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燕昭王_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燕昭王_昭王
注释(1)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
(2)“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3)选自《蓟丘览古赠卢举止藏用七首》之二。

燕昭王_昭王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赏析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燕昭王_昭王
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最新燕昭王_昭王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论(出《大般涅槃经》)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燕昭王_昭王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论(出《大般涅槃经》)阿阇世王论(出《大般涅槃经》) 尔时王舍大城阿阇世王。其性弊恶喜行杀戮具口四恶。贪恚愚痴其心炽盛。唯见现在不见未来。纯以恶人而为眷属。贪着现世五欲乐故。父王无辜横加逆害。因害父已心生悔热。身诸璎珞妓乐不御。心悔热故遍体生疮。其疮臭秽不可附近。寻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花报。地狱果报将近不远。尔时其母字韦提希。以种种而为傅之。其疮遂增无有降损。王即白母如是疮者。从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众生有能治者无有是处。时有大臣名曰月称。往至王所在一面立。白言。大王。何故愁悴颜容不悦。为身痛耶为心痛乎。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无辜横加逆害。我从智者曾闻是义。世有五人不脱地狱。谓五逆罪。我今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罪。云何身心而得不痛。又无良医治我身心。臣言。大王。莫大愁苦。即说偈言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贪嗜酒 亦复如是如王所言。世有五人不脱地狱。谁往见之来语王耶。言地狱者即是世间。多智者说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医名富兰那。一切知见得自在定。毕竟修习清净梵行。常为无量无边众生。演说无上涅槃之道。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业无白业报。无黑白业无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是师今在王舍城中。唯愿大王。屈驾往彼可令是师疗治身心。时王答言。审能如是灭除我罪我当归依
复有一臣名曰藏德。复往王所而作是言。大王。何故面貌憔悴唇口干焦。音声微细犹如怯人。见大怨敌颜色皴裂。将何所苦为身痛耶为心痛乎。王即答言。我今身心云何不痛。我之痴盲无有慧目。近诸恶友而为亲善。随调婆达恶人之言。正法之王横加逆害。我昔曾闻智人说偈若于父母 佛及弟子 生不善心
起于恶业 如是果报 在阿鼻狱以是事故。令我心怖生大苦恼。又无良医而见救疗。大臣。复言。唯愿大王。且莫愁怖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害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迦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乃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实亦无罪。骡怀妊等亦复如是。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兄实无有罪。出家法者乃至蚊蚁杀亦有罪。唯愿大王。宽意莫愁。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贪嗜酒 亦复如是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师名末伽黎拘舍离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犹如赤子。已离烦恼能拔众生三利箭。一切众生于一切法无知见觉。唯是一人独知见觉。如是大师常为弟子说如是法。一切众生身有七分。何等为七。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不舍不作犹如乳酪。各不诤讼。若苦若乐。若善不善。投之利刀无所伤害。何以故。七分空中无妨碍故。命亦无害。何以故。无有害者及死者故。无作无受无说无听。无有念者及以教者。常说是法能令众生灭除一切无量重罪。是师今在王舍大城。唯愿大王。往至其所。王若见者众罪消灭。时王答言。审能如是除灭我罪。我当归依
复有一臣。名曰实得。复到王所即说偈言大王何故 身脱璎珞 首发蓬乱乃至如是 王身何故 战栗不安犹如猛风 吹动花树王今何故容色愁悴。犹如农夫下种之后天不降雨。愁苦如是。为是心痛为身痛耶。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先王慈爱流恻。特见矜念实无辜咎。往问相师。相师答言。是儿生已定当害父。虽闻是语犹见赡养。曾闻智者作如是言。若人母及比丘尼。偷僧祇物。杀发无上菩提心者。害及其父。如是之人毕定当堕阿鼻地狱。我今身心岂得不痛。大臣复言唯愿大王且莫愁苦。如其父王修解脱者害则有罪。若治国法杀则无罪。大王。非法者名为非法。无法者名为无法。譬如无子名为无子。亦如恶子名之无子。虽言无子实非无子。如食无盐名为无盐。食若少盐亦名无盐。如河无水名之无水。若有少水亦名无水。如念念灭亦言无常。虽住一劫亦名无常。如人受苦名为无乐。虽受少乐亦名无乐。如不自在名之无我。虽少自在亦名无我。如闇夜时名之无日。云雾之时亦言无日。大王。虽言少法名为无法。实非无法。愿王留神听臣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余业。以业缘故数受生死。若使先王有余业者。今王杀之竟有何罪。唯愿大王宽意莫愁。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贪嗜酒 亦复如是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师名删阇耶毗罗胝子。一切知见。其智渊深犹如大海。有大威德具大神通。能令众生离诸疑网。一切众生不知见觉。唯是一人独知见觉。今者近在王舍城住。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一切众中若是王者。自在随意造作善恶。虽为众恶悉无有罪。如火烧物无净不净。王亦如是与火同性。譬如大地净秽普载。虽为是事初无嗔喜。王亦如是与地同性。譬如水性净秽俱洗。虽为是事亦无忧喜。王亦如是与水同性。譬如风性净秽等吹。虽为是事亦无忧喜。王亦如是与风同性。如秋髡树春则还生。虽复髡斫实无有罪。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此间命终还此间生。以还生故当有何罪。一切众生苦乐果报。悉皆不由现在世业。因在过去现在受果。现在无因未来无果。以现果故众生持戒勤修精进遮现恶果。以持戒故则得无漏。得无漏故尽有漏业。以尽业故众苦得尽。众苦尽故。故得解脱。唯愿大王。速往其所。令其疗治身心苦痛。王若见者众罪则除。王即答言。审有是师能除我罪。我当归依
复有一臣名悉知义。即至王所作如是言。王今何故形不端严。如失国者。如泉枯涸。池无莲花。树无花叶。破戒比丘身无威德。为身痛耶。为心痛乎。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父先王慈恻流念。然我不孝不知报恩。常以安乐安乐于我。而我背恩反断其乐。先王无辜横兴逆害。我亦曾闻智者说言。若有害父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我今不久必堕地狱。又无良医救疗我罪。大臣即言。唯愿大王。放舍愁苦。王不闻耶。昔者有王。名曰罗摩。害其父已得绍王位。跋提大王。毗楼真王。那睺沙王。迦帝迦王。毗舍佉王。月光明王。日光明王。爱王。持多人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得绍王位。然无一王入地狱者。于今现在毗琉璃王优陀那王恶性王鼠王莲花王。如是等王皆害其父。悉无一王生愁恼者。虽言地狱饿鬼天中谁有见者。大王。唯有二有。一者人道。二者畜生。虽有是二非因缘生非因缘死。若非因缘何有善恶。唯愿大王勿怀愁怖。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贪嗜酒 亦复如是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身心者。今有大师名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一切知见。观金与土平等无二。刀破右胁左涂栴檀。于此二人心无差别。等视怨亲心无异相。此师真是世之良医。若行若立若坐若卧。常在三昧心无分散。告诸弟子作如是言。若自作若教他作。若自斫若教他斫。若自炙若教他炙。若自害若教他害。若自偷若教他偷。若自若教他。若自妄语若教他妄语。若自饮酒若教他饮酒。若杀一村一城一国。若以刀轮杀一切众生。若恒河已南布施众生。恒河已北杀害众生。悉无罪福无施戒定。今者近在王舍城住。愿王速往。王若见者众罪除灭。王言。大臣。审能如是除灭我罪。我当归依
复有大臣。名曰吉德。复往王所作如是言。王今何故面无光泽。如日中灯。如昼时月。如失国君。如荒败土。大王今者。四方清夷无诸怨敌。而今何故如是愁苦。为身苦耶。为心苦乎。有诸王子常生此念。我今何时当得自在。大王。今者已果所愿自在。王领摩伽陀国先王宝藏具足而得。唯当快意纵情受乐。如是愁苦何用经怀。王即答言。我今云何得不愁恼。大臣。譬如愚人但贪其味不见利刀。如食杂不见其过。我亦如是。如鹿见草不见深阱。如鼠贪食不见猫狸。我亦如是。见现在乐不见未来不善苦果。曾从智者闻如是言。宁于一日受三百赞。不于父母生一念恶。我今已近地狱炽火。云何当得不愁恼耶。大臣。复言。谁来诳王言有地狱。如刺头利谁之所造。飞鸟色异复谁所作。水性润渍石性坚硬。如风动性如火热性。一切万物自死自生谁之所作。言地狱者直是智者文辞造作。言地狱者为有何义。臣当说之。地者名地。狱者名破。破于地狱无有罪报。是名地狱。又复地者名人。狱者名天。以害其父故到人天。以是义故婆薮仙人唱言。杀羊得人天乐。是名地狱。又复地者名命。狱者名长。以杀生故得寿命长。故名地狱。大王。是故当知实无地狱。大王。如种麦得麦种稻得稻。杀地狱者还得地狱。杀害于人应还得人。大王。今当听臣所说实无杀害。若有我者实亦无害。若无我者复无所害。何以故。若有我者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可杀害。不破不坏不系不缚不嗔不喜犹如虚空。云何当有杀害之罪。若无我者诸法无常。以无常故念念坏灭。念念灭故杀者死者皆念念灭。若念念灭谁当有罪。大王。如火烧木。火则无罪。如斧斫树。斧亦无罪。如镰刈草。镰实无罪。如刀杀人。刀实非人。刀既无罪。人云何罪。如杀人。实非人。非罪。人云何罪。一切万物皆亦如是。实无杀害。云何有罪。唯愿大王莫生愁苦。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贪嗜酒 亦复如是如王所言。世无良医治恶业者。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一切知见明了三世。于一念顷能见无量无边世界。闻声亦尔。能令众生远离过恶。犹如恒河若内若外所有诸罪皆悉清净。是大良师亦复如是。能除众生内外众罪。为诸弟子说如是法。若人杀害一切众生。心无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于地。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嗔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云何当言人有罪福。譬如工匠作机关木人。行住坐卧唯不能言。众生亦尔。自在天者喻如工匠。木人者喻众生身。如是造化谁当有罪。如是大师今者近在王舍城住。唯愿速往。如得见者众罪消灭。王即答言。审有是人能灭我罪。我当归依。
复有一臣名无所畏。往至王所说如是言。大王。世有愚人一日之中百喜百愁百眠百寤百惊百哭。有智之人斯无是事。大王。何故忧愁如是。如失侣客。如堕深泥无救拔者。如人渴乏不得浆水。犹如迷人无有导者。如困病人无医救疗。如海船破无救接者。大王。今者为身痛耶。为心痛乎。王即答言。我今身心岂得不痛。我近恶友不观口过。先王无辜横兴逆害。我今定知当入地狱。复无良医而见救济。臣即白言。唯愿大王。莫生愁。夫刹利者。名为王种。若为国土。若为沙门及婆罗门。为安人民虽复杀害无有罪也。先王虽复恭敬沙门。不能承事诸婆罗门。心无平等。心无平等故则非刹利。大王。今者为欲供养诸婆罗门。杀害先王。当有何罪。大王。实无杀害。夫杀害者杀害寿命。命名风气。风气之性不可杀害。云何害命而当有罪。唯愿大王莫复愁苦。何以故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眠则滋多 贪嗜酒 亦复如是如王所言。世无良医而疗治者。今有大师名尼乾陀若提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善知众生诸根利钝。达解一切随宜方便。世间八法所不能污。寂静修习清净梵行。为诸弟子说如是言。无施无善无父无母。无今世后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自然得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谓辛头恒河博叉私陀。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悉无差别。是师今在王舍城住。唯愿大王速往其所。若得见者众罪消除。王即答言。审有是师能除我罪。我当归依
尔时大医。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王即以偈答言若有能永断 一切诸烦恼不贪染三界 乃得安隐眠若得大涅槃 演说甚深义名真婆罗门 乃得安隐眠身无诸恶业 口离于四过心无有疑网 乃得安隐眠身心无热恼 安住寂静处获致无上乐 乃得安隐眠心无有取着 远离诸怨仇
常和无诤讼 乃得安隐眠若不造恶业 心常怀惭愧信恶有果报 乃得安隐眠敬养于父母 不害一生命不盗他财物 乃得安隐眠调伏于诸根 亲近善知识破坏四魔众 乃得安隐眠不见吉不吉 及以苦乐等为诸众生故 轮转于生死若能如是者 乃得安隐眠谁得安隐眠 所谓诸佛是深观空三昧 身心安不动
谁得安隐眠 所谓慈悲者常修不放逸 视众如一子众生无明冥 不见烦恼果常造诸恶业 不得安隐眠若为于自身 及以他人身造作十恶业 不得安隐眠若言为乐故 害父无过咎随是恶知识 不得安隐眠若食过节度 冷饮而过差如是则病苦 不得安隐眠若于王有过 邪念他妇女及行圹路者 不得安隐眠
持戒果未熟 太子未绍位盗者未获财 不得安隐眠

燕昭王_昭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