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净空法师语录

lanhua 坐标: 367963 目录:/mingrenmingyan/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净空法师语录让我们一起品读【净空法师语录】精彩的净空法师语录_经典净空法师语录,贴近大师的思维,学习大师的思想。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本文来自语录大全网!


1、【如果研究经教、讲经说法,而不知道怎样修行,最好就老实念佛。佛菩萨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与念佛功德相应,我们凡夫讲经,在讲台上起心动念,在讲台下也起心动念,所以是修有漏的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这是事实,是应警觉。所以不讲经说法的人,可以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讲经的法师,临终还会有病苦。能够参透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才知道领眾念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2、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眾生对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眾生,对於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3、【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没有福报,尤其是当,更要有大福报。没有福报,纵使争取到领导位置,也不能持久。】


4、【佛陀教化眾生,都是随机说法,并没有定法可说,只要能够帮助眾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都是正法,值得讚叹。自讚毁他、有门户之见的说法、作法,对佛法的弘扬、流传都会產生很大的障碍,断绝许多眾生学佛的机缘、法身慧命。所以对於一切大乘佛法,我们都应该讚扬。】
5、【六祖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过太多了,什么叫不见?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


6、【经选一部,天天念它,念到熟悉,不要求解,为什么?经里没意思,你求什么解?你所了解的统统叫打妄想。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都是胡思乱想,决定不是如来真实义。】
7、【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从什么地方区别?着相就是魔,离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执着,魔也是佛;你若执着,佛也是魔。】


8、拜佛,这也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像对佛这样的恭敬。我们以诚敬心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顺境逆境都用真心,这就是拜佛。
9、【我们看到很多不学佛的人着魔,学佛着魔的也不少,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懂得,他的心不正,妄想杂念多,贪嗔痴慢重,是他这个心感应妖魔鬼怪,这个事情麻烦大!现在社会是乱世,妖魔鬼怪充斥在这个世间,你一念不正,就落在魔掌里面。你出不了魔掌,你被魔掌控制,这个很痛苦!】


10、【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11、【每天不一样,这个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个星期都有进步,进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点小进步。心愈来愈清净,业障愈来愈少,智慧愈来愈增长,这样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离苦得乐、法喜充满。】


12、【佛法的修学,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佛法叫“内学”。内是什么意思?内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语录大全网】
13、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范围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產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14、【我们多读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一些,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错了,那是记问之学。智慧开了,你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
15、【一定要晓得,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心不清净,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16、【知过就是觉悟,改过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会起求医的念头,这个病一天一天恶化,最后就无可救了。】


17、【如果我们烦恼断尽,六波罗蜜也就没有了。六波罗蜜是,烦恼是病,你有病吃;病好了,就不要了,要丢掉。所以《般若经》上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8、【现在是末法时期,法弱魔强,许多出家人拿佛法当做求名利的工具,这些出家人就是佛经里头常讲的“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这些人是不是真正出家人?不是的,他是魔王波旬的子孙。他也剃头受戒、披上袈裟,但他不是真正出家人,他是来破坏佛法的,这是魔灭佛的唯一手段,经典上都有记载。】


19、【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育真正做出来,做出来是自度,做出来给别人看是度他。在今天这个世界弘扬佛法,是要把佛法做出来给别人看,用口说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
20、【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21、我们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这叫“三轮体空”。


22、【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场主权都是归属在家护法,出家人接受供养,有「使用权」,如果不能依教修学,就不共住。】
23、自己生死有把握,至於什麼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眾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眾生。


24、【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25、【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yulu.jb
51.net】


26、【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与大眾和睦相处,就应该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27、世尊教学四十九年,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看破?事实真相彻底明了通达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放下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再放下妄想,你就是佛!


28、【佛在《楞严经》给我们说过,境界现前,无论是佛境还是魔境,都不要去理会;也就是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好境界。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就着魔了,佛来也是着魔。】
29、【古今中外,好老师能遇到一个传法弟子,已经非常幸运,更何况是很多个?中国自古以来,传法弟子最多的是禪宗六祖,一共有四十三位,这样的盛况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六祖之前没有,在六祖之后未曾听说。但是我们看佛经的记载,世尊的传法弟子有一千两百人之多,天天跟著佛陀,到处听经闻法,由此可知,这些弟子都是诸佛示现,大菩萨再来,以的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

最新净空法师语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净空法师语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净空法师语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净空法师语录


1、我们念佛一定要心里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里真的有佛,口里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2、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3、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4、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5、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众,就没有这个责任。


6、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它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
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7、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8、对于兴趣不同、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9、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10、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11、修行人一心一意为佛法、为众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12、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13、对于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14、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既然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就更应该苦学,每天嘻嘻哈哈,不会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认真的学习。
15、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16、愿常听经念佛,不令间断,一心求生净土,必得诸佛护念,圆满无上菩提。唯愿诸仁者依教奉行,善思念之。
17、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18、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舍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19、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赞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净空法师语录

净空法师语录

20、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21、大众相处,一定要修忍让,道场大众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所以真正爱护团体,一定要舍弃自己的成见,不要让大众生烦恼。


22、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23、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24、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为不知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真正是不可思议的。


25、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26、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
27、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历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28、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于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29、我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介绍给一切众生,则是对大众最好的供养。


30、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为我们定。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谨慎种善因,避免造恶业。不但恶行不可以有,恶念也不可以有。
31、我们过去不得罪人,今天别人就不会得罪我;我过去没有陷害人,今天别人怎么会陷害我?我们受人侮辱,受人毁谤,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
32、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33、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34、自己生死有把握,至于什么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众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众生。
35、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36、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37、即使是发心修行、度众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38、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39、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40、台上讲经的是,台下的听众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41、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42、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43、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众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44、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45、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46、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应该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47、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能,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48、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于八万四千都要赞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49、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50、众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众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51、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
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
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52、忍辱对治瞋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53、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众生对于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众生,对于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54、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55、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56、初学讲经,讲台经验很重要,要多利用机会练习。
57、我们现在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实念佛,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复自性。心地清净、性德流露,我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


58、只要心、愿、解、行与佛菩萨相应,即使不学讲经,也能把经讲得好。佛的心地清净、真诚、广大、慈悲,我们要认真学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有障碍。如果心行不相应,绝对无法深入义境。
59、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学佛之根本。
60、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為有伦理道德来维繫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麼身分就尽什麼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61、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62、修行人的心地清净,眼睛明亮,充满智慧,自己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能够专精行道,安乐自在。
63、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于众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舍弃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64、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为有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么身分就尽什么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65、我们劝人念佛,也要学习十方诸佛菩萨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众生生欢喜心。
66、修行要在人事环境里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67、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68、自古以来,中国对于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69、到别人道场弘法,要守住三个条件:
一、不收归依弟子。
二、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给。
三、不与信徒往来,一心向道,弘扬正法。能够做到这三点,就会处处受人欢迎。
70、佛门自古以来,以艺术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视。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依照自己的专长贡献发挥,专精修学,都能利益众生。


71、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于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72、真心显露,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在净宗来说,则要有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学也学不来,这是需要真正修持。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努力朝这个目标去学习,也就是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要把分别执着尽量放淡,实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住。


73、真正爱护、尊敬出家人,若他有过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这是帮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真正的护持正法。
74、佛佛道同,相好庄严也相同,所以不论是拜千佛、万佛,都要口念佛、身礼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对阿弥陀佛。
75、讲经是以正法布施众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是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最快速。

净空法师语录

净空法师语录

76、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77、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78、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79、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80、我们真正效法古人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瞋、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最新净空法师语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大全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净空法师语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大全 一定要晓得,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心不清净,你再聪明、再有智慧,都叫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

我们多读一点佛经,多听、多记一些,以为自己智慧开了,错了,那是记问之学。智慧开了,你烦恼、无明没断,要晓得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 每天不一样,这个我们现在还做不到,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做到每个星期都有进步,进步的幅度有高有低,最低的限度也有一点小进步。心愈来愈清净,业障愈来愈少,智慧愈来愈增长,这样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离苦得乐、法喜充满。

什么是业障?业障是起心动念。业障消除了是什么现象?心是平静的,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不会分别,不会执着,不会起心动念。 我们自己得到了,知恩报恩,我们要怎样报佛恩?我们要帮助佛弘法,推广佛陀的教学,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就是报佛恩。 佛用什么方法教人离苦得乐?佛用的是教学。佛首先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善法是什么?十善业道。

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布施供养,帮助别人,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尽心尽力,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我没有钱,我去借钱来布施,这不可以,为什么?你已经有负担了,你就有过失了。我自己在生活上有多余的,我生活苦一点,我能过得去,我能够节省一块钱,这一块钱功德就不小。

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现在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意有三种恶业,贪心、嗔恚、愚痴;反过来是三种善业,不贪、不嗔、不痴。今天我们要成就自己,不修十善怎么行?佛在经上常常叫着“善男子、善女人”,与十善相应,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与十善不相应,善男子、善女人你不但没份,将来果报在三途!口有四种恶业,妄语是说话不诚实,存心骗人;两舌是拨弄是非,说人家坏话;绮语是花言巧语,诱惑众生;恶口,说话很难听、很粗鲁;反过来就是四种善,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

身的恶业有三个,杀生、偷盗、欲;反过来就是身的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欲。你看这个标准多么简单!这个标准的境界浅深广狭,完全看你自己的善根、因缘、程度。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实质,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学的全都是福德,没有功德;能解又能行,福德就转变成功德。 我把这个身体借给佛菩萨用,祈求佛菩萨藉我这个身体跟大家讲经说法,我这样干了几十年。所以,经讲出来,这两个小时讲完了,我下来之后,你们要问我:“法师,你讲些什么?”我完全不知道,我不晓得。

什么是开光?一尊新的佛像塑成了,启用典礼的时候,把佛像供养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这就是开光。譬如阿弥陀佛代表无量觉,我们见到这个佛,我们就觉而不迷,觉就是光!见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你就想到,开自己的光,我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 悭贪是我们六道凡夫的大病、病根。悭是吝啬,贪是贪求,贪得,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叫悭贪烦恼。所有一切烦恼的根,就在此地。

为人子女的,你以你的财力、劳力,很细心地照顾父母的生活,这是财布施;你以你的智慧,帮父母改掉不良的习气嗜好,这是法布施;你能够使父母安心、使他快乐,离开一切忧恼,这是无畏布施。所以布施从哪里做起?从对你父母做起。 布施,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什么是外财?身外之物是外财。用我自己的身体劳力、智慧,为大家服务,这属于内财。外财要布施,内财也要布施。

布施不是贪图果报的,贪图果报,这个心不善,不能说没有果报,果报很小,微不足道;欢喜布施,不求果报,果报才殊胜。 你在佛门修福,将来福报在哪里?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你修上品十善,你将来得天身,到天上去享天福;你有五戒、有中品十善,你来生到人间来享福,你不失人身。 念佛的时候,不见能念之我相,也不见所念的佛相,中间也不见所执持的名号,这叫“三轮体空”。

我们修布施的时候,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这些物”,这叫“三轮体空”。 要积功累德,不但要抓住机会,还要有高度的智慧。佛法里面常讲要种福田,你是不是真的种在福田上?你要认识哪些是真正的福田,哪些是假的福田,你自己要用智慧去辨别。

释迦牟尼佛讲得好,不是他一个人,他后头还有一句话,叫“是诸佛教”。诸佛就是所有一切佛,他们教化众生也就教这三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世间第一桩事业,真正有价值的事业,真正有意义的事业,莫过于教育。你看这些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奠定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幸福的根基,他们在播种、在造福,让大家享福,所以这是无比殊胜伟大的事业。

净空法师语录

净空法师语录
佛菩萨没有自己,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是没有空间,无寿者相是没有时间,佛菩萨彻底放下,心里头不执着这些相,所以他见性。 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放下。布施就是教我们放下,放下才是最完美的。人与人之间往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把自己的利益能够真正放下,那你跟人相处最完美;如果不肯放下,就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利益冲突!

我们用一个心待人,人人都是佛菩萨,人人都是好人!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学佛五十年,在这两句话当中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入佛门,才能进入佛菩萨的俱乐部。 世出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于帮助众生觉悟。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最大善行,就是教化众生。

佛教初学,意业教给我们不贪、不嗔、不痴;语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身体造作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欲,这是善业,还不是净业。 身为佛弟子,自己真正确确实实明了、觉悟,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一定要去做,诸佛菩萨是教我一个人的,不是教别人的;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自己一定要做!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一切建筑,石窟里头、大树之下、草原之上,佛在那里一坐,大众围绕,就讲经说法,那就是道场。所以要懂得“道场”两个字真正的意义。

佛法的修学,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佛法叫“内学”。内是什么意思?内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六祖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过太多了,什么叫不见?不是你眼睛没看见,不是耳朵没听见;眼也见,耳也听,眼见耳听为何不见?心清净,没有放在心上。 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大众互助合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我们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二六时中,心里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就好。

上善是根本善,我们身口善是下善,不是上善;上善是指心里头没有一个恶念,对人、对事、对物一片慈悲,全心全力照顾别人、帮助别人。 哪些是恶?哪些是善?贪嗔痴是恶,反过来,不贪、不嗔、不痴,这就是善;杀盗是恶,不杀、不盗、不是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恶,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是善。 古人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现在人处今天这个社会,一天不听经,就被境界所转,这是真的。

凡夫之所以会退失道心,天如禅师说得好,有退失的因缘。“因”是对于宇宙人生道理、事实真相没有真正明了;“缘”是内有贪嗔痴、自私自利,外面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内缘外缘都不善,你怎么会不退转? 世尊给我们做示范,我们看到善财一生成就,《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说明行不难。你为什么不肯行?是你知道得不透彻,你是一知半解。

“知”,真的是太难了,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行”,实在讲一念之间,那个念头一转,即身成佛。 为什么他修行功夫依旧不得力,原因就是在没有彻底放下。虽然天天做功夫、天天修学,过在哪里?过在不精进、不勇猛、不坚定、不长久,没有长远心。 过去造作的罪业,不要去追悔?为什么?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再想一遍又造一次,好了,你阿赖耶识的罪业就愈来愈多了。

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得明明白白,“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我们来修净土,正是依教奉行,这是如来的好。 众生接触外面境界,往往先入为主,如果他一开始就接受一些邪法,他把这邪法当做真的,以后遇到正法,他认为正法跟他以前所接触的不一样,他就会排斥。

为什么他(周利盘陀伽)这么愚痴?佛跟大家说,他前生是三藏法师,世出世间法都通达,由于吝法,教别人不肯完全教,自己要留一手,所以得愚痴果报。 诸位同修要记住,无论在世法、在出世法,你学东西一定要专,你才会有成就;你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你就分心了,你要想成就,当然就困难,所以必须把心力精神集中在一处。 把心专注在一处,心就不散、不乱,一心不乱,效果就很不可思议。因为一心生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所以一心非常重要。

佛法讲业报,有共业、有别业,这个社会大多数罪业,这是共业,我们也没办法不能不受牵连;我们自己不造,这就是别业。在这个共业苦难的社会当中,我们还能够侥幸平平安安度过,这是别业果报。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到处都有灾难,随时都有灾难,我们只要心善,就能改善山河大地,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灾难虽然频繁,大家也不必惊慌;真正值得惊慌的,是我们的贪嗔痴慢没断,这个事情才是大事情!

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育真正做出来,做出来是自度,做出来给别人看是度他。在今天这个世界弘扬佛法,是要把佛法做出来给别人看,用口说人家不相信,不能接受。 世尊教学四十九年,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看破?事实真相彻底明了通达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能放下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再放下妄想,你就是佛!

最新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大全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延参法师经典语录大全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大全


1、生活里多一些担待,脾气大小不要紧,不要太小气,开心的事情乐一乐,不开心的事情快忘掉,心头的平和才是生活的真谛。拉拉扯扯多尴尬,惹得一群猴来围观,多难看,快向大家道歉。
2、生活是一种平淡的积淀,也是一种悲伤后的思索,多少伤才算多,多少才算够,生活的烦恼犹如摁下葫芦起来瓢,其实没什么,恰如这幽幽禅河不尽灯。哎呀,上一回电视多不容易啊,还来搅我的局,你认错人了,我不是唐僧,自从大唐取完经,你不是已经回花果山了吗,你想你师父,可以去大唐啊。别烦我。


3、有网友来提了一个问题,请问什么样的脚步最摇摆?
我很奇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尽力回答,人生路短长,奈河桥头的脚步最摇摆,其次就是饮酒过量的步伐最徘徊。一位路过的老农告诉我,喝醉的村干部,走路最摇摆。
4、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梦如幻,岁月飘零。人活得就是一种心情,不管成也好,败也好,爱也罢,恨也罢,不过都是些过眼的烟云。与其烦恼重重,困扰今生,不如让自己真真正正的笑一回,珍惜现在所有的所有、珍爱自己曾经的曾经,开心地一笑,投入地一笑,投入的笑一回。今回笑了吧。


5、也许前世的分别太匆匆,今世重逢也不必太热情,相逢在这山水间,就让这世界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再回首,且看人间梅花开,世界还是世界,静静看,轮回中,幽幽禅河不尽灯。艾玛,你轻点。
6、虽然我也很怕死,但是我还是第一次听见有死亡恐惧症这个病的人,我记得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去了北川,不怕大家笑话,我几乎已经不能正常走路了,很多崎岖的地方都是小徒弟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搀扶着才能走路,但是我心里已经坚强了,死是早晚的,不怕了,努力活着。努力工作。


7、遇到生命中的失意时,请你抬头看一看杨柳。不因为有人轻视它,就自卑自弃,放弃自己的生长,不因为有人赞赏它,就洋洋自得,将自己的美丽定格,它总是不问宠辱,紧跟着时光的脚步,默默的谱写自己的故事。失意的时候,不妨学学杨柳,不问宠辱,随雨而长,随风而飞,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8、不要把生活看得那么复杂,那么伤人,就把日子看做是微博,不就是更新吗,沉沉浮浮,沉住气,慢慢的更新,给所有的误会都给足够的谅解。


9、人生是一场缘,珍惜那些擦肩而过,过了也就无迹可寻,也许会希望在命运的那个拐弯处,会再相逢,那也只是希望的遥望。今天好,你才好。看天地辽阔,无限渺渺。
10、小徒弟要求我给寺院的小狗都给起一个法号。我说好吧,这个叫伟伟,那个叫猛猛,脾气大的就强强,脾气小的叫华华,刚刚。小徒弟又要求,那给咱家的鸽子也起个名字吧,我告诉他,200多只都叫恒飞吧,天高地远,飞个平安。小徒弟很高兴,这个名字很好,我也叫恒肥吧。


11、生命可以没有高度,但是生命一定有态度。生命的态度就是豁达、包容、从容、快乐和幸福。一个小徒弟告诉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好不容易挤到姚明身边,又差一点只露脑门啊。高,真的高。
12、人生是如浮萍,就是强颜欢笑也是很勉强。你可以给人生无限的贬义词,但是人生在世间,不可以缺少积极和快乐。身在陋巷又如何,身份卑微又如何,并不妨碍我们快乐着,生活着。


13、小徒弟问我,师父啊寺院里的小狗为什么会发呆呢?
我说,小狗一直在想,前几天去马路上叼回的那块骨头,到底是让谁只狗叼去当玩具了呢,骨头没肉可以闲啃磨时间啊,就好似人类咬住一点烦恼紧紧不放一样,拿烦恼过日子,是业障啊。
14、多少故事都如浮云一片,多少岁月都是空手抛却,不要把生活看的复杂、看的沉重。说好话,存好念,做一个简单的人,不是坏主意。

相关推荐:颓废的爱情名言王小峰经典语录爱情名言佳句爱情名人名言

净空法师语录
净空法师语录
净空法师语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