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车尔尼雪尔斯基·幸福论争取幸福不论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而只是喜剧。......车尔尼雪尔斯基最新车尔尼雪尔斯基·幸福论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罗尔斯正义论:做一个正义的人其实没那么难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车尔尼雪尔斯基·幸福论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罗尔斯正义论:做一个正义的人其实没那么难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自1988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在国内读书圈和思想界都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今年是其中文版面世30周年。 何怀宏是中译本的主译。在他看来,《正义论》最大的思想贡献之一是帮助读者注意到了“制度的德性”,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局限于思考个人的道德、修养或境界,注意力很少集中到制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
↓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1 《正义论》中译本(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封面照片。译者为何怀宏、何包钢和廖申白等。 那么,要过上道德的生活,需要何种个人修养和制度道德呢?“做一个正义的人其实并没有很高的要求,不需要做圣徒,只要不去伤害别人、遵守法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已经是正义的了”,而问题变得复杂是因为个人的选择往往还受制于社会环境,比如制度的道德。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制度道德相对是既定的,作为个体可以怎样突围、获得自主的生活意义?进一步而言,怎样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请来何怀宏做客第22期“我有嘉宾”,围绕《正义论》、有意义和正义的生活等话题回答读者提问。他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伦理学、哲学与社会史等。著有《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底线伦理》《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等作品。 “我有嘉宾”是书评君自2017年5月推出的一档问答栏目,每周五与你相约。
我们请嘉宾有偏爱:高度成熟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自成一体的学识体系和别具一格的行事方式,让他们在行业内乃至公共领域中都拥有较高的辨识度。他们的职业身份可能是(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作家、科学家或艺术家,也可能是爱阅读的节目主持人或歌手。 第23期嘉宾同为哲学学者:陈嘉映。欢迎你点击阅读原文提问。
↓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2↓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3 新京报书评周刊“我有嘉宾”第22期 嘉宾:何怀宏↓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4 罗尔斯与《正义论》
“在利益分配上最关心最弱势者”
车尔尼雪尔斯基·幸福论
Q 提问(马强):如何看待美国贫富差距达到二战以来最大,罗尔斯作为新自由主义哲学家强调的正义理念是否已经过时?这对当下中国有何启发意义?↓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5 何怀宏 我不知道具体的数据。但罗尔斯的正义理念目前肯定还是在其社会发挥作用的。他的正义理念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在差别原则:即在利益分配上最关心最弱势者。他认为如果持续地这样做,能够实现博爱的理念,达致一个比较均富的社会。中国肯定也还是要在扶贫的问题上下大功夫。Q 提问(杨磊):《正义论》在何种程度和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纳入“自由主义”的理论中?↓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6 何怀宏 我以为,罗尔斯正义论的第一原则:即所有人都应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就足以使之纳入自由主义的理论了。相反,第二条,尤其第二条中的差别原则则是有争议的。它是否可以纳入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作为界定自由主义的一个标准?这方面是有不同意见的。但是,按照罗尔斯的词典式次序,第一条是更优先的,必须完全满足第一条原则才能考虑第二条原则,这就使他的理论毫无疑问地是属于自由主义的理论。
Q 提问(ξ cleaner):罗尔斯曾经受过基督洗礼,但在《正义论》中提出“人的权利高于终极的善”,很显然他在正义论中背了人性论的基本原则,为什么白左思想会如此盛行,难道是世界大战使得基督信仰受到了怀疑?↓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7 何怀宏 罗尔斯的确曾经是一个基督教徒,而且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乃至曾经想去做一个牧师。但的确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改变了想法,这里最重要的是三件事:
一是他听到一个牧师布道说会打中敌人,而敌人的却打不中我们;二是他的一个好友偶然地被二选一地选中到前线侦察而被打死,他就是那二选一的另一个;第三件事则是他在二战末期听到了屠杀犹太人的事情。20世纪的两次大战的确对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淡化有重要影响,它使人怀疑上帝为什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存在。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后福利的扩大,人们也越来越紧地盯住物质,既然日子已经过得很好,科技又带来五光十色的乐子,人为什么还要寻找上帝?
哲学与有意义的生活 “生活不仅是过程有意义, 目标也有意义” Q 提问(周怀谷):何老师,您好,我是北大的,想请问一下老师如何看待《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谈到的灵魂不死与轮回的问题?苏格拉底强调要轻视肉体的欲望,因为这样会障碍我们自己的智慧与心中的神,这个观点是否和佛陀的教诲如破除妄想与私欲,达到明心见性的人生境界是否有共同之处?
↓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8

车尔尼雪尔斯基·幸福论
何怀宏 一个人老年的时候是容易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她(他)即将面临肉体的死亡,那么将来的会是什么?我记得杨绛作为一个文学家曾经也在晚年来翻译这本书。生死事大。柏拉图是有这个倾向的,即人生的最终目标是灵魂摆脱肉体,沉思美好的理念世界。因为肉体等事物只是理念的摹本,只会影响我们看清作为事物原型的理念。
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佛教,但对肉体欲望的轻视肯定是相同的,佛教对这种肉欲应该是更彻底的排斥,有禁欲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在《斐多篇》中,则还有神,虽然这神也并不像一神论的宗教很明确地是什么,但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在这方面佛教反而更像是一种哲学而非宗教。
Q
提问(陈异):何老师您好,有意义的生活是没有答案的,在追求之过程中方显意义,可是追求之中目标频换不断调整,宏大的握不住,细小的不恒常,那意义呢?
意义去哪了?
↓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9 何怀宏 有意义的生活还是有答案的,虽然可能没有完全统一的答案。生活不仅是过程有意义,目标也有意义,或者说诸种目标有一定的优先乃至高下次序。个人的目标有大有小,可以有宏大的目标,但这一目标恰恰是可以通过各种细小的目标来表现和实现。 如果我们善于将自己的大目标与小目标联系起来,那么,宏大的目标能够有强大的力量鼓励我们,而细小具体的目标又能让我们不致陷入空谈,或者因踏空而失望。细小的目标并不因为其细小而完全没有意义,甚至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也就了不起,它们是可以和我们的大目标的意义联系起来的。
Q 提问(洛洋):谢谢何老师,我想问的问题可能很俗。哲学在非哲学的、普通人眼中是遥远的,许多著作都很难看懂,哲学是否真的是每个人都需要?除了哲学家写出来的,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经验算不算哲学,或者说可不可以替代?↓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10 何怀宏 哲学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需要,或者更确切地说,哲学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进来,因为这还需要付出,需要进入一种带有反省意义的独立思考。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经验可以算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观念,所有人都可能具有自己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许多人可能并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观念或理论。
所以,我觉得哲学的书虽然比较难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还是可以尝试。而重要的是进入一种反省——不仅是反省自己的人生,也试图将这种个人的反省和一般的反省联系起来,即也能看看别人的反省,尤其是哲学家对一般人生的思考。 过上正义的生活 “有些条件恰恰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Q
提问(柯泽):正义的生活,更可能过上好的生活。但正义的制度和环境建设非一日之功,也非一群人之功,需要更长时间更多人的认可。我想请假何教授的是,我们就生活在当下,当这一切都还不完全具备的时候,怎样过上好的(精神)生活,获得意义?我经常看到新闻而觉得生活艰难。↓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11 何怀宏
要过上良好的生活,永远不会有外部条件完全具备的时候。有些条件恰恰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在这奋斗和创造的过程中,就获得了一种意义。尤其是良好的精神生活或心灵状态,更多的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生活对许多人是艰难的,但正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曾经在买菜的时候,用微信转账的时候,看到卖菜人的账号上写着“奋而斗之!”这就是让我佩服的精神。在获得差不多同样成就的人那里,我们更敬佩的肯定是那些克服了更大的艰难困苦的人。
Q
车尔尼雪尔斯基·幸福论
提问(吴飞):当制度和法律不能维护正义时该怎样维护正义?↓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12 何怀宏 维护正义主要是要依靠制度与法律。但个人与社会力量也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包括各种媒体、网络、新闻出版等形成的社会舆论,还有各种社会组织形成压力,促进制度和法律的改进。
Q 提问(郭子隽):您好,请问您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下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基本公平”的社会?↓请看下面罗尔斯正义论图片13 何怀宏 如何描述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于“基本公平”,我以为首先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生命的保障,这种保障一是安全,二是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拥有。其次,则是对宪法公民权利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