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古代廉政格言
1、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佚名
3、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宋·苏舜钦《无锡惠山寺》
4、动则三思,虚而后行。——《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5、慎则祸之不及,贪则灾之所起。——唐·姚崇《辞金戒》
6、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7、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唐)韩愈
8、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南史·王昙首传》
9、惟敬可以胜怠,惟勤可以补拙,惟俭可以养廉。——清·汪汲《座右铭类编·政治》
10、上邪下难正,从枉不可骄。——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
11、从官重恭慎,立身贵廉明。——唐·陈子昂《座右铭》
1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13、因民之所善以劝善,因民之所憎以禁。——《文子·上义》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吕氏春秋·尽数》
15、清正俭约,是居官之良法。——清·陈弘谋《从政遗规》卷下《寒松堂集》
16、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列传》
17、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荀子·不苟》
1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苦口利于病。——(汉)司马迁
1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20、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正直如绳。——汉·严遵《道德指归论》
21、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罗大经
2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简素为美。——宋·司马光《训简示康》
23、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清)王夫之
24、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
25、清正俭素,门无私谒。——《魏书·彭城王传》
26、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7、贪者自贪,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梁实秋《钱》
28、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汉·马融《忠经·守宰章》
29、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
30、身处膏脂,不能以自润。——《后汉书·孔奋列传》
31、陷其自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32、为清官死,死有余荣。——明·朱祖文《北行日谱》
33、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
34、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汉·桓宽《盐铁论·后刑》
35、淡然自守,不汲济于荣利。——《魏书·刘芳传》
36、官能清则冤抑渐消,吏能廉则风俗自厚。——清·钱泳《履园丛话·不可少》
3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38、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盐铁论》
39、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战国)《荀子·正名》
40、知而不言,是不忠之臣;不知而言,乃不智之臣。——《南齐书·崔慧景附崔偃》
4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宋·苏轼《赤壁赋》
4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佚名

古代廉政格言
4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4、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会食鱼。——汉·刘向《新序·节士》
45、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欧阳修全集·祭丁学士文》
46、非吾义锱铢勿视,义之得千驷无愧。——《逊志斋集》
47、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
48、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隋·王通《中说·王道篇》
49、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旧唐书·陈子昂传》
50、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汉)刘向
51、伤风害理,莫甚于私。暴物残民,莫大于贿。——唐·陆贽《全唐文》卷四七三
52、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宋·徐祯稷《耻言》
5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
54、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移。——《六韬·上贤》
55、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
56、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57、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5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59、廉隅贞洁者,德之令也;流逸奔随者,行之污也。——唐·魏徽《群书治要·昌言》
60、罚一人,则千恐;滥一罪,则百夫愁。——(唐)陈子昂
61、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next88)。——《资治通鉴》卷四十九
62、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
63、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宋)何坦
64、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宋·林逋《省心录》
65、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宋·王应麟《三字经》
66、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白居易《策林》
6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
68、能省事,自无妄费,无妄费,方可与讲廉。——清·申居郧《西岩》
69、小利,大利之蛀;贪小利,则大利必亡。——北齐·刘昼《刘子·贪爱》
70、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晋·傅玄《傅子·义信》
71、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宋)苏轼
72、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后汉书·班固列传》
73、为人臣者,以富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74、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清·朱舜水《伯养说》
75、愿竭力以守义兮,虽贫穷而不改。——《后汉书·张衡列传》
76、徇国家之急,赴公家之难。——《汉书·司马迁传》
7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佚名《过零丁洋》
78、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宋)朱熹
79、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宋·陆游《春日杂兴》
80、致理必在惩贪,惩贪莫先旌廉。——清·王命岳《惩贪议》
81、自律不严,何以服众?——元·张养浩《风宪忠告》
82、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望慎罚之义。——范晔
8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84、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明)王廷相
85、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
86、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汉)《淮南子》

古代廉政格言
87、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汉·刘向《说苑·说丛》
88、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三国志》
89、平生正直无偏向,止留下四海一空囊。——元·王实甫《西厢记》
90、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宋·林逋《省心录》
91、临阵勇,临财廉,临事勤,临民仁。——《宋朝事实类苑·德量智识》最新古代廉政格言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古代廉政的格言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古代廉政格言
1、君主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大开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 【注译】君子不应仅仅根据某些言语而否定整个人,更不应因为厌恶这个人,而不能接受他好的谏言。君子应做到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民众才能安居乐业。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译】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保不住了。
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注译】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交朋友的好德行,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4、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 【注译】不俭朴则不能培育清廉之风,不清廉则不能养育道德。
5、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 【注译】人的欲望一旦在某方面得到满足,就会变本加厉,肆意骄纵,只顾贪图一时的快乐,而对国家的刑罚无所顾忌。
6、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注译】欲望虽然没有尽头,不可以满足,却可接近于满足;欲望虽然不可去掉,但却可以对它加以节制。
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注译】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我(自身的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8、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注译】欲望虽然没有尽头,不可以满足,却可接近于满足;欲望虽然不可去掉,但却可以对它加以节制。
9、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注译】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我(自身的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0、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注释】为官者要献身国事,不要去为子孙谋家财。
1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译】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2、贿而后荐,干戈之盗。荐而后贿,衣冠之盗。
【注译】接受贿赂后推荐,这是拿着刀抢劫的强盗。推荐人以后接受贿赂,是衣冠楚楚的强盗。
1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译】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14、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
【注译】授人以官时,不要根据他当官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他功劳的大小。而应使用有德行才能的人,量度他的才能给他官职,根据他的德行决定他的位置。如此,就能做到清廉者与无耻之徒不同路,贤能者与不肖之徒不会混在一起。
15、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注译】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然自己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去要求别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要求别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去要求自己。
16、吏人盖法律为师也。 【注译】作为官吏,应该把法律作为处理公务的老师。
17、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注译】德行浅薄而地位高贵,智能低下而心高志大,力量微弱而身负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是不遭受祸害的。
18、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贪廉。 【注译】一个国家的安危,完全在于官僚是贪婪还是廉洁。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译】选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了;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正直的人的位置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

古代廉政格言
20、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 【注译】治理国家有一定的纲常,但以有利于百姓为根本;处理政务有一定的规律,但以法令能够执行最为重要。宣传道德要从下层民众做起,而推行法令要从贵族近臣做起。
21、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注译】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个人的真实情况。每个官位得到了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22、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注释】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
23、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无长无贰,处之皆当如是也。 【注译】对的归于别人,错的则归于自己;赞扬归于别人,指责则归于自己。无论是长官还是副职,处理事情都应当如此。
24、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 【注译】要气量宽大,不可因刺激而发怒;要清正廉洁,不可被金钱诱惑。
25、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注释】仗义疏财能够团结人,严于律己能够使人信服,宽以待人能够得到人心,身先士卒能够领导众人。
26、事或见一利而丧万机,取一福而致百祸。 【注译】事情往往是获一利而丧失万机,得一福而招来百祸。
27、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注译】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
28、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
【注译】治理国家的法则在于刑法,法太严则流于残酷,法太宽则失去惩罚犯罪的威慑力量。
29、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注译】百金:汉以一斤为一金,百金即一百斤黄金。全句译意为:百金之资财,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恐自己无德,玷辱了先帝,为何还要修“露台”?
30、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译】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一些有益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傲放肆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为快乐,是有损害的。
31、怀与安,实败名。
【注译】留恋妻室和贪图享受安逸,是会毁坏功名的。
3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注译】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33、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注译】鸟在树林中栖息,还恐怕树木不高,筑巢于树枝上。鱼生活在水中,还担心藏得不深,再为穴于洞窟下。可它们还是被人们所抓获,那是因为它们贪食诱饵的缘故。
34、贿而后荐,干戈之盗。荐而后贿,衣冠之盗。 【注译】接受贿赂后推荐,这是拿着刀抢劫的强盗。推荐人以后接受贿赂,是衣冠楚楚的强盗。
35、唯则定国。 【注译】则:准则,法则,指行为合乎法则;定:安定。全句译意为:只有行为合乎法则才能安定国家。
36、欲无极限,祸乱生焉。 【注译】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贪欲无度是一切祸患的根源。
37、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 【注译】钱财积蓄得不多,贪婪的人就担忧;权势不出众,权势欲极强的人就觉得悲哀。
38、欲无极限,祸乱生焉。 【注译】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贪欲无度是一切祸患的根源。
39、牟人之利以厌己之欲者,非蝗乎?
利口而邦之覆,磨牙而民之者,非蝗乎?
【注译】牟:取;厌:满足;利口:使口吻锋利;邦:国家。全句译意为:侵吞别人的利益以满足自己私欲的人,难道不是蝗虫吗?
用锋利之口侵吞人民的粮食,使国家倾覆;磨牙吮血,害人民的人,难道不是蝗虫吗?
4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译】看见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41、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注译】听到阿谀奉承的话而心感甜美,听到犯颜直谏的话而心怀仇恨,这样的君主肯定要败亡。

古代廉政格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