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你连早睡早起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自律?你连早睡早起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自律? 文/仲念念 1 人们常常被一句“以后怎么办”给吓退了。 以后那么长,不是想出来的,是一步一步过出来的。 这句话说给我的一位读者瑶瑶听,同时也说给我自己听。 瑶瑶今年6月份就正式大学毕业了,现在在上海的一家外贸公司做实习生。薪水很低,而她又特别好强,想到以后要买车买房,压力大到气都喘不过来了。
她总是在想以后该怎么办,想啊想,想的晚上连觉都睡不着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无精打采地去上班,开始了新一天的焦虑。 其实焦虑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焦虑的实质就是在浪费时间,它不会改变任何事情,只会搅乱你的脑袋,偷走你的快乐。 相比于你如今这般忧虑未来,我更希望你能立足于当下,想一想怎样做才能尽快转正。
路要一步一步走,你不能在还没有学会走路的时候,就想着要健步如风。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情,多得是一点一点累积的细水长流。 2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一段极其焦虑的日子。 大概是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吧,那时我刚辞职不久,自己一个人在家写作。总是见不到成果,明明觉得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不如意。 于是就整晚整晚地睡不着,往床上一躺,思维瞬间变得活跃了,天马行空的什么都想,越想就越焦虑。

你连早睡早起都做不到_还谈什么自律_
没办法,只能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直到天亮。 那时最怕听到的就是谁谁谁买车了,买房了,升职了,或者突然写了一篇文章,大火了。 我最擅长的,大概就是拿别人的成功,来惩罚自己。 别人越是成功,我就越是觉得自己不行,真的一点信心都没有。 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两周,当我意识到这样不行的时候,就试着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跑步。是的,每天晚上五点的时候,准时换运动服出去跑步,跑两个小时,直到满身大汗的时候,才回家来。 然后我发现,往床上一躺,很快就睡着了。 原来从焦虑到不焦虑,这中间的转折点,无非就是两个字:早睡。 当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内心格外欣喜,也是在早睡以后,我的焦虑一点一点的开始减轻了。 注意力也慢慢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转移。
以前我总是焦虑,可是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焦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却没有想过原因。 当别人在努力的时候,自己躺在床上发呆,能做出成绩那才是奇怪呢。 其实,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懒而不自知,知而不能改,改而不能恒。 明白了这一点,我就开始静下心来,深耕文章内容。找出很多成功的案例,挨个跟自己失败的案例对比分析一一记录下来,再各个击破。
大概一周以后,数据有了明显的提升,我才知道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太多了。 3 人有时候,真的很容易就把自己原谅了。 举个例子。 人生的终点是去世,是虚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

你连早睡早起都做不到_还谈什么自律_
可是,当过程也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了终点,安慰自己说,既然结局都一样,何必在乎过程? 你看,你那么擅长给自己找借口,却从不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不肯踏踏实实的付诸行动,完了还要去埋怨,天不遂人愿。 那你过不好这一生,是真的运气不好,还是付出的不够多?我们这代人,都活的太着急了。 欲望很多,野心很大,真正沉下心来去做事的,又太少太少。 村上春树说:有限的目标,能让人生变得简洁。 而我们的人生,之所以那么沉重繁复,就是因为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太多,也太远了。 总是想着以后该怎么办,想着房价有多高,未来有多远,却从来不肯关心今晚要吃什么饭。 别总说未来遥不可及,你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早睡,早起。
以上,共勉。 作者简介:仲念念,自由撰稿人。一个特立独行的94年姑娘,一生渴望执笔流浪,我要等你找到我,像小时候捉迷藏那样。
- 你的不自律,正在慢慢毁掉你
- 为什么自律一段时间会被打回原形
- 那些极度自律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文|生椒牛肉你有多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上次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了?你的身边还有书吗?我不知道你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但是就我身边的朋友来说,很多人看完这三个问题都陷入了沉思。因为他们很久没看书了。在一个人人宣称要学习的年代,每个人每天都信誓旦旦要好好工作,宣称自己要学习这个技能学习那个技能,可是三五年后来看,很多人只是徒增了经验或者对于工作的熟悉度。在技能和思维上没有本质性的提升。
为什么?

你连早睡早起都做不到_还谈什么自律_
因为一个连一本书都读不完的人,是没法系统性思考问题的。一本书的成型需要作者的全局思考和编辑的精心整理。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逻辑的体现,没有人愿意买一本逻辑混乱的书籍。看完一本书,就是一次锻炼大脑的机会。每一次精心的训练,则会让自己的大脑形成逻辑感,渐渐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当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就自然而然会运用到其中。学习的过程则是无比地类似于这种思维,技术性的工作则是理解技术的本质原理,再将其原理扩展应用;智能型的工作则是提升效率,通过合理规划,最大化简化流程。所有的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训练的。我理解,在当下这个恶劣的环境下,读完一本书已经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了。我们被外界信息干扰太多,一会儿微信好友发来信息,一会儿朋友圈红点又出现了,一会儿微博又有了一条新评论,一会儿自己喜欢的博主又发了好看的照片,需要自己去抢热门。
我们被手机这个干扰体干扰了绝大部分生活,网友们甚至自嘲:离开wifi的日子简直没法生活。如果说书籍曾经是上个世纪人们的精神食粮,手机则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新器官”,我们利用它来完成与外界信息的交换,利用它来认知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大部分认知都因为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手机,这个没有生命的东西可以离开人类;但是拥有思考能力的人类已经没法离开手机。
有时我感到难过,为人们每天被一个又一个热点调动情绪而难过。看似在追寻时代热点的大众,其实是被整个互联网的操控者牵着走。有时我又感到庆幸,相比前几代人,得到的信息不再单一,人们活出了更多的色彩。可是如果这些和不读书比起来,都算不得什么。长期阅读的人在生活中很明显。公众场合偏于安静,发言时直戳重点,逻辑清晰;做起事情专注度高,不会大声吵闹。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更快。
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有人说自己很忙,没时间读书,我总是回答可以挤出时间来读书,几乎没人认可,直到我有天在地铁上亲自拍下这一幕。我记得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玩手机的人就像一个肉墩子矗立在世界上,通过手机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此刻我想为这幅图写下另外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得不麻木地像个肉墩子矗立在陌生人群中时,我愿意选择手里拿本书,并从中逐渐找回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来自世界的微笑。
作者:生椒牛肉,一个独立深度思考者,

你连早睡早起都做不到_还谈什么自律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