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俞敏洪励志演讲:与鳄鱼同归于尽的蟒蛇俞敏洪励志演讲:与鳄鱼同归于尽的蟒蛇 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犯蟒蛇吃鳄鱼的错误。有些人到了一个新环境中,还没充分了解环境,就贸然行事或下判断……

俞敏洪励志演讲_与鳄鱼同归于尽的蟒蛇
一个人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件好事情,但重要的是要对实现理想的过程和方法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具备把大事分解成小事,再认认真真把小事做好的能力和耐心……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则新闻,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Everglades National Park),一条4米长的蟒蛇吞吃了一条2米长的鳄鱼,蟒蛇因腹腔爆裂而亡,鳄鱼则在蟒蛇腹中窒息而死。报道说蟒蛇身体中部裂开了一个大洞,鳄鱼的尾巴和两条后肢从洞中伸出。据推测它们在生前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搏斗和厮杀。尽管蟒蛇表面上活吞了整条鳄鱼,但鳄鱼在蟒蛇肚子里仍继续反抗,最后与蟒蛇同归于尽。在自然界中,这种攻击比自己更加凶猛动物的现象很少出现。即使对于世界上最大的蟒蛇(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的anaconda蛇),也从没听说它们攻击鳄鱼等凶猛动物。那为什么佛罗里达的蟒蛇会攻击鳄鱼呢?据说这种蟒蛇不是美国本土物种,它是被当作宠物从缅甸引进美国,又被宠物饲养者抛弃户外的。由于不是土生土长,它们对周围的环境缺乏应有的判断。也许它们过去从没见过鳄鱼,也没意识到吞吃鳄鱼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据说在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内,蟒蛇和鳄鱼搏斗的情况发生过数次,但没有一次是以蟒蛇的胜利而告终。《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蟒蛇既不了解对手,又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结果只能是断送自己的性命。
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犯蟒蛇吃鳄鱼的错误。有些人到了一个新环境中,还没充分了解环境,就贸然行事或下判断。近几年很多回国的“海归”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海归们在国外学到了很好的理论知识,但回国后不顾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大环境,脱离现实地生搬硬套自己学到的理论,结果一事无成,变成“海待”。()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后再决定如何行动,这是成功的关键。战国时齐威王(一说楚庄王,一说齐景公)上任三年,不理政事,左右都不敢谏,最后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实,齐威王并不是不理朝政,而是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了解现实,然后行动。最后齐威王对内赏罚分明,对外精兵出击。在他的统治下,齐国繁荣了几十年。

俞敏洪励志演讲_与鳄鱼同归于尽的蟒蛇
做事情成功的另一关键就是避免不自量力。我时常收到一些的来信,问我如何一下子成功,或者有什么捷径可以一下子富有起来,对这些同学的不切实际我只能叹息。任何成功都需经过不断的积累和进步来获得。一个人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件好事情。不管你是想当国家,还是想获诺贝尔奖,都无可厚非,但重要的是要对实现理想的过程和方法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具备把大事分解成小事,再认认真真把小事做好的能力和耐心。人是比蟒蛇更有智慧的动物,决不能犯把鳄鱼一口吞下去的错误。我们应该耐心地把理想分成一块块我们能够消化的食物,变成我们每一天丰富的营养,方可成就我们辉煌的未来。- 俞敏洪谈爱情
 - 俞敏洪: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开放
 - 俞敏洪:成功是“逼”出来的
 
| 	俞敏洪励志演讲:专注的好处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还能像我们当初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时候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当然现在的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使用来说,则大部分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 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信手拈来地引用。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的念叨,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辈子过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打从心眼里惊奇,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为我是传教的呢。 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两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 
 俞敏洪励志演讲_与鳄鱼同归于尽的蟒蛇推荐阅读:[俞敏洪:对待生命的态度] [经典励志小故事:成功的法则] 点击下载Word文档:俞敏洪励志演讲:专注的好处.doc | 

俞敏洪励志演讲_与鳄鱼同归于尽的蟒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