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Joanna 坐标: 361913 目录:/mingrenmingyan/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3、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4、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5、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next88)。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6、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7、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8、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9、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1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1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5、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1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最新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王阳明一心不动!曾国藩大巧不工 荐《传习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王阳明一心不动!曾国藩大巧不工 荐《传习录》 做人王阳明,一心不动 ! 推荐《传习录》 2016-10-31微信号 京博国学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国历史上做得到的只有两个半人,可见难度之大。而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正是其中一个,清代名臣曾国藩正是那半个。

如果要从这两个伟大人物身上获得人生的最好启迪,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曾国藩在功业上的成就尤其让人膜拜,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做事。 而如果将王阳明的学问和做人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一心不动”;将曾国藩的学问和功业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大巧不工”。 做人王阳明,一心不动

为什么说阳明心学的根本是“一心不动”?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展现得最是明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更诗意的表达,便是王阳明那个有名的公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千古心学,正是以“无善无恶”为心之体,心之体则原本“同归于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如如不动,心学所说的“不动心”。

能够不动心,则是对心灵最终的安顿,对人生最终的救赎。 一心不动,才能不忙 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人忙心更忙?王阳明早已告诉了我们——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人忙源于心忙,心忙源于没有落到那个如如不动的本体之心上,失去了那个主宰,心于是就乱了。说白了,忙的本质,是心乱;心乱的缘由,则是心浮。这就是所谓浮躁。

怎么办?王阳明同样也说了——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明明在吃饭,脑子里却在思考焦虑着别的事,根本无心吃饭、影响胃口。长此以往,身体慢慢垮掉,精神也在慢慢消磨,事情在这种心浮气躁之下更是难以做好。 这背后是心忙惯了,那么就要慢慢止住这种惯性。如何止住?做任何事,就努力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不胡思乱想,不焦虑纠结。如此则不仅精神能得安宁,事情也更容易做好。这就是“收摄”,需要练习和慢慢来,日久自见功夫。

一心不动,才能克制情绪 情绪是每个人的大敌,坏了心情,也坏了事。每个人都知道要克制情绪,可总是做不到,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办法,王阳明也告诉了我们——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这句话提出克制情绪的三种情境和三个对治之法:放纵时忍默,任性时收敛,愤怒时消停。听起来似乎谁都知道,其实王阳明实实在在告诉了我们两件事。

这三种情境,正是情绪最容易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三种典型时刻。而我们之所以容易被这三种情绪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不自知。假如我们身处其中时能够意识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刻,那正是悬崖勒马的转机所在。 之后,你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这并不简单,因为人最容易在做不到时放弃,听之任之。王阳明之所以说“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既是在说一个事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这点,你不去做,就是无能和懦弱。

然后他还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办法——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情绪来了,你只需要知道情绪来了,觉知着它,然后就随它去,不必有压制之类的心思,然后情绪自己就会慢慢平复。这跟佛家修行的观照法一脉相承,原理则是情绪只能在人不自觉时才能绑架人,一旦自觉主导人的便不再是情绪,而是这自觉的意识了。

这也需要练习,功夫越深效果才能越大,最后就是不受情绪左右。而且要有一种意识: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是修心的好时机。正如王阳明所说——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 “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王阳明如是说。他自己就是。

一心不动,才能踏实做事 俗话说人要磨炼自己的性子,一心不动的境界也是磨炼出来的。磨炼的方法,王阳明认为是“做事”——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这就是心学最伟大的地方——将出世和入世打通为一体。所以不必再纠结是入世还是出世,是要精神还是现实;王阳明的“事上磨”告诉我们,入世就是修行,不动心便是出世。

一言以蔽之:以入世事,炼出世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做事曾国藩,大巧不工 曾国藩说自己“余性鲁钝”“秉质愚柔”,梁启超则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也说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而他最大的聪明和一切的成就,正是来自于他的笨。曾国藩爱读《老子》,他是得了老子“大巧若拙”之真谛的。若比作武功,曾国藩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勤、慎、恒等方面,他自己也如此说。其实“拙”才是这一切的底子,这也其实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守拙,才能勤 为什么守拙才能勤?因为笨人知道自己在才智上不占优势,所以他若是想拉近自己跟别人的差距甚至超过别人,就只能在勤快上下功夫;因为拙,就能自觉地去勤。 正是因为勤,在修身上曾国藩才做得到每天做完早起、读书等12条日课,而一点一点磨掉自己的习气;在做事上曾国藩才做得到带兵时那样的“结硬寨,打呆仗”,天天挖壕沟防死敌人或者围城困死敌人,而一点一点蹭到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曾国藩成功的秘密,也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的秘密——曾国藩的守拙而勤,实质并不是笨,而是放低姿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打好自己的根基。如此才能保证稳当,不出纰漏、不走歧路。稳,就是快。所以他才说—— 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而世人最易犯的毛病,是耍小聪明、爱玩机巧、好走捷径;于是容易因为根基不稳、把控力弱,流于轻浮极端,跑偏走歪而误了时光和自己,这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守拙如同走地上大路,就算需要翻山越岭,贵在踏实可靠;机巧则如同走平衡木,遇到悬崖可能更快跨过,也可能万劫不复。

曾国藩的守拙而勤诚然是因为笨,而他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便是他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一个人聪明,还勤奋。 守拙,才能慎 曾国藩曾作过一副对联——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前半句,可谓说尽了他的谨慎。他能够在晚清官场恶劣的环境下平步青云并全身而退,与他的谨慎有着极大关系。这谨慎,则还是源于他的守拙。

为什么守拙才能慎?因为他知道自己笨,所以才尤其害怕出漏子、捅娄子,而小心加小心。人最容易在自己擅长和有把握的事情上栽跟头,所以才会有那句俗话——小心驶得万年船。 曾国藩的做法,也尤其值得我们在处世和做事上借鉴——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矣。

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巨大成功,不就是那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的最好证明吗?但凡照着这个路子走,尽力去做到,人这辈子就算是有谱了。而世人尤其是那些聪明人,却往往是胸有傲人之志、手无缚鸡之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骄傲轻浮、疏忽怠慢。曾国藩十分重视人在小事和细节上的态度,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人的心性。

智者千虑,何况不免必有一失。曾国藩守拙而慎,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根本不是笨还是聪明、谨慎还是疏忽,而是对自己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修养、处世和立业的根基所在。只有守拙而慎,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坚实依靠。 守拙,才能韧 曾国藩读书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因为有一颗守拙之心,他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子——

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这背后正是一股韧劲儿,读书就需要如此。何为韧?是忍,是耐,最后则落到恒。对于这三点,曾国藩曾用一句话说透——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尤其对这个恒字,曾国藩强调更多,他自己就是对此做得最彻底的;最精到的谈论,也同样出自于他——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西方学者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这和曾国藩的恒可谓异曲同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 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曾国藩正是凭借着这份忍力、耐性、韧劲、恒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他让人只能仰望的人生巅峰。 这背后,同样是守拙的作用。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历尽挫折,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相反,那些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免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世间聪明亦成功的人也不少,根基稳固、不留遗弊的却不多,常常是风光一时,最终凄凉。只有既聪明又守拙而慎,才能既达得到那种境界,又能达到得更快。 所以曾国藩说——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这句话最为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 王阳明的一心不动,说到底是因为心中老实;曾国藩的大巧不工,说白了就是做事踏实。结合起来,其实就是人人知道、简单平实的那两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宿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好心态的重要性。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经历,与王阳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在《正气歌》中,文天祥说: 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可见,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有时甚至关乎生死。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调整。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扭转命运 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静虑是能有激发创造性。它可以聚集、提炼、整饬一个人的内心力量;它可以把动荡所驱散的东西再收拢到一起。正像经过摇动的瓶子,你把它放到到桌子上,它里面的东西就会沉淀下来,重的便会脱离轻的落到瓶底。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性情中内含多种混合成分,冷静和沉思常可使其中的某些成分更清楚地显露出来。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 比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高度自律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

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无论儿童还是大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也就是克制自己当前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会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无论儿童还是大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也就是克制自己当前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会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无论儿童还是大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也就是克制自己当前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会意义的事情的能力!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但是必须注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减压心灵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或者说妄想。这内耗或者说妄想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或者说事情还没一点眉目,就妄想将来如何如何,不能专注于当下!

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和效果。 怎么应对?要知道妄想是牵引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东西,妄想就是心理上的品。因此,在妄想生起的时候,需要立刻生起智慧照破它。这种照破,就是正思惟。比如,“吃饭时知道在吃饭,走路时知道在走路”,乃至“生起时知道在生气,起贪时知道在起贪”。这样才能定心安神,活在当下这一刻,真真切切!

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在今天这个信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最新王阳明一心不动!曾国藩大巧不工 荐《传习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王阳明一心不动!曾国藩大巧不工 荐《传习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王阳明一心不动!曾国藩大巧不工 荐《传习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王阳明一心不动!曾国藩大巧不工 荐《传习录》 做人王阳明,一心不动 ! 推荐《传习录》 2016-10-31微信号 京博国学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国历史上做得到的只有两个半人,可见难度之大。而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正是其中一个,清代名臣曾国藩正是那半个。 如果要从这两个伟大人物身上获得人生的最好启迪,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曾国藩在功业上的成就尤其让人膜拜,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做事。

而如果将王阳明的学问和做人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一心不动”;将曾国藩的学问和功业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大巧不工”。 做人王阳明,一心不动 为什么说阳明心学的根本是“一心不动”?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展现得最是明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更诗意的表达,便是王阳明那个有名的公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千古心学,正是以“无善无恶”为心之体,心之体则原本“同归于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如如不动,心学所说的“不动心”。 能够不动心,则是对心灵最终的安顿,对人生最终的救赎。 一心不动,才能不忙 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人忙心更忙?王阳明早已告诉了我们——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人忙源于心忙,心忙源于没有落到那个如如不动的本体之心上,失去了那个主宰,心于是就乱了。说白了,忙的本质,是心乱;心乱的缘由,则是心浮。这就是所谓浮躁。 怎么办?王阳明同样也说了——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明明在吃饭,脑子里却在思考焦虑着别的事,根本无心吃饭、影响胃口。长此以往,身体慢慢垮掉,精神也在慢慢消磨,事情在这种心浮气躁之下更是难以做好。 这背后是心忙惯了,那么就要慢慢止住这种惯性。如何止住?做任何事,就努力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不胡思乱想,不焦虑纠结。如此则不仅精神能得安宁,事情也更容易做好。这就是“收摄”,需要练习和慢慢来,日久自见功夫。

一心不动,才能克制情绪 情绪是每个人的大敌,坏了心情,也坏了事。每个人都知道要克制情绪,可总是做不到,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办法,王阳明也告诉了我们——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这句话提出克制情绪的三种情境和三个对治之法:放纵时忍默,任性时收敛,愤怒时消停。听起来似乎谁都知道,其实王阳明实实在在告诉了我们两件事。

这三种情境,正是情绪最容易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三种典型时刻。而我们之所以容易被这三种情绪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不自知。假如我们身处其中时能够意识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刻,那正是悬崖勒马的转机所在。 之后,你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这并不简单,因为人最容易在做不到时放弃,听之任之。王阳明之所以说“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既是在说一个事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这点,你不去做,就是无能和懦弱。

然后他还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办法——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情绪来了,你只需要知道情绪来了,觉知着它,然后就随它去,不必有压制之类的心思,然后情绪自己就会慢慢平复。这跟佛家修行的观照法一脉相承,原理则是情绪只能在人不自觉时才能绑架人,一旦自觉主导人的便不再是情绪,而是这自觉的意识了。

这也需要练习,功夫越深效果才能越大,最后就是不受情绪左右。而且要有一种意识: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是修心的好时机。正如王阳明所说——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 “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王阳明如是说。他自己就是。

一心不动,才能踏实做事 俗话说人要磨炼自己的性子,一心不动的境界也是磨炼出来的。磨炼的方法,王阳明认为是“做事”——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这就是心学最伟大的地方——将出世和入世打通为一体。所以不必再纠结是入世还是出世,是要精神还是现实;王阳明的“事上磨”告诉我们,入世就是修行,不动心便是出世。

一言以蔽之:以入世事,炼出世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做事曾国藩,大巧不工 曾国藩说自己“余性鲁钝”“秉质愚柔”,梁启超则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也说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而他最大的聪明和一切的成就,正是来自于他的笨。曾国藩爱读《老子》,他是得了老子“大巧若拙”之真谛的。若比作武功,曾国藩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勤、慎、恒等方面,他自己也如此说。其实“拙”才是这一切的底子,这也其实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守拙,才能勤 为什么守拙才能勤?因为笨人知道自己在才智上不占优势,所以他若是想拉近自己跟别人的差距甚至超过别人,就只能在勤快上下功夫;因为拙,就能自觉地去勤。 正是因为勤,在修身上曾国藩才做得到每天做完早起、读书等12条日课,而一点一点磨掉自己的习气;在做事上曾国藩才做得到带兵时那样的“结硬寨,打呆仗”,天天挖壕沟防死敌人或者围城困死敌人,而一点一点蹭到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曾国藩成功的秘密,也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的秘密——曾国藩的守拙而勤,实质并不是笨,而是放低姿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打好自己的根基。如此才能保证稳当,不出纰漏、不走歧路。稳,就是快。所以他才说—— 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而世人最易犯的毛病,是耍小聪明、爱玩机巧、好走捷径;于是容易因为根基不稳、把控力弱,流于轻浮极端,跑偏走歪而误了时光和自己,这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守拙如同走地上大路,就算需要翻山越岭,贵在踏实可靠;机巧则如同走平衡木,遇到悬崖可能更快跨过,也可能万劫不复。

曾国藩的守拙而勤诚然是因为笨,而他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便是他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一个人聪明,还勤奋。 守拙,才能慎 曾国藩曾作过一副对联——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前半句,可谓说尽了他的谨慎。他能够在晚清官场恶劣的环境下平步青云并全身而退,与他的谨慎有着极大关系。这谨慎,则还是源于他的守拙。

为什么守拙才能慎?因为他知道自己笨,所以才尤其害怕出漏子、捅娄子,而小心加小心。人最容易在自己擅长和有把握的事情上栽跟头,所以才会有那句俗话——小心驶得万年船。 曾国藩的做法,也尤其值得我们在处世和做事上借鉴——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矣。

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巨大成功,不就是那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的最好证明吗?但凡照着这个路子走,尽力去做到,人这辈子就算是有谱了。而世人尤其是那些聪明人,却往往是胸有傲人之志、手无缚鸡之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骄傲轻浮、疏忽怠慢。曾国藩十分重视人在小事和细节上的态度,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人的心性。

智者千虑,何况不免必有一失。曾国藩守拙而慎,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根本不是笨还是聪明、谨慎还是疏忽,而是对自己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修养、处世和立业的根基所在。只有守拙而慎,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坚实依靠。 守拙,才能韧 曾国藩读书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因为有一颗守拙之心,他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子——

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这背后正是一股韧劲儿,读书就需要如此。何为韧?是忍,是耐,最后则落到恒。对于这三点,曾国藩曾用一句话说透——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尤其对这个恒字,曾国藩强调更多,他自己就是对此做得最彻底的;最精到的谈论,也同样出自于他——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西方学者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这和曾国藩的恒可谓异曲同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则是—— 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曾国藩正是凭借着这份忍力、耐性、韧劲、恒心,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他让人只能仰望的人生巅峰。 这背后,同样是守拙的作用。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历尽挫折,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相反,那些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免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世间聪明亦成功的人也不少,根基稳固、不留遗弊的却不多,常常是风光一时,最终凄凉。只有既聪明又守拙而慎,才能既达得到那种境界,又能达到得更快。 所以曾国藩说——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这句话最为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 王阳明的一心不动,说到底是因为心中老实;曾国藩的大巧不工,说白了就是做事踏实。结合起来,其实就是人人知道、简单平实的那两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宿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好心态的重要性。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经历,与王阳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在《正气歌》中,文天祥说: 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可见,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有时甚至关乎生死。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调整。

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扭转命运 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静虑是能有激发创造性。它可以聚集、提炼、整饬一个人的内心力量;它可以把动荡所驱散的东西再收拢到一起。正像经过摇动的瓶子,你把它放到到桌子上,它里面的东西就会沉淀下来,重的便会脱离轻的落到瓶底。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性情中内含多种混合成分,冷静和沉思常可使其中的某些成分更清楚地显露出来。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 比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高度自律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

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无论儿童还是大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也就是克制自己当前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会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无论儿童还是大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也就是克制自己当前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会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无论儿童还是大人,都必须具备自我控制力,也就是克制自己当前想做某件事的动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会意义的事情的能力!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但是必须注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修好自己这颗心,需要减压心灵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或者说妄想。这内耗或者说妄想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或者说事情还没一点眉目,就妄想将来如何如何,不能专注于当下!

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和效果。 怎么应对?要知道妄想是牵引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东西,妄想就是心理上的品。因此,在妄想生起的时候,需要立刻生起智慧照破它。这种照破,就是正思惟。比如,“吃饭时知道在吃饭,走路时知道在走路”,乃至“生起时知道在生气,起贪时知道在起贪”。这样才能定心安神,活在当下这一刻,真真切切!

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比如读书的时候,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在今天这个信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传习录格言_传习格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