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古典家居陈设对于人文精神的体现非常有影响 ,如何设计自己的古典家居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摘要:“家具陈设”指的是室内各种装饰品摆放位置的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本文以传统家具陈设中陶瓷部分为线索,浅谈传统家具陈设中陶瓷的人文精神体现。
一、中国古典家居陈设艺术的发展过程
一、

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中国古典家具陈设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商周——汉唐陈设艺术发展缓慢,汉唐流行屏风等室内陈设,士大夫文化艺术盛行,屏风故事内容多士人情趣,而非战国的动物、人物故事内容。原因一,建筑艺术发展集中室外;原因二,人们长久沿袭席地跪坐的习惯,家具艺术以及需要家具承载的陈设艺术无发展空间。特点:集中床、几等简单家具。食器、酒具成为陈设艺术组成部分,因古代饮食体现礼制的文化功能,所以食器精美和陈设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宋元两代,室内陈设迅猛发展时期。原因,人们开始抛弃了跪坐习惯,高足家具普及对室内陈设发展有三重意义:①为家具艺术化前提,以前家具体量小、品种少,人们对家具不做任何艺术处理,宋以后情况迅速改变,品种丰富、造型优美的家具已成为重要的室内陈设。②宋以前室内空间分割主要靠屏风等遮蔽物来实现,而现在由于隔扇门、落地罩的应用,室内空间分割灵活,空间延伸感加大。③家具普及使得小型陈设品成为室内陈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以后,士大夫嗜好文玩,文玩品种繁多,促进了室内陈设的多样性,相较汉唐的简单拙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明清继宋元之后,室内陈设高度成熟化,这一时期上流社会室内陈设广泛应用落地罩、博古架等小木作装修,这些家具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且附加了许多精致隽雅的装饰艺术。如在隔断的木板上按照著名书法家的诗文墨迹镂空,再用黄杨木嵌入,又如把隔扇门的格芯留空(工匠称之灯笼框),再框上糊纱,纱上画花鸟山水、或诗词名篇。在有限的天地内尽可能增加空间形态。艺术手法的变化和装饰手法的种类,是这一时期室内陈设艺术总的发展趋势。另外,明清时期室内陈设艺术的主要原则,十分注重园林与室内陈设之间、众多室内陈设之间的高度协调统一。这一时期陈设艺术不仅要求单件艺术品的精美古雅,更注重多件艺术品之间的和谐,注重古玩书画与家具,房间乃至庭院的形制风格间的和谐。古代文人励志,遵循《礼治?
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文人士大夫,终其一生的追求大都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身立德立功立言。而这些宏大的抱负都和家息息相关,营造优雅舒适的家居环境,对于修身养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当时的文人兴起了对文化艺术和精致生活的时尚追求,并且出现了一批关于传统文人审美和精神生活的著作。如文震亨《长物志》,高濂《遵生八笺》,屠隆《考槃馀事》,还有清代的李渔《闲情偶寄》,这些文人编纂的书籍体现了家具的布局以及室内陈设,体现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我们在重视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讲究精神需求,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和文化情趣。
二、家居陈设中陶瓷的作用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中国古典家居陈设中,陶瓷作为其中一重要的陈设品种,其从造型到装饰到实用性等因素,分成了许多门类,下面就家居陈设方面介绍这些陶瓷种类。
1、供奉用瓷以香炉和烛台为主。在明代晚期,香炉、烛台大量出现。这与“三供”和“五供”有关:当时各类佛寺、道观,以及家庭祭祀场所,都流行配套器具的陈列。其中流传至今的以香炉居多,式样有所变化,有钵式炉、三足炉、无耳鼎式炉等。与此同时,明代文人士大夫家居焚香的风习也非常浓厚,往往厅堂、书斋、卧室都需要具备香炉,用以焚香。如(图1和图2)中的筒式三足炉,有可能是作为供奉之用,也有可能是家居焚香器用。
2、陈列用瓷例如象腿瓶、花觚等,象腿瓶(图
3、图4)出现并盛行于崇祯时期,因它口部微撇,瓶身长筒形,肩腹微膨,所有它又被称为“筒瓶”。且大多象腿瓶装图2图3花觚的造型上下呈喇叭状(图5),也兴起于崇祯时期,式样由青铜觚演变而来;这是明晚期社会注重收藏,尚古崇古的一个折映。象腿瓶和花觚很可能主要为陈列用瓷,用于家居厅堂陈列,或作文房清供;也不排除被供奉于寺观的可能性。抑或有人用以插花,但器物本身独立的观赏性显然格外受到重视。另外还有其它传统器形的器物,由实用器皿转化成专门的陈列用瓷,(图6)的青花钱塘梦故事图盘,其观赏功能显然大于实用功能,很可能主要用于陈列观赏。图6明崇祯青花钱塘梦故事图盘另外,这时期还出现了小型青花缸,富于文人趣味的装饰,估计是有一定财力或社会地位的家庭养花或储物之用。
3、文房用具文房用具主要有青花笔筒、印盒等。崇祯时期出现大量青花瓷笔筒(图
7、图8)。其造型主要为圆柱形,而高矮胖瘦,各种尺寸、类型都有。青花笔筒和印盒在明晚期的出现,应该与文人旺盛的书斋需求有关,其装饰也以花鸟画、人物故事纹等反映文人情趣与理想追求的图案为主。
4、陶瓷家具家具虽自古就有,但是在明代中期之后,它才在精英阶层的参与下,从普通日用品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它首先发端于苏州文人园林,继而随着江南文化的影响和扩散,广泛流传到了上至宫廷、下至城乡的各类家居环境中。而此时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家具--晶莹剔透的陶瓷家具。明清陶瓷家具产品,所见较多的是坐具,且以鼓凳最出色,也最惹人喜爱和欢迎,从传世实物或明清绘画中,我们足以看到许多陶瓷鼓凳的杰出水平和诱人的魅力。如明代法华兽面狮子纹鼓凳,以上下少见的黑釉色和中部宽带的天蓝釉彩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鲜明感,并由鼓钉的联珠效果和活跃的纹饰变化作装饰,从而使坐墩显得既端庄稳健又活泼大气,具有一种不同于其它家具的显明个性特质。又如,清代的青花瓷鼓凳和五彩瓷鼓凳,前者娟秀明丽,后者富丽华美(图9~14),在古代的家具中都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和陈设效果,充分地展示了材质和陶艺装饰的优越性。这里我们列举了一些实物例子,既能看到这些鼓凳因材质和工艺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特色,又由于它们因时期的差异而表现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和造型式样,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美好的享受。(图15)。旧时中国有句谚语:“三辈子当官才学得会穿衣吃饭”,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活艺术的博大精深,所以只有在相当长时间内具备很高地位和文化教养的人,才有可能逐渐升其堂,入其室。而具体到家居陈设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由于这门艺术长期精益求精的发展。使它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趣的塑造力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
三、明清时期文人对古典家居陈设艺术以及陶瓷艺术的影响虽然明清以前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对家居陈设艺术也有一定影响,但晚明的文人对于这一艺术的影响和参与更加直接、广泛和深入。他们改变了传统文人重“道”而轻“器”的形象,他们对于陈设艺术的关注、重视和投入,以及对陶瓷工艺的尊敬和看重,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由于明代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文人士子眼见“时事纷纷,隐心皆然”(引自明计成《园冶?
自识》),他们从入世转向出世,把精力和智慧放在了精致化、艺术化生活的经营上;而明代中期以后经济的繁荣,为文人们的此项“事业”了现实的可能性,这在经济最为富庶、文化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尤其集中得到体现。明代万历年间,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
燕闲清赏笺》中全面引用了赵希鹄《洞天清录》里面的一段话:“吾辈自有乐地。……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砚涌岩泉,焦桐鸣佩玉,不知身居尘世,所谓受用清福,熟有逾此者乎?”高濂在自己的书中表现出对这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极大认同。这种对精致化、艺术化追求,也体现在了明末崇祯年间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此外,明清之际李渔的《闲情偶寄》虽刊刻于清初,但其美学观念与明末文人一脉相承,可视为晚明美学思想的延续。
四、结语

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本文浅谈了中国古典家居陈设中陶瓷的作用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由于明清时期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对社会影响最广泛深远,故以明清为主线。陶瓷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用品,它可以作为普通人家用的壶碗杯罐,但是陶瓷独立的艺术性使得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陶瓷既可以寄托文人的出世入世情节,又可以体现君王的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这一特殊的载体使得它得到了文人的青睐。而古典家居陈设的发起人和推动者正是这些士人阶层,他们作为社会这个大秤杆上至关重要的平衡点--秤砣,其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是衡量中国古典家居陈设艺术的重要标准。最新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原书名:我们将何以存活: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 作者: 弗兰西斯·薛华 (Francis August Schaeffer,1912-1984) 译者: 梁祖永 【“人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For as he thinketh in his heart, so is he.】 [摘要]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两条完成相反的进路。 前者是人本的进路,始于人文主义对人性的张扬,却终于当代人性、道德、价值及意义的死亡。
而宗教改革以启示为本,肯定人类生命的尊严,肯定了道德和意义,维护了公平与正义,建立了自由而不混乱的秩序。 中古时代后期,欧洲的思想分裂为两个主流:其一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其二是以圣经为基础的改教运动。从人角度出发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以后的人文主义,是不能找到赋予人生存和道德意义的‘普遍意义’或‘绝对’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未能赋予人类任何意义。
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和启蒙运动的时代,人是意气风发的,到了现代,人变得绝望悲观。人不接纳一位有位格的上帝,不接纳人之成为真正的人,也不接纳爱、自由和意义,结果带来严重的问题。人以自己为出发点,断言人只是一部机械,但认为自己是机械的人,却不能学像机械一般活着!他们只好违背理性,向上“跃进”,寻找一些对生命有意义的东西。
同时,没有个人尊严做基础,暴力便在世界上横行。失去信仰引导的科学和法律,也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础。自由的根基已经朽坏,失去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正面临两种后果:退化和精英的独断。 当代已没有是非的基础,只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旦经济进一步衰退,一旦失去个人安定与富足的恐惧增加,一旦发生战争、主义肆虐、出现粮食或其他资源短缺,厄运便定会加速临到那只求个人安定与富足的人。两条出路:一是高压管制,二是再次肯定那能赋予人民自由而不致引起混乱的宗教改革的基础。
当时基督徒反叛罗马帝国的真相,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他们敬拜耶酥为上帝,而且只崇拜这一位无限的、有位格的上帝,这是所有罗马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第二,任何极权政府或者独裁国家,都不能容忍人民用一种绝对的东西来判断他的国家和国家的行为。而借着上帝的启示,基督徒得到了“绝对”。 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曾尝试将基督教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但是失败了;后来,又将基督教与柏拉图思想结合,也是同样下场。(亚里士多德强调“殊相”,柏拉图思想强调“共相”)
宗教改革思想家认为,圣经和二者的权威是分不开的,应在圣经教训之下,不应该超越升级,也不能与圣经有同等地位。他们主张“唯独圣经”,这个主张与基督教开始几百年后渗入的人文思想对立,所以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意义,是铲除已经渗透入并曲解真理的人文主义成分。 统计学的研究显示,在我们所能提出来的时间领域中,如果纯粹由于机缘巧合,是不能从原始混沌中产生出今天复杂而井然有序的生物世界的。
“人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圣经·箴言》第二十三章第七节)这句话意义至为深长。人尽管被种种力量所包围,但他并不完全是这些力量的产品。他有理智,有内心世界,他可以凭自己的思想来行事,并借此影响外在的世界。一般人往往注意表面的行动,却忘记了那“住在人脑子里”的才是真正的行动者。内在的思想决定外在的行动。
现今的中国亦是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人本主义者不下是非的判断,“他们认为万有中的‘终极实在’——就是非人格的宇宙——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是完全缄默的。”( 《前车可鉴》,122页)相对主义者则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普遍真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内在特征,只有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普遍有效的道德原理也是不存在的,所有道德原理的有效性都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世界观的历史》,290页)他们均不承认有“绝对”,薛华说:“我们这一代有一个古怪的标记——唯一的绝对就是绝对地强调没有绝对。”( 《前车可鉴》,213页)因此,“个人的道德和政治生活往往武断而又反复无常。”“如果在人的思想背后没有绝对,那么,我们便无从判断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道德问题上的争论了,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结果便会无止境地争论和分歧下去。”( 《前车可鉴》,138页)但是,根据圣经,“绝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评断某些事情是对的,某些事情是错的。薛华认为,“应该勇敢、清楚地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因为这是圣经的吩咐”。( 《前车可鉴》,110页)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要吹角,警戒众民。“倘若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剑来杀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虽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守望的人讨他丧命的罪”(以西结书33:6)。
薛华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大前提;人存在的真实包括两方面:人本身的人性以及外在的客观世界;基督徒的大前提(
1、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
2、宇宙是从位格开始。
3、自然是个因果的开放系统。)与存在的真实相合;非基督徒的大前提(
1、没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
2、宇宙是从非位格开始。
3、大自然是个因果的封闭系统。)与存在的真实不相合;所以非基督徒是活在一种张力的状态中;这种张力有利于传福音。(《神学的视野》,317页)薛华非常重视,也非常善于找出福音对象内心的张力点。以《前车可鉴》一书为例,世人无不关心“如何存活”的问题,也无不从根本上被这一问题困扰。薛华要读者带着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与他一起踏上回顾西方文化历史的旅程,寻找问题的答案。借着对西方文化发展过程的犀利剖析,他给现代读者了一面镜子,让他们从前辈寻索的身影中看到并反省自己的本相。薛华让现代人看到,其自身思想与现实生活间总是存在激烈程度不一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所抱持的种种人生世界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带来意义与满足,只能是加深人心灵的矛盾和困惑。薛华就是这样用他的智慧和爱心让对方深深体会自己的理念是行不通的,不能再找其他借口来防卫,不能不承认在实际的境遇中,自己的思想根本没有出路,自己实在需要改变。
-------------------------------------------------------------------------- [目录及引文] 一 古代罗马 要了解当代,我们必须沿着历史上的三条路线去追溯: 哲学、科学和宗教。 任何基础薄弱的文化或个体,只能在压力不太大的情况下站稳一时。如罗马人的小小拱桥,只允许人和马车经过,如果有当代的载重货车驶过,拱桥必会塌下。同样,文化和个人的生活及价值体系,如果不是建立在比他们有限的本身更为坚固的基础上,结果也会如此。
罗马人和希腊人一样,没有无限的神。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理智上没有稳固的立足点。结果,他们的价值体系便不足以承受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罗马终于倒下了。 二 中古时代 罗马帝国末期,新约所宣示的基督教本质,渐渐被人曲解,加入了人文主义的成分。许多时候,基督教信仰的要理常被这些外来文化弄得模糊不清。13世纪的阿奎那便持着亚理士多德的学说首开先河,将上帝的启示与人的理性置于相等地位。
中古时代后期,欧洲的思想分裂为两个主流:其一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其二是以圣经为基础的改教运动。从人角度出发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以后的人文主义,是不能找到赋予人生存和道德意义的‘普遍意义’或‘绝对’的。 三 文艺复兴 在阿奎那以前的时代,世界本身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并未受到重视。由于阿奎那的提倡,世界及人在世上的地位,已较前显要了。
到马萨乔等画家的时期为止,美术仍然可循两条路线发展,一是圣经的自然和‘殊相’观。《崇拜羔羊》画于1432年,是真正的风景画,而祭坛上的羔羊是活的,它代表曾经替人类死,而现今仍活着的耶稣。另外一条路线是人文主义得势,人使自己变得愈来愈独立自主,而所有给意义与人或物的东西,也逐渐失落了。 四 宗教改革
(一)
改教者主张“唯独圣经”,这主张与基督教开始几百年之后渗入的人文主义对立。宗教改革的中心意义,是铲除已渗入曲解真理的人文主义成分。 宗教改革使人通过启示认识终极的“共相”,认识意义、道德和价值。圣经说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的,这显出人尊贵的本质。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却未能赋予人类任何意义。 1860年布克哈特揭示欧洲南部文艺复兴和北部宗教改革的主要分别。两者都提倡自由,但南部流于放肆,而北部则无此现象,原因是根据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人无法给人生各个殊相赋予意义,同时在道德范畴中也无法得到“绝对”;北部则不同,宗教改革中的人在自由中抓住了绝对价值。
五 宗教改革
(二) 宗教改革使圣经被高举,不单成为道德的基础,更成为法律的基础。罗勃在洛桑高等法院古老大楼的《公正将使邦国高举》的壁画,体现出了宗教改革之后北欧的社会学基础和法律基础。改教家如布塞尔和加尔文的宪法思想后来都有成果。长老会治会制度的宪政模式不单是政治规限原则的一个样板,也是一种教育。 民主政治的宗教改革精神在卢塞福的著作《法律是王》中表露无遗。因为有了体制,所以可以有自由而不混乱,换句话说,政治权力是操纵在法治的政府手中,而不是由人专横独断,因为法律的最后权威是圣经,而不是人。卢塞福的著作对美国宪政也有很大影响。
六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有着绝对不同的基础、立场和姿态,最后更产生了绝对不同的结果。 宗教改革的国家,大都曾持着绝对的价值观与不义斗争。人文主义者不下是非的判断,他们认为万有中的“终极存在”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是完全缄默的。由于人文主义者无法“绝对”,因此个人的道德和政治生活往往武断而又反覆无常。
1688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不流血的改革。改革后的国会事实上是与君主同权。这种制度,有意对君主制度进行约束,使它不能超越本身法定的权限。法国大革命企图重演英国的革命,却没有根据宗教改革的精神,而以伏尔泰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为基础,结果导致了一场血腥惨剧。 七 现代科学的兴起 由于早期科学家相信世界是由一位理性的上帝创造的,所以凭着理性,人类可以找出自然和宇宙的真理。既然物质世界是被创造的,科学家们便认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必定有关联。没有这个基础,近代西方的科学根本不可能产生。
这是个“敞开的”不封闭的宇宙,因为上帝和人都在等量齐一的自然因素之外,换言之,所有存在物并非都在一个巨大而囊括一切的宇宙机械之内。不论是宇宙机械或是的机械,既不是一位“主宰”,也不是一种“威胁”,因为机械不包括一切,宇宙机械以外还有其他东西,人之为人,是有他自己的位置的。 八 哲学和科学的崩溃 使现代人成为现代人的关键,就是独立自主的人、能够统一全部的知识和人生的希望,终告破灭。
以往的时代,以理性主义为唯一的基础,万物包括人都是机械。卢梭将万物是一部机械,和人有自主的自由这两个观念分开。 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和启蒙运动的时代,人是意气风发的,到了现代,人变得绝望悲观。人不接纳一位有位格的上帝,不接纳人之成为真正的人,也不接纳爱、自由和意义,结果带来严重的问题。人以自己为出发点,断言人只是一部机械,但认为自己是机械的人,却不能像机械一般活着!他们只好违背理性,向上“跃进”,寻找一些对生命有意义的东西。
九 现代哲学与现代神学 自从克尔凯郭尔主义流行以来,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法”观念普遍流行,“下层”理性的范围与乐观的非理性范围永远不能沟通。在理性范围内,人是无意义的,而对意义及价值看得很乐观的“上层”,却是完全脱离理性的。这种区分被称为“存在方法论”。 卡尔•巴特把一套存在方法论带进神学系统里。这种新正统存在主义神学认为,圣经在理性范围内确是有错误的地方,但在非理性范围内却能使人领略到宗教经验。认为圣经没有可以用有内容的命题表达出来的真理。
尼采变成疯子,不是由于他患了性病,而是他了解到假如有位格的上帝不存在的话,疯狂是他在哲学上唯一的答案。 十 现代的艺术、音乐、文学与电影 现代的悲观主义和割裂的风气,在地理上,从欧陆吹到英国,再转经大西洋吹到美国去;在文化上,从哲学传到绘画,再从绘画传到音乐、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和神学中;在社会方面,它从知识分子透过大众传媒,传给每一个人。
当代人为规避理性,跳进非理性的境界里以求好过,结果不单丧失了人性、道德规范和确定事物的能力,而且使自己生活在亦真亦幻的世界里。 十一 我们的社会 以信仰为根基的舆论力量一旦减弱,大多数人就会接纳两种贫血的价值观念:“个人的安定”和“个人的富足“。 人既然不在理性范围内寻求意义,物就大派用场。大多数青年人对物的理想幻灭后,又不喜欢新左派的手段,于是剩下的只有冷漠。
同时,没有个人尊严做基础,暴力便在世界上横行。失去信仰引导的科学和法律,也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础。自由的根基已经朽坏,失去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正面临两种后果:退化和精英的独断。五种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又重现当代,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罗马时代。 吉本(Edward Gibbon)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出,下面五点是促成罗马帝国败亡的主要原因:
第一,奢侈,和爱好炫耀; 第二,贫富极度悬殊; 第三,纵欲; 第四,艺术畸形的发展; 第五,人人都想依赖国家政权生活 十二 社会操纵与新精英分子 由精英分子操控的现代政府将越来越成为可能。“现代决定论”使人有意无意地甘愿自己被当作机械,也看别人是机械。 在一些现代科学精英的眼中,人只是较为复杂的、有能量的分子的组合。于是我们堕胎杀死胎儿,甚至还有人鼓吹将老年人人道地毁灭。遗传工程学,以科学仪器控制人类的侵略性,潜意识的暗示,这些新的手段使操控成为可能。
精英主义会逐渐强加给社会一些形式,使社会不会有动乱出现。为了个人的安定和富足,为着人的冷漠,为着渴求得到秩序……,大部分人都会接受这些形式,这情形与奥古斯都的罗马无异。 十三 选择 当代已没有是非的基础,只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旦经济进一步衰退,一旦失去个人安定与富足的恐惧增加,一旦发生战争、主义肆虐、出现粮食或其他资源短缺,厄运便定会加速临到那只求个人安定与富足的人。两条出路:一是高压管制,二是再次肯定那能赋予人民自由而不致引起混乱的宗教改革的基础。
我们要谨记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标志,那就是“存在方法论”的二分法的采用:把对意义和价值的乐观从理性的范畴中割离。在此支离破碎的年代,如果我们本身带上了这一代的标志,便无法在这个历史时刻里负起时代呼声的使命。 本书的写作,是盼望这世代的人能从罪中最大的罪——身为被造者,竟以创造者自居——中回转过来,也盼望这世代能离开灭亡的道路,得以存活。
转自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248121/?
type=like最新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原书名:我们将何以存活: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作者: 弗兰西斯·薛华 (Francis August Schaeffer,1912-1984) 译者: 梁祖永 【“人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For as he thinketh in his heart, so is he.】 [摘要]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两条完成相反的进路。 前者是人本的进路,始于人文主义对人性的张扬,却终于当代人性、道德、价值及意义的死亡。
而宗教改革以启示为本,肯定人类生命的尊严,肯定了道德和意义,维护了公平与正义,建立了自由而不混乱的秩序。 中古时代后期,欧洲的思想分裂为两个主流:其一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其二是以圣经为基础的改教运动。从人角度出发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以后的人文主义,是不能找到赋予人生存和道德意义的‘普遍意义’或‘绝对’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未能赋予人类任何意义。
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和启蒙运动的时代,人是意气风发的,到了现代,人变得绝望悲观。人不接纳一位有位格的上帝,不接纳人之成为真正的人,也不接纳爱、自由和意义,结果带来严重的问题。人以自己为出发点,断言人只是一部机械,但认为自己是机械的人,却不能学像机械一般活着!他们只好违背理性,向上“跃进”,寻找一些对生命有意义的东西。
同时,没有个人尊严做基础,暴力便在世界上横行。失去信仰引导的科学和法律,也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础。自由的根基已经朽坏,失去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正面临两种后果:退化和精英的独断。 当代已没有是非的基础,只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旦经济进一步衰退,一旦失去个人安定与富足的恐惧增加,一旦发生战争、主义肆虐、出现粮食或其他资源短缺,厄运便定会加速临到那只求个人安定与富足的人。两条出路:一是高压管制,二是再次肯定那能赋予人民自由而不致引起混乱的宗教改革的基础。
当时基督徒反叛罗马帝国的真相,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他们敬拜耶酥为上帝,而且只崇拜这一位无限的、有位格的上帝,这是所有罗马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第二,任何极权政府或者独裁国家,都不能容忍人民用一种绝对的东西来判断他的国家和国家的行为。而借着上帝的启示,基督徒得到了“绝对”。 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曾尝试将基督教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但是失败了;后来,又将基督教与柏拉图思想结合,也是同样下场。(亚里士多德强调“殊相”,柏拉图思想强调“共相”)
宗教改革思想家认为,圣经和二者的权威是分不开的,应在圣经教训之下,不应该超越升级,也不能与圣经有同等地位。他们主张“唯独圣经”,这个主张与基督教开始几百年后渗入的人文思想对立,所以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意义,是铲除已经渗透入并曲解真理的人文主义成分。 统计学的研究显示,在我们所能提出来的时间领域中,如果纯粹由于机缘巧合,是不能从原始混沌中产生出今天复杂而井然有序的生物世界的。
“人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圣经·箴言》第二十三章第七节)这句话意义至为深长。人尽管被种种力量所包围,但他并不完全是这些力量的产品。他有理智,有内心世界,他可以凭自己的思想来行事,并借此影响外在的世界。一般人往往注意表面的行动,却忘记了那“住在人脑子里”的才是真正的行动者。内在的思想决定外在的行动。
现今的中国亦是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人本主义者不下是非的判断,“他们认为万有中的‘终极实在’——就是非人格的宇宙——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是完全缄默的。”( 《前车可鉴》,122页)相对主义者则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普遍真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内在特征,只有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普遍有效的道德原理也是不存在的,所有道德原理的有效性都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世界观的历史》,290页)他们均不承认有“绝对”,薛华说:“我们这一代有一个古怪的标记——唯一的绝对就是绝对地强调没有绝对。”( 《前车可鉴》,213页)因此,“个人的道德和政治生活往往武断而又反复无常。”“如果在人的思想背后没有绝对,那么,我们便无从判断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道德问题上的争论了,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结果便会无止境地争论和分歧下去。”( 《前车可鉴》,138页)但是,根据圣经,“绝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评断某些事情是对的,某些事情是错的。薛华认为,“应该勇敢、清楚地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因为这是圣经的吩咐”。( 《前车可鉴》,110页)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要吹角,警戒众民。“倘若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剑来杀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虽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守望的人讨他丧命的罪”(以西结书33:6)。
薛华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大前提;人存在的真实包括两方面:人本身的人性以及外在的客观世界;基督徒的大前提(
1、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
2、宇宙是从位格开始。
3、自然是个因果的开放系统。)与存在的真实相合;非基督徒的大前提(
1、没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
2、宇宙是从非位格开始。
3、大自然是个因果的封闭系统。)与存在的真实不相合;所以非基督徒是活在一种张力的状态中;这种张力有利于传福音。(《神学的视野》,317页)薛华非常重视,也非常善于找出福音对象内心的张力点。以《前车可鉴》一书为例,世人无不关心“如何存活”的问题,也无不从根本上被这一问题困扰。薛华要读者带着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与他一起踏上回顾西方文化历史的旅程,寻找问题的答案。借着对西方文化发展过程的犀利剖析,他给现代读者了一面镜子,让他们从前辈寻索的身影中看到并反省自己的本相。薛华让现代人看到,其自身思想与现实生活间总是存在激烈程度不一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所抱持的种种人生世界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带来意义与满足,只能是加深人心灵的矛盾和困惑。薛华就是这样用他的智慧和爱心让对方深深体会自己的理念是行不通的,不能再找其他借口来防卫,不能不承认在实际的境遇中,自己的思想根本没有出路,自己实在需要改变。
-------------------------------------------------------------------------- [目录及引文] 一 古代罗马 要了解当代,我们必须沿着历史上的三条路线去追溯: 哲学、科学和宗教。 任何基础薄弱的文化或个体,只能在压力不太大的情况下站稳一时。如罗马人的小小拱桥,只允许人和马车经过,如果有当代的载重货车驶过,拱桥必会塌下。同样,文化和个人的生活及价值体系,如果不是建立在比他们有限的本身更为坚固的基础上,结果也会如此。
罗马人和希腊人一样,没有无限的神。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理智上没有稳固的立足点。结果,他们的价值体系便不足以承受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罗马终于倒下了。 二 中古时代 罗马帝国末期,新约所宣示的基督教本质,渐渐被人曲解,加入了人文主义的成分。许多时候,基督教信仰的要理常被这些外来文化弄得模糊不清。13世纪的阿奎那便持着亚理士多德的学说首开先河,将上帝的启示与人的理性置于相等地位。
中古时代后期,欧洲的思想分裂为两个主流:其一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其二是以圣经为基础的改教运动。从人角度出发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以后的人文主义,是不能找到赋予人生存和道德意义的‘普遍意义’或‘绝对’的。 三 文艺复兴 在阿奎那以前的时代,世界本身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并未受到重视。由于阿奎那的提倡,世界及人在世上的地位,已较前显要了。
到马萨乔等画家的时期为止,美术仍然可循两条路线发展,一是圣经的自然和‘殊相’观。《崇拜羔羊》画于1432年,是真正的风景画,而祭坛上的羔羊是活的,它代表曾经替人类死,而现今仍活着的耶稣。另外一条路线是人文主义得势,人使自己变得愈来愈独立自主,而所有给意义与人或物的东西,也逐渐失落了。 四 宗教改革
(一)
改教者主张“唯独圣经”,这主张与基督教开始几百年之后渗入的人文主义对立。宗教改革的中心意义,是铲除已渗入曲解真理的人文主义成分。 宗教改革使人通过启示认识终极的“共相”,认识意义、道德和价值。圣经说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的,这显出人尊贵的本质。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却未能赋予人类任何意义。 1860年布克哈特揭示欧洲南部文艺复兴和北部宗教改革的主要分别。两者都提倡自由,但南部流于放肆,而北部则无此现象,原因是根据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人无法给人生各个殊相赋予意义,同时在道德范畴中也无法得到“绝对”;北部则不同,宗教改革中的人在自由中抓住了绝对价值。
五 宗教改革
(二) 宗教改革使圣经被高举,不单成为道德的基础,更成为法律的基础。罗勃在洛桑高等法院古老大楼的《公正将使邦国高举》的壁画,体现出了宗教改革之后北欧的社会学基础和法律基础。改教家如布塞尔和加尔文的宪法思想后来都有成果。长老会治会制度的宪政模式不单是政治规限原则的一个样板,也是一种教育。 民主政治的宗教改革精神在卢塞福的著作《法律是王》中表露无遗。因为有了体制,所以可以有自由而不混乱,换句话说,政治权力是操纵在法治的政府手中,而不是由人专横独断,因为法律的最后权威是圣经,而不是人。卢塞福的著作对美国宪政也有很大影响。
六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有着绝对不同的基础、立场和姿态,最后更产生了绝对不同的结果。 宗教改革的国家,大都曾持着绝对的价值观与不义斗争。人文主义者不下是非的判断,他们认为万有中的“终极存在”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是完全缄默的。由于人文主义者无法“绝对”,因此个人的道德和政治生活往往武断而又反覆无常。
1688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不流血的改革。改革后的国会事实上是与君主同权。这种制度,有意对君主制度进行约束,使它不能超越本身法定的权限。法国大革命企图重演英国的革命,却没有根据宗教改革的精神,而以伏尔泰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为基础,结果导致了一场血腥惨剧。 七 现代科学的兴起 由于早期科学家相信世界是由一位理性的上帝创造的,所以凭着理性,人类可以找出自然和宇宙的真理。既然物质世界是被创造的,科学家们便认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必定有关联。没有这个基础,近代西方的科学根本不可能产生。
这是个“敞开的”不封闭的宇宙,因为上帝和人都在等量齐一的自然因素之外,换言之,所有存在物并非都在一个巨大而囊括一切的宇宙机械之内。不论是宇宙机械或是的机械,既不是一位“主宰”,也不是一种“威胁”,因为机械不包括一切,宇宙机械以外还有其他东西,人之为人,是有他自己的位置的。 八 哲学和科学的崩溃 使现代人成为现代人的关键,就是独立自主的人、能够统一全部的知识和人生的希望,终告破灭。
以往的时代,以理性主义为唯一的基础,万物包括人都是机械。卢梭将万物是一部机械,和人有自主的自由这两个观念分开。 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和启蒙运动的时代,人是意气风发的,到了现代,人变得绝望悲观。人不接纳一位有位格的上帝,不接纳人之成为真正的人,也不接纳爱、自由和意义,结果带来严重的问题。人以自己为出发点,断言人只是一部机械,但认为自己是机械的人,却不能像机械一般活着!他们只好违背理性,向上“跃进”,寻找一些对生命有意义的东西。
九 现代哲学与现代神学 自从克尔凯郭尔主义流行以来,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法”观念普遍流行,“下层”理性的范围与乐观的非理性范围永远不能沟通。在理性范围内,人是无意义的,而对意义及价值看得很乐观的“上层”,却是完全脱离理性的。这种区分被称为“存在方法论”。 卡尔•巴特把一套存在方法论带进神学系统里。这种新正统存在主义神学认为,圣经在理性范围内确是有错误的地方,但在非理性范围内却能使人领略到宗教经验。认为圣经没有可以用有内容的命题表达出来的真理。
尼采变成疯子,不是由于他患了性病,而是他了解到假如有位格的上帝不存在的话,疯狂是他在哲学上唯一的答案。 十 现代的艺术、音乐、文学与电影 现代的悲观主义和割裂的风气,在地理上,从欧陆吹到英国,再转经大西洋吹到美国去;在文化上,从哲学传到绘画,再从绘画传到音乐、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和神学中;在社会方面,它从知识分子透过大众传媒,传给每一个人。
当代人为规避理性,跳进非理性的境界里以求好过,结果不单丧失了人性、道德规范和确定事物的能力,而且使自己生活在亦真亦幻的世界里。 十一 我们的社会 以信仰为根基的舆论力量一旦减弱,大多数人就会接纳两种贫血的价值观念:“个人的安定”和“个人的富足“。 人既然不在理性范围内寻求意义,物就大派用场。大多数青年人对物的理想幻灭后,又不喜欢新左派的手段,于是剩下的只有冷漠。
同时,没有个人尊严做基础,暴力便在世界上横行。失去信仰引导的科学和法律,也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础。自由的根基已经朽坏,失去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正面临两种后果:退化和精英的独断。五种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又重现当代,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罗马时代。 吉本(Edward Gibbon)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出,下面五点是促成罗马帝国败亡的主要原因:
第一,奢侈,和爱好炫耀; 第二,贫富极度悬殊; 第三,纵欲; 第四,艺术畸形的发展; 第五,人人都想依赖国家政权生活 十二 社会操纵与新精英分子 由精英分子操控的现代政府将越来越成为可能。“现代决定论”使人有意无意地甘愿自己被当作机械,也看别人是机械。 在一些现代科学精英的眼中,人只是较为复杂的、有能量的分子的组合。于是我们堕胎杀死胎儿,甚至还有人鼓吹将老年人人道地毁灭。遗传工程学,以科学仪器控制人类的侵略性,潜意识的暗示,这些新的手段使操控成为可能。
精英主义会逐渐强加给社会一些形式,使社会不会有动乱出现。为了个人的安定和富足,为着人的冷漠,为着渴求得到秩序……,大部分人都会接受这些形式,这情形与奥古斯都的罗马无异。 十三 选择 当代已没有是非的基础,只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旦经济进一步衰退,一旦失去个人安定与富足的恐惧增加,一旦发生战争、主义肆虐、出现粮食或其他资源短缺,厄运便定会加速临到那只求个人安定与富足的人。两条出路:一是高压管制,二是再次肯定那能赋予人民自由而不致引起混乱的宗教改革的基础。
我们要谨记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标志,那就是“存在方法论”的二分法的采用:把对意义和价值的乐观从理性的范畴中割离。在此支离破碎的年代,如果我们本身带上了这一代的标志,便无法在这个历史时刻里负起时代呼声的使命。 本书的写作,是盼望这世代的人能从罪中最大的罪——身为被造者,竟以创造者自居——中回转过来,也盼望这世代能离开灭亡的道路,得以存活。
转自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0248121/?
type=like最新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网络经典语录(生活/思想/恋爱潜规则/调调/改歌词/)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生活最好滴祝福8素写在贺卡上,而素写在转账备注栏里。(貌似是90后目前阶段普遍的幸福观,也曾经是80后的)
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人文主义的黄昏-(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原书名:我们将何以存活: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作者: 弗兰西斯·薛华 (Francis August Schaeffer,1912-1984) 译者: 梁祖永 【“人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For as he thinketh in his heart, so is he.】 [摘要]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两条完成相反的进路。 前者是人本的进路,始于人文主义对人性的张扬,却终于当代人性、道德、价值及意义的死亡。
而宗教改革以启示为本,肯定人类生命的尊严,肯定了道德和意义,维护了公平与正义,建立了自由而不混乱的秩序。 中古时代后期,欧洲的思想分裂为两个主流:其一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其二是以圣经为基础的改教运动。从人角度出发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以后的人文主义,是不能找到赋予人生存和道德意义的‘普遍意义’或‘绝对’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未能赋予人类任何意义。
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和启蒙运动的时代,人是意气风发的,到了现代,人变得绝望悲观。人不接纳一位有位格的上帝,不接纳人之成为真正的人,也不接纳爱、自由和意义,结果带来严重的问题。人以自己为出发点,断言人只是一部机械,但认为自己是机械的人,却不能学像机械一般活着!他们只好违背理性,向上“跃进”,寻找一些对生命有意义的东西。
同时,没有个人尊严做基础,暴力便在世界上横行。失去信仰引导的科学和法律,也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础。自由的根基已经朽坏,失去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正面临两种后果:退化和精英的独断。 当代已没有是非的基础,只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旦经济进一步衰退,一旦失去个人安定与富足的恐惧增加,一旦发生战争、主义肆虐、出现粮食或其他资源短缺,厄运便定会加速临到那只求个人安定与富足的人。两条出路:一是高压管制,二是再次肯定那能赋予人民自由而不致引起混乱的宗教改革的基础。
当时基督徒反叛罗马帝国的真相,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他们敬拜耶酥为上帝,而且只崇拜这一位无限的、有位格的上帝,这是所有罗马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第二,任何极权政府或者独裁国家,都不能容忍人民用一种绝对的东西来判断他的国家和国家的行为。而借着上帝的启示,基督徒得到了“绝对”。 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曾尝试将基督教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但是失败了;后来,又将基督教与柏拉图思想结合,也是同样下场。(亚里士多德强调“殊相”,柏拉图思想强调“共相”)
宗教改革思想家认为,圣经和二者的权威是分不开的,应在圣经教训之下,不应该超越升级,也不能与圣经有同等地位。他们主张“唯独圣经”,这个主张与基督教开始几百年后渗入的人文思想对立,所以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意义,是铲除已经渗透入并曲解真理的人文主义成分。 统计学的研究显示,在我们所能提出来的时间领域中,如果纯粹由于机缘巧合,是不能从原始混沌中产生出今天复杂而井然有序的生物世界的。
“人心里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圣经·箴言》第二十三章第七节)这句话意义至为深长。人尽管被种种力量所包围,但他并不完全是这些力量的产品。他有理智,有内心世界,他可以凭自己的思想来行事,并借此影响外在的世界。一般人往往注意表面的行动,却忘记了那“住在人脑子里”的才是真正的行动者。内在的思想决定外在的行动。
现今的中国亦是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人本主义者不下是非的判断,“他们认为万有中的‘终极实在’——就是非人格的宇宙——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是完全缄默的。”( 《前车可鉴》,122页)相对主义者则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普遍真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内在特征,只有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普遍有效的道德原理也是不存在的,所有道德原理的有效性都取决于不同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世界观的历史》,290页)他们均不承认有“绝对”,薛华说:“我们这一代有一个古怪的标记——唯一的绝对就是绝对地强调没有绝对。”( 《前车可鉴》,213页)因此,“个人的道德和政治生活往往武断而又反复无常。”“如果在人的思想背后没有绝对,那么,我们便无从判断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在道德问题上的争论了,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结果便会无止境地争论和分歧下去。”( 《前车可鉴》,138页)但是,根据圣经,“绝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评断某些事情是对的,某些事情是错的。薛华认为,“应该勇敢、清楚地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因为这是圣经的吩咐”。( 《前车可鉴》,110页)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要吹角,警戒众民。“倘若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剑来杀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虽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守望的人讨他丧命的罪”(以西结书33:6)。
薛华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大前提;人存在的真实包括两方面:人本身的人性以及外在的客观世界;基督徒的大前提(
1、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
2、宇宙是从位格开始。
3、自然是个因果的开放系统。)与存在的真实相合;非基督徒的大前提(
1、没有一位永恒而有位格的神。
2、宇宙是从非位格开始。
3、大自然是个因果的封闭系统。)与存在的真实不相合;所以非基督徒是活在一种张力的状态中;这种张力有利于传福音。(《神学的视野》,317页)薛华非常重视,也非常善于找出福音对象内心的张力点。以《前车可鉴》一书为例,世人无不关心“如何存活”的问题,也无不从根本上被这一问题困扰。薛华要读者带着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与他一起踏上回顾西方文化历史的旅程,寻找问题的答案。借着对西方文化发展过程的犀利剖析,他给现代读者了一面镜子,让他们从前辈寻索的身影中看到并反省自己的本相。薛华让现代人看到,其自身思想与现实生活间总是存在激烈程度不一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所抱持的种种人生世界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带来意义与满足,只能是加深人心灵的矛盾和困惑。薛华就是这样用他的智慧和爱心让对方深深体会自己的理念是行不通的,不能再找其他借口来防卫,不能不承认在实际的境遇中,自己的思想根本没有出路,自己实在需要改变。
-------------------------------------------------------------------------- [目录及引文] 一 古代罗马 要了解当代,我们必须沿着历史上的三条路线去追溯: 哲学、科学和宗教。 任何基础薄弱的文化或个体,只能在压力不太大的情况下站稳一时。如罗马人的小小拱桥,只允许人和马车经过,如果有当代的载重货车驶过,拱桥必会塌下。同样,文化和个人的生活及价值体系,如果不是建立在比他们有限的本身更为坚固的基础上,结果也会如此。
罗马人和希腊人一样,没有无限的神。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理智上没有稳固的立足点。结果,他们的价值体系便不足以承受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罗马终于倒下了。 二 中古时代 罗马帝国末期,新约所宣示的基督教本质,渐渐被人曲解,加入了人文主义的成分。许多时候,基督教信仰的要理常被这些外来文化弄得模糊不清。13世纪的阿奎那便持着亚理士多德的学说首开先河,将上帝的启示与人的理性置于相等地位。
中古时代后期,欧洲的思想分裂为两个主流:其一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其二是以圣经为基础的改教运动。从人角度出发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以后的人文主义,是不能找到赋予人生存和道德意义的‘普遍意义’或‘绝对’的。 三 文艺复兴 在阿奎那以前的时代,世界本身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并未受到重视。由于阿奎那的提倡,世界及人在世上的地位,已较前显要了。
到马萨乔等画家的时期为止,美术仍然可循两条路线发展,一是圣经的自然和‘殊相’观。《崇拜羔羊》画于1432年,是真正的风景画,而祭坛上的羔羊是活的,它代表曾经替人类死,而现今仍活着的耶稣。另外一条路线是人文主义得势,人使自己变得愈来愈独立自主,而所有给意义与人或物的东西,也逐渐失落了。 四 宗教改革
(一)
改教者主张“唯独圣经”,这主张与基督教开始几百年之后渗入的人文主义对立。宗教改革的中心意义,是铲除已渗入曲解真理的人文主义成分。 宗教改革使人通过启示认识终极的“共相”,认识意义、道德和价值。圣经说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的,这显出人尊贵的本质。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却未能赋予人类任何意义。 1860年布克哈特揭示欧洲南部文艺复兴和北部宗教改革的主要分别。两者都提倡自由,但南部流于放肆,而北部则无此现象,原因是根据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人无法给人生各个殊相赋予意义,同时在道德范畴中也无法得到“绝对”;北部则不同,宗教改革中的人在自由中抓住了绝对价值。
五 宗教改革
(二) 宗教改革使圣经被高举,不单成为道德的基础,更成为法律的基础。罗勃在洛桑高等法院古老大楼的《公正将使邦国高举》的壁画,体现出了宗教改革之后北欧的社会学基础和法律基础。改教家如布塞尔和加尔文的宪法思想后来都有成果。长老会治会制度的宪政模式不单是政治规限原则的一个样板,也是一种教育。 民主政治的宗教改革精神在卢塞福的著作《法律是王》中表露无遗。因为有了体制,所以可以有自由而不混乱,换句话说,政治权力是操纵在法治的政府手中,而不是由人专横独断,因为法律的最后权威是圣经,而不是人。卢塞福的著作对美国宪政也有很大影响。
六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有着绝对不同的基础、立场和姿态,最后更产生了绝对不同的结果。 宗教改革的国家,大都曾持着绝对的价值观与不义斗争。人文主义者不下是非的判断,他们认为万有中的“终极存在”是中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是完全缄默的。由于人文主义者无法“绝对”,因此个人的道德和政治生活往往武断而又反覆无常。
1688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不流血的改革。改革后的国会事实上是与君主同权。这种制度,有意对君主制度进行约束,使它不能超越本身法定的权限。法国大革命企图重演英国的革命,却没有根据宗教改革的精神,而以伏尔泰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为基础,结果导致了一场血腥惨剧。 七 现代科学的兴起 由于早期科学家相信世界是由一位理性的上帝创造的,所以凭着理性,人类可以找出自然和宇宙的真理。既然物质世界是被创造的,科学家们便认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必定有关联。没有这个基础,近代西方的科学根本不可能产生。
这是个“敞开的”不封闭的宇宙,因为上帝和人都在等量齐一的自然因素之外,换言之,所有存在物并非都在一个巨大而囊括一切的宇宙机械之内。不论是宇宙机械或是的机械,既不是一位“主宰”,也不是一种“威胁”,因为机械不包括一切,宇宙机械以外还有其他东西,人之为人,是有他自己的位置的。 八 哲学和科学的崩溃 使现代人成为现代人的关键,就是独立自主的人、能够统一全部的知识和人生的希望,终告破灭。
以往的时代,以理性主义为唯一的基础,万物包括人都是机械。卢梭将万物是一部机械,和人有自主的自由这两个观念分开。 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和启蒙运动的时代,人是意气风发的,到了现代,人变得绝望悲观。人不接纳一位有位格的上帝,不接纳人之成为真正的人,也不接纳爱、自由和意义,结果带来严重的问题。人以自己为出发点,断言人只是一部机械,但认为自己是机械的人,却不能像机械一般活着!他们只好违背理性,向上“跃进”,寻找一些对生命有意义的东西。
九 现代哲学与现代神学 自从克尔凯郭尔主义流行以来,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法”观念普遍流行,“下层”理性的范围与乐观的非理性范围永远不能沟通。在理性范围内,人是无意义的,而对意义及价值看得很乐观的“上层”,却是完全脱离理性的。这种区分被称为“存在方法论”。 卡尔•巴特把一套存在方法论带进神学系统里。这种新正统存在主义神学认为,圣经在理性范围内确是有错误的地方,但在非理性范围内却能使人领略到宗教经验。认为圣经没有可以用有内容的命题表达出来的真理。
尼采变成疯子,不是由于他患了性病,而是他了解到假如有位格的上帝不存在的话,疯狂是他在哲学上唯一的答案。 十 现代的艺术、音乐、文学与电影 现代的悲观主义和割裂的风气,在地理上,从欧陆吹到英国,再转经大西洋吹到美国去;在文化上,从哲学传到绘画,再从绘画传到音乐、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和神学中;在社会方面,它从知识分子透过大众传媒,传给每一个人。
当代人为规避理性,跳进非理性的境界里以求好过,结果不单丧失了人性、道德规范和确定事物的能力,而且使自己生活在亦真亦幻的世界里。 十一 我们的社会 以信仰为根基的舆论力量一旦减弱,大多数人就会接纳两种贫血的价值观念:“个人的安定”和“个人的富足“。 人既然不在理性范围内寻求意义,物就大派用场。大多数青年人对物的理想幻灭后,又不喜欢新左派的手段,于是剩下的只有冷漠。
同时,没有个人尊严做基础,暴力便在世界上横行。失去信仰引导的科学和法律,也就没有了稳固的基础。自由的根基已经朽坏,失去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正面临两种后果:退化和精英的独断。五种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又重现当代,我们似乎又回到了罗马时代。 吉本(Edward Gibbon)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提出,下面五点是促成罗马帝国败亡的主要原因:
第一,奢侈,和爱好炫耀; 第二,贫富极度悬殊; 第三,纵欲; 第四,艺术畸形的发展; 第五,人人都想依赖国家政权生活 十二 社会操纵与新精英分子 由精英分子操控的现代政府将越来越成为可能。“现代决定论”使人有意无意地甘愿自己被当作机械,也看别人是机械。 在一些现代科学精英的眼中,人只是较为复杂的、有能量的分子的组合。于是我们堕胎杀死胎儿,甚至还有人鼓吹将老年人人道地毁灭。遗传工程学,以科学仪器控制人类的侵略性,潜意识的暗示,这些新的手段使操控成为可能。
精英主义会逐渐强加给社会一些形式,使社会不会有动乱出现。为了个人的安定和富足,为着人的冷漠,为着渴求得到秩序……,大部分人都会接受这些形式,这情形与奥古斯都的罗马无异。 十三 选择 当代已没有是非的基础,只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旦经济进一步衰退,一旦失去个人安定与富足的恐惧增加,一旦发生战争、主义肆虐、出现粮食或其他资源短缺,厄运便定会加速临到那只求个人安定与富足的人。两条出路:一是高压管制,二是再次肯定那能赋予人民自由而不致引起混乱的宗教改革的基础。
我们要谨记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标志,那就是“存在方法论”的二分法的采用:把对意义和价值的乐观从理性的范畴中割离。在此支离破碎的年代,如果我们本身带上了这一代的标志,便无法在这个历史时刻里负起时代呼声的使命。 本书的写作,是盼望这世代的人能从罪中最大的罪——身为被造者,竟以创造者自居——中回转过来,也盼望这世代能离开灭亡的道路,得以存活。
转自 arc_64">咿咿呀呀上班去,支支吾吾回家来。向往着过一种混吃等死坐收租金的日子!所谓名人,就是出名前别人不知道他是谁,出名后他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我总把谁谁谁把我加为好友的消息看成谁谁谁把我加为好人了。谢谢大家。我知道,天下无不散宴席,可是,至少宴席上我要吃得很爽!趁着没结婚还年轻,把能干的“坏事”都干了吧,没几年了。
我们有的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想尽一切办法,砸电脑、断网线、搞跟踪使出浑身的解数也无济于事,结果,孩子不是离家出走,就还是在网吧夜不归宿!为什么?由于上网和有网瘾是二回事!你想戒除的是孩子的网瘾!但你的所作所为是在剥夺孩子上网的权利。思想反矫情也是一种矫情。无条件的宽容,绝不是什么美德。毛毛虫与蛆颇为相似,蝴蝶与苍蝇却绝不相同。
买价格合理的好东西,别买价格低廉的次东西。不能太怕穷,穷没什么可怕的,更何况是年轻时的穷。恋爱潜规则风流女人总希望自己是男人停泊的港,但男人总把她当成走过的桥。桃花运超乏和桃花运超旺的女人,都是婚姻中的滞销货。看人太准,让女人丧失了爱下去的勇气和兴趣。女人,都逃不过男人对自己的好。往往,这就是生活悲剧的根源。
家常男人的普遍心态:情愿她跟着自己受苦,也不愿她跟着别人享福。一见钟情,靠的也是出色的外貌。但凡一个人说“我不喜欢一见钟情式的故事”,多半代表——这位,不是帅男也不是美女。女人,不要记性太好。回忆越多的女人幸福越少。调调日,有所思。钱是世上最好的春。出门多细软,在家常粗硬。师妹,他日得道,先来度我。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永远未来,当下总在裆下。窦文涛说环保运动:不能光爱,还要做啊!我不加班。班不加我。我一加班。班就加我。(这句话真绝了,已婚男人若看不懂,一定过得很幸福)改歌词天边有坨雨做的云,噢,一坨雨做的云…总是在悠悠暗暗反反复复中鬼混,总是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失身。张雨生歌中的默默唧唧:“如果你要离开我,我想我不会太难过,也许有一点点难过,至少不会在你的面前难过……”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毛钱,把它交给pol.ice叔叔手里边,叔叔正抽烟,非常不耐烦,不高兴地说了声:***,滚蛋!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厕所旁。根儿深,干儿壮,盯着那女茅房。微风吹,吹得树叶沙沙响喽喂。有一个老头儿来拉屎,嘿,他拉在了裤子上哎~船撞桥头自然沉~~愚者坐以待毙,智者坐以待币。一个胖子居然自称自己不是个粗人。
当你披上了婚纱我也披上了袈裟~~特别的人从来不说自己特别,比如说我。我的世界忽然开始下雪,天啊!请不要在我身旁梳头发了。你说你会等我回来,你确实等了,还找了一个人一起等

古典家居陈设如何体现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