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董明珠:老板应该管小事,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yilin 坐标: 444059 目录:/jingdianyulu/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董明珠:老板应该管小事,大事应给副总们管董明珠:老板应该管小事,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我常常对员工说,一个上司永远不找你,或者只说你好,那就不是一个好领导,只有不断指出你的不足,不断反思,才能得到成长。 很多人说我作为董事长,不应该什么都管。我反而认为,一个企业家,应该管小事。所谓大事,应该给副总们管。一个企业,如果连小事都杜绝,就更不可能出大事。当企业不得不改变大事的时候,那也许这个企业也就快要完了。

我们这个企业能活100年。 2012年,格力营收突破1000亿元。这个成绩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企业在发展,1000亿元是必然过程,所以对这个成绩,并没有太大的惊喜或者兴奋,我反而觉得企业越大,业绩增长得越快,更应该有危机意识,注重提升管理,才可能把企业不断做大。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取得这个成绩,我们并没有什么庆功。而是在军营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训练,每个人反思自己的错误。选择军营这个艰苦的环境,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还在不断追求更多享受,不断提升自己的欲望。这固然没有错,可是要想到,如果没有社会的进步,个人生活的提高也没有什么意义。

格力的企业文化,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倡导的是奉献文化,并不是你的付出,让自己得到了多少。而是你的付出,让别人得到了多少。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非常和谐。

董明珠_老板应该管小事_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董明珠_老板应该管小事_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格力从刚起步的时候,经历了跟中国所有企业一样的模仿时代,那时候觉得诚信是最重要的,要对消费者负责,通过四个不同时期的广告,映射出对企业不同的要求:1995年,提出“格力电器,创造良机”,那个时候意识到要创造一个好的产品。 1997年,提出“好空调,格力造”。当时海尔开始砸冰箱,强调售后服务,我们提出“没有售后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售后服务需要巨大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都分摊在消费者身上。10年之后,格力又提出“掌握核心科技”。没有自己的技术,永远不可能做到“好空调,格力造”。2011年,格力意识到即使掌握核心科技,改善了消费者的生活,但这也是远远不够的。所有人都在关注空气污染,我们也要肩负起环境改善责任,格力要“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

所有的企业都在喊“创新”,该怎么认识这个词?仅仅是技术创新,不能叫做创新型企业。真正的创新,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格力没有聘用空降兵,没有高薪挖来人才。而是录用大,把他们培养大人才,这才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企业应该有这样的胸怀。 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会摆出薪水待遇等,我们不用这个,只告诉应聘者:“我们这个企业能活100年。”

整你是必然的,但是要做到没有东西让他整。 我们现在总是指责90后的孩子,说他们没有责任感等。其实,这是环境造成的,环境没有给他们爱人的能力。从小父母给他们说的是“挣钱”,在学校里老师说的是“挣钱”,走到社会上,听到的还是“挣钱”,人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社会就太可怕了。所以格力尽量创造帮助别人的环境,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该如何去关爱他人。

比如格力正在创造“一人一居室”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员工提出“你给我这样的条件,我才来上班”,如果是这样,就是交易;我们去主动实现,那就是关爱。结果虽然一样,但员工的感情和思维就完全不一样。在中国,一个制造行业,而且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做到这个,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愿意去投入。

我碰到三一重工的老总,他说前几天三一重工开会,谈论学习格力的管理。家电行业,我们的利润是行业最高,诀窍就在于成本控制。 我刚到格力当部长的时候,以为这是个很优秀的团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后来发现,问题太多了:拉帮结派、自成一家、有问题不指责不检举。连搬运工这么基础的岗位,都有油水可以捞:你不给我好处,我就不给你发货。

这更加让我意识到制度建立很重要,制度建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于一个企业负责人来说,要做到心胸坦荡。在我们的想象里,得罪了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天天想把你整死。可我一点也不担心,整你是必然的,但是要做到没有东西让他整,一个人在工作中应该严厉要求自己,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对你的宽恕。

董明珠_老板应该管小事_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董明珠_老板应该管小事_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到了2001年,我当了总经理,那时候格力电器的营收才做到50亿元,已经遇到了瓶颈,出现工人罢工。那时候的工人还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么激动——动不动就说:“我不干了。”当时的年轻人还是比较理智,迫不得已才会罢工。 我们的副总说这些员工太刁民了,但是我觉得问题在干部,干部并没有把自己的权力用于服务员工,而是凌驾于员工。

我的接班人,一定要像我。 我不是个严厉的人,但是我一定是个挑剔的人,只要遇到问题,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留情面立马就会提出来。我常常对员工说,一个上司永远不找你,或者只说你好,那就不是一个好领导,只有不断指出你的不足,不断反思,才能得到成长。 我常常批评人,而对于自己,我不等别人批评,已经把自己批评完了。当部长之后,没有人给我下过经营目标,从来都是我给自己设定目标。当了老总之后,更是如此。格力从我接手的4亿元做到1000亿元,每一年的销售目标都是我定的。无论外界,还是内部,经常质疑我的目标太高,但是我每年都做到了。

每天从早上醒来,我就算进入了工作状态,脑中只有工作的事情。以前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下班,2008年之后好一点,大概晚上七八点钟下班。关注微信:1610593813 很多老总说打高尔夫球,我从来不知道高尔夫球场是什么样子。大家的工作方式不一样,很多人觉得企业发展得很好,就可以少操心,但我总觉得企业每天都面临新的问题,都要去处理。

哪一天退休了,就能放下了。在位一天,就会这样。对于接班人,我最看重的是忠诚。作为普通员工,不能苛求他把企业作为生命,但是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把企业作为你的生命。这就是员工和领导的不同。我自己就是这样,虽然对个人生活有牺牲。但这种牺牲也是有价值的。付出的永远是少部分人,大多数人都是在享受。 我的接班人,一定要像我,有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劲头,这种基情要一直能够保持。

以下是董明珠接受采访时的采访录:

董明珠_老板应该管小事_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董明珠_老板应该管小事_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问:您对子女有什么要求么? 答:没什么要求。孩子打不出来、骂不出来,他有模仿能力。我的儿子和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对生活没有那么多要求,做事很认真。但是他不羡慕我的生活,觉得我太辛苦了。 问:回首职业生涯,觉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了么? 答:从个人情感和生活的角度来说,确实失去的太多。但是打造一个全世界认可的品牌,建造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这个“大家”和“小家”比,“小家”那一点丢失是值得的,因为人总是有得有失。

  • 励志人物董明珠:至目前没出现失误
  • 董明珠:吃苦的工业精神
  • 董明珠:刚与柔
最新董明珠:老板应该管小事,大事应给副总们管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励志人物董明珠:至目前没出现失误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董明珠:老板应该管小事,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励志人物董明珠:至目前没出现失误

在走马灯般轮换的商界女性排行榜当中,董明珠这个名字不仅无可争议地一再上榜,而且从来不曾离开过舞台中央。她所领导的格力电器目前是中国制造业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这一行业头把交椅的位置甚至在过去16年间都未曾撼动。但她总是一再强调自己与其他女性企业家的差异——“我的女性意识并不强烈,一个与男性同样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不存在什么超强的胸襟和魄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毫无女性特征,甚至可以说,她具备着恰到好处的审美能力。当摄影师拍照的时候,她对我说,有点担心当日穿得不够好看。次日再约她做访问时,她换上了一身米色羊绒套裙,优雅地勾勒出这个年纪并不多见的匀称身材——她曾经向《中国企业家》杂志说起过,“自己适合穿米色”。 对于一段励志故事,人们都会格外留意起点。董明珠对公司文化的建立来源于自己的独特经历。20多年前,生活的剧烈波动以不容防备的姿态呼啸而至,30岁丈夫病逝之后,她将年幼的儿子交由母亲看管,进入了这间公司,当时格力还被叫作“海利”。不出两年,以销售经理身份进入格力的董明珠,令当时处于“销售洼地”的安徽,一举攀升至占公司总销售额十分之一的重要区域。

“神奇营销员”仅仅是她杰出履历的开始。10年之后,她成为了这间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剧烈进程中,使格力保持与技术**相匹配的速度,收入增长近500个亿。当然,她已经甚少提及这些过往经历,担心落入窠臼,老生常谈。20年间,董明珠曾经并一直在扮演着很多角色——屡创纪录的营销员、铁腕领导者、言辞凌厉的两会代表,以及孩子的母亲。当我问她,你对人生的理解会影响到孩子吗?她回答说,“潜移默化吧。比如他现在毕业了,对我讲得最多的就是,我不希望你帮

我安排人生”。 这个励志的故事被一再传述,她畅销的自传《棋行天下》还曾一度被改编为热播的电视剧。有人曾说,董明珠不是“棋行天下”(书名),而是“横行天下”,充满“霸道”。她也承认在二十年独特的“斗争哲学”中,没有丝毫妥协。因为她发现并不存在一种方法,“既能把工作做好,又不苛刻和咄咄逼人”。和海尔的“张瑞敏与杨绵绵”这对铁杆搭档相比,在格力,“朱江洪和董明珠”扮演的角色略有差异——作为公司的“女二号”,因其强悍性格,董明珠更多时候像是个“主导者”而非“依附者”。

太多案例可以佐证这点。“想要货?先付钱”这六个字,曾一度打破了长久以来的行业陋习,以至于到1997年,格力公司报表上没有一分钱的应收账款;为了解决物流卡车停车难的问题,董明珠下令将珠海工业园附近的数座大山夷为平地;她还定下规定,离开格力的人员将永远不再被这家公司接纳,以稳固公司内的研发人员和高管的工作热情。

最著名的自然是七年前与国美的那场较量,让格力完全摆脱了当时国内话语权最大的渠道商的控制。这也建立在对自身的充分判断之上,以营销起家并见长的格力,始终是国内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争斗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与渠道商之间。2008年,在一次公开政府采购中,董明珠因认为格力在招标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败给竞争对手美的,将广州市财政局告上法庭,这种公开对峙令外界哗然。

这些桥段都足以令“铁腕”成为董明珠的一个著名标签。然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她非常勤奋。在媒体的描述中,她20年间不曾休假。“列宁说不会生活的人就不会工作,我可能就是不会生活的人”。和很多企业家不同,在商界,她并没有太多朋友,但这并不妨碍她赢得了足够的尊重。她始终执著于朴素的商业哲学,而非身段柔软的灵活法则——当问及曾获得的最重要商业建议时,她只是下意识道出“诚信”二字。

她的沟通和执行能力仍在强力地驱动着这间中国公司,并一再超越境内外的其他竞争对手。在过去三年,格力给予股东的总回报是38.7%。很难说究竟是格力成就了董明珠,还是董明珠成就了现在的格力,但无可辩驳的是,这两者已经难分彼此。当他人不断问她格力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时,她总是一再给出一个不容辩驳的答案——“博弈”。这个词听上去似乎比“争斗”更耐人寻味,但其中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她性格执著,鲜有摇摆,“我从来没有失过手,”她曾经表示,“我从不认错,我永远都是对的。”《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对此评论说,“这话这么爽快、惊人、出格,以至于我以为是个玩笑”。的确,这种底气并不多见,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参照物,董明珠所开创的格力也在遭受着国际化的湍急湾流。她在当下所承担的命题,也是中国制造业大多数公司所不可回避的一条路。

过去几年间,格力的工厂版图被一再扩大,在中国的四个省份之外,南美的巴西、东南亚的越南、中东的巴基斯坦,以及董明珠所透露的正在选址中的美国,都已经或即将拥有格力的工厂。但这显然不是“国际化”的全部:这两年间,格力不断降低贴牌空调的比重,甚至不惜放弃一些大客户,来推动自主品牌。格力还赢得了为南非世界杯七个赛场中央空调的合约。最有象征意义的一步,则是2009年,格力与日本空调市场的龙头大金实现合资,为挑剔质量的日本消费者制造空调,获得了在高端市场的关键经验。

令人感慨的是,十年来,有太多同行命运发生了逆转、跌宕和突变,这也使得每每在曲折中达到目标、稳居上流的格力,成为始终值得观望的案例。而年复一年地赴这场盛会,已经成为董明珠每年3月份的常规日程。不得不说,在这个特殊的“年度盛事”期间,她惯有的凌厉之中也掺杂了更多的温和,这也使得她对一些问题的回应更趋理性和多元。接下来,你可以看到她对于格力和大金的合作、出海战略与国际化、专业化与多元化、公司治理等一些问题的独特理解。

“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希望一步步走出去” 经济观察报:去年看到你回忆2009年,认为自己做出最重要的一个决策就是跟大金的合作,一年之后,你的体会是? 董明珠:虽然是合资,但我认为依然是以格力文化为主导。当然外国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对方精细化的管理,但很多地方还是沿袭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日本文化跟我们还是有差异,他们的设计整个流程,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可能很多地方反而是格力给他们很多学习的机会。

经济观察报:有种说法是大金就像电脑中的IBM,因此格力和它的融合,主要考虑是稳定技术上的先发优势。 董明珠:技术上我们是共同研发,跟一般合资企业还是有区别。大家都在说变频,其实频率越低越能体现出变频的价值。可以说,成立合资公司之后,国内真正掌握变频技术的只有格力。( 励志名言 )跟大金的合作,不仅因为它的技术优势,大金这种百年企业在整个的国际化运作当中,肯定有独到之处。它在100多个国家都有布局。这可以使我们对国际化如何更贴近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


38.
董明珠_老板应该管小事_大事应给副总们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