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传统节日的诗句
1、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2、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3、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5、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7、日落狐狸眠冢上(next88),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8、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9、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11、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2、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13、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4、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5、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6、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7、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8、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9、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20、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1、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22、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23、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24、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25、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6、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7、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8、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29、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云表《寒食诗》
30、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31、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2、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传统节日的诗句
33、东飞乌鹊西飞燕。——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34、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35、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6、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7、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38、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9、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40、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41、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2、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43、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4、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5、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46、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47、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48、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49、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50、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51、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52、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53、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4、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5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5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57、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58、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59、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60、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61、试上吴门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62、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63、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64、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65、涌金门外小瀛洲。——仲殊《诉衷情·寒食》
66、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传统节日的诗句
67、寒食清明都过却。——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68、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七夕》
69、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70、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71、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72、困人天气近清明。——苏轼《浣溪沙·春情》
73、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74、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75、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最新传统节日的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传统节日的诗句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传统节日的诗句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传统节日的诗句传统节日的诗句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李兆香举中秋请宴启》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传统节日的诗句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七夕》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最新传统节日的诗句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过年的诗句:【我们的节日】看古书、古诗中的人们怎么过年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传统节日的诗句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过年的诗句:【我们的节日】看古书、古诗中的人们怎么过年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请看下面过年的诗句图片1 今天我们翻开名著通过古代文人的笔触看古书、古诗中的人们怎么过年
《红楼梦》 贾府上下总动员 从腊月忙碌到“龙抬头” 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最接近世俗,描写的过年场景也最多。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曹雪芹运用精彩的笔墨,细腻地描绘了贾府过年的热闹情景。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时令一到腊月,贾府就忙碌了起来。 首先,要为祭祖做好准备,“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 作为大地主,承包贾家庄园土地的庄头乌进孝此时也按规矩给贾家进贡、送礼,“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折合银子有二千五百两之多。 如此多的年货,宁府的贾珍却抱怨太少,竟然斥责道:“这够做什么的!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请看下面过年的诗句图片2 到了腊月二十九日,已是各色齐备,荣宁“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而贴于门首、祈福灭祸的桃符以及门面等显眼之处,一般需要油饰见新并点得亮堂堂的,故书中写道:“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贾府过年的讲究,甚至极致到了压岁钱上:“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 祭祖的时间在年三十,这也是过年的最大礼仪。每年除夕,贾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这既是出于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实际需要,也是后人报效和感恩先人的一种隆重礼仪。 因为贾母有诰封,须先进宫朝贺,然后来到宗祠,诸子弟们早已经列队迎候。祭祀开始的时候,有乐队奏乐,共献爵三次,然后次第焚帛奠酒,所有参加祭祀者再一起行礼。 祭罢宗祠,大队人马再到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书中描述当时场景:“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得无一隙空地”,可以想象,现场的情景一定很壮观。 再接下去就是给贾家现在的最高长者贾母行礼了。拜完尊之后,还要拜长。各阶次的主子一一归坐,接受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们的行礼。受礼的同时开始散压岁钱,包括准备好的金银锞和荷包等。受礼散钱之后,开始全家的合欢宴。当晚还有给各处的佛堂、灶王焚香上供的节目。 贾府过春节,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为止。虽然处处显示出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其中透露出的浓浓的年味,也是如今的我们望尘莫及的。
《西游记》 师徒四人元宵赏灯 流连灯海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为了取得真经,历经十四载寒暑,在路上过了十四个春节,方才到了灵山,回到长安交差。 那么,唐僧师徒是怎样过年呢? 西游记中,描写过年的笔墨很少,大多数时候的表述,是寒来暑往,转眼又是一年,或者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如此一笔带过。 但也并非全无记载,小说第91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唐僧师徒来到天竺国外郡金平府的“慈云寺”,寺院僧人供应了斋饭后,唐僧师徒要走。众僧人说:老师宽住一二日,过了元宵,耍耍去不妨。
↓请看下面过年的诗句图片3 “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我这里人家好事,本府太守老爷爱民,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 唐僧师徒在金平府遇到了一次元宵节,也算是过年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看对元宵节场面的描述,也可见当时春节的热闹程度。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山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那壁厢,索琅琅玉韂飞来;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看那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欢;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有诗为证。诗曰: 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 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此时正是金吾不禁,乱烘烘的无数人烟,有那跳舞的,髦跷的,装鬼的,骑象的,东一攒,西一簇,看之不尽。” 如此热闹,哪怕是如今的秦淮灯会,也稍逊一筹。
《三国演义》《水浒传》 官员进宫朝贺 男女戴花以示庆贺 除了《红楼梦》和《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也有提及过年。 《三国演义》中,刘备到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就是春节前后。而《水浒》中过节的场景也不少,其中春节期间最多的是对元宵节的描写,并多次提到“灯”。 《三国演义全集》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中写道:“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元旦,吴侯大会文武于堂上。玄德与孙夫人入拜国太。”这里的元旦实际上就是古人过的春节,直到民国实行阳历纪年,正月初一才改称春节。
↓请看下面过年的诗句图片4 《水浒传》中,正月十五傍晚,灯会进入高潮,“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这与历史记载是相吻合的。冬至以后,开封府便开始雇人在御街宣德楼前搭建彩山架子,灯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还有临时搭建的“横三门”,上面大书“大观与民同乐”或“宣和与民同乐”字样,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宋朝人过春节不仅仅穿新衣,还要男女戴花以示庆贺。《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闹东京”中,宋江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
春节在古诗里穿越 春节,偷得闲日,映雪读诗。或远或近,那些年味儿,踮着韵脚,有声有色走来。 春联是春节的眉目,因着春联,年才眉清目秀,顾盼生情。 孟昶做皇帝业余,国家都弄破产了,写春联却很专业,可谓始祖。“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第一副春联,那时还叫桃符,载满感恩、期盼和祈福。这些,也是春联的基调,在辞旧迎新里眉目传情,妖娆了春节,迷倒了众生。 据《梦粱录》: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这盛景,如今街头仍琳琅满目。春节面前,人人平等,新年心愿,古今皆然,于是“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拜祖宗。” 王安石的《元日》里,春联的味道力透纸背: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安静,像大人;鞭炮喧闹,像孩子。古诗里的爆竹,同样不绝于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岁”既指旧岁时光,也指流年猛兽。《荆楚岁时记》里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避恶鬼。”这爆竹是辞旧避恶的,但也用于迎春纳新。《甲午元旦》里,孔尚任写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所谓“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的喜悦,响彻古今,属于孩子,亦属于大人。 守岁是春节的精髓,所谓“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陈献章的《元旦试笔》写尽守岁之乐。“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大人饮酒,孩子喧闹,老人呢?期盼老木逢春。除夕守岁,谁都有谁的事,但欢乐并行不悖。 苏轼的《守岁》更生动、深刻。“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是孩子守岁,喧哗而喜庆。“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是老人守岁,老而弥坚。年轻人呢?徐君倩写得情意绵绵: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守岁把欢庆据为己有,拜年则是有福共享了。 据《清嘉录》,“男女以次拜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只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拜年,是情感的温情走动,传递“正能量”,自然备受青睐。 如今拜年,分身无术,道路堵塞,古时也不逊色。陆容在《菽园杂记》里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味道怪怪的?想起司马迁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陆容又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文征明的《拜年》诙谐而尖锐: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拜年既然走情感路线,就只谈感情,至于诚心还是私心,每个人心里自有答案。 读古诗里的春节,在古诗里穿越,你会蓦然发现,时光没有流逝,因为春节从没离开。
来源:江西文明网综合 本栏目编辑:余泽伟 责任编辑:李芳

传统节日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