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成功不靠大学教育这种东西,真巧妙,正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覆舟。中华民族之所以出现过倒退,由灿烂的春秋战国、秦汉,退到近代的地步,原因之一也是读书人太多,出现了一个病:"士途臃肿"症。学者不事生产,清谈误国,是一件严重的事。香港之所以成功,原因也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学少,少了一种空洞的、迂腐的、窝囊的、颓废的、顽固的、幻想的、拘束的、苟且的、退缩的、逃避的心态。
生意人务实,面对困难的挑战而苦干,勇取而坚定地克服现实的因难,从生活斗争中掌握了生存和成长的真知识,真学问。加拿大政府,最近搞了一个教育调查报告,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教育政策出了大问题,因为大学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原本几十间大学,相信要裁减起码一半。读了这个报告之后,我深深为加拿大人庆幸,发觉他们毕竟扯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成功不靠大学
中国皇帝自私,为了巩固政权,打击天下英才,实行用高尚的迂腐教育,针对最有精力、最有造反潜能的英才一网打尽,扼杀人才。后世歌颂唐太宗的,不外是半讽半颂的一句:"太宗皇帝真长策,天下英雄尽白头"。只有大学,才可以将人生中最有挑战性,最勇敢的二、三十年光阴,送进图书馆去。见到那些本来甚有前途的年轻人,在图书馆内磨死知识,真为他们但心,人类的前途,真会被大学这东西吞蚀。英国人极有智慧,统治殖民地的政策有三件活宝贝:第一,开办一个跑马场;第二,开办一间高级会所;第三,开办一间大学。英国人的统治政策,和唐太宗的科举考试,真是不谋而合。读大学,是应该的,但大学之后,便要踏入社会,将学到的有用知识,变成谋生工具,读了书而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读书不是冤枉了吗?
但可惜得很,很多人却老是在书中钻,在研究院内搞些无聊的研究,老是钻牛角尖,将本来简单易明的东西,钻到一塌糊涂,令世人不解。读书人因为有高度自卑感,便将学问变得玄之又玄;但社会不需要这些理论,世人要的,是如何活得好而已。知识本身,是人类克服了困难而得来的经验,本应是吸收了知识之后,令自己更高更强更勇猛。
可惜得很,读书人用知识来唬人,借大学研究为名,逃避责任,不肯"落手落脚"的去搞实际上的生产工作。
二、

成功不靠大学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美国曾经发生了一单官司,由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向一间报馆提出了控诉。亨利·福特是将汽车变为大众化的一位神奇人物,以前的汽车,是高级分子的专有玩物。亨利福特有见及此,认为汽车这种东西,可以凭着流水作业生产方法而降低成本。结果,福特做到了,他建立了福特车厂,并成为美国人的民族英雄。
福特是一位白手兴家的人,真是不招人忌是庸才,名成利就之后,招惹了不少是非,其中一项,是一位记者讲福特先生是一位不学无术的人。这么一句说话,触怒了福特先生,于是双方对簿公堂。在法庭上,为了证明福特先生有无学问,主审法官做了一个问答比赛形式的考试,测验福特先生是否一名真正不学无术的人。面对着这种小游戏,问些好像:X加Y等于几多的问题,令福特先生啼笑皆非。
福特先生教训他们,这类死记知识游戏,自己的手下有大把专业人才,只要一按桌头的掣,便得到正确的答案。懂得答题目的人,不算有学问,因为这类学问帮不到成千上万的人改善生活的。福特先生藉此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真正有学问的人要有一定的胸襟。这种胸襟,是包容万物的量度,能容纳别人长处的人,才懂得将别人的优点配合起来,发挥作用。

成功不靠大学
读书人和商人以及政治家的分别,便在这里,越有学问的人,越有偏见,越排斥别人,越不能合群,只有从商从政的人,明白世界在变,天下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他们懂得借助别人的长处,揉合以为已用,这便是"知人善用"的功夫了。同时,有真知识的人,懂得运用知识赋予的权力,改善生活。社会在变,世界在进步。真正的知识,是在于拿捏住变和进步的关键地方,将自己改变了,以求适应社会所需。这个道理,正如张五常教授的文章中讲及赵紫阳碰见佛利民时,赵紫阳主动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学问,只受过中学的教育罢了。佛利民即时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最新成功不靠大学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大学里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成功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成功不靠大学
| 大学里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成功 很多同学刚进大学的时候,就像穿了花格子内裤满脑子五颜六色的梦想。可是四年之后,他们就开始如失贞怨妇一般骂骂咧咧,言辞凿凿声称大学欺骗了他。但是亲爱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怎么办呢?答,只怪你自己把自己也给欺骗了。 我刚进大学时候的梦想是,加入三个左右的社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做一名合格的记者,还要读完至少五十本名著,写两本长篇小说(一本写大学一本写高中),另外还要成绩优秀争取拿到奖学金。最好还能有个什么惊世骇俗的壮举,然后出点小名。
现在大学差不多玩完了,我给自己归纳一下,基本上就是一部惨烈都谈不上的梦想破灭史。大一的时候加了一个社团名叫记者团,逛了一圈就光荣出列。大二时基本厌倦了新闻学的学习,大三成功叛逃广告系。大四,凝望着抽屉里寂寞的校园卡,我讪讪地对自己说,你大概看了五本名著吧。而所谓成绩优异拿奖学金,其实是大一就沦陷了的阵地。至于自己的写字方面的梦想,怎么说呢?局部有戏,还得看后事如何了。这样一归纳,乖乖,我用逻辑说服自己我真的虚度了青春。 其实就像这期的标题所说,大学短短四年做好一件事情就足够让你一生受用了。至于说做什么事情呢?我个人觉得要结合两点,一个是你的爱好,一个是你的天赋。并不是说中文系的就要忙着写小说,医学院的就要忙着24小时解剖小白鼠。兴趣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你才能学得好,学得好就会更有兴趣,这就是传说中的良性循环。 先给大家讲一个我们湖大新闻系的榜样,05级的师兄,名字叫做黄伟。他在校期间是本校的记者团团长,大学四年校外发稿600条左右,校内发稿200多条,包括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过整版通讯。曾获湖北新闻奖三等奖,湖北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一个,二等奖2个等等奖项。如今在《新华日报》工作,招聘考试的时候笔试成绩是前三名。 黄伟师兄的学习成绩包括专业课成绩都不突出,当然他也不太在乎这个东西。大学四年就是埋头写新闻,搞采访。只要看看这几年来与湖大有关的新闻,你会发现百分几十的都要贴上黄伟制造。你们想一想大学四年写了一千条新闻,除去寒假什么的差不多平均一天就要出一篇。这个数字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很简单,勤奋和专注。成功是积累的,四年只做一件事情,然后一点一滴,终归水滴石穿。 听黄伟师兄在咱们面前讲自己大学的经历,我发现他真的做到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写新闻上,有点节假日不休的意思。有一次,他曾经给我们讲过写新闻要讲究速度的问题,调侃说每次重大活动坐在后边角落处敲着笔记本的就是他了。会议开完,他也可以截稿了。而这种工作状态,其实很多新闻系的是要到工作之后才具备的。(励志歌曲 )刚进大学,听过很多关于学长学姐们的传说,这个却是目前为止最引人信服的。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