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姜夔的词姜夔
1、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位。田田多少,九回沙际归路。
2、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逢路不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4、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最新姜夔的词姜夔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扬州慢教案: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姜夔的词姜夔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扬州慢教案: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扬州慢》教学设计陕西省商洛中学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设计理念: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突出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情分析: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过程与方法:
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教学准备】资源收集: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课件制作: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积极性。
活动准备: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提前预习
七、【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创设感时伤世氛围)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明确:其
一、知人论世;其
二、诵读吟咏;其
三、整体把握;其
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谈,老师补充)师问: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见课本37页,指导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自读〔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动手圈注)明确: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明确:“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师问: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师问: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引导巩固拓展)明确:“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齐读)师问: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胡马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胡马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赏析示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明确: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知识迁移)明确:“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写作特点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上片:总写(点题)——所见——所闻下片: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板书设计:扬 州 慢姜夔今衰(实) 空城→词人所见所闻黍离之悲 虚实结合昔盛(虚)名都→杜牧笔下——化用对比反衬(词人心中)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预习认真,课堂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形成默契,诵读有感情、有节奏,感知自然比较到位,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本文联系起来,效果较好!今后课堂更多应交给,给更大的发挥空间!
《扬州慢》教学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自主学习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1、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到处依人作客。政治上困顿、失意,屡试不中,未能做官,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能自制新声,还工于书法,精于鉴赏,是个多才多艺之人。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并以文学艺术受到大家的赞赏。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致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解题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初 霁 戍角悲吟 戊戌变法 chuàng然自度此曲黍离之悲 解鞍少驻 荠麦 都在空城 豆kòu
2、解释①初霁 ②戍角悲吟③自度此曲 ④解鞍少驻⑤杜郎俊赏 ⑥算而今重到须惊⑦纵 豆蔻 词工
二、合作探究
(一)学习小序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二)赏析词作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三、精讲点拨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也可称作移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4、“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红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结束语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 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 空尘迹。 连天衰草, 暮云凝碧。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当 堂 检 测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问题:
1、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
2、词中“自胡马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扬州慢■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慢》(学案、导、■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慢》(、导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慢》(、导、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慢》(学案、导、■

姜夔的词姜夔
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慢》(、、导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慢》(、学案、导■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慢》(学案、导、■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导慢》(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导、慢》(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学案、导慢》(、■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慢》(、导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学案慢》(、导■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导慢》(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导慢》(学案、■

姜夔的词姜夔
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导、慢》(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慢》(、■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导、慢》(学案■教案走近姜夔扬州获奖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慢》(■最新扬州慢 教案: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姜夔扬州慢:姜夔《扬州慢》:江西人在扬州感时伤逝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扬州慢 教案: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姜夔扬州慢:姜夔《扬州慢》:江西人在扬州感时伤逝 淮右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年年知为谁生?
1 据作者小序,我们知道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地点自然是扬州。 小序全文如下:“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千岩老人,本名肖德藻,福建闽清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进士,生卒年不详。著名诗人杨万里与他相识,颇为欣赏他的才华,曾推荐他出仕,死后出资给他刊行诗文集,把他跟尤袤、范成大、陆游并列,称他们为“四诗翁”、“四诗将”。姜夔跟千岩老人也有一定交往。
黍离之悲,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悲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说的是,周朝一位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
2
肖德藻所说的“黍离之悲”,历史背景大致如下:
姜夔的词姜夔
姜夔作这首词前十六年,即绍兴三十年(1160),完颜亮率军南下,宋朝军队在江淮一带遭到重挫,形势十分危急。出乎意料的是,次年,完颜亮的从弟完颜雍 ,乘他南征、中原空虚之际,在东京(辽阳)称帝。跟随完颜亮南征的将士也有从前线逃回辽阳投靠完颜雍的。完颜雍篡位登基的消息传到前线,军心动摇,加上其中三路水军被宋军击溃,己无斗志。12月15日,金主完颜亮在瓜州渡江作战时,又被完颜元宜等女真保守分子所弑。号称百万的六十万金军因此撤回北方。但是,宋国已经元气大伤。“……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萧条,依然有废池乔木之感”(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 3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 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 )人。少年孤贫,科举考试屡次失利,终生未仕。辗转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姜夔多才多艺,于诗词、散文、书法、音乐等方面,无所不精。作为词人,他是词家当行,格律严密,能自度曲——这一点不同于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他们的词被李清照讥为“句读不葺之诗”。在词中虽然常常抒发自己流落江湖的抑郁苦闷心情,但也不乏感伤时世的内容。姜夔的词,前人评价推崇者甚众。许昂霄说“词中之有白石,犹文中之有昌黎(韩愈)”(《词林纪事》引),宋翔凤说“词家之有姜白石,犹诗家之有杜少陵(杜甫)”(《乐府余论》),邓廷桢说“词家之有白石,犹书家之有逸少(王羲之)”(《双砚斋随笔》);戈载说:“白石之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七家词选》)。
关于姜夔其人,宋人陈郁有一番描述,可供参考:“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藏一话腴》) 4 词中有一些词语,需要解释。 淮右,即淮西。宋于江淮 之间(今江苏安徽中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角)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 ,淮南西路称淮右。
竹西,亭名,在扬州城北。 胡马,字面意思是胡人战马,这里指绍兴三十年的完颜亮率军南侵。 杜郎,杜牧。杜牧曾经在扬州为官,先后做过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推官、掌。 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我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岭南地区。杜牧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杨慎《丹铅总录》:“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青楼梦,指妓院。这里也是化用杜牧《遣怀》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在江都县城西门外。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画舫录》:“二十四桥,一名红桥,即吴家砖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红,苦苣苔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茎在民间可入,治跌打损伤。
5 古时候曾经有“扬一益二”(扬州第一繁华,益州次之)、人生最大幸福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等说法。但是,到姜夔这首词里,情况发生根本发生,被金人侵扰过的扬州,繁华不再。衰败景象,令词人感慨系之。 2018-5-19

姜夔的词姜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