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节日诗句

yuntingting 坐标: 361270 目录:/haocihaoju/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节日诗句


1、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2、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已放笙歌池院静。——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6、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7、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8、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9、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0、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1、鹤钩空带蛛丝卷。——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2、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3、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赵鼎《寒食》


14、不知天上宫阙(next88),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6、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7、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8、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任希古《和长孙秘七夕》
19、愁不肯、与诗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20、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1、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22、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23、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2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5、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节日诗句

节日诗句

26、寒食清明都过却。——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27、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8、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29、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0、自摘霜葱宜荐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1、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32、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33、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4、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35、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36、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7、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38、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9、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40、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41、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张埜《夺锦标·七夕》
42、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3、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4、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45、鹭芦箔水,鸟啄纸钱风。——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46、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8、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最新节日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节日的诗句节日诗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节日诗句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节日的诗句节日诗句节日的诗句

节日诗句

节日诗句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最新节日的诗句节日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过年的诗句:【我们的节日】看古书、古诗中的人们怎么过年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节日的诗句节日诗句

节日诗句

节日诗句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过年的诗句:【我们的节日】看古书、古诗中的人们怎么过年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请看下面过年的诗句图片1 今天我们翻开名著通过古代文人的笔触看古书、古诗中的人们怎么过年 《红楼梦》 贾府上下总动员 从腊月忙碌到“龙抬头” 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最接近世俗,描写的过年场景也最多。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曹雪芹运用精彩的笔墨,细腻地描绘了贾府过年的热闹情景。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时令一到腊月,贾府就忙碌了起来。 首先,要为祭祖做好准备,“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 作为大地主,承包贾家庄园土地的庄头乌进孝此时也按规矩给贾家进贡、送礼,“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折合银子有二千五百两之多。 如此多的年货,宁府的贾珍却抱怨太少,竟然斥责道:“这够做什么的!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请看下面过年的诗句图片2 到了腊月二十九日,已是各色齐备,荣宁“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而贴于门首、祈福灭祸的桃符以及门面等显眼之处,一般需要油饰见新并点得亮堂堂的,故书中写道:“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贾府过年的讲究,甚至极致到了压岁钱上:“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 祭祖的时间在年三十,这也是过年的最大礼仪。每年除夕,贾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这既是出于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实际需要,也是后人报效和感恩先人的一种隆重礼仪。 因为贾母有诰封,须先进宫朝贺,然后来到宗祠,诸子弟们早已经列队迎候。祭祀开始的时候,有乐队奏乐,共献爵三次,然后次第焚帛奠酒,所有参加祭祀者再一起行礼。 祭罢宗祠,大队人马再到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书中描述当时场景:“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得无一隙空地”,可以想象,现场的情景一定很壮观。 再接下去就是给贾家现在的最高长者贾母行礼了。拜完尊之后,还要拜长。各阶次的主子一一归坐,接受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们的行礼。受礼的同时开始散压岁钱,包括准备好的金银锞和荷包等。受礼散钱之后,开始全家的合欢宴。当晚还有给各处的佛堂、灶王焚香上供的节目。 贾府过春节,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为止。虽然处处显示出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其中透露出的浓浓的年味,也是如今的我们望尘莫及的。

《西游记》 师徒四人元宵赏灯 流连灯海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了取得真经,历经十四载寒暑,在路上过了十四个春节,方才到了灵山,回到长安交差。 那么,唐僧师徒是怎样过年呢? 西游记中,描写过年的笔墨很少,大多数时候的表述,是寒来暑往,转眼又是一年,或者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如此一笔带过。 但也并非全无记载,小说第91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唐僧师徒来到天竺国外郡金平府的“慈云寺”,寺院僧人供应了斋饭后,唐僧师徒要走。众僧人说:老师宽住一二日,过了元宵,耍耍去不妨。

↓请看下面过年的诗句图片3 “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我这里人家好事,本府太守老爷爱民,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 唐僧师徒在金平府遇到了一次元宵节,也算是过年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看对元宵节场面的描述,也可见当时春节的热闹程度。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山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那壁厢,索琅琅玉韂飞来;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看那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欢;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有诗为证。诗曰: 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 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此时正是金吾不禁,乱烘烘的无数人烟,有那跳舞的,髦跷的,装鬼的,骑象的,东一攒,西一簇,看之不尽。” 如此热闹,哪怕是如今的秦淮灯会,也稍逊一筹。

《三国演义》《水浒传》 官员进宫朝贺 男女戴花以示庆贺 除了《红楼梦》和《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也有提及过年。 《三国演义》中,刘备到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就是春节前后。而《水浒》中过节的场景也不少,其中春节期间最多的是对元宵节的描写,并多次提到“灯”。 《三国演义全集》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中写道:“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元旦,吴侯大会文武于堂上。玄德与孙夫人入拜国太。”这里的元旦实际上就是古人过的春节,直到民国实行阳历纪年,正月初一才改称春节。

↓请看下面过年的诗句图片4 《水浒传》中,正月十五傍晚,灯会进入高潮,“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这与历史记载是相吻合的。冬至以后,开封府便开始雇人在御街宣德楼前搭建彩山架子,灯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还有临时搭建的“横三门”,上面大书“大观与民同乐”或“宣和与民同乐”字样,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宋朝人过春节不仅仅穿新衣,还要男女戴花以示庆贺。《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闹东京”中,宋江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

春节在古诗里穿越 春节,偷得闲日,映雪读诗。或远或近,那些年味儿,踮着韵脚,有声有色走来。 春联是春节的眉目,因着春联,年才眉清目秀,顾盼生情。 孟昶做皇帝业余,国家都弄破产了,写春联却很专业,可谓始祖。“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第一副春联,那时还叫桃符,载满感恩、期盼和祈福。这些,也是春联的基调,在辞旧迎新里眉目传情,妖娆了春节,迷倒了众生。 据《梦粱录》: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这盛景,如今街头仍琳琅满目。春节面前,人人平等,新年心愿,古今皆然,于是“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拜祖宗。” 王安石的《元日》里,春联的味道力透纸背: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安静,像大人;鞭炮喧闹,像孩子。古诗里的爆竹,同样不绝于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岁”既指旧岁时光,也指流年猛兽。《荆楚岁时记》里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避恶鬼。”这爆竹是辞旧避恶的,但也用于迎春纳新。《甲午元旦》里,孔尚任写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所谓“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的喜悦,响彻古今,属于孩子,亦属于大人。 守岁是春节的精髓,所谓“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陈献章的《元旦试笔》写尽守岁之乐。“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大人饮酒,孩子喧闹,老人呢?期盼老木逢春。除夕守岁,谁都有谁的事,但欢乐并行不悖。 苏轼的《守岁》更生动、深刻。“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是孩子守岁,喧哗而喜庆。“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是老人守岁,老而弥坚。年轻人呢?徐君倩写得情意绵绵: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守岁把欢庆据为己有,拜年则是有福共享了。 据《清嘉录》,“男女以次拜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只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拜年,是情感的温情走动,传递“正能量”,自然备受青睐。 如今拜年,分身无术,道路堵塞,古时也不逊色。陆容在《菽园杂记》里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味道怪怪的?想起司马迁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陆容又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文征明的《拜年》诙谐而尖锐: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拜年既然走情感路线,就只谈感情,至于诚心还是私心,每个人心里自有答案。 读古诗里的春节,在古诗里穿越,你会蓦然发现,时光没有流逝,因为春节从没离开。

来源:江西文明网综合 本栏目编辑:余泽伟 责任编辑:李芳

节日诗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