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坚持30年,啥事儿都成了坚持30年,啥事儿都成了 感觉身边的人,大都很迷茫。 钱也不少,但依旧为钱发愁;房子不止一套,依然谈起房子满腹怨言;孩子也上了不错的学校,但对教育依旧是不断吐槽。 迷茫者,不是担心今天,而是担心明天。很多人期盼的是天上忽然掉下来一个馅饼,砸在自己头上。而且,就在明天,不要是后天,也不要是十年后。
比如说,雄安,热闹了几天沉积下来,如不能从雄安的房地产中获利,很多人考虑放弃考虑它。 很少有人想,面对雄安这个机遇,我把未来30年投进去,好好做一番事业。因为,谁也不知道30年后世界是什么样子。 之所以说30年,源于和刘军宁兄的一段对话。近日,他问我以后有什么想法,我说了几项计划,他淡淡道,你要想好,这事要不要坚持做30年,想好了,就去做,中间转向,成本很高的。

坚持30年_啥事儿都成了
一个人,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坚持做一件事情30年,成功的概率还是蛮大的,坏事如此,好事亦如此。 改革开放从1979年到2009年,30年时间,非常成功,中国的国力,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都大幅提高。中间曾有过波折和犹豫,小平同志南巡,又理清了大方向。 对个人来说,有时候达成目标不需要30年。坊间流传一个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大致意思是说,如果你坚持在某项技能方面练习一万小时,就能像天才一样达到世界级水准。假如你喜欢射击,每天练习一小时,一年就是365个小时,慈悲起见,去除家假日,按照每年333小时算,坚持十年,可以秒杀绝大部分人;如果真要坚持30年,距离世界冠军也不远了。 所以,即便是现在年已不惑,也没关系。从40岁开始做一件事,做到70岁,也能成。按照人的平均寿命75岁算的话,40岁还很年轻,50岁也不老。 可惜,现在的人大都浮躁,希望速成。现在流行的是大创业,流行的跨界大发展,专业受鄙视,踏实干活的人不受待见。这是一种社会病,是价值观的错乱。
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专利数量世界第一,可真正的创新几乎为零。因为就连科研学术界想的也大都是眼前的苟且,没有诗和远方。 写文章也是这样,报纸上的文章,微信里的十万加,很多时候也就是三天的寿命,三天过去就变成垃圾。昨晚和好友杨佩昌吃饭,他说每次写文章,都要想想,这篇文章过几年再看,是否依然有意义。
古人特别讲究长远。古人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希望流芳百世,最怕遗臭万年。当然古人也有各种古人,沽名钓誉者,两面三刀者大有人在。

坚持30年_啥事儿都成了
德国人更是注重慢工出细活。德国的学者,平均10年出一本书,这才是严谨的做法,不像中国,三个月攒一本书就可以出版。 有时候坚持的不够。比如说大清,从开办总理衙门算起,搞洋务运动,还没坚持三十年,就自我感觉良好了,内部开始折腾,把海军经费拿出来给老佛爷修颐和园。而近邻日本,皇家节衣缩食,省出钱来给海军。30年干一件事儿也够了,太多时间也没用。康熙大帝主题曲里,向天再借500年,那是太贪心了。普京做事儿麻利,说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可如今20年也快到了,还是没看到俄罗斯强大的迹象。因此,30年时间干一件事儿,要选对了方向,如果和历史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多少年也不成。
- 我为什么要坚持每天5:30起床?
- 为什么你无法长期坚持一件事?
- 总有人会令你相信,坚持还存在很多意义
影帝廖凡:坚持不是件惨烈的事儿 ——廖凡在《开讲啦》第84期的励志演讲稿 真是没有当这么多人说过话,而且我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可能大家都知道,前几天我在柏林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殊荣。有人告诉我,我是第一个柏林电影节的华人影帝,非常荣幸! 我想对刚过40岁的我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其实这可能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事。我记得从北京出发到柏林之前,我的妈妈预祝我会成功,我开玩笑地对她说,我说我要是不得这个奖,我就不回来了。所以我得谢谢这个电影节的评委,没让我那么为难。当时评委梁朝伟先生念出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有点懵,就像做梦一样,这个梦让我等了很长的时间。所以,我谢谢《开讲啦》栏目和主持人撒贝宁先生邀请我到这儿来,把这个梦和在场的年轻朋友们一起来分享。我想说的是——坚持必然有回报。

坚持30年_啥事儿都成了
我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93级的毕业生。我的同学有李冰冰、任泉、海一天等等等等,也算是一个明星班吧。我的同学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去外面拍戏,甚至是小有名气了。那个时候我还不怎么开窍,喜欢待在学校里边埋头干我的,做我的戏剧创作。那个时候我在学校里边,业务还不错,老师都挺欣赏我的。但是他们觉得我是一个不善于交际,对人情世故都了解得不是那么透彻的、晚熟的孩子。他们觉得我应该多磨练。我的大学朋友们老是挤兑我,说我反应慢、不会变通 ,然后不会按照既定的生活的逻辑去行事,但是我自己觉得挺好的。可能是我性格一部分所致吧。 大学毕业以后,也开始慢慢地涉足拍一些电视剧,什么《致命邂逅》、《将爱情进行到底》、《别了温哥华》、《像雾像雨又像风》等等等等,把自己就混成了一个脸熟了。 那个时候会遇到热心观众,在马路上碰到我就说:“哎哟,你不是那个谁谁谁吗?” 我一般都会回答说:“没错,正是在下!” 对,一下就变成谁谁谁了。
跟我一块合作的朋友们,他们都红了, 周迅、陈坤、孙红雷、陆毅、李亚鹏、小宋佳好多好多……然后那个时候每次采访的时候,他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一起出道的朋友都红了,你什么时候红啊?”很多媒体的朋友就很善意地把我定位了,就说我是“金牌绿叶”、“黄金配角”。基本上对待他们我都会笑。倒不是因为无奈,因为在我看来,我每一次演出都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小配角,我每次演出我都是觉得我自己是一个男一号。我知道我心里边特别明白,其实我缺少的是一个机会,一个完全展现自己的机会。当然红不红其实我并不能够左右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到了2003年的时候,我拍了我主演的第一个电影。五年以后,我又主演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在这五年当中,我就拍了很多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对自己、对电影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当然想法也就多了, 特别想得到大家的肯定。那个电影让我得到了台湾金马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当然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我并没有得奖。失落肯定是有的。当你对一个作品付出了很多,而且对它期待那么高,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效果的时候,你必然会有些失落。但是这件事让我知道:其实你应该把那些杂念都抛掉,让自己变得更纯粹一些。
又过了五年,到了拍《白日焰火》之前,那个时候我的事业真的到了一个瓶颈期了。当时我拍戏的时候摔马了,做了八个小时的手术。然后在这边的肩膀,有十二个钉植在这里边。然后那个时候,整个人就泄气了。那个时候,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都处在一个低潮期。这恰巧跟我扮演的《白日焰火》里边的那个警察很像,感同身受。()我想我可以通过扮演这个角色,把那些感受,积压在心里的一些感觉都释放出来。 当然我在拍戏的那个过程当中,我也是慢慢地寻找到了自己,一个曾经丢失了的自己。我拍那个戏非常地享受,而且乐在其中。希望你们有机会去看的时候,能够和我一样感同身受。所以我想我现在说起这些,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没有像大家常规意义上说的那么大红大紫,但是我每一步走的都非常地结实。
其实干我们这个职业,最难以忍受的就是等待。而且有的时候,你等待到最后都不知道有没有结果,很多人就放弃了。我也和在座的年轻朋友们一样,一样的迷失过,一样的彷徨过。有的时候我真的想放弃了 ,只是我没有让自己随波逐流,没有放弃。我只是坚持下来了,仅此而已。 其实等待是一个必然经过的过程,尤其是在这么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觉得这是尤其可贵的。不要一说到坚持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惨烈,或者是觉得有一些自怜。等待的过程、坚持的过程肯定是艰难的,但是要看你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我觉得不用着急,要顺应它,也许它会变成一个好事情。当然我想我拿到这个影帝,不是一个终点。它只是命运对我的一个奖励而已,是一种认可、一种回报。它其实让我更加确信——坚持必然有回报!谢谢!

坚持30年_啥事儿都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