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别怕内向,去靠近你的梦想

yishiye 坐标: 453970 目录:/jingdianyulu/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别怕内向,去靠近你的梦想别怕内向,去靠近你的梦想 文/罗近月 1 说到独处,我算是最能从中找到快乐的那一类人了。不喜欢热闹的场所,若经过连续的应酬,总要给自己几天缓缓,才能恢复精神。 当别人问我是什么性格,以前我常会说双重性格。那时总觉得,承认自己内向,就好像是没完成家庭作业的小,再经受老师的盘问,真是逊到了极点。

那时候,别人说起我来,总会不吝啬自己的遗憾和同情。我初中毕业时,有一次跟爸爸到一个亲戚家做客,亲戚对我爸说:这孩子成绩不错,就是性格内向了一点。后来的话我记不住了,大意是对社会有用的都是外向的人,内向的人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我看似是棵好苗子,但摊上了这样的性格,终归不会有出息,真是可惜了。

别怕内向_去靠近你的梦想

别怕内向_去靠近你的梦想
那天,我的内心是如此愤愤不平。当在别人眼里,性格可以被用来粗鲁地断定一个人未来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内向成了我的一大耻辱。 2 之后的日子,我带着很矛盾的情绪开始了成长之路。一方面,我希望向大家证明,内向者也能有自己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又在努力改变自己,想让自己表现得像个真正的外向者。

从那时起,我开始幻想自己可以在各种场合勇敢地表达自己。可幻想终归是幻想,有两三年的时间,我依然是那个遇上热闹就躲到角落里的人。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对我很重要的语文老师。当我们开始一篇新课文的学习时,她总是等着我们先提问,再讲解。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就逼着自己提前预习,要求自己每节课都要提一个问题。刚开始特别艰难,慢慢地尝试了几次,我在课堂上举手提问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在此过程中,我的努力不断受到老师的肯定,我也因为超越了自己而显得无比兴奋,当众讲话的恐惧也不再那么明显了。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即使我的性格不变,我也可以去直面那些人生里的阻碍。从那时起,我不再为难自己,不再觉得改变内向的性格是最重要的事情。 现在,当我因为工作或人际需要,在很多人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内向性格。而当我回归日常生活,没有特别的安排时,我又会首先照顾自己的意愿,变成那个不喜言谈的闷葫芦,安静地享受独处的时光。

3

别怕内向_去靠近你的梦想

别怕内向_去靠近你的梦想
经常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我觉得,很难讲清楚我自己对于内向的模糊认知,但我的内心却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内向者也可以成功。 《内向者沟通圣经》一书说,内向是一种偏好,不应该被看成是一个问题。内向型的人,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智慧,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理解别人;相比外向型的人一开始就抢先赢得人心,内向型的人更能带来持续的发展和有意义的改变。

现在,虽然不再会有人对我内向的性格表示遗憾,甚至有时我告诉别人自己蛮内向时,对方还以为我在开玩笑。但我知道,正是得益于内向性格带来的思考和觉察,我才可以走到今天。 我曾经试图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可是当我看起来很外向时,我深知其实自己内心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但这已经不再成为我生活或工作中的阻碍了。 或许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在为自己的内向性格苦恼,也像我过去一样尝试去改变内向。但要彻底改变自己其实很难,而不断踮起脚尖去靠近自己的理想却不难。在《内向者沟通圣经》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经典的方法,并用具体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内向者也可以成功突围。

首先,你得用提前的计划应对困难。大多数的内向者羡慕外向者能够热情而迅速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实际上,如果内向者做过充足的准备,并提前做好预案,在人际交往领域一样可以做到卓越。 接下来,要积极地展示自我。内向者往往觉得,如果自己做得好,别人一定会看得到。如果别人没有看到或者不够认可,那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实际上,调查研究表明,如果不阐述自己的成就,人们就无从了解你的能力或者潜力。

第三步,鼓励自己走出舒适区。就像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提问时,手都在颤抖。可当我站起来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平静。有句话说:我们总要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到底可以做些什么?我们每一天都在面临变化,今天走出舒适区,是为了明天有更多自由的舒适区。

别怕内向_去靠近你的梦想

别怕内向_去靠近你的梦想
最后,不间断地练习。冠军选手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是练习,如果我们想提升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勤于练习。练习可以让我们更容易适应挑战,也能让我们具备更多的自信,促使我们积极投身到更大的挑战当中。 对于有心之人,或许做到这四步,已经会收获颇丰。如果我们连踮脚尖的劲儿也不愿使,只想天上掉下个好性格成就自己,那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人生太随意、太懒惰了。

一个人如果不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拥有的能力也会慢慢消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但也可以在自己渴望的领域日益精进、变得更强。 只要敢于突破、不断磨砺,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弱势可能正是难得的优势。 来源:美灵心生活(ID:meilingxinli) | 作者:罗近月,心理咨询师,专栏撰稿人。

  • 为什么大多数内向的人都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 内向不是错,而是上帝赐予你的礼物
  • 记住,内向是你的优势
最新别怕内向,去靠近你的梦想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职业规划:努力踮起你的脚尖,靠近你的理想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别怕内向,去靠近你的梦想

职业规划:努力踮起你的脚尖,靠近你的理想 文/金娟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生命都是盲目的,没有一个人带着生存的意义来到人间,世界给我们预备了一块空地让我们侍弄,有的人在上面种了粮食于是有了温饱的欢愉;有的人在上面种了云彩,于是有了诗意的期待;有的人任凭空地荒芜,于是他又了无谓的烦恼与愠怒;有的人把空地种满鲜花供路过的人观赏,把空地变成了人间花园,于是他有了比花更美的关于侍弄花的理由。这里所说的“侍弄”,在我看来就是指的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向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从立场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在这里我们更侧重的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组织和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

对个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人际环境目标等等。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理想在在整个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感受,影响生命的质量。但是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如果不先认识自己,分析需求,将难以进行职业发展计划,自我分析与定位,是确定人生战略选择的前提。按照关键性,我认为应该从三个序列进行,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谈一下。

个人天赋是首要考虑因素。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人类特质,与后天培养、发展的兴趣不同,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所在,以至于无法出类拔萃。实践告诉我们,不同职业有不同的天赋要求。如果属于严谨型的人,个性上比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细节的精确性,愿意按照一套规划、步骤,清香与严格、努力地把工作做得完美,以看到自己出色完成工作的效果,此种个性的人则适合担任会计、审计、档案管理员等。我觉得我就不适合作这种工作,我工作的时候虽然也会比较严谨,但是我个性非常活泼,敢于在别人面前明确地摆出我自己的观点和真实想法,因此我更喜欢每天都有新挑战的工作,比如律师或者检察官之类的工作。而且我比较喜欢和别人交流,也算是比较会和别人沟通吧。基于以上我对自己的分析,在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我会选择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增加一些自己在实践方面的经验,然后考研,工作。

其次,是兴趣因素。在工作找不到自己期待的乐趣和积极性,是大部分人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喜欢从事具体的工作,并希望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完成的产品中得到满足,那么从事室内装修,美容美发,手工制作,机械维修,厨师等则很适合。反之,要他们从事仅仅参与作业的过程,但是在短期内的不到评价的工作,他们就会因为缺乏激励诱因,而渐渐丧失工作的驱动力。在《选对鱼池钓大鱼》中,作者雷恩﹒吉尔森将“钓鱼”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比较分析,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刚刚大学毕业,摆在你面前的两份工作,一份工资待遇高,但与自己的兴趣并不吻合,另一份工资待遇低,但却是自己喜欢的,这时候你会如何选择呢?大多数人会回答:“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一旦面对现实,当收入水平的盖迪差距超出了我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心理失衡,反而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是:“先接受那份待遇高,而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积累一定的财富后,再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迟”。作者认为,仅仅是为了一点点地差距就使我们放弃选择一个正确方向的机会,实在是很愚蠢。事实上,低薪本身就是对个人心理态度的一种考验,许多人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往往习惯地模糊自己的追求和兴趣,并且强迫自己和他人相信,这就是最佳的选择。

就我自己而言,从小我就认为和法律有关系的职业都很“COOL”,因此我努力着,我认为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只是时间的问题。小学,我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在众人面前SHOW出我自己的能力和胆识;中学时期,我开始关注各种法制节目,提高自己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尽管有机会去更好的学校学别的专业,但是因为对法律的热爱,我选择了到我们学校来学习法律。我想这也是对自己以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也是我坚定自己的爱好的一种表现。我一直相信: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最后一个因素是个人的专业。但是,对一个刚踏入职场的新鲜人来说,在学校数十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充其量只是基础知识,更多的隐性知识要我们在工作慢慢学习。为了迁就专业,有时会失去更多的机会成本,毕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类别比起学校的专业知识丰富多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而会漏失了很多触类旁通的机会。就拿与法律有关的职业来说,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工作都与实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中国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就在于在校生有很少一部分时间可以用来真正地参加工作实践。因此,进入一个新工作,IQ很重要,因为这是在对方还不熟悉的情况之下接受你的唯一指标,而EQ才是决定晋升的关键,这与专业知识无关,却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心理素质与性格,比专业知识更值得重视。

别怕内向_去靠近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