致信邀请他去北京出席本杰明·富兰克林纪念大会,在1960年,又写过几封信,在一封回复邀请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的正式来函中,钱学森语气坚定地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如果会议邀请台湾代表参加,他决不出席。冯·卡门认为五十年代安全问题搞得过火了:“我并不反对适当重视安全保障,然而必须指出,政府在这方面制定的一些法律往往是愚蠢而有害的。”

然而,冯·卡门在传记中并没有提及钱学森在1956年5的一封信,在这封向冯·卡门75岁诞辰致词的信中,钱学森写道:值此您75岁寿辰之际,我要用什么语言向您致敬呢?是说在帕萨迪娜一起愉快工作的日子,还是在您家中度过的愉快时光?不,我觉得都不合适。因为我不只是您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是您的。是说一下您对科学和技术做出的伟大贡献,还是祝愿您在以后的岁月里做出更大的成就?不,那也不过是重复一下世人皆知的事实和内容相同的生日祝词。

我是想说一些更深层次的一些事情,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重要的是为人类做出持久的贡献。在这一点上,冯·卡门先生,您可能没有感到根据对科学技术的贡献所享有的骄傲和自豪,因为您的很多成果被用于制造毁灭性武器,几乎没有造福于人类,难道不是吗?但是您真的没有必要这样想。自从我回到我的祖国,感到这里的世界不同于美国,这里生活着9亿人民,超过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科学和技术真正被用来建设幸福生活。在这里,每个人都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协作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这个目标。您的贡献应该让我们铭刻于心,我非常尊敬您。我希望,一个科学家对科学和技术的贡献能够促进人类生活的幸福、安全和美好。这个声明作为我在您75岁寿辰时的致词。

这封信刊登在张现民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的《钱学林年谱》中。1963年5月6日,钱学森获悉冯·卡门在德国逝世,特致唁电:我深为遗憾地获悉冯·卡门先生去世的消息。但我,我认为他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将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更加欣慰地看到,他对科学的贡献得到不拘其社会制度的世界各国的承认。天各一方

1940年左右, 冯·卡门(站立者左四)和妹妹与钱学森(前排左一)等中国学者。1955年9月16日,钱学森一家乘克莱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自从1955年9月,钱学森携家人回国后,他与冯·卡门再也没机会重逢,这对情同父子的师生身处世界“冷战”格局的两端。年逾80岁的冯·卡门思念钱学森,他曾对西尔斯说:“告诉钱,让他教孩子英文,我要告诉孩子们:我是他们父亲的老师。”他在自述自传中,有一章专门写钱学森——“中国的钱学森博士”

第二次大战胜利后十年,一代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专家,天各一方。1945年,在欧洲战场考察时,冯·卡门并不赞成美国的抢人项目——“文件夹计划”,他认为:“这样会造成德国国内科学人才奇缺,从而使德国的当务之急——恢复教育事业受到严重阻碍。有些军事部门备有一长串德国科学家的“采购”名单,有一份名单甚至将我的朋友、苏黎世大学的教授阿克莱也列了上去,他根本不是德国人。对这种做法,我、格朗兹伯格和瓦可威茨十分反感,联名向阿诺德将军发了一份措词强烈的抗议电报……强调指出,德国各大学对这种抢人做法非常痛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情况一样,这种行动会促使德国大学转化向盟国复仇的温床。不过,这份抗议电报丝毫不起作用,美国的抢人计划照旧在糟塌德国的科学。但说句公道话,‘文件夹行动’毕竟给我们增添了一些技术高手,对美国科研计划确实有很大的促进,这一点我也承认。但是,1945年在德国进行的稽查工作,促使冯·卡门考虑建立国际科学合作的必要性,他始终认为:“科学家们由于工作和才识关系而具有国际主义精神,他们能够向世界显示如何和睦相处。”1947年,当他收到联合国秘书长社会事务助理、法国生理学家亨利·罗吉尔的信,征询科学家协助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问题时,他提出自己的设想:由联合国出面建立一个亚非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世界干旱地区的成因,改造沙漠。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冯·卡门建议通过北约组织进行国际合作,建立一个类似美国空军顾问团的机构,以确保北约国家掌握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在他的努力周旋下,北约航空顾问团在1952年2月正式成立,冯·卡门任顾问团团长,从此在法国巴黎常住,瓦登道夫率领一个工作组到巴黎筹建顾问团总部,瓦登道夫后来成为北约航空顾问团秘密长,他和马林纳在欧洲成为冯·卡门的左膀右臂。

自从1955年9月,钱学森携家人回国后,他与冯·卡门再也没机会重逢。在回到中国不到一年时间里,钱学森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中国正在实施反美主义,一边倒向苏联学习,钱学森从西装改为列宁装,从竖写繁体字到横写简体字,从不讲英语到学俄语,而只会英文的两个孩子也开始学中文。在1956年2月2日致尚在美国的郭永怀的信中,钱学森写道:“多带书!这里俄文书多、好,而又廉价,只不过我看不懂,苦极!”

冯·卡门应该理解钱学森回到中国的情况。1945年7月,他曾应邀参加苏联科学院建院220周年纪念大会,在苏联半个月时间里,他参观了苏联的研究机构,并和高层科学家交流,他在自传中写下了对苏联科学界的印象:“苏联对待科学家的做法和德国人完全不同。他们让科学家参与最高决策计划,有些大学教授还穿上了将军制服担任军事顾问。在苏联,科学家有资格得到最高档的食品配给,供应水平跟政治家、高级不相上下。”

“外界都知道许多苏联人怕跟外国人接触。比如,苏联一位第一流科学家从显要位置被撤下,西欧人士认为是因为他说话太随便,特别是当译员不在场时,用外语和外国人直接交谈。”冯·布劳恩1945年9月从德国移居美国,1955年加入美国国籍,1950—1956年间,他主持研制了美军第一枚洲际核导弹火箭,并在1958年1月31日,将美国第一颗地球卫星送入太空。美国航空航天局评价:“无庸置疑,冯·布劳恩是史上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在担任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总指挥时,主持土星5号的研发,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达大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1958年,冯·布劳恩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上。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议,双方就侨民归国和释放被俘美军飞行员问题达成协议。9月17日,被美国政府扣留5年的钱学森,和家人启程回国,成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99年9月,冯·卡门的两位博士生、钱学森和郭永怀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

1947年2月,30岁的李佩到康奈尔大学留学,结识康奈尔大学航空学院助理教授郭永怀,因此认识了郭永怀的同窗好友钱学森和林家翘,一年后,1948年2月,她和郭永怀结婚。60多年后,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作家叶永烈采李佩,问她怎么评价钱学森,93岁的李佩说:“钱学森不是一般的科学家,他是战略科学家,是从战略高度考虑中国科学发展前景的科学家。有的科学家是纯科学的科学家,而钱学森则是有技术背景的科学家。钱学森兼通理与工。”

直到2017年1月临终前,李佩还在为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梦想呼吁:保留中国科学院1950年代在中关村为科学家们建造的三幢特级专家楼,这里是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等的故居。一个可以径直对比的例子就是建于1915年的冯·卡门故居,如今仍然保存完好,由此亦可遥想当年冯·卡门作为战略科学家的优渥和尊严的生活。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学院附近的家: 1501 South Marengo Avenue, Pasadena, CA 9110


6.建于1915年,今日市价350万美元。冯·卡门1930年到加州理工学院工作后,这里就成为他的家,直到他1963年5月逝世。冯·卡门说:“钱很喜欢上我家串门,由于他的见解饶有风趣,态度直率诚实,因此我妹妹非常喜欢他。他经常会提出种种新奇的设想。”

冯·卡门家的客厅、餐厅、书房,是钱学森熟悉的地方。冯·卡门在自传中写道:“钱是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元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的火箭研制作出过重大贡献。他36岁时已经是一位公认的天才,他的研究大大推动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我有鉴于此,才(在1944年)举荐他为空军科学顾问团成员。”1950年7月,当钱学森因受到美国政府无理怀疑为美国围巾而提出要回国时,美国海军次长 DanKimbal说:“我宁愿打死钱,也不愿让他离开这个国家……他知道太多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他值五个师。”

Dan Kimbal了解钱学森,他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今天,尽管我们目前对钱学森和冯·卡门1945年的秘密中国之行的具体行程和访问地点(包括寺庙)还没有确切的了解。但此次中国之行的背景和影响显然值得被进一步挖掘。参考资料:


1.冯·卡门、李·爱特兰 著 曹开成译 《冯·卡门——航空与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英文原著《The Wind and Beyond:Theodore von Karman Pioneer in Aviation and Pathfinder in Space》出版: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Toronto 1967;中文译著:198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张现民主编 《钱学森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3.《Prophecy Fulfilled: ‘Toward New Horizons and its Legacy’》 , USAAir Force History and Museums Program, 19
94.
4.Michael H. Gorn : The Universal Man --- Theodore von Karman’sLife in Aeronautics. Smithsonian Instutution Press Washington andLondon, 19
92.


5.葛全能编 《钱三强年谱长编》 科学出版社 2013年10出版
6.郑哲敏主编 《钱学森手稿》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
7.郭永怀著 《郭永怀文集》 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8.Iris Chang: Thread of the Silkworm Basic Books 19
95.
9.William Rees Sears: Stories From A 20th-Century Life. ParabolicPress, Stanford,Californai, 19
94.


10.叶永烈著 《走近钱学森》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出版背景介绍:本文作者为王丹红。文章原发于微信公众号科学春秋 ,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修订版。

树洞的秘密树洞秘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