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资料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huaping 坐标: 330340 目录:/gongzuoziliao/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做到政课与经典的融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摘要】将经典融入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更符合新课标方针与贯通项目基础阶段思政课的教学宗旨。因为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新定位即立德树人、汲取力量之学,而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经典界定即以选择中华文化精神载体“五经”进行教学融合,融合方式以信息化、“雨课堂”作为助推器。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新要求,提升知识底蕴、经典素养、信息化水平并融入贯通基础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北京市于2015年正式启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即七年贯通2+3+2模式,中考结束后直接进入两年基础教育阶段,然后经过考试转段进入高职完成三年专业学习,最后进入大学阶段,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培养模式对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思政课更多的变成了安身立命之学,因此,将思政课与经典融合教学就十分必要。


一、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新定位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安身立命、立德树人、汲取力量之学。首先,我国2017年新课标,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由此可见,思政课的德化特征逐渐凸显。特别是贯通基础阶段的,需要思政课程给予引导,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贯通基础教育阶段面对的是参加完中考而未选择普高的,他们正是志于学的年龄,三观未定,教便显得至关重要。《礼记?
学记》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即:“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即教育的目的在于增益其善,而挽救其过。思政课作为必修课程,在“长善救失”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贯通基础教育的在进入高职阶段将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培养,因此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其修身、明明德的阶段。思政课必然承担起此重大责任。最后,贯通的日后将成为我国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承担我国重要领域的建设工作。因此高尚的人格及综合素养不仅成为发展的基石,而且对我国的某些领域造成深刻的影响。《大学》中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3]综上可见,贯通思政课的德育地位凸显出来,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来提高底蕴,给予其奋斗的力量。


二、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经典界定经典之为经典,在于其纲常性、经验性。它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反映了中国文化精髓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如姜广辉所言:“生活于某一社会共同体的民族都有一定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便被看作这个民族的经典。”[4]经典告诉人们一种生存样法,为人们建立一套价值标准。通过学习,去汲取经典背后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贯通基础教育阶段与思政课相融合的经典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所选经典能够有助于培养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5]因此,在新课标所规定的必修四个模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中融入同志、邓小平同志、总的经典,更有利于贯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所选经典应有助于贯通树立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精神。文化自信唯有通过传统经典方可树立。2014年10月,习总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这种文化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之载体,历久弥新的精华。中国精神之载体即中华经典,中华经典莫过于五经。五经,作为我中华民族千年之积淀,先民经验智慧之总结,是人类文明史即探索、前行、历世积累的结果,实为我中华文化最具力量的文化载体。贯通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的恰恰就是我国文化的力量而并非知识。唯有将经典纳入思政课的教学,才可将真正的知识背后的力量给与他们。恰恰是知识背后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们精神的支柱。经典的选择应基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特殊性,予以针对性选择,此选择应由贯通思政课教师予以取舍。如《易经》作为六经之首,次第成书,为我国千年文明之积淀,对于贯通就不研究其卦象如何生成,而略讲爻辞、卦辞,重点放到《易传》部分,传的部分,是易经精神的诠释,更有利于汲取精神力量。《诗经》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者,心之所之也。”[6]贯通正处于青少年阶段,立志对于他们显得尤为重要,可将《诗经》中的雅、颂部分挑选出来,让感受我国传统诗的力量,追溯其精神内涵。《尚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包括周人克商后艰苦创业的过程,文武周公的丰功伟业,还有很多濒危汉字,皆值得贯通基础阶段学习。《礼》礼的精神在于敬。“不学礼无以立”,[7]通过对礼典仪式的学习,将中华礼仪之邦的仪式感带给。礼崩乐坏之后,仪式感在国人的视野中逐渐淡化,然而仪式感的重要性却日益显著。特别是贯通的仪式感需要加强培养。《春秋》之经典在于故事。读史使人明智,春秋为鲁国史官所记,同时代史观所加,加之后人读后感的添加。学习《春秋》,亦学习其背后所昭示的“实事求是”的史学精神。将《春秋》纳入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让学习感受这些伟大时代伟大人物的精神力量,敬仰之、效仿之,从而树立自己之志,“志,心之所之也”,[8]志之所成皆在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皆在长时薰修。经典之感染力即在此,因此将经典融入贯通思政课堂,以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9]将传统经典融入贯通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学习文学经典大有不同。思政课融入经典并非为怡情,而更多的是汲取经典背后的文化力量。所选经典也并非注重文学色彩和文法笔法,而更看重文化之精神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并非教成为一名文人,而是成为一名可以正确安顿性命的人。


三、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教学的方式
1、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之地位举足轻重,从而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将经典融入到思政教学之中,便可让贯通真正得以安身立命,让其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汲取精神力量。要实现就需达到以下要求:
2、承担贯通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必须具备虔诚的学科信仰所谓信仰即深深的认同要想用一种精神去感染别人,传此精神者必须虔诚的认可并信仰它。学科信仰是在教师学习生涯与生活阅历中逐渐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须深入研究经典,并本身具有经典信仰。要想用一种力量感染他人,首先必须自己被这种力量所感染。这样便可深入研究挖掘出与新课标精神、教材相融通的经典。
3、在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加大教材校本化的过程如在哲学与文化模块,加大贯通基础教育思政课校本化的过程。即加大中华文化精神的讲授、讨论。此处所讲文化精神的来源必然是上文所谈“五经之学”。
4、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促进贯通基础阶段思政课与经典的融合首先,利用VR、AR、MR让充分感受经典展示的场景,如礼典、礼仪的过程。其次,将清华大学新研发的“雨课堂”①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信息化成为经典与思政课相融合教学的助推器。信息化加入课堂不仅可以提升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给更多表达表现的机会和方式,改变以往举手回答问题需把握时间的窘境。
5、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多学科交融以形成教育合力、渗透进课程,创新课程组织模式如跟语文、历史学科相交融,以专题讲解的模式表现出来,从而通过语文、历史对经典的解读与政治对经典的解读的比较来激发多元认知,以及对经典的多角度解读,从而通过经典的学习获得精神力量,更好地指导人生、安身立命。
6、教师在讲授一节课或者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将其所涉及到的经典在课前展示出来,做以讲解,形成经典融通课堂模式由教师给出经典书的题目,或者直接将具体经典展示给大家,并做出引导,让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学习,然后在课堂分享,教师做以点评,并且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即“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0]意思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思考琢磨,而并非将正确答案灌输给,这样就可让自主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2+3+2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职业教育的趋势。对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亦提出新要求,思政课成为安身立命之学、立德树人之学、汲取力量之学。经典之为经典在其纲常性、经验性,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需要人去深入挖掘。根据新课标新精神,在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中融入经典教学亦成为新趋势。通过教师引导、信息化“雨课堂”、VR、MR、AR等新教学模式的引入,推进二者的融合,激发学习兴趣以及表达、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课堂效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1]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融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之中。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最新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教育家郑观应经典励志语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教育家郑观应经典励志语录 郑观应 年代: 清朝 郑观应简介: 郑观应(1842─1921)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署罗浮偫鹤山人等,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教育家郑观应经典励志


1、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 ——郑观应
2、 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本也 ——郑观应
3、 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 ——郑观应
4、 群山环抱水朝宗,云影波光满目浓。楼阁新营临海镜,记曾梦里一相逢。 ——郑观应最新教育家郑观应经典励志语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关于家庭教育的一句话经典语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教育家郑观应经典励志语录


1、不求赢在起跑,力求跑赢全程。
2、起跑赢不一定全程赢,开头输不一定最终输。
3、成功的孩子不操心,操心的孩子难成功。
4、小树修剪好自然长,小孩好自成才。
5、人之初,本无性,如何变,靠环境。
6、人之初,似白纸,遭污染,无法洗。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7、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8、狼窝里生长是狼孩,猪圈里长大成猪娃。
9、产品质量差问题在工厂,孩子不成功根子在父母。
10、家是第一所学校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
11、父母是孩子的大顾问,孩子是父母的小老师。


12、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13、莫怨孩子学不好,只怪自己不会教。
14、不存在光有缺点没有优点的孩子,只存在只找缺点不找优点的父母。
15、回归自然,不当做父母,更新观念,发扬民主做朋友。
16、娇惯的孩子不成功,溺爱的子女不孝顺。
17、要关爱不要溺爱,要放手不要放任。
18、不给孩子做主,他会胆小如鼠,敢让孩子决定,他就大胆前进。


19、有兴趣,学习是享受,没兴趣,学习似受刑。
20、有兴趣,不让学偷着学,无兴趣,逼他学则厌学。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21、好习惯如垫脚石,助你登高;坏习惯似绊脚石,让你摔跤。
22、扶着走,永远不会走,靠辅导,不辅立即倒。
23、要让孩子玩乐,更要孩子快乐,孩子刻苦,不让孩子痛苦。
24、不要让孩子做物质生活上的小皇帝,精神生活上的小奴隶。
25、追求平时考分高,最终反而考不高,只有平时学得好,最终才能考得好。


26、教育的前提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尊重。
27、先天遗传影响智商,后天教育决定成败。
28、智商影响成绩,情商关系成功。
29、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30、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31、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32、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33、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34、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发育。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35、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35、
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与经典融合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