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pipagongzhu 坐标: 439063 目录:/haocihaoju/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注释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1. 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2. 樱桃过:是指樱桃花期已过。赏析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1.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籁籁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好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白居易戏答刘禹锡和其《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袅残葩。”芍,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人转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故典,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最新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蝶恋花·送春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蝶恋花·送春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送春原文赏析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译文赏析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最新蝶恋花·送春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雨雪曲赏析:高考古诗词鉴赏· 江总的《雨雪曲》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蝶恋花·送春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雨雪曲赏析:高考古诗词鉴赏· 江总的《雨雪曲》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试题】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新课标<适用于宁夏、海南、陕西、吉林、黑龙江>全国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译文】雨雪纷飞的塞外边防,从军的戍卒来到了陇西(在今甘肃东部)。围绕着军阵边上偶尔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在山脚下也可以看见马匹走过的印迹。天冷得彩旗也似乎油缺乏了颜色,乌云压阵的大地上就连军鼓的声音也显 得低落了许多。弥漫着的愁绪渐渐浓厚,离别家乡时的路茫茫然已经迷失了。

【作者介绍】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乐助兴之作。

【鉴赏】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诗人把“旗帜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雨雪曲》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该诗通过描写塞外阴沉的自然气氛,反映了戍卒远离故土身处边陲茫茫然失落的郁闷心结,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