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传统民间谚语传统民间谚语
1、七月十五枣红皮,八月十五枣半干(指农历)。
2、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3、雨从西南来,床下摸“各也”(“各也”鱼类,指雨下的大)。
4、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5、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6、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7、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8、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9、夜晴无好天(指连续下雨,突然一天晚上晴了)。
10、小暑起南风,绿豆似柴蓬(小暑这天刮南风,将天旱)。
11、十雾九晴。
12、寒露两旁看早麦。
13、二月二,小麦没老鸹(指乌鸦在小麦地里已看不到)。
14、早上烧霞,晌午沤麻(早晨出现彩霞,中午多会下雨。晌午指中午,麻为草本植物,茎皮纤维可做绳索、织布。沤麻就是将麻埋于泥中腐蚀)。
15、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赛鸡蛋。
16、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指今年阴天,明年正月十五或前几天会下雪)。
17、日落乌云接,明天把工歇(下雨)。
18、冻断麦根,挑断麻绳。
19、遭了寒露风,收成一场空。
20、重阳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21、天黄有雨。
22、雨洒,麦子豌豆满地结。
23、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24、开春一场雨,秋收万石粮(指春耕时下雨,预示着丰收年)。
25、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26、春打六九头,五九尾(指立春那天为五九的最后一天,或六九的第一天)。
27、六月不热,稻子不结。
28、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传统民间谚语
29、天河调角,要吃毛豆角。
30、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31、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32、初一阴,初二下,初三初四直“拉拉”(直“拉拉”为继续下雨)。
33、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34、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35、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36、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37、六月六,晒谷莠(指谷子已抽穗)。
38、星星挤眼,要下雨点。
39、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40、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41、天上下“流流”,地上摸泥鳅(“流流指冰雹,若春天下冰雹,这一年雨水多,田地有水,可抓泥鳅)。
42、忙种收大麦。
43、处暑高粱,白露谷,秋分两旁看豆扑(指处暑前后收获高粱,白露前收割谷子,秋分时大豆已收割)。
44、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45、东绛(虹)呼噜,西绛雨(呼噜指打雷不下雨)。
46、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
47、小满不满,麦子有闪(指小麦到小满节应灌满浆,若没有灌满浆,小麦收不好)。
48、铺上热得不能躺,田里只见庄稼长。
49、一把二月过,就把犁耙摸。
50、处暑下雨烂谷箩。
51、缸穿罗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 舖道,
52、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53、过了惊蛰节,整地不能歇。
54、初
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指农历)。
55、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56、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57、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58、麦里苦虫,不冻不行。
59、天上乱搅云,地上下满盆;今天火烧云,明天晒死人(乱搅云指乌云翻滚。火烧云指晚霞满天)。

传统民间谚语
60、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清晨起来,看看东南方向的阴晴,可预测全天天气;傍晚看看西北方向的阴晴,可预测次日的阴晴)。
61、麦子去了头,秫秫没了牛(小麦收割后,高粱已长的比牛还高)。
62、清明断雪,谷雨止霜。
63、湿了老鸹毛,麦子水中捞(指农历四月十二若下雨,在麦收季节雨水多)。
64、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65、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66、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九九杨花开;十九燕子来;九九再九九,麦子入了口。
67、吃了端午粽,棉衣完全送。
68、春雷响,万物长。
69、夏作秋,没得收。
70、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指农历,立秋一般在六月二十日前后至七月初)。
71、楝子开花吃燎麦(接近成熟)。
72、冷收麦,热收秋。
73、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74、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上满集(农历
七、
八、九月分别是核桃、梨、柿子的收获期)。
75、三月八,去种瓜。
76、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77、早雾晴,晚雾阴(早上起雾预示晴天,傍晚起雾预示着天阴)。
78、枣发芽,种棉花。
79、惊蛰闻雷果似泥(惊蛰节这天听到雷声,这年雨量大,丰县地高亢,将丰收)。
80、瓦块云,晒死人。
81、三星对门,门口坐人。
82、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
83、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成熟)。
84、立了秋,挂锄勾。
85、麦怕清明连夜雨。
86、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87、立秋三场雨,麻布褂子高挂起。
88、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
89、大雨将要到(缸为丰县农家装水的容器,一般缸外不会湿,湿为反潮现象,民间称穿罗裙)。
90、七月半,八月半,蚊子还在脚下串。

传统民间谚语
91、乌龙打霸,不阴就下(指夜晚看到一片云横穿银河,将为阴雨天)。
92、该热不热,五谷不结。
93、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94、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95、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96、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97、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撒辣菜。
98、雨吃绛(虹),下一丈;绛吃雨,下一指(指下雨的云把虹盖住,雨下的大,虹逐渐扩大,下雨的云退缩,雨下的小)。
99、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10
0、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10
1、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10
2、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时不宜迟。10
3、人往屋里钻,稻在田里窜。10
4、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最新传统民间谚语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美文]中国民间谚语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传统民间谚语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美文]中国民间谚语最新[美文]中国民间谚语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民间健康谚语百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美文]中国民间谚语
1. 千保健,万保健, 心态平衡是关键.
2. 怒伤,喜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
3.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
4. 心胸宽大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
5. 要想健康快乐,学会自己找乐.
6. 妻贤夫病少,好妻胜良.
7. 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
8.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9. 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
10.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
11.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喊得应.
12.笑一笑,十年少.
13.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
14.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15.哭一哭,解千愁.
16.有泪尽情流,疾病自然愈.
17.丈夫有泪尽情弹,英雄流血也流泪.
18.先睡心,后睡眼.
19.补食补,不如心补.
20.饭养人,歌养 心.
21.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巧.
22.暴饮暴食会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23.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
24.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 浆.
25.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
26.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
27.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
九.
28.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觉要像弯月亮.
29.宁可无肉,不可无豆.
30. 吃米带点糠,营养又健康.
31.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32.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33.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
34.吃面多喝汤,免得 开方.
35.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
36.夏天一碗绿豆汤,解去暑赛仙方.
37.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38.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 断姜.
39.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
40.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
41.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42.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
43.性格 开朗,疾病躲藏.
44.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45.人有童心,一世年轻.
46.大葱蘸酱,越吃越胖.
47.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48.一日两个苹果,毛病绕道 走.
49.一日三枣,长生不老.
50.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
51.祸从口出,病由心生.
52.锻炼要趁小,别等老时恼.
53.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
54.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
55.刀闲易生锈,人闲易生病.
56.懒惰催人老,勤劳能延年.
57.好人健康,恶人命短.
58.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
九.
59.立如松,行如风.
60.要得腿不老,常踢毽子好.
61.要得腿不废,走路往后退.
62.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
63.汗水没干,冷水莫沾.
64.要得身体好,常把澡儿泡.
65.要健脑,把绳跳.
66.心灵手巧,动指健脑.
67.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68.常把舞来跳,痴呆不会到.
69.要得身体好,常把秧歌跳.
70.常打太极拳,益寿又延年.
71.养生在动,动过则损.
72.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73.中午睡觉好,犹如捡个宝.
74.冬睡不蒙头,夏睡不露肚.
75.睡多容易病,少睡亦伤身.
76.吃得巧,睡得好.
77.吃好睡好,长生不老.
78.经常失眠,少活十年.
79.一夜不睡,十夜不醒.
80.常吃素,好养肚.
81.热水洗脚,如吃补.
82.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83.食不语,睡不言.
84.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85.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86.冷水洗脸,美容保健.
87.牙用温水,牙齿笑咧嘴.
88.饭前便后要洗手.
89.多喝凉白开,健康自然来.
90.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
91.饮了空腹茶,疾病身上爬.
92.喝茶不洗怀,阎王把命催.
93.尽量少喝酒,病魔绕道走.
94.戒烟限酒,健康长久.
95.饭后一支烟,害处大无边.
96.多吃咸盐,少活十年.
97.甜言夺志,甜食坏齿.
98.吃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99.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10
0.饭前喝汤,胜过方

传统民间谚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