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别在该放弃时,错误地选择坚持别在该放弃时,错误地选择坚持 文/Cheryl 在国外问答网站Quora上搜索关键词“Give up”,所有关联话题都在教我们Never give up。 这些回答的语气是如此笃定,仿佛放弃是可耻的,只有坚持才是美德。 仔细回忆了一下之前在朋友圈看到的高赞文章,《为什么我们做事常常不能坚持到底?》《我靠哪几招学会坚持的?》《为什么坚持那么难?》,都是鼓吹坚持的,极少看到有人教我们放弃。
就算苦逼至死,至少还有坚持这面锦旗插在坟头上,彰显出你的高贵品质。 可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应该放弃的时候,错误地选择坚持。 1“坚持是一种美德”还要害我们多久? 和一个前辈吃饭,她之前在某外企做了两年的市场经理,刚刚辞职。她性格坚毅,用她对自己的评价来说,是“适配性极强”。
可说起这段工作经历,她最遗憾的却是,进公司不久就感觉不对劲却没有及时“撤退”。 说起来公司名气不小,可风气非常糟糕,部门和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到了年末该向美国总部报告了就开始吹业绩。 “我栽就栽在适配性太强,”她说。“换成任何一个没那么坚强的早走了。” 她当时的想法是,“来都来了”。就为这句话,她在那呆了两年,陷入了白天和其它部门撕、和领导撕,晚上躺在床上想走的自己和想留下的自己互撕的日常。
一方面她不甘心,觉得不能这么早就认输;另一方面她抱着侥幸心理,觉得是不是再坚持一下,就一下,情况就会出现转机,毕竟连马爸爸都说了: “成功就是在艰难中坚持到下一秒。” 可她等了两年,这个转机一直没出现。直到离职后回想起来,除了身心的双重煎熬,她什么都没得到。 2你坚持的,是某件事情?还是坚持本身?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别在该放弃时_错误地选择坚持
“坚持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坚持追梦不一定成功,但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这样的句子,你是不是有些眼熟? 我们是太容易被煽动情绪的动物,以致于坚持本身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但成功学乐意引用的那些牛逼人物,坚持的都是自己热爱并且擅长的事。达·芬奇十四岁起拜师学画,光鸡蛋就画了三年。 英国作家狄更斯坚持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这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 他们的成功,在于坚持的是对的事情。 如果让达·芬奇写作,让狄更斯画鸡蛋,也许历史记住的就不是两个天才,而是两个蠢蛋了。
哦不,历史根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所以当你因苦逼而热泪盈眶、因坚持而自鸣得意时,别忘了扪心自问一句:你坚持的是不是正确的事? 3坚持的确比放弃更难,但容易走的路就一定更坏? 如果你打开知乎、Quora、Medium,看看“优秀的人具有什么品质”等答案,会发现“坚持”几乎是成功人士标配。
一个坚持,分开了1%的成功人士和99%的Loser。 为什么?因为坚持太难,难到需要无数老司机耳濡目染、苦口婆心,才能将坚持这种品德言传身教,不致失传。 所以能坚持到底的人——能365天早起晨跑一天不落的人,能左手理财右手培训还天天写公众号的人,都足以令人45度角仰望。 这种现象让我们倾向于认为:只要坚持,我就可以更优秀。反之,放弃则意味着自甘堕落。
前面提到的前辈,在说服自己继续呆在那家公司的时候,理由无非是“不甘心”。 这种“不甘心”里暗含的逻辑是:怎么可能有我做不好的事?一定是我做的还不够。何况,我才来了3个月,现在放弃一定太早。 于是,尽管知道在这家公司对自己的提高非常有限,她还是选择了坚持,因为越难越意味着优秀,放弃多简单啊,简单的事情只有怂逼才做,对吧?
结果,她白白搭进去两年时间不说,精神还遭受无数损耗。

别在该放弃时_错误地选择坚持
虽然不能说全无收获,但如果当初一咬牙走人,去一家更好的公司,比起现在的境遇自然是好太多。 4什么情况下,放弃更是一种智慧? 当然,轻易的放弃和错误的坚持一样让人扼腕。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举棋不定,患得患失,因为不知道什么才叫做“适时的放弃”。有两个男性朋友都告诉我,他们曾经追求一个女生长达10年,一直没成功,可也一直没放弃。 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我知道他们是有种暗暗的优越感的:看,我这么痴情。 可是我当即呵呵:我固然佩服你的毅力,但人生又有几个十年能让你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挥霍? 你们尽可以笑我“没有爱过”,可是在我看来,他们爱上的难道不是爱情本身,哪里是对方?
到最后,他们感动的无非只有自己。 这种执着就好像博,赢了固然不想停手,输了更盼着下一局翻盘,结果拖到show hand,满盘皆输。 我的一个师妹就深受这种心理之害。 她毕业的第一份工作,遇到一个糟糕的老板:简单粗暴,动不动就骂脏话,否决一个方案从来不给理由。她一忍再忍,从来不说半个不字,可越是这样,他越是觉得她好欺负,到后来处处挑她的刺。
就是这样,她也一直没有辞职。最开始她说,我第一份工作才做半年就辞职,是不是以后不好找工作?我想了想,是。 一年以后,情况变得越发糟糕,她还是没有辞。她和我说,再忍个半年,发了年终奖就走。 年终奖领了,她还在。我问为什么,她说总觉得不甘心。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总归是做久一点好啊,总觉得自己还应该多坚持一下。
而且她担心自己走后,公司的人会认为是她能力不够,而不是老板的问题。 就这样,她一直在这个老板手下呆满了两年,脸上的痘痘越来越多,晚上睡得越来越晚。她偶尔看看别的招聘,但是也没下决心走;可留下呢,又总是不开心。 写在最后 放弃还是坚持?这是个两难的选择题。 没有人能给你一个计算公式,告诉你什么时候放弃一定是对的。
但我知道,盲目的坚持一定是不对的。

别在该放弃时_错误地选择坚持
我一直想和师妹说,如果你需要一个放弃的理由—— “坚持”这件事本身已经让你这么不开心了,难道还不够吗? 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1、 这件事情是否让你快乐,而不是相反? 2、 这件事情是否能让你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坏? 你会找到答案的。- 不要轻言放弃,这些商界大佬25岁的境遇未必比你强
- 决心做一件事时,要狠心放弃另一件事
- 你时刻准备着,却放弃了每一个机会
文/吴良镛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偶然性。
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
1983年,我61岁,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
对于青年学人,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续前进。
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基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
1、

别在该放弃时_错误地选择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