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资料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hulunsanhu 坐标: 318924 目录:/gongzuoziliao/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论语别裁这本书你看过吗?是一个关于论语解读的书,这过去的暑假假期你有在学习吗?下面的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大家一起欣赏!《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解: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是一个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枨个人欲望多,怎么能刚强?

这一段就说到: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欲求就会达到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呢?我理解这个境界表现出来大概是就是无为,臣服!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一种从容与有力量!家排大师海灵格有本书叫《这一生为何而来 》,从他的早年成长经历可以看出是他对生命的一切发生说“是”,他允许一切如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意义!可以说他是臣服做的非常好的人了,他说:我允许,我同意 。我们在家庭系统排列的个案里可以看到每一个臣服于真相的人,都变得无比有力量!

所以海灵格说同意是到达自由的唯一途径。这个境界我相信每个人都很向往,没有人不喜欢真正的自由。但你我皆知这个境界不容易到达。所以人到无求品自高里“到”字,也在某种意义上提醒我们,到,到达,自然而言,顺势而为,成长是自然发生的,世事万物都有它内在的运行规律。我们可以顺应规律,但不可改变它。一年复始、四季轮回,不可能因为你喜欢哪个季节就总停留在哪个季节,人有生老病死。这个在生理层面很好理解,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是心理很难顺势而为,卡在了某个地方。慢慢来吧。

《论语·公冶长篇》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下一句虽然没写,隐约中包含孔子的自谦,等于说就算为师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人和人都做不到。

这就说到:推己及人难又难推己及人让我想到的词是将心比心,我们应该都有注意到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词汇叫同理心。同理心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同理心通俗的说法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很难,为什么?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同情反映出对他人处境的理解,但那是从自己的角度和视野出发的。而同理心,强调的是不但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场,还能体会他人的情感,矛盾和意图。是说自己如果处于相同情境,一定会同情对方的境况;而同理心,则指理解别人可能会有的感受,不一定包含同情的因素。我们常说我懂,其实很难懂。举个例子,姑姑家的弟弟高三压力大不想念书了,要退学,姑姑觉得我学过一些心理学,让我跟弟弟谈谈 ,前期我和弟弟在微信上聊了一些 ,后期就见面我和弟弟深入谈了谈,他同意了继续念书参加高考 ,但是不想回学校住了。我觉得这也可以。这时候我先生跟他分享了一下他复读的时候的感受 ,表示出对弟弟的理解,以及说了自己这几几年的感受,弟弟决定回学校念书,因为他的感受有一个人真体会过,并如实的反馈给他,并看到了现在这个人的生活状态给他以鼓舞。所以可见将心比心不容易,但能做到的话,也是能给到生命很深的支持!

从另一个角度,觉得推己及人难,因为我们大部分是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当我们对自己不满不信任的时候,我们对外界就有一个期待,期待对方能按着我的意愿呈现我期待的样子。在生活里我们也会听到说:你怎么可以这样 ,你不知道我为了你怎样怎样。但其实不是他怎么可以这样,他本来就是这样,是我们对对方期待很高。所以做到将心比心,说到底还是你对自己信任多少,你对自己能看清多少,你做不到的,如果向外求,外界达不到你的标准,就会痛苦。在做不到推人及己的这个阶段,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人以真诚。

最新论语别裁读书心得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论语读书心得:论语读后感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论语别裁读书心得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论语读书心得:论语读后感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是啊!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有一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作文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时下,不少中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充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珍惜时间,一道务实奋进。来展现自己靓丽的青春,实现自己成功的人生。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最新论语读书心得:论语读后感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论语》心得读后感4篇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论语读书心得:论语读后感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论语》心得读后感4篇《论语》心得读后感
一、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众多人中,家家也都有本难念的经。那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

《论语。颜渊》有录: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称自己名为商,劝导司马牛说,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都由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说,人首先要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问天问在,这样只能加重你痛苦。其次,要尽可能用自己所做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那就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将错过星星了。”一种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少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生命的质量。比如:当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吸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二氧化碳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既然生活中遗憾不能避免,那么如何对待遗憾的心态和方式就尤为重要了。这里也就是我写这篇博客的中心意义,那就圣贤们早就在千年之前用文字告诉我们,无力改变事实,却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那就是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所有儒家理论的核心无非常三个字:仁、智、恕。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放得下,就是恕。你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马上就去做。什么人最重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已及人地,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所谓拿得起放得下,除了仁、智、恕外,还要有“勇”,有大勇。如此,内心有约制,得失在心中。一切苦难均可以笑傲。

《论语。宪问》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让内心真正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称为:“鄙夫”。

《论语。阳贷》中有录: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出,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鄙陋的人。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划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论语。公冶长》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君所众知,孔子有一个叫子路,很率性,对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孔子有次调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到时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很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好勇”是子路的特点,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论语。阳贷》中,子路师:“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无勇而无义为盗”意思就是说子路真去问老师:“君子应该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说,君子崇尚勇敢没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乱犯,一个小人会以勇敢沦为盗贼。试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杀人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这种没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而这个“道”“道义”却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

《论语。里仁》有记:子曰:“以失约之者,鲜矣!”意思正是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更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苏轼曾在《留候论》中论过这种勇敢,并称其为“大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论语》中,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千锤百炼。 于丹说,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提前感悟到四


十、五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论语》中睿智的人生经验,穿越千古沧桑温暖着我们,光芒着我们,照亮我们心中的暗夜。品着孔子,微笑中受益的心智再次开朗,让我们不断有勇气解剖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篇


二、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
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
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篇三、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篇四、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三、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最新《论语》心得读后感4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道德经谁写的:《论语》和《道德经》谁境界更高?一个心灵鸡汤,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论语》心得读后感4篇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道德经谁写的:《论语》和《道德经》谁境界更高?一个心灵鸡汤, 在诸子百家经典中,《道德经》和《论语》可谓经典中的经典,那么《道德经》和《论语》谁境界更高呢?


一、论语↓请看下面道德经谁写的图片1 我们先来说一说论语。《论语》是一部言论集,是孔子教化弟子言论的汇总,其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等人生道理和规范,《论语》的厉害之处在于,虽然它是一部教化的书,却没有给人唐僧式说教的感觉,和宗教式的玄奥,它把人生道理和人生规范,以心灵鸡汤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读来令人如浴阳光,如沐春风。

↓请看下面道德经谁写的图片2 但《论语》为人所诟病的是,其中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规范禁不起推敲,可能只适合作为一部分人的选择和信仰,但很难向全社会推广。比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以自已的好恶来猜度别人,你不喜欢茶酒,难道客人来了你不给人家倒茶酌酒?你不喜欢大保健,难道你要全天下都禁欲?再比如“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有的时候就要以德报怨,否则怨怨相报何时了,同样,很多德行人家并不要你回报的,所谓大恩不言谢,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道德绑架令人生厌,自由才是对德行最大的回报。

↓请看下面道德经谁写的图片3 道德经是老子对侯王君主的训诫,虽然其中包含愚民小邦寡民等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根本核心还是司马迁总结的“无为自化清净自正”,即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不过令人吊诡的是,老子明明反对教化,强调自化,但他的道德经却是板着面孔讲道理,令人如临深渊如遇寒冰,又似迎头一盆冷水,促人警醒和反思。


二、道德经↓请看下面道德经谁写的图片4 反观《道德经》,它与《论语》最大的不同是《论语》只论人道不论天道,而道德经以天道论人道,所以《道德经》不仅仅是人间的道理,还包含对整个宇宙和自然界的思考。 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很多读者简单的把《道德经》和老子理解为一种“无为”思想。但是,老子的无为是君无为而民自化,无为是管理者的一种修为,而不是要小老百姓什么都“无所谓”。所以,我们这些小老百姓需要的是自化,自化即自立、自强、自学、自为、自治、自理、自制,用今天时髦的话讲“自化”就是一种自组织化的能力。因此,读《道德经》不能凑什么清静无为的热闹,更不能读到什么都“无所谓”,反而更要自立、自强、自学、自为、自治、自理、自制。

↓请看下面道德经谁写的图片5


三、道德经和论语孰早孰晚 另外说一下道德经和论语孰早孰晚的问题,这本是古人早有定论的问题,结果因为冯友兰和钱穆这两位“儒学大师”一考证,反而争论不休。其实胡适对此问题的考证更加详尽有力,可惜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未写完,结果让谬种流传,害人不浅。最近几十年,随着古代文字简的不断出土,这个问题已经愈加明了。

↓请看下面道德经谁写的图片6 可以这样说,道德经大致完整的简文已经出土了3次,包括马王堆汉简、郭店楚简、北大简,其中最早的郭店楚简,至少年代在战国中期,而且和现在通行本有很多区别,冯友兰和钱穆所说的很多证据在郭店楚简那里根本就是无根之木。↓请看下面道德经谁写的图片7 小结: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同视角看问题,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尽管《道德经》以天道论人道,涵盖对宇宙和自然界的思考,看似境界更高,但其玄很多人难以理解;《论语》的心灵鸡汤也是人意识形态的源动力,对人有着不小的激励作用。不管是考证《论语》和《道德经》谁境界更高,还是考证老子、孔子年代还是成书先后,都是有明显局限的,谁也不能拍着胸膛说这就是盖棺定论。无论谁境界更高,谁成书在前,两部典籍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但是,这么多的学者专家们积极去考证年代,不是为了证明谁先谁就牛逼,而是为了尽可能地复原古代思想的“地图”吧。

道友们,对于论语和道德经你怎么看,欢迎讨论! /完/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