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治安策(节选)

585 坐标: 449420 目录:/haocihaoju/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治安策(节选)〔西汉〕贾 谊【题 解】西汉初年,经过镇压韩信、英布、陈狶等诸侯的叛乱,沉重地打击了异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但到汉文帝时,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仍然很大,力量很强,直接威胁着西汉中央朝廷的安全。贾谊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上呈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着重论述了这一问题。他总结了汉初反分裂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指出诸侯王封国的强盛必然导致谋叛作乱,暂时的安定只是表面现象,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他进而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以保证中央政府的统治。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等事件,证实了贾谊的预见。贾谊坚持统


一、反对分裂的思想是合乎历史潮流的。但贾谊的主张没有被文帝全部采纳。文章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论点为中心,先论不这样做不行,再论这样做好处何在,层层深入,气势磅礴,以理服人,是论说文的典范。《治安策》全文很长,还论述了抗击匈奴等重要问题,这里是节录。

夫树国固


(1),必相疑之势也
(2),下数被其殃
(3),上数爽其忧
(4),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5)。今或亲弟谋为东帝
(6),亲兄之子西乡而击
(7),今吴又见告矣
(8)。天子春秋鼎盛
(9),行义未过
(10),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11)!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
(12),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13)。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
(14),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
(15),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
(16),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17)

黄帝


(18):“日中必<bzgwgz_002/bz>,操刀必割
(19)。”今令此道顺
(20),而全安甚易
(21);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
(22),岂有异秦之季世乎
(23)!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
(24),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
(25)?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26)。假设天下如曩时
(27),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
(28),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
(29),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殽乱
(30),高皇帝与诸公倂起
(31),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32)。诸公幸者乃为中涓
(33),其次仅得舍人
(34),材之不逮至远也
(35)。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
(36),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
(37),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
(38),又非身封王之也
(39),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
(40),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


(41),曰疏
(42)。臣请试言其亲者
(43)。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
(44),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
(45),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46)。擅爵人,赦死罪
(47),甚者或戴黄屋
(48),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
(49),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
(50),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51)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52)。其异姓负强而动者
(53),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54)。同姓袭是迹而动
(55),既有徵矣
(56),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
(57),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58),而芒刃不顿者
(59),所排击剥割
(60),皆众理解也
(61)。至于髋髀之所
(62),非斤则斧
(63)。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
(64),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迹前事


(65),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
(66),则又反;贯高因赵资
(67),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
(68),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
(69),功少而最完
(70),势疏而最忠
(71),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
(72),今虽以残亡可也
(73);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
(74),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


(75),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76)。力少则易使以义
(77),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78),虽在细民
(79),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
(80),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81)。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
(82),为徙其侯国
(83),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
(84);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
(85),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
(86),下无倍畔之心
(87),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
(88),柴奇、开章不计不萌
(89),细民乡善
(90),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
(91),植遗腹
(92),朝委裘
(93),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
(94),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95)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


(96)。一胫之大几如要
(97),一指之大几如股
(98),平居不可屈信
(99),一二指搐(100),身虑亡聊(101)。失今不治,必为锢疾(102),后虽有扁鹊(103),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104)。元王之子(105),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106),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107),亲兄子也;今之王者(108),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109),疏者或制大权以偪天子(110),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111)。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汉书·贾谊传》建立的诸侯国过于强大,必然形成中央与诸侯相疑忌的形势,诸侯已多次遭受这种局面的祸害,朝廷也多次受到诸侯叛乱的伤害,实在不是稳固中央政权、保全诸侯王国的办法。而今或者有皇帝的亲弟弟谋作“东帝”,或者有亲兄之子发兵西向,眼下吴王抗拒朝廷命令的事又被人告上来了。皇帝正当壮年,行事得宜,没有过失,对那些诸侯王恩德有加,尚且如此,何况还有一个最大的诸侯,其力量十倍于此呢。

然而天下尚能稍稍安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那些大诸侯国的国君年纪尚幼,朝廷给他们设置的太傅和丞相,还正掌握着大权。数年之后,这些诸侯王大多将成年,血气方刚,朝廷委派的太傅丞相,会以身体有病为由被解职,于是诸侯国中从丞尉以上的大小百官,会全部安插诸侯王的亲信,像这样,同淮南王、济北王的行为还有什么两样呢?到那时再想天下太平,即使是尧舜再世也没有办法了。

黄帝说:“太阳当头时一定要曝晒物件,利刀在手时一定要宰割什么。”现在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求得下全上安很容易;不愿及早行动,日后弄到毁弃骨肉之亲,甚至送去杀头,难道与秦朝末年有什么两样吗?再说,处在天子的地位,乘着今日有利的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担心不能转危为安,变乱为治,假设陛下处于齐桓公的地位,能不能大会诸侯、匡正天下呢?我又知道陛下是一定不能够的。假设天下如过去一样,淮阴侯韩堆仍在做楚王,黥布在做淮南王,彭越在做梁王,韩王信在做韩王,张敖在做赵王,贯高为赵相,卢绾在做燕王,陈狶在做代王,假令此六七公都还好好活着,在这种情况下,陛下即天子位,能自保平安吗?我有理由认为陛下是不能的。秦末天下大乱,高皇帝与上述诸公一同起事,他并没有如陛下那样作为皇帝侧室之子的势力以为凭资,诸公中的幸运者才能成为近臣,等而下之者只能作门客,他们的才能同高祖相比差得远了,高皇帝凭着圣明威武,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分出肥沃的土地,封诸公为王,多的据有百余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很厚的了,但在其后的十年之间,叛乱发生了九次。陛下之与诸公,没有亲自同他们较量并使他们臣服,也没有亲自分封他们为诸侯王。从高皇帝开始就不能以此求得一年的太平,所以我知道陛下也是无法得到安宁的。

但是还有一种可以推诿的说法:这些人本不是高皇帝的亲属。那么我再来说说那些皇亲。假令悼惠王仍做着齐王,元王做着楚王,中子做着赵王,幽王做着淮阳王,共王做着梁王,灵王做着燕王,厉王做着淮南王,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好好活着,在这种情势下陛下登上皇位,能太平吗?我又知道陛下是不能的了。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都认为同陛下是像平民兄弟那样的关系,我估计他们没有一个不想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而自己做天子的。擅自封人爵位,赦免死囚,其中最为过分的人甚至用了皇帝的车马仪仗,汉廷的法令在他们身上行不通了。即使是行为不轨像厉王这样的人,命令他都不肯服从,召见他怎么可能来呢?即使来了,也不能绳之以法,触动一个亲戚,同姓王们就会相顾联合起而谋叛。陛下的臣子中,即便有勇猛如冯敬这样的人,刚刚开出口来,刺客的匕首就已经插入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有谁能帮助你处理这些事呢?

治安策(节裚

治安策(节裚
所以异姓王一定会引起危险,同姓王也必定发生叛乱,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异姓王恃强发动暴乱的,汉朝已幸而战胜他们,但又不改变之所以发生祸乱的制度。同姓王沿袭异姓王的行径而谋叛,已经有兆头了,象这样发展下去,必同异姓王完全一样。灾祸的变化,还不知会怎么样,贤明的陛下处于这种形势,尚且不能得到安宁,到后世还能拿出什么办法来对付呢?

屠牛坦之所以一天能解割十二头牛,而锋刃不钝,是因为他所批击剥割的地方,都在肌理肢节的缝隙之间。至于髋髀等大骨头,就一定要用斧头来砍了。仁义恩厚,就是天子的锋刃;权势法制,则是天子的斧斤。现在的诸侯王,都是那些髋髀之类,丢开斧斤不用,而想施以锋刃,我以为不是缺口就是折断。为什么不能用仁义恩厚去对待淮南王、济北王这些人呢?是形势不允许。

我曾总结过去的经验,发现大抵是强者先反。淮阴侯韩信做楚王,最强大,就最先反叛;韩王信倚靠匈奴,接着又反叛;贯高有赵国的资助,就又反叛;陈狶兵精,又反叛;彭越凭借做梁王的势力,又反叛;黥布利用做淮南王的条件,又反叛;卢绾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的封地只有二万五千户,功劳少但最为完好,同皇族关系疏远,却最忠顺,不是仅因为他秉性与众不同,也是形势造成的。假使当年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也据有几十个城市而封王,今天即使说他们已经因此而衰败,也是可能的;如果让韩信、彭越之流列为普通的彻侯,即使说他们至今仍完好也是不会错的。

那末天下之大计已经可以知道了。想要诸侯王都忠实附顺,则莫过于使他们都象长沙王;想要臣子不至于因为谋反而被剁成肉酱,莫过于使他们都象樊哙、郦商那样;想要使天下太平,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有邪念。让天下之势,象身体指使臂膀,臂膀带动手指,没有不服从的。诸侯国的君主不敢有什么异心,象车辐归聚轴心那样,归心于天子,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知道能够安心,所以天下人都会体会到陛下的英明。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规定齐国、赵国、楚国各分为若干小诸侯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得到祖上所受的封地,一直到土地分完为止,其余梁、燕各国都照这样办。那些分地多而子孙少的诸侯王,可以让一些新建立的诸侯国,暂时空缺而搁置一边,等待他们有了子孙,再让子孙去做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因犯罪而被朝廷挖夺了大片土地的,就迁徙他们的侯国,等到封他们的子孙时如数尝还。诸侯国的一寸土地、一个辖民,天子都不据为已有,只是为了国家稳定而已,所以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廉明。分土制度确立之后,皇室宗族的子孙都不愁做不成王了,下面没有背叛的念头,上面没有诛伐的打算,所以天下之人都理解陛下对他们的仁爱。法令制订了无人触犯,命令发布后无人反对,象贯高、利几那样的叛谋就不会产生,柴奇、开章的反计也不会萌发,百姓安于本业,大臣更加恭顺,因此天下人都领会到陛下的法理用心。即使是年幼小儿做皇帝天下也会安定,甚至扶植遗腹子为君,或以亡君的礼服接受朝拜,天下也不会乱套,当代天下大治,后世歌颂圣明。采取一个措施,可以得到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陛下究竟顾忌什么而久久不这样做呢?

当今天下形势,毛病正如脚腿严重浮肿,一条小腿肿得和腰一样粗,一根脚趾肿得象腿一样大,平时无法屈伸,只要有一二个脚趾抽筋,就会担心整个身体失去依靠,错过今天的机会不治疗,一定会成为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的神医,也无能为力了。毛病还不单是脚腿浮肿,还苦于脚掌扭折。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堂弟,现在继位的,是堂弟的儿子;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现在继位的,是兄子之子。嫡系子孙有的还没有封地以使天下安定,非嫡系子孙反倒握有大权以威胁天子。所以我说,还不单有脚腿浮肿的毛病,又苦于脚掌扭折,本末倒置。可以为之痛哭的,就是这种病啊!

(李伟国)【注 释】


(1)树国:建立诸侯国。
(2)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
(3)被:遭受。
(4)爽:伤败,败坏。
(5)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 (6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
(7)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谋反,发兵荥阳,失败被杀。
(8)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9)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
(10)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
(11)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亲兄之子大得多。
(12)大国之王:指较大的封国的诸侯王。
(13)傅: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辅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行政长官。
(14)冠: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标志已成年。天子、诸侯则在二十岁时加冠。
(15)称病赐罢:被以衰病为由罢免。
(16)丞尉:县官。“丞尉以上”泛指诸侯国之官吏。徧:同“遍”。《汉书》通行本作偏,据《群书治要》改。
(17)尧舜:上古传说中的圣明之君。
(18)黄帝:古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19) <bzgwgz_002/bz>(wèi位):晒,晒干。两句比喻机不可失。二句见《六韬》太公之语,《六韬》是一部讲兵法的书。
(20)此道:即前引黄帝话中的道理。顺:遵循。
(21)全安:下全上安。
(22)堕:毁弃。骨肉之属:指同姓诸侯王,他们都是皇帝的亲属。抗:举。刭:割头颈。
(23)季世:末年。
(24)齐桓: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曾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25)匡:匡王,挽救。
(26)以上三句的假设是说,如果文帝处于齐桓公的地位(没有天子之位,没有有利的时机,没有天助),便一定不能成为霸主。
(27)曩时:从前,以往。
(28)“淮阴侯”八句:淮阴侯即韩信,汉朝建立时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因谋反为吕后所杀;黥布即英布,汉初封为淮南王,彭越汉初封为梁王,都因谋反被刘邦所杀;韩信指韩王信,战国时韩国的后代,汉初封韩王,后投降匈奴反汉:张敖,汉高祖刘邦的女婿,汉初诸侯王赵王张耳的儿子,袭封赵王,后因与赵丞相贯高谋刺刘邦的事有牵连,改封平宣侯;卢绾(wǎn宛),汉初封燕王,后叛逃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死于匈奴中;陈狶(xī希),汉初任诸侯国代国丞相,后反汉,自立为赵王,被杀。这些人都为异姓诸侯王。
(29)亡恙:无病。亡,同“无”。
(30)殽乱:混乱。殽,同“淆”。
(31)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倂起:一齐起兵反秦。
(32)仄室:侧室。豫:预。席:凭藉。文帝刘恒自称高皇帝侧室之子,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刘恒以代王入为帝。这里以刘邦同文帝比。
(33)中涓:皇帝的亲近之臣。刘邦起兵时,任命曹参为中涓,周勃等亦曾为中涓。
(34)舍人:门客。樊哙等曾为刘邦舍人。
(35)不逮:不及。
(36)膏腴:肥沃。王(wàng):封王,动词。
(37)渥:优厚。
(38)角:竞争、较量。臣之:使他们臣服。
(39)身封:亲自分封。
(40)是:指亲自分封诸侯之事。
(41)诿:推诿,推托。
(42)疏:疏远。指相对于亲戚而言,韩信等都是异姓王。
(43)亲者:指同姓诸侯王。
(44)“假令”七句:悼惠王,刘肥,刘邦子,封齐王;元王,刘交,刘邦弟,封楚王;中子,刘邦子如意,封赵王;幽王,刘邦子刘友,封淮阳王,后徙赵;共(gōng公)王,刘邦子刘恢,封梁王;灵王,刘邦子刘健,封燕王;厉王,即淮南王刘长,厉是谥号。
(45)布衣:平民百姓。昆弟:兄弟。句意说同姓诸侯王并不把君臣之义放在眼里,只是以平民兄弟的关系看待文帝。淮南厉王即曾称文帝为“大兄”。
(46)帝制:指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
(47)爵人:封人以爵位。二句所写封爵、赦死罪,都是应属于皇帝的权力。
(48)黄屋:黄缯车盖。皇帝专用。
(49)圜(huán)视而起;向四方看。圜,围绕。起:发生骚乱。
(50)冯敬:汉初御史大夫,曾弹劾淮南厉王长。
(51)谁与:与谁。领:治理。
(52)效:结果。
(53)负强而动:凭恃强大发动暴乱。
(54)其所以然:指导致这种局面的分封制度。
(55)袭:沿袭。这句暗指吴王刘濞。
(56)徵:徵象,兆头。
(57)移:改变。这里有趋向的意思。
(58)坦:春秋时人名,以屠牛为业。
(59)芒刃:锋刃。顿:通“钝”。
(60)排:批,分开。
(61)理:肌肝之文理。解(xiè懈):通“懈”,四肢关节、骨头之间的缝隙。
(62)髋(kuān宽):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髀(bì敝):股骨。髋髀泛指动物体中的大骨。
(63)斤:砍木的斧头。斤、斧在这里作动词用。
(64)婴:施加。
(65)迹:追寻。迹前事,总结历史的经验。
(66)韩信:韩王信,见注
(28)。胡:匈奴。
(67)因:凭借。资:资助,供给。
(68)用梁:利用封为梁王的势力。
(69)长沙:长沙王。汉初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子孙世袭。在:同“才”。只。二万五千户,指长沙王所统治的户数。
(70)完:保全。
(71)势疏:与皇帝关系疏远。
(72)樊:舞阳侯樊哙。郦:曲周侯郦商。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
(73)以:同“已”。
(74)信:韩信。越:彭越。伦:辈。彻侯:爵位名,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又改为列侯,只享受封地的租税,不问封地行政,也不一定住在封地。
(75)菹醢(zū租hǎi海):把人杀死剁成肉酱。
(76)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封诸侯国而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
(77)使以义:使之遵守朝廷法纪。
(78)辐(fú福):车轮中连接轮圈与轮轴的直木。辐凑,归聚。
(79)细民:平民。
(80)割地定制: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
(81)举使君之:让他们去做空置的诸侯国的国君。
(82)削颇入汉者:诸侯王有(因犯罪)而被削地由汉朝中央政府没收的。颇:大量。因被削之地可能在诸侯国的中心地带,所以下文有“为徙其侯国”的做法。
(83)为徙其侯国:把这个侯国迁往他处。
(84)数偿之:照数偿还。即将被没收的土地还给他们。
(85)“一寸之地”四句:意为天子多封王并非与各诸侯王争利,而是为了稳定国家。
(86)莫虑不王:不愁不做王。
(87)倍畔:背叛。倍,同“背”。
(88)利几:人名,项羽部将,降汉被封为颍川侯,后反叛被杀。
(89)柴奇、开章:人名,两人均参与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事件,为之出谋画策。
(90)乡:向。
(91)赤子:婴儿。这里指年幼的皇帝。句意说即使初生的婴儿继承帝位,天下也仍然太平。
(92)植:扶植。遗腹,遗腹子。句意说让没有被皇帝亲自立为太子的儿子继承帝位。
(93)朝:朝拜。委裘:亡君留下的衣冠。句意说旧君已死,新君未立,把亡君的衣冠放在皇座上接受朝拜。一说,谓幼君不胜礼服,坐朝则委裘于地。
(94)五业:指上文所说的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
(95)谁惮:惮谁,顾忌什么。谁,何。
(96)瘇(zhǒng肿):腿脚浮肿。
(97)胫:小腿。要:腰。
(98)指:脚趾。股:大腿。
(99)平居:平时。信:伸。 (100)搐:抽搐。 (101)亡聊:无所依赖。两句意为一二个肿着的脚趾一抽搐,就害怕整个身体支撑不住。 (102)锢疾:积久不易治的病症。 (103)扁鹊:人名,春秋战国时的名医。 (104)蹠(zhí直)戾:脚掌扭折。 (105)元王: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弟弟。元王之子,楚夷王刘郢客。 (106)今之王者:指楚王刘戊。 (107)惠王:齐悼惠王刘肥,刘邦子。 (108)今之王者:指齐共王刘喜。 (109)亲者:指文帝的子弟。 (110)疏者:指从弟、兄子之子。偪:同“逼”。(111)“可痛哭者”两句:贾谊《治安策》开首有:“臣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以长叹息者六……”。这里节选的一大段,就是“可为痛哭者一”。

最新治安策(节选)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古朗月行(节选)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治安策(节选)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注释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治安策(节裚

治安策(节裚
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解说《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最新古朗月行(节选)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古朗月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古朗月行(节选)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古朗月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赏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译文赏析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最新古朗月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长相思 李白:古诗文鉴赏:赏析李白《长相思》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古朗月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长相思 李白:古诗文鉴赏:赏析李白《长相思》

李白五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李白的《长相思》。

古诗文鉴赏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
治安策(节裚

治安策(节裚
↓请看下面长相思 李白图片1

古诗文鉴赏

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

↓请看下面长相思 李白图片2

古诗文鉴赏

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请看下面长相思 李白图片3

古诗文鉴赏

合其身世背景进一步分析整首词的意境,从而揭开其“哀戚之谜”。还有一个版本,也是多数人在赏析这首词的时候会采用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与上面一个版本赏析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我认为是郑忠凡的版本更多是从词的意境这个角度出发,从整体上来赏析,赏析的内容比较宏大,而我下面要介绍的这个版本主要是从词本身的内容还有词的结构特点这个角度来赏析的,赏析的内容比较细小、详细。就拿对上阙的赏析来说,上面从内容出发,对总的意境进行赏析,并对灯这个意象进行了详细赏析,而这个版本是一句一句分析,并以对一些词的解释为基础,来赏析整个词人所表达的东西。例如对“榆关”“那畔”“千帐灯”进行分析。对于词的结构,这个版本对这首词的“对称美”的特点进行非常详细的分析,分析得比较全面、到位。

↓请看下面长相思 李白图片4

古诗文鉴赏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请看下面长相思 李白图片5 在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之情。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今天我们就稍微了解一下李白的这个《长相思》。最新长相思 李白:古诗文鉴赏:赏析李白《长相思》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春日忆李白: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长相思 李白:古诗文鉴赏:赏析李白《长相思》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春日忆李白: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请看下面春日忆李白图片1

治安策(节裚
治安策(节裚
治安策(节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