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yuangen 坐标: 253551 目录:/haocihaoju/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年代: 明朝 方孝孺简介: 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的狰狞面目。并指出对这些食人者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则以“拇病为戒”,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由于永乐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传于世的诗文是由后人辑录的,因此其中难免杂有他人之作。据《南濠诗话》记载,《勉学》24首是陈子平作,《渔樵》1首为杨孟载作,《牧牛图》为元人诗。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1、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 ——方孝孺 2、 人可以有德,而不可以恃其德 可以有才,而不可以恃其才 ——方孝孺


1、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 ——方孝孺
4、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方孝孺
5、 虚已者进德之基。 ——方孝孺
6、 公其心,万善出www.SiandiAn.com ——方孝孺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7、 谦虚之于功德,犹如阴影之于绘画 ——方孝儒
8、 将兴之主,惟恐人之无言;将亡之主,惟恐人之有言 ——方孝儒
9、 求之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 ——方孝儒
10、 虚己者进德之基。 ——方孝孺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11、 鞭管之下,有贤士乎? ——方孝儒最新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描写美男子的诗句 神情亦佳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1、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2、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晅兮,终不可谖兮。


3、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账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飞窗复道传筹饮,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霞踏孝虎。折桂销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半夜煮。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凉屏生色画。开门烂用水衡线,卷起黄河向身泻。皇天厄运犹缯裂,春宫一生花底活。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4、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衾裳。


5、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指的也是沈约。


6、身长八尺,风姿特秀,萧萧肃肃,爽朗清举,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7、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


8、翩翩周生,婉娈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东。香肤柔泽,素质参红。团辅圆颐,菡萏芙蓉。尔形既淑,尔服亦鲜。轻车随风,飞雾流烟。转侧绮靡,顾盼便妍。和颜善笑,美口善言。


9、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10、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11、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优美的诗句请关注:形容美男子的句子 形容男人成熟的句子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诗词诗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