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shangguanhong 坐标: 361583 目录:/mingrenmingyan/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1、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3、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4、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6、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7、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8、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0、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1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12、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13、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1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15、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16、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17、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18、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19、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0、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22、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23、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24、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2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26、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2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2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9、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30、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31、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32、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3、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3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35、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3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37、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38、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9、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40、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41、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42、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4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4、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45、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6、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4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48、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劫弑臣》
50、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1、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52、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3、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54、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55、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56、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57、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58、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59、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60、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6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62、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63、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64、治大国而数变法,(next88)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65、法平则吏无。——《商君书·勒令》
66、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67、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6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69、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70、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71、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72、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3、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74、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75、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76、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77、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78、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79、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0、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81、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82、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83、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4、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5、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最新中国古代法律格言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中国古代治家格言,俭节则昌,佚则亡。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中国古代治家格言,俭节则昌,佚则亡。中国古代治家格言


1、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5、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6、三姑六婆,实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8、俭节则昌,佚则亡。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11、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1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1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1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5、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16、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最新中国古代治家格言,俭节则昌,佚则亡。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中国古代格言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中国古代治家格言,俭节则昌,佚则亡。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当�喜欢�,反受其乱。(汉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大人之美,不大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中国古代法律格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