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资料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家乡的巨大变化

madaming 坐标: 301856 目录:/gongzuoziliao/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家乡的巨大变化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渐渐长大,看到了人们生活的变化以及祖国日益富强起来,改革开放政策在其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你有没有写好关于它的征文?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家乡的巨大变化。我家在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是冀中平原最普通的村庄之一,原本贫穷积弱,全村土地虽不算少,但绝大部分是河滩地,村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3分地,虽离县城只有3里多地,却犹如一块“飞地”,曾经没有一条好走的进城道路;由于人多地少、交通不便,1980年左右,这里是全县有名的穷村。我家更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和五个哥哥一个姐姐,是人们常说的“五男二女”最有福的人家,但现实情况是:一家人一年吃不上几顿饱饭,一件衣服老大穿小了,给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打着几个补丁,一家人挤在只有三间的土坯房里,大哥二哥都三十多了因为家里穷还打着光棍,我们盼着:天天有饭吃,能盖上房子,给哥哥娶上媳妇。

-1985年,同志任正定县委,经常骑自行车来这里下乡考察,和村民拉家常,人们亲切地称他“老”看到人们生活困苦,这儿离石家庄市较近,提出了“正定适宜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我们村的农田比较分散,不能规模化生产,村里也没实力发展产业,集体经济一直不温不火。按照老给指的路子,村里建起了养鸡场、养猪场,往市里送鸡蛋、猪肉,大哥,二哥在村里养鸡场干了几年,就在家里院子里盖了鸡房,到市里卖鸡蛋,还承包了河滩地种菜,到市里卖,家里日子逐渐好起来,盖了两处新房,娶了媳妇,供弟妹们上学。

我们村在全乡第一个通了自来水,又干净,又方便,还搞了村庄规划。2002年,通往县城的“致富路---平整、宽阔的公路”也修通了。交通方便了,我们家,开家具厂,跑运输,种大棚菜……家里收入大幅提高。2008年,老到我们村这儿时提出的新要求“希望你们再用三五年时间,又能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他还和全村干部群众有了一个约定:“你们好好发展,我还会回来看看的”。大家牢记老的嘱托,在各级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甩开膀子、埋头苦干,大哥扩大了原来的家具厂,在本地、外地设了好几个门店,三哥负责管理销售。二哥不光种菜,还和餐饮、蔬菜加工公司合作 ,将村里种的菜通过仓储、物流销售到外地,四哥利用电脑网络联系客户。

村民收入越来越高,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大家都想过上“楼上楼下”生活,我们的村民住宅楼规划,老还是亲自看过的呢,按照老要求的那样做的,村两委经过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外出参观见世面,村民绝大多数选择了“平房改楼房”。每家不仅没有出一分钱,反而还分到了一笔拆迁补偿费和安置过渡费。现在我家有钱有车有楼房,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强。

时隔5年,老兑现约定,又一次来到我们村。一个上午,他访农家、看超市......好像是30多年前最寻常不过的一次下乡调研。离开时,老对我们村提出了快发展、大发展的厚望。“希望你们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老的殷切期望,成为我们村加快发展的新动力,全体干部群众,又像老当年在正定时一样,紧抓机遇,建成小康。利用“平改楼”节省下来的闲散地,我们村建成了一条特色美食街,把全国的美食招商到这里来。有山东的,宁夏的,还有东北的,四川的……我大姐家开的饭店,都用我们农业合作社的产品,自产自销,保证质量,又吃的健康,放心,因为经营有方,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和游客。

2013年9月,河北省首家电子商务产业园——慧聪电子商务产业园在我们村开通运营。五哥和几个侄子都参加了,我们村还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哥哥姐姐们全家全都入了股,定期分红。还租种了周边几个村子的土地,种植绿色农产品,合作社统一收购,由慧聪公司统一进行产品设计、包装和销售。


三.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我们村注册了“塔元庄牌”商标,将大米、面粉、牛蒂酒等绿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村支部,为大米、面粉、牛蒡酒代言!我们保证质量、安全可靠!”我们村的农业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效益成倍增长。如今,“塔元庄”的农产品,畅销京、津、冀、鲁、晋、豫等多个省市。到2016年底,我们村集体收入超过1000万元,固定资产过3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9万元。人们干劲儿更大了。

集体经济的壮大,带动了全村村民致富,侄女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他们两口子都在村里企业打工,每月合计收入9000多元,年底村里还分红。特别是,村里每月免费供给米、面、油,水费、取暖费、卫生费、物业费全免,有线电视收视费、农民合作医疗村里补贴一半,大家都铆足劲干,奔小康。我爸妈80多岁了,按着老当年的设想,我们村把养老做成了市场化,为老年人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村里已筹建了健康体检室、卫生服务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书法室、老年大学、桥牌室等老年服务设施。孩子们没了后顾之忧,干起活来,效率更高。

2014年,我们村又引进了光彩金居养老服务工程,异地休闲养生养老。近两年的春节,爸妈和一些老人都是在三亚过的。回来后都高兴地说“村里啥都给安排好了,住得舒坦,钱花得还不多,以后每年都去!”我们村邻石家庄市滹沱河一号水面。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滹沱河一号水面已形成水域面积300万平方米,滹沱河北岸的河滩地上,景观大道两侧栽植着法桐、玉兰、白蜡等,草坪面积达12万平方米。栽植了2000多亩的林带,打造森林公园。来旅游的人很多,2017年石家庄市召开首届旅发大会,我们村是重要的分会场之一。如今的家乡,河堤内,滹沱河水微波荡漾,静静流淌;河岸边,杨柳婆娑,百花争艳。“车在林中走、人在花中游、家在河边住”的新农村风光,让人好像进了公园。

2018年我村建设全国最大的室内水上运动项目“锦绣水上嘉年华”项目。今年七月二十八日开园,海啸池、极速彩虹、海螺塔……人们超级爽快自在,再加上华北EDC电音水上狂欢节,灯光秀、节目表演,让人尽情享受、舞动、呐喊……一个欢乐水世界,国庆节举行“惊艳大正定,看百万灯海” 这些活动,村民免费,入股分红。

塔元庄博物馆、购物中心、演艺大舞台和星级酒店也正在谋建之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1万平方米的联动智能温室,100亩的农事体验园,十几座日光温室大棚,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之乐趣。村民收入也增加了。近年来,我们村着力以新生活传承新文明,建起了村民文化广场、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所……成立了战鼓队、腰鼓队、秧歌舞蹈队,每天晚上,家人不像以前,喝酒、打麻将、玩电脑、玩手机……大家来到村民文化广场。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也和谐了,感情也亲密了。

爸妈和哥哥姐姐们都60多岁了,每人每月能领到200元养老金,每年还有免费体检。二哥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获得村里定的免费就读的奖励政策,村里承担全部学费。村里每年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说说我的家风家训”等活动。我们家被评为“文明家庭”。


1.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两个侄子作为共产员配合村支部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通过共产员示范户、“我家有员、乡亲向我看”、员联系户、便民服务连心卡等,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积极发展“追族”,村支部坚持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和坚持选育“农村好青年”,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

今年“七一”, 村支部刚从北京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奖牌和证书。他兴奋地托记者捎话:“我们提前奔小康的目标就要实现了,乡亲们都盼着老再回家看看呀!”我家从原来的贫穷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富裕,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老指了路,村支部的帮助,全家人走上致富路,我们还要加油干,继续奋斗,实现小康更幸福。

最新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家乡的巨大变化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漫谈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十大变化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家乡的巨大变化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漫谈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十大变化 漫谈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十大变化 窦志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你40年以前睡着了,现在一觉醒来,哇,这还是中国吗?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各界都在谈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我做了一辈子统计工作,对什么东西都喜欢量化,所以,我归纳出这40年来中国在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大变化,供大家参考。

变化一,经济规模膨胀了。40年以前中国是什么情况?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到外地住宿,你要有介绍信,不然寸步难行。现在与那个时候相比,简直就是什么都不缺!当然,你可能会说,谁说的?我就缺钱!钱是什么?钱是满足欲望的工具。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钱永远没有不缺的时候,即使在美国,在瑞士,能说不缺钱吗?再过100年1000年,也会缺钱的。所以,缺钱不是一个选项。当然了,如果你只有二三十岁,太嫩,没法对比。对任何一个50岁以上的人来讲,中国的40年,在物质条件方面的进步,是空前绝后的。中国综合国力达到了近200年从未有过的高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过去4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


9.5%,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一个奇迹,任何一个中等以上国家从未实现过如此长期的持续增长。尽管社会上对GDP增速存在争议,但中国2017年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是没有争议的。只要你没有太多的政治偏见,种族偏见,如今中国在实体经济上,在商品产量上,要么是世界第一,要么是世界第二,中国大量商品、物品溢出国门,挤占了其他国家市场,使得西方社会对我们心存恐惧和怨恨,各类中国威胁论甚嚣其上,这在40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我们穷,物质条件极度匮乏,西方同情我们,可怜我们,嘲笑我们,现在这种情况发生逆转,这种逆转难道不正是近百年来,几代中国人奋斗企盼的结果吗?只要我们不犯大的方向性错误,到2030年,无论是按现汇计算,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都是世界第一。只有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国力与中国的人口规模基本相称,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才有望恢复到合理的状态。在此之前,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说教,与发展成果相比,都是苍白无力的。

变化二,社会结构转型了。40年以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即便你住在大城市,你家的亲戚,你周边人的亲戚朋友也大部分是农村的,现在情况正好相反,即便你家在农村,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城市工作去了。这种现象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质变。产业结构状况是反映国家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从GDP的三次产业结构看,2017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51.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8%,农业占比已经不足8%;从就业结构看,2017年我国第
一、
二、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分别为27%、
28.1%、和
44.9%,三大产业就业结构高低排序,已经提升到“321”的现代模式。产业结构上的进步,标志着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已经脱离农业社会的状态,国家工业化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

变化三,工业体系完备了。与报纸上的宣传正好相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法是:中国手表不如瑞士,手机不如美国的,核武器不如俄罗斯,汽车不如德国,日本、、、、、、中国产品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好像中国经济看上去强大,实际上不堪一击。如果真是这样,西方搞的中国威胁论基础是什么?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全面围堵又何苦呢?实际上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单一国家内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门类。现在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从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工业门类的多少,标志着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应对国际风险能力的强弱。丹麦瑞士等国的工业很发达,但仅局限在几个门类,日本工业也很发达,但它的产业链不完整,采掘工业等前端工业几乎没有,经不起战争的考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所有的行业都能做到世界第一。只要一个国家在主要行业都能走到世界的前端,综合起来,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我国完整的工业门类和相对强大的综合配套能力,使我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使我们更有能力抗拒外来风险和压力。变化四,能源保障充实了。简单讲,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机器社会,电力社会,能源社会。能源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和保障,再好的机器,再强的军备,没有能源支撑,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我国能源生产初步形成了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态体系,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当然也是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国。2017年能源总产量达到


35.9亿吨标准煤。近年来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领域进步明显,2017年,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已经提高到
17.4%。当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已经变成能源净进口国,2017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经提高到
19.4%,也就是说,现在中国每五台机器中就有一台机器是靠国外能源供养。所以,说到底,南海问题是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问题,是关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40年以前不突出是正常的,现在突出也是正常的,说不清这个问题的专家是水平问题,把这个问题说反的专家就是道德问题了。

变化五,基础建设靓丽了。什么是现代化?在老百姓眼里,就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火车汽车又快又多。我们小时候看外国电影最羡慕的是什么?就是花花世界灯光璀璨,高楼大厦汽车穿梭,一派繁华景象。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结果上令世界叹为观止。截止2017年,我国高铁通车里程占世界2/3,电气化铁路里程


8.66万公里,电气化率和复线率分别达到
68.2%和
56.5%,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2017年高速公路总里程
13.6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已经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2017年世界十大港口中国占七个。过硬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我国亮丽的名片,当然,也是国际社会质疑我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话点。说句公道话,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一个关键节点,现在总有专家对4万亿投资指指点点,总喜欢把论述的落脚点放在4万亿投资引来的问题上,而不是带来的利益上。这类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只会对别人做事挑挑拣拣,说三道四,实在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多余的人。邓小平讲反复讲,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主要就是针对这类人。

变化六,资本入出平衡了。从国际往来的角度看,一个落后国家到发达国家的过程,就是从资源输出,到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最后到技术、管理、文化输出的过程。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引进国际资本,是顶级聪明的国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在相当多的工业生产领域,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钢铁,水泥等基础工业品的产量占世界一半,许多领域的产能已经大大超出我国所需,资本输出是必然的选项,一带一路倡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15年以后,我国已经由单一的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输入基本平衡国,用不了多久,我国就会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种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变化,只不过是来的太快了,国际国内方方面面还不太适应,无需多虑,时间会抹平一切。

变化七,城市取代农村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人口向城市聚集是必然的趋向。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人口分布已经发生质变,城市常住人口已经大大超过农村。现在你到中国农村去看看,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用“人烟稀少”形容都不为过。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3个百分,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8.5%,从就业结构看,2014年城镇就业比重首次超过乡村,2017年进一步提高到
54.7%。从经济规模看,到2016年,城市GDP占全国比重超过80%。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城市化日益明显。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从1990年的
23.4岁提高到2017年
26.8岁),劳动年龄总人口已经步入下行轨道(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达到峰值以后,逐年降低,年均减少400多万),总的来讲,简单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这也就是近些年普工难招的根本原因)。不过与此相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真实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已达
13.3年,所以,有人说现在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转变为工程师的人口红利,这对我国经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益处。

变化八,居民生活富裕了。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很多,恩格尔系数是国际通用的标准。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为


29.3%,按照联合国标准,已经属于富裕社会的早期阶段(联合国标准20%-30%为富足)。恩格尔系数是什么?简单讲就是你用于吃的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人在贫穷的时候,绝大多数支出都用在吃上,70年代,一个普通城市家庭一个月收入100块钱,50多块钱用在吃上还不够,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现在一个家庭一个月收入1万块钱,用在吃上不到3000块钱。你也可以用自己一个季度的家庭支出情况来验证这个系数的真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用其他指标来验证,比如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2017年达到
76.7岁,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接近欧洲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等等。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已经站在世界平均水平线之上,生活已接近小康。当然现在贫富差距很大,朱门酒肉臭的现象很多,不过路有冻死骨也不至于。评判一个国家的发展,一定要客观,公正。

变化九,开始出国旅游了。通俗的讲,生活水平是什么?就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在吃、穿、用、住基本问题解决后,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行”上。2010年以后,我国出境游人数大幅提高,从2014年开始,无论出境游人数,还是境外支出额都稳居世界第一。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开始在出境游方面体现,全球各处景点到处都是吵吵闹闹的中国人,当然,中国旅游文化大规模的输出也经常引来各种人的非议,比如说中国人不讲卫生,大声喧哗,不排队,不守规矩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这个现象很正常,无需大惊小怪,主要是因为变化来的太快,许多人昨天还在地里面种地,今天就跑到巴黎大街上购物,场景变化太大了,适应起来很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相互适应。

变化十,环境资源好转了。几十年来,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常常为人所诟病,但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初期的普遍现象,在穷得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青山绿水有何意义?在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谁也不会比别人聪明多少!客观的讲,我国资源环境最恶劣的时期已经过去。90年代山西大同,临汾等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空气中到处弥漫的煤烟灰粉,那时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大巫见小巫,不可同日而语。也许是发展觉悟的提高,也许是发展阶段的反应,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从无到有,逐步提高,现在你发现没有?一年中扬沙弥漫,尘土飞扬的天数越来越少了,全国森林覆盖率,由不到13%,提高到接近22%,社会生产开始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当然,就像海归们经常讲的,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还需要一些时间。出国旅游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区别,已经不在城市建设的硬件上,而是在环境上,在青山绿水方面,发达国家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街道,地面干干净净,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物质领域取得的成就翻天覆地,任何人都不能抹杀。当然了,与物质领域的进步相比,社会管理的进步,文化素养的进步,整个精神领域的进步简直是爬行。比如现在的公务员与四五十年以前的公务员相比,很难找出多大实质变化,仍然是按部就班,唯唯诺诺,唯上主义者居多。看来国家在精神领域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就像一艘万吨巨轮,发动起来很不容易,现在这艘巨轮行驶的方向不错,动力也还可以,只要我们保持定力,不被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严防死打左右倾干扰,在关键时期不要犯方向性错误,就有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祈祷,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2018年10月31日 最新漫谈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十大变化可以看看这篇名叫 改革开放 40 年:走进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第一村 听老人忆顶云农人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漫谈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十大变化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 改革开放 40 年:走进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第一村 听老人忆顶云农人6 月 4 日,庆祝改革开放 40 年 " 贵州大型主题调研采访 " 五百 " 行动记者团走进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第一村——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顶云乡石板井村,30 余位来自、香港驻黔以及省内新闻单位、网站和新媒体记者一起来到此次活动第一站——石板井村 " 顶云经验 " 陈列馆,听耄耋老人忆顶云农人的改革之路。

站在 " 顶云经验 " 陈列馆门口,眼前红砖绿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宽阔的文化广场上有不少村民锻炼的身影,在盏盏太阳能路灯的照射下夜晚的石板井村还是显得很明亮,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小轿车不时的经过 ·······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这里是位于贵州关岭县的顶云乡,40 多年前还被称作顶云公社,如今已 80 岁的陈高忠在那时曾担任 " 顶云公社陶家寨生产队队长 "。" 那时候,全乡 28 个生产队以‘生产队大集体’的方式经营管理土地,工人窝工现象严重,生产马虎,石板井村陶家寨近 200 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 56 元,人均粮食 106 公斤,许多家庭在过完春节后就已经断粮,常以野菜混合谷糠充饥,生活十分困难。"1976 年,38 岁的陈高忠因去贵阳修过铁路,是个有 " 见识 " 的人,被村民们推举上任生产队队长,面对吃不饱穿不暖的家乡,陈高忠便暗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

在七十年代,把土地定产到组、包产到户,实行 " 定产到组、超产奖励 " 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要顶着被扣上 " 走资本主义道路 " 受批判风险的。而刚上任生产队队长的陈高忠仍带着 " 宁当饱死鬼,不做饿贫民 " 的决心,向乡亲们提出三个条件:一是把生产队的田地和劳动力分成三个组;二是 15 头耕牛和所有农具按三个组分下去;三是生产队以前的账不管,重新建立新账。这是变相的 " 包产到组 ",意外的是这项与当时的 " 队为基础 " 的生产管理方式相违背,搞不好可能会 " 坐班房 " 的举措却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就这样,在陈高忠的带领下," 包产到户 " 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在陶家寨悄然开展起来,采用着淳朴的 " 咒发誓 "、" 打手模印 " 的 " 保密 " 方式,把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自己耕种。到了秋天,陶家寨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人均产粮从原来的 106 公斤增加到 252 公斤,人均收入从原来的 56 元增加到 200 多元。在 " 包产到户 " 的基础上,继续悄然进行更细致化的 " 包产到户 ",将全生产队田地分到各家各户,那一年,粮食产量再上一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陈高忠的大胆,解决了村里粮食自给,还让大家有了货币收入。同时也在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上留下了精彩篇章。

40 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顶云乡乡民们吃穿不愁,又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开启了新的征程。自 2013 年 8 月以来,石板井村以 " 四在农家 · 美丽乡村 " 创建活动为契机,由县人民政府投入 3500 余万元资金,对 215 户农户 311 幢房屋进行了 " 穿衣戴帽 " 的翻建;建起 3000 余平方米休闲文化广场等农村亮化工程改造," 完善基础设施,让家乡富美起来,才能实现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的转变。" 顶云乡石板井村村主任吴兴伦告诉记者,石板井村继续秉承敢为人先的 " 顶云经验,成立合作社,集中土地、抱团发展,2017 年实现了人均纯收入达 9800 元。

" 现在把地集中起来开发和当年把地分到户一样,都是农民致富的需要,因为温饱之后要的是效益,而土地集中起来开发才会获得更大的效益,但现在的土地不仅不集中,还可能闲置。" 讲起现在村庄发展正面临的问题,陈高忠告诉记者,目前,顶云乡 1200 余亩地,除了种植草料的 700 多亩与种植提子的 100 多亩地,还有 300 亩地无人耕种,有待流转。

吴兴伦表示,目前,石板井村现有集体资金共 200 余万元,种植温克提子 160 余亩,平均每亩增收 2.5 万余元,实现了农村万元田、万元地的发展目标。" 政府的政策还很多,遇到困难,我们依然铭记 " 顶云经验 " 的精神,勇于克服和创新,以后的日子还会越来越好的。" 讲起由县人民政府投入 3000 余万元实施的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园已基本建成。吴兴伦与陈高忠纷纷表示,下一步,还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致富小康。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晨编辑 黄聪 /编审 柴潇蕾 /签发 蒲谋听老人忆顶云农人■


2.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纪念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稿_家乡的巨大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