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tuqiang 坐标: 254202 目录:/jingdianyulu/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1、那时的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在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经吹响。
2、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4、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5、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
6、你别以为我忘了,我没忘,那只是因为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7、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8、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
9、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10、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
11、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命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有病患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12、既然是梦想不妨叫他完美些罢,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
13、也不能说,也不能像,却又不能忘。
14、只是到了这个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的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的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15、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16、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17、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女。
18、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
19、它们不能变成语音,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20、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1、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22、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
23、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
24、每一个有基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25、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
26、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7、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28、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29、做叛徒要比做俘虏可怕多了。俘虏尚可表现忠勇,希望未来;叛徒则是彻底无望。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30、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想人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可你并没有去死。
31、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32、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33、我们尤其要注意: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34、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空屋。
35、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36、一旦要求统一(即客观或公认)的真实,便为霸权开启了方便之门。
37、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38、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身旁,走过我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相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39、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烈烈朝晖之时。
40、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41、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
42、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43、她有一个长到二十三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44、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看自己的心魂。
45、大多数时候的放弃,是你败给了自己,而不是命运。
46、他单等一种过去很多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其他的鸟撞在网上就把它们摘下来放掉。他说,他已经有好多年没等到那种罕见的鸟了,他说再等一年看看,到底还有没有那种鸟,结果他又等了好多年。


47、倘今生难为,可于来世兑现。
48、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孤苦心安排。
49、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也毕竟不早了。
50、虽万难君未死也,今一路尔可行之。
51、命运中有一种错误只能犯一次的,并没有改正的机会,命运中有一种并非是错误的错误,但这却是不被原谅的。


52、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
53、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54、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55、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56、当她在园子里穿行的时刻,周围的树林也仿佛更加幽静,清淡的日光竟似有悠扬的琴声。
57、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58、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9、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60、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61、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
62、说到底,爱是根本的希望;爱,这才需要诉说。
63、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64、每一个有基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出戏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65、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
66、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67、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8、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
69、回家去是对的,要是上帝把弱智和漂亮都给了这个小女孩,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70、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地响着无数小铃挡。
71、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对漫漫前程抱着一份激动的希望,以为奇迹就在前方。然而,人生只是一个个梦想不断破灭的过程。而当我们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时才发现,真正的美好与神奇,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背后。


72、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73、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74、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75、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76、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77、柔弱是爱者的独信。
78、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79、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80、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81、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82、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83、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
84、有些事,我并没有忘,只是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亦不能忘。


85、机会不在外面在心里,结婚的机会有可能在外面,爱情的机会只能在心里。
86、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87、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看自己的心魂。
88、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89、一直到尘埃埋没了时间,时间封存了往日的波澜。
90、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散布烈烈朝晖之时。
91、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92、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
93、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94、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95、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缺不是在某一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能解决的事情,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96、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97、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过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98、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99、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10
0、每一个有基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10
1、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10


2、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0


3、我说这挺好。10
4、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了,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10
5、可是不必着急的事并不证明是一件不必拖延的事呀?10
6、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10
7、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10
8、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10
9、我不知道她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

1


10、关于往日的,我能写的,只是我的记忆和印象。我无意追踪史实。我不知道追踪到哪儿才能终亍追踪到史实;追踪所及,无不是记忆和印象。有位物理学家曾经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够谈论什么。”这句话给了我量。1
11、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1


12、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1


13、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陈村有一回对我说: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他说得很平静,我漫不经心地附和,我们都已经活得不那么在意死了。1
14、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1


15、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最新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陈光诚事件全记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陈光诚事件全记录 记者 路琰中国大陆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于5月2日发布消息,山东省沂南县人陈光诚于4月下旬进入美国驻华使馆停留6天后自行离开。

同日,北京市朝阳医院周边数条道路,开始变得拥堵,盲人陈光诚正由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陪同在这家医院看病,医院外聚集了大批媒体和维护秩序的警车。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数日,有些出租车司机甚至特意驱车至此一睹此景。事件的起源,是在家乡被“软禁”数年的盲人陈光诚,于4月22日晚间突然孤身逃脱,并在外界帮助下来到北京的美国大使馆。此后十数天,事件引发不只引发海内外媒体关注及网络围观,更导致中美间经历多轮紧张谈判与合作,以及美国国会的过问。

不过,这个惊动世界的名字,并不被中国人熟悉。大多数人都在问:陈光诚是谁?他做过什么?为什么去美国大使馆?(小标题)其人其事凭借公开资料,可大致勾勒出陈光诚的个人经历。陈光诚1971年11月12日出生在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双后镇东师古村的农民家庭,自幼双目失明,这个终身遗憾的起因是6个月时(也有资料称1岁)他的一场高烧和10岁时进行的手术失败。

儿时的陈光诚,受到伙伴捉弄时,会记住对方口音,下次遇到时抓住痛打。曾有访问他的记者记录:陈光诚说自己受捉弄时旁人不出手制止,而他作为受害者打回去时,人们却会制止。他由此认为这是人们潜意识里认为捉弄盲人是正常的,这个世界不公正。陈光诚少年时期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直到18岁左右才开始读小学一年级,后于1994到1998年进入青岛盲校学习。有过往报道记录了他在校曾多次维权,如反对校方禁止擅出校门,抗议食堂大师傅报复他分给他小馒头。

较之于日后所作所为,以上均为小事,但也颇能体现其人格特质。在他入读盲校前一年,陈光诚所在乡镇向他征农业税,而陈获知1991年中国政府即颁布《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免除残疾人农业税费,就拒绝纳税,并用了一年时间层层上告,最后到北京向国务院办公厅信访接待室递交了上访材料。3个月后,当地镇政府人员上门告知陈,不再收他的农业税,并每年给他200元补贴。这可能是陈光诚第一次利用国家法律法规成功维护了个人权益。

但不久后,他发现村长强迫同村另一位盲人缴税,并且自家900平米的承包田一大半被转包给别人,240元承包金却归入乡镇政府。陈光诚一纸诉状将村长告上当地法庭,法院判村长败诉。有媒体以此作为陈 光诚代理的第一个案子。陈光诚在周围村民中渐有影响。1997 年,陈光诚所在东师古村开始实行“两田制”。这种制度给地方政府较大土地支配权,损害了农民利益。陈光诚通过《半月谈》了解到,1997年后中央政府不允许两田制。于是在1998年夏到北京上访,最后终止了村里的两田制。这是他第一次影响了地方上的农村政策。

当年,他从青岛市盲人学校毕业,进入南京中医大学学习中医和按摩。大约在2000年,陈光诚发现家乡河水因污染变得恶臭,就联合了村干部和村民,把污染厂告上法庭,最终迫使该造纸厂里停工治污。同年,陈光诚又从英国大使馆申请到英国联邦基金会20多万扶贫资金,为村里修了163米的深水井。在该基金的资助下,他于2000年到2001年期间在中国法学会发起并负责“残疾人维权项目”。

2001年,从南京中医大学毕业的陈光诚,获得政府分配的在县医院的职务。但当年陈光诚就辞去这一工作,全职帮村民打官司,他告知媒体的辞职原因是:“到医院有钱按摩的,都是玩麻将玩出病的政府官员与官太太,我讨厌为他们服务。”这一年,陈光诚结识了现任妻子袁伟静。袁伟静是山东省临沭县朱仓乡后穆疃村人,比陈光诚小5岁。她曾在青岛化工学院全日制外语系班学习三年。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2001年的一天,她在当地广播电台发布求职信息,陈光诚正好听到这个节目,他打电话给袁伟静,鼓励她重建自信。袁伟静最终进入一所中学任外语教师,二人也渐渐往来。

陈光诚所做的事情令袁伟静崇拜不已。之后,袁伟静辞去工作,到陈光诚身边当助手,袁的父母得知后极力反对二人往来。2002年,陈光诚试图在北京成立残疾人的民间维权组织没能成功,但另一件事令他登上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当地政府与一私人老板合办淀粉厂,在政府担保下,该老板收购农民价值上百万元的地瓜后跑路,分文未得的村民堵在镇政府门口要钱,并准备上访。陈光诚劝村民不要用过激行为,应走司法途径。在他的调和下,乡政府出钱聘请律师帮农民们打赢了官司。

中国官方媒体《中国青年报》记录下了美国《新闻周刊》的赞语:“他第一次让农民知道,自己也可以通过法律方式,反抗权势滥施于他们的种种不公。”2003年,袁伟静决定以私奔的方式和陈光诚结婚,二人全职帮人维权。当年7月至8月,陈光诚夫妇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访问,参观并了解了当地的残疾人士机构。2003年9月,陈光诚在北京乘坐地铁,检票员以其没有当地的盲人免费乘车证为由,要求其购买车票。陈光诚之后将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告上法庭,并获得胜诉,由此成为“国内首起以侵犯残疾人福利权为由提起的诉讼者”。此案之后,外地盲人也可免费乘坐地铁。当时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此事,陈光诚由此成为大陆境内的新闻人物,并获选临沂“2003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这被视为当地政府对他的嘉许。

他在新闻界和法律界交到许多朋友,一些学者和记者都探访过他的家。在朋友们的描述中,陈光诚聪明自信,并开始被传为颇有“奇才”:他可以分辨月季花的颜色,能够操作电脑、传真机,他还帮助专家调试盲人软件,当传真机有故障时,他甚至可以摸索着传真机的线路动手修理。他的工作设备还包括照相机和摄影机,大都由袁伟静操作。在她的描述里,即使抛开这些维权事业,陈光诚也堪称有诸种“异能”:他可以通过声音反射,知道路上有一堆石头或者有一颗树,用嘴和手来穿针引线,甚至可以修好收音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因为很多原理他懂得,他按顺序把螺丝等卸下来,放在固定的地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修的时候用舌头去舔那些东西,他可能是通过舔,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并且80%以上他都能修好。”袁伟静整理出很多陈光诚的获奖证书: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这些均令她无比自豪。

2004年底,《中国青年报》刊文讲述了陈要求当地村委会公开账目的维权故事。这应该是官方媒体最后一次公开支持和称赞陈光诚。(小标题)东风转西风2005年1月,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NED)为陈光诚了一笔资金,执行山东的维权项目。NED是美国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向国外组织的捐款于1983年成立的基金会,其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国务院进行的年度拨款,也有一小部分来自民间捐助。该基金会只接受组织资助申请,不向个人拨款。

2005年3月,陈光诚得知山东省临沂市滥用手段执行计划生育,开始着手调查此事。这应是他执行山东维权项目的一部分。他此前一直顺风顺水、颇有成效的维权活动,却由此走上一个拐点。6月,陈光诚提出集体诉讼,指控山东临沂官员为执行严格计划生育法,强迫几千名妇女堕胎及绝育。此后陈光诚赴京向法律学者和律师咨询,并与记者见面。这一集体诉讼被法院拒绝后,陈光诚将调查结果向外国媒体公布,并发至网络。

8月12日,陈和家人被当地政府限制出门。9月初,一些网民在互联网上呼吁取消对陈的管制,陈光诚来到北京,但很快又被带回家中。此前发布陈光诚调查结果的律师和法律专家,组织起来为他辩护。律师们尝试到陈光诚家去,但遭到阻止和暴力拦截。这些情况由海外媒体和网络公布,激起巨大舆论反应。9月19日,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陈光诚集体诉讼临沂市一案做出了回应,称“在计划生育过程中侵犯人民权利的做法,的确存在。相关负责人已被撤职。一些人正被调查,还有一些人被拘留”。

不断有陈光诚在家中的各种消息传出。当年12月,他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出的“2005年风云人物”。 2006 年3月11日,陈光诚被临沂警方从家中带走,音讯中断,美国《时代》周刊在当年5月评选他为“塑造世界的一百人”。6 月12日,沂南县官员称陈在他们的护之中,陈光诚的家人亦收到他被刑事拘留的通知。陈光诚被指控犯有故意破坏财物罪和聚众扰乱交通罪。8月18日,山东临沂沂南法院开庭审理,当天法庭没有做出裁决。这次的庭审引发极大争议:陈光诚的一位辩护律师不被允许进入法庭,另一位律师则在开庭前夜被当地公安以偷为由被羁押,庭审结束后才获释。

8 月24日,沂南县人民法院以前述罪名判处陈光诚入狱4年3个月。此判决被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要求发还重审。庭审期间,陈光诚获得国内大量的舆论支持,一些律师为他召开记者会,在开庭时组织声援团队身穿印有陈光诚头像的文化衫出现在当地街头,甚至张思之、茅于轼、吴思等著名学者亦联名致信中央,希望高层能关注和过问此事。然而种种努力无法见效,年底,沂南县法院仍对陈光诚维持原判。

在陈光诚入狱期间,曾有中外媒体记者试图探访袁伟静,但在进入村子后均遭到驱赶甚至,不能进入陈家。而陈光诚在入狱期间,获得多个西方机构奖项,国际知名度日增。(小标题)从涟漪到风波国际上的曝光并未在国内引发较大反响。陈令大陆舆论波澜迭起,始于2010年9月9日出狱后,被警车送回家。陈光诚在家中录了一段62分钟左右的视频,在其中详述遭遇:自己被何人、以何等方式遣送回家;家人被威胁,家中被安装了控摄像头、手机屏蔽器、强光灯;他和妻子被禁止外出,他家周围由数十人轮流把守;禁止外人来往,其生活用品只能由陈光诚的母亲带入……有时,他会用较为书面的话语阐述理想,夹着拗口政治名词的长篇大段他可以毫不出错地脱口而出,富有感情,近乎演说。

这段视频被公布后各界哗然。网民开始用各种方式声援陈光诚,有人拍电影,有人组队“闯关”。2010年11月,一个名为“自由光诚”的网站开通,呼吁人们给陈光诚邮递生活资料,发表支持他的言论。不断有人前去探望陈光诚,均在其所在村子被拦阻。这种探访在2011年变得密集而频繁。有资料可见的外国记者和国内知名人士的探访不下10次,这些人均在村子里被拦阻恐吓,甚至被抢去相机等设备。相应的,谴责声也越来越大。2011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北京的每周例行记者会上,多次被问及外国记者在山东采访陈光诚受阻一事,马朝旭表示,外交部得知上述情况后,即向山东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并及时作了妥善处理。他又说,希望外国记者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报道要尊重中国国情。

虽然陈光诚广泛收获同情,但也有质疑声起。大多集中于陈与妻子皆辞去工作免费维权,一家老小生计何来?这个答案目前仍无法求证。在媒体的各方评论中,《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于2011年10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建议临沂市的有关部门应当向外界足够的信息,使各种议论找到与事实一致的方向。该文较为坦率地面对了陈光诚的问题,称:“外界怀疑陈光诚事件的处理过程达不到严格的法律及人权标准,这种怀疑不能说毫无基础。中国的计划生育是在广大农村居民有一定抵触情绪的环境下推进的,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它的基层展开过程显然伴随了一些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强制性措施。”

文章称,陈光诚维权早期曾成功地推动当局修改了多项不合理政策。后来的事情变复杂了,这当中包括中国当前的上访合法、但上访量需要控制的困境,以及一些要求看上去合理、但基层现实又做不到的困境。文章最后建议,将陈光诚事件去意识形态化,让它从媒体和人权组织的高度关注下走出来,或可轻松解决,它有可能被进一步复杂化,产生横向负面效应的预期压力也会小得多。

不过,事态在现实中向相反方向发酵。直至2012年4月27日,陈光诚进入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他随即闻名街巷,成为世界媒体连日关注的头条,震动中美高层。(小标题)进入美国大使馆接应陈光诚的人,在媒体和互联网上公布了他的逃跑过程:4月22日晚上,趁着看守睡觉,陈光诚接连翻过几道墙,摸索了19个小时,摔倒了200次,还趟过一条小河,认为安全后给口袋里的手机装上电池,联络接应的朋友。他的朋友驾车送他到北京。

鉴于此前那么多人曾尝试接近陈光诚的住宅都没有成功,甚至在离村子数公里外即被拦截,陈光诚在失明情况下竟能涉水、躲过重重警卫,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信息,其中一位陈光诚的朋友联络了美使馆,称陈在出逃中摔伤了脚,急需帮助。此时,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正在巴厘岛度假。《纽约时报》称这个求助信息引起了正在中国出差的美国国务院法律顾问哈罗德的注意,他与国务院高级官员协商过后,决定允许陈光诚进入使馆。

此事本来可能为中美外交带来麻烦,但中美均对外界沉默。中美的一致谨慎,因为“中美高层战略经济对话”即将于一周后在北京举行,陈光诚的横空出现给双方都带来挑战。根据美方其后公布的资料,陈光诚进入使馆后,明确告诉美国官员自己不寻求政治庇护,相反,他希望留在中国,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团聚,并继续他的事业。美国大使骆家辉很快也从巴厘岛的度假中赶回处理此事。

4月30日左右,中美官员谈判应已密集展开。美方代表首先在中国外交部与中方谈判代表领队、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会面,然后谈判转到美国使馆里进行。双方都想赶在中美高层对话前解决此事,有时一天要碰头3次。骆家辉称自己每天都会花数小时和陈光诚交流,以确认他的愿望。他称,陈表示想和家人团聚,搬到中国一处安全的地方,学习法律。几天后,双方达成协议,中方列出了七个城市,陈光诚可选择在那里进修法律,并许诺负责陈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他与家人一起住。陈光诚最后选择了天津。

这期间,陈光诚和妻儿团聚,被安置在朝阳医院贵宾病房,得到中美两国医生的诊治。美方称中国承诺陈光诚将获得正常生活,并赞扬中方的谈判代表在谈判过程中“紧张,有人道”。希拉里.林顿其后发表声明,说“很高兴能按照陈光诚的选择和我们的价值观,协助他在美国使馆停留并离开”。而从新华社对“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就陈光诚进入美国驻华使馆事答记者问”的报道看,中国外交部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称美国驻华使馆以非正常方式将陈光诚带入使馆,这一做法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中方决不接受。中方要求美方就此道歉,彻底调查此事。美国官员也亮明态度,陈光诚事件非常特殊,估计不会再出现相同的事例。

伴随着外交部的表态,5月4日,《北京日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发表言辞激烈的评论,指责美国驻华使馆在陈光诚事件中所作所为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美长远利益”。而《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发表评论员单仁平文章《陈光诚和美馆都应保持角色清醒》称:“在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中,陈光诚的支持者们大概比他本人更清楚,事情后来所涉及的,早已不仅仅是基层乡村如何调整对陈光诚的态度。炒作者们致力于把陈光诚描述成绝对受迫害的盲人,并把他个人的事情上升为这个国家的缩影。”

不过,就中美之间而言,事情看起来已经获得解决。然而,谁也不曾想到,几小时后,变数骤起。(小标题)反悔?反复?在医院里,袁伟静告诉陈光诚,在他出逃后,家人都受到了安全威胁,这引起了陈对未来的担忧。和几个朋友通电话时,他的友人亦力劝他应到美国去。此时,陈光诚事件已成为包括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BBC等西方媒体密切关注,甚至以24小时滚动更新方式播报的新闻。当天深夜,陈光诚接受了数家媒体的采访,他均称自己离开使馆并非自愿,而是美国官员告诉他,如果陈不离开使馆,中方威胁说要打死他的妻子。美方本来承诺会有人员一直陪他在医院,“但是当我走进病房找他们的时候,他们没在这儿。”他感到被欺骗,并对美国政府失望。

这些话被美国各媒体刊发后,令美国国务院震惊不已。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紧急澄清:“他明确表达想留在中国继续获得教育以有所作为的意愿。我们的所有外交策略都是朝着让他最有利地实现其目标的方向展开的。”骆家辉也在记者会上多次强调,陈光诚所言“完全不属实”。骆家辉更重申,美方从没有向陈光诚提及其妻儿遭威胁,也从来没有中方官员向美方作出这类威胁。美方公布了陈在离开使馆前与妻子的一段电话内容,以证实陈光诚是非常兴奋以及急着想离开的。

国务院的副发言人马克·托纳则针对媒体和陈光诚的指责指出,美国履行了对陈光诚的承诺,美国官员与医疗团队一直留守在朝阳医院,没有离开。在美国国内,面临大选、处于“不能出错”之关键时刻的奥巴马政府,被共和就此事严厉抨击。美国国会甚至专门召开听证会讨论此事。之后,陈光诚通过朋友发声明,称对给美使馆带来的压力感到万分抱歉,并强调陈光诚本人从来没有直接或间接地批评美国使馆强迫他走出使馆,对于美国的帮助,他一直心存感激。而且他去美国也不是去避难,而是去旅游休息一段时间再回国。

其后数天,陈光诚能够与外界通话,并与正在主持美国国会听证会的众议员史密斯接通了长途电话。在电话中,他突然提出,希望乘希拉里的专机一起去美国,休息一下。他的声音通过话筒传遍全场,史密斯支持此提议。5月4日,中国外交部再次通过外交部答记者问,公开表态:“陈如果想出国留学,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可以像其他中国公民一样,依法通过正常途径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这已是外交部在三天内第3次就陈光诚进入美国驻华使馆事件作出回应。

美国媒体就此评论,这个难题令希拉里十分尴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后希拉里就会返美,她不可能带一位没有护照的中国公民回境。更何况,陈光诚还对《华盛顿邮报》说,他去美国只是“暂时的休息,将来还会回中国”。希拉里很难通过合法手续和正常的外交渠道满足陈光诚的要求。在陈光诚公开表示想要赴美后,纽约大学称已准备好向陈光诚发出正式的访问学者邀请函。陈光诚则告诉媒体,中国政府已开始派遣国家信访局的官员帮助他准备出国,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如无意外,陈光诚将如愿赴美,他引发的关注和波澜都将渐渐平息。最新陈光诚事件全记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陈光诚事件全记录_陈光事件记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陈光诚事件全记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陈光诚事件全记录_陈光事件记录 记者 路琰中国大陆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于5月2日发布消息,山东省沂南县人陈光诚于4月下旬进入美国驻华使馆停留6天后自行离开。

同日,北京市朝阳医院周边数条道路,开始变得拥堵,盲人陈光诚正由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陪同在这家医院看病,医院外聚集了大批媒体和维护秩序的警车。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数日,有些出租车司机甚至特意驱车至此一睹此景。事件的起源,是在家乡被“软禁”数年的盲人陈光诚,于4月22日晚间突然孤身逃脱,并在外界帮助下来到北京的美国大使馆。此后十数天,事件引发不只引发海内外媒体关注及网络围观,更导致中美间经历多轮紧张谈判与合作,以及美国国会的过问。

不过,这个惊动世界的名字,并不被中国人熟悉。大多数人都在问:陈光诚是谁?他做过什么?为什么去美国大使馆?(小标题)其人其事凭借公开资料,可大致勾勒出陈光诚的个人经历。陈光诚1971年11月12日出生在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双后镇东师古村的农民家庭,自幼双目失明,这个终身遗憾的起因是6个月时(也有资料称1岁)他的一场高烧和10岁时进行的手术失败。

儿时的陈光诚,受到伙伴捉弄时,会记住对方口音,下次遇到时抓住痛打。曾有访问他的记者记录:陈光诚说自己受捉弄时旁人不出手制止,而他作为受害者打回去时,人们却会制止。他由此认为这是人们潜意识里认为捉弄盲人是正常的,这个世界不公正。陈光诚少年时期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直到18岁左右才开始读小学一年级,后于1994到1998年进入青岛盲校学习。有过往报道记录了他在校曾多次维权,如反对校方禁止擅出校门,抗议食堂大师傅报复他分给他小馒头。

较之于日后所作所为,以上均为小事,但也颇能体现其人格特质。在他入读盲校前一年,陈光诚所在乡镇向他征农业税,而陈获知1991年中国政府即颁布《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免除残疾人农业税费,就拒绝纳税,并用了一年时间层层上告,最后到北京向国务院办公厅信访接待室递交了上访材料。3个月后,当地镇政府人员上门告知陈,不再收他的农业税,并每年给他200元补贴。这可能是陈光诚第一次利用国家法律法规成功维护了个人权益。

但不久后,他发现村长强迫同村另一位盲人缴税,并且自家900平米的承包田一大半被转包给别人,240元承包金却归入乡镇政府。陈光诚一纸诉状将村长告上当地法庭,法院判村长败诉。有媒体以此作为陈 光诚代理的第一个案子。陈光诚在周围村民中渐有影响。1997 年,陈光诚所在东师古村开始实行“两田制”。这种制度给地方政府较大土地支配权,损害了农民利益。陈光诚通过《半月谈》了解到,1997年后中央政府不允许两田制。于是在1998年夏到北京上访,最后终止了村里的两田制。这是他第一次影响了地方上的农村政策。

当年,他从青岛市盲人学校毕业,进入南京中医大学学习中医和按摩。大约在2000年,陈光诚发现家乡河水因污染变得恶臭,就联合了村干部和村民,把污染厂告上法庭,最终迫使该造纸厂里停工治污。同年,陈光诚又从英国大使馆申请到英国联邦基金会20多万扶贫资金,为村里修了163米的深水井。在该基金的资助下,他于2000年到2001年期间在中国法学会发起并负责“残疾人维权项目”。

2001年,从南京中医大学毕业的陈光诚,获得政府分配的在县医院的职务。但当年陈光诚就辞去这一工作,全职帮村民打官司,他告知媒体的辞职原因是:“到医院有钱按摩的,都是玩麻将玩出病的政府官员与官太太,我讨厌为他们服务。”这一年,陈光诚结识了现任妻子袁伟静。袁伟静是山东省临沭县朱仓乡后穆疃村人,比陈光诚小5岁。她曾在青岛化工学院全日制外语系班学习三年。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2001年的一天,她在当地广播电台发布求职信息,陈光诚正好听到这个节目,他打电话给袁伟静,鼓励她重建自信。袁伟静最终进入一所中学任外语教师,二人也渐渐往来。

陈光诚所做的事情令袁伟静崇拜不已。之后,袁伟静辞去工作,到陈光诚身边当助手,袁的父母得知后极力反对二人往来。2002年,陈光诚试图在北京成立残疾人的民间维权组织没能成功,但另一件事令他登上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当地政府与一私人老板合办淀粉厂,在政府担保下,该老板收购农民价值上百万元的地瓜后跑路,分文未得的村民堵在镇政府门口要钱,并准备上访。陈光诚劝村民不要用过激行为,应走司法途径。在他的调和下,乡政府出钱聘请律师帮农民们打赢了官司。

中国官方媒体《中国青年报》记录下了美国《新闻周刊》的赞语:“他第一次让农民知道,自己也可以通过法律方式,反抗权势滥施于他们的种种不公。”2003年,袁伟静决定以私奔的方式和陈光诚结婚,二人全职帮人维权。当年7月至8月,陈光诚夫妇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访问,参观并了解了当地的残疾人士机构。2003年9月,陈光诚在北京乘坐地铁,检票员以其没有当地的盲人免费乘车证为由,要求其购买车票。陈光诚之后将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告上法庭,并获得胜诉,由此成为“国内首起以侵犯残疾人福利权为由提起的诉讼者”。此案之后,外地盲人也可免费乘坐地铁。当时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此事,陈光诚由此成为大陆境内的新闻人物,并获选临沂“2003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这被视为当地政府对他的嘉许。

他在新闻界和法律界交到许多朋友,一些学者和记者都探访过他的家。在朋友们的描述中,陈光诚聪明自信,并开始被传为颇有“奇才”:他可以分辨月季花的颜色,能够操作电脑、传真机,他还帮助专家调试盲人软件,当传真机有故障时,他甚至可以摸索着传真机的线路动手修理。他的工作设备还包括照相机和摄影机,大都由袁伟静操作。在她的描述里,即使抛开这些维权事业,陈光诚也堪称有诸种“异能”:他可以通过声音反射,知道路上有一堆石头或者有一颗树,用嘴和手来穿针引线,甚至可以修好收音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因为很多原理他懂得,他按顺序把螺丝等卸下来,放在固定的地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修的时候用舌头去舔那些东西,他可能是通过舔,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并且80%以上他都能修好。”袁伟静整理出很多陈光诚的获奖证书: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这些均令她无比自豪。

2004年底,《中国青年报》刊文讲述了陈要求当地村委会公开账目的维权故事。这应该是官方媒体最后一次公开支持和称赞陈光诚。(小标题)东风转西风2005年1月,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NED)为陈光诚了一笔资金,执行山东的维权项目。NED是美国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向国外组织的捐款于1983年成立的基金会,其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国务院进行的年度拨款,也有一小部分来自民间捐助。该基金会只接受组织资助申请,不向个人拨款。

2005年3月,陈光诚得知山东省临沂市滥用手段执行计划生育,开始着手调查此事。这应是他执行山东维权项目的一部分。他此前一直顺风顺水、颇有成效的维权活动,却由此走上一个拐点。6月,陈光诚提出集体诉讼,指控山东临沂官员为执行严格计划生育法,强迫几千名妇女堕胎及绝育。此后陈光诚赴京向法律学者和律师咨询,并与记者见面。这一集体诉讼被法院拒绝后,陈光诚将调查结果向外国媒体公布,并发至网络。

8月12日,陈和家人被当地政府限制出门。9月初,一些网民在互联网上呼吁取消对陈的管制,陈光诚来到北京,但很快又被带回家中。此前发布陈光诚调查结果的律师和法律专家,组织起来为他辩护。律师们尝试到陈光诚家去,但遭到阻止和暴力拦截。这些情况由海外媒体和网络公布,激起巨大舆论反应。9月19日,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陈光诚集体诉讼临沂市一案做出了回应,称“在计划生育过程中侵犯人民权利的做法,的确存在。相关负责人已被撤职。一些人正被调查,还有一些人被拘留”。

不断有陈光诚在家中的各种消息传出。当年12月,他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出的“2005年风云人物”。 2006 年3月11日,陈光诚被临沂警方从家中带走,音讯中断,美国《时代》周刊在当年5月评选他为“塑造世界的一百人”。6 月12日,沂南县官员称陈在他们的护之中,陈光诚的家人亦收到他被刑事拘留的通知。陈光诚被指控犯有故意破坏财物罪和聚众扰乱交通罪。8月18日,山东临沂沂南法院开庭审理,当天法庭没有做出裁决。这次的庭审引发极大争议:陈光诚的一位辩护律师不被允许进入法庭,另一位律师则在开庭前夜被当地公安以偷为由被羁押,庭审结束后才获释。

8 月24日,沂南县人民法院以前述罪名判处陈光诚入狱4年3个月。此判决被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要求发还重审。庭审期间,陈光诚获得国内大量的舆论支持,一些律师为他召开记者会,在开庭时组织声援团队身穿印有陈光诚头像的文化衫出现在当地街头,甚至张思之、茅于轼、吴思等著名学者亦联名致信中央,希望高层能关注和过问此事。然而种种努力无法见效,年底,沂南县法院仍对陈光诚维持原判。

在陈光诚入狱期间,曾有中外媒体记者试图探访袁伟静,但在进入村子后均遭到驱赶甚至,不能进入陈家。而陈光诚在入狱期间,获得多个西方机构奖项,国际知名度日增。(小标题)从涟漪到风波国际上的曝光并未在国内引发较大反响。陈令大陆舆论波澜迭起,始于2010年9月9日出狱后,被警车送回家。陈光诚在家中录了一段62分钟左右的视频,在其中详述遭遇:自己被何人、以何等方式遣送回家;家人被威胁,家中被安装了控摄像头、手机屏蔽器、强光灯;他和妻子被禁止外出,他家周围由数十人轮流把守;禁止外人来往,其生活用品只能由陈光诚的母亲带入……有时,他会用较为书面的话语阐述理想,夹着拗口政治名词的长篇大段他可以毫不出错地脱口而出,富有感情,近乎演说。

这段视频被公布后各界哗然。网民开始用各种方式声援陈光诚,有人拍电影,有人组队“闯关”。2010年11月,一个名为“自由光诚”的网站开通,呼吁人们给陈光诚邮递生活资料,发表支持他的言论。不断有人前去探望陈光诚,均在其所在村子被拦阻。这种探访在2011年变得密集而频繁。有资料可见的外国记者和国内知名人士的探访不下10次,这些人均在村子里被拦阻恐吓,甚至被抢去相机等设备。相应的,谴责声也越来越大。2011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北京的每周例行记者会上,多次被问及外国记者在山东采访陈光诚受阻一事,马朝旭表示,外交部得知上述情况后,即向山东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并及时作了妥善处理。他又说,希望外国记者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报道要尊重中国国情。

虽然陈光诚广泛收获同情,但也有质疑声起。大多集中于陈与妻子皆辞去工作免费维权,一家老小生计何来?这个答案目前仍无法求证。在媒体的各方评论中,《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于2011年10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建议临沂市的有关部门应当向外界足够的信息,使各种议论找到与事实一致的方向。该文较为坦率地面对了陈光诚的问题,称:“外界怀疑陈光诚事件的处理过程达不到严格的法律及人权标准,这种怀疑不能说毫无基础。中国的计划生育是在广大农村居民有一定抵触情绪的环境下推进的,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它的基层展开过程显然伴随了一些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强制性措施。”

文章称,陈光诚维权早期曾成功地推动当局修改了多项不合理政策。后来的事情变复杂了,这当中包括中国当前的上访合法、但上访量需要控制的困境,以及一些要求看上去合理、但基层现实又做不到的困境。文章最后建议,将陈光诚事件去意识形态化,让它从媒体和人权组织的高度关注下走出来,或可轻松解决,它有可能被进一步复杂化,产生横向负面效应的预期压力也会小得多。

不过,事态在现实中向相反方向发酵。直至2012年4月27日,陈光诚进入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他随即闻名街巷,成为世界媒体连日关注的头条,震动中美高层。(小标题)进入美国大使馆接应陈光诚的人,在媒体和互联网上公布了他的逃跑过程:4月22日晚上,趁着看守睡觉,陈光诚接连翻过几道墙,摸索了19个小时,摔倒了200次,还趟过一条小河,认为安全后给口袋里的手机装上电池,联络接应的朋友。他的朋友驾车送他到北京。

鉴于此前那么多人曾尝试接近陈光诚的住宅都没有成功,甚至在离村子数公里外即被拦截,陈光诚在失明情况下竟能涉水、躲过重重警卫,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信息,其中一位陈光诚的朋友联络了美使馆,称陈在出逃中摔伤了脚,急需帮助。此时,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正在巴厘岛度假。《纽约时报》称这个求助信息引起了正在中国出差的美国国务院法律顾问哈罗德的注意,他与国务院高级官员协商过后,决定允许陈光诚进入使馆。

此事本来可能为中美外交带来麻烦,但中美均对外界沉默。中美的一致谨慎,因为“中美高层战略经济对话”即将于一周后在北京举行,陈光诚的横空出现给双方都带来挑战。根据美方其后公布的资料,陈光诚进入使馆后,明确告诉美国官员自己不寻求政治庇护,相反,他希望留在中国,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团聚,并继续他的事业。美国大使骆家辉很快也从巴厘岛的度假中赶回处理此事。

4月30日左右,中美官员谈判应已密集展开。美方代表首先在中国外交部与中方谈判代表领队、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会面,然后谈判转到美国使馆里进行。双方都想赶在中美高层对话前解决此事,有时一天要碰头3次。骆家辉称自己每天都会花数小时和陈光诚交流,以确认他的愿望。他称,陈表示想和家人团聚,搬到中国一处安全的地方,学习法律。几天后,双方达成协议,中方列出了七个城市,陈光诚可选择在那里进修法律,并许诺负责陈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他与家人一起住。陈光诚最后选择了天津。

这期间,陈光诚和妻儿团聚,被安置在朝阳医院贵宾病房,得到中美两国医生的诊治。美方称中国承诺陈光诚将获得正常生活,并赞扬中方的谈判代表在谈判过程中“紧张,有人道”。希拉里.林顿其后发表声明,说“很高兴能按照陈光诚的选择和我们的价值观,协助他在美国使馆停留并离开”。而从新华社对“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就陈光诚进入美国驻华使馆事答记者问”的报道看,中国外交部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称美国驻华使馆以非正常方式将陈光诚带入使馆,这一做法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中方决不接受。中方要求美方就此道歉,彻底调查此事。美国官员也亮明态度,陈光诚事件非常特殊,估计不会再出现相同的事例。

伴随着外交部的表态,5月4日,《北京日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发表言辞激烈的评论,指责美国驻华使馆在陈光诚事件中所作所为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美长远利益”。而《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发表评论员单仁平文章《陈光诚和美馆都应保持角色清醒》称:“在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中,陈光诚的支持者们大概比他本人更清楚,事情后来所涉及的,早已不仅仅是基层乡村如何调整对陈光诚的态度。炒作者们致力于把陈光诚描述成绝对受迫害的盲人,并把他个人的事情上升为这个国家的缩影。”

不过,就中美之间而言,事情看起来已经获得解决。然而,谁也不曾想到,几小时后,变数骤起。(小标题)反悔?反复?在医院里,袁伟静告诉陈光诚,在他出逃后,家人都受到了安全威胁,这引起了陈对未来的担忧。和几个朋友通电话时,他的友人亦力劝他应到美国去。此时,陈光诚事件已成为包括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CNN、BBC等西方媒体密切关注,甚至以24小时滚动更新方式播报的新闻。当天深夜,陈光诚接受了数家媒体的采访,他均称自己离开使馆并非自愿,而是美国官员告诉他,如果陈不离开使馆,中方威胁说要打死他的妻子。美方本来承诺会有人员一直陪他在医院,“但是当我走进病房找他们的时候,他们没在这儿。”他感到被欺骗,并对美国政府失望。

这些话被美国各媒体刊发后,令美国国务院震惊不已。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紧急澄清:“他明确表达想留在中国继续获得教育以有所作为的意愿。我们的所有外交策略都是朝着让他最有利地实现其目标的方向展开的。”骆家辉也在记者会上多次强调,陈光诚所言“完全不属实”。骆家辉更重申,美方从没有向陈光诚提及其妻儿遭威胁,也从来没有中方官员向美方作出这类威胁。美方公布了陈在离开使馆前与妻子的一段电话内容,以证实陈光诚是非常兴奋以及急着想离开的。

国务院的副发言人马克·托纳则针对媒体和陈光诚的指责指出,美国履行了对陈光诚的承诺,美国官员与医疗团队一直留守在朝阳医院,没有离开。在美国国内,面临大选、处于“不能出错”之关键时刻的奥巴马政府,被共和就此事严厉抨击。美国国会甚至专门召开听证会讨论此事。之后,陈光诚通过朋友发声明,称对给美使馆带来的压力感到万分抱歉,并强调陈光诚本人从来没有直接或间接地批评美国使馆强迫他走出使馆,对于美国的帮助,他一直心存感激。而且他去美国也不是去避难,而是去旅游休息一段时间再回国。

其后数天,陈光诚能够与外界通话,并与正在主持美国国会听证会的众议员史密斯接通了长途电话。在电话中,他突然提出,希望乘希拉里的专机一起去美国,休息一下。他的声音通过话筒传遍全场,史密斯支持此提议。5月4日,中国外交部再次通过外交部答记者问,公开表态:“陈如果想出国留学,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可以像其他中国公民一样,依法通过正常途径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这已是外交部在三天内第3次就陈光诚进入美国驻华使馆事件作出回应。

美国媒体就此评论,这个难题令希拉里十分尴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后希拉里就会返美,她不可能带一位没有护照的中国公民回境。更何况,陈光诚还对《华盛顿邮报》说,他去美国只是“暂时的休息,将来还会回中国”。希拉里很难通过合法手续和正常的外交渠道满足陈光诚的要求。在陈光诚公开表示想要赴美后,纽约大学称已准备好向陈光诚发出正式的访问学者邀请函。陈光诚则告诉媒体,中国政府已开始派遣国家信访局的官员帮助他准备出国,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如无意外,陈光诚将如愿赴美,他引发的关注和波澜都将渐渐平息。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史铁生我与地坛语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