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李渔 年代: 清朝 李渔作品: 《闲情偶寄》《笠翁对韵》 李渔简介: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为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杰出的家和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少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古文词,旁及杂艺,尤以、戏曲并擅。一生著述丰富,戏曲有《笠翁十种曲》,诗文杂著合编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闲情偶寄》的《词曲》、《演习》等部是重要的戏曲论著。小说方面,有白话短篇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还有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肉蒲团》等。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倡编《芥子园画谱》,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1、 是谁多事种芭蕉 早也潇潇 晚也潇潇 是君心太绪无聊 种了芭蕉 又怨芭蕉 ——李笠翁
2、 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李渔 《笠翁对韵》
3、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李渔 《笠翁对韵》
4、 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维何?媚态是已。世人不知,以为美色。乌知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 … 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惟其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是以名为尤物。尤物者,怪物也。不可解说之事也。凡女子,一见即令人思之而不能自已,遂至舍命以图,与生为难者,皆怪物也,皆不可解说之事也。 ——李渔 《闲情偶寄》
5、 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李渔 《笠翁对韵》
6、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李渔 《笠翁对韵》
7、 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李渔 《笠翁对韵》
8、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 丝者,弦乐也;竹者,管乐也;肉者,声乐也。 ——李渔 《闲情偶寄》
9、 "奇山大水,笑之境也.霜晨月夕,笑之时也.浊酒清琴,笑之资也.闲僧侠客,笑之侣也,抑郁磊落,笑之胸也.长歌中令,笑之宣也.鹘叫猿啼,笑之和也.棕鞋桐帽,笑之人也. ——李渔 《闲情偶寄》"
10、 诗写丹枫,韩女幽怀流御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李渔 《笠翁对韵》
11、 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 ——李渔
12、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功,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共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 ——李渔 《闲情偶寄》
13、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李渔 《笠翁对韵》
14、 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演旧剧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事,眼对前朝。然而古董之可爱者,以其体质愈陈愈古,色相愈变愈奇。如铜器玉器之在当年,不过一刮磨光莹之物耳,迨其历年既久,刮磨者浑全无迹,光莹者斑驳成文,是以人人相宝,非宝其本质如常,宝其能新而善变也。使其不异当年,犹然是以刮磨光莹之物,则与今时旋造者无别,何事什佰其价而购之哉?旧剧之可珍,亦若是也。 ——李渔 《闲情偶寄》
15、 怎当的狂风怒波掀翻爱河,便是青春少年,少年也愁难过。 ——李渔 《巧团圆·伤离》
16、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李渔
17、 观场之事,宜晦不宜明。其说有二:优孟衣冠,原非事实,妙在隐隐跃跃之间。若于日间搬弄,则太绝分明,演者难施幻巧,十分音容,止作得五分观听,以耳目声音散而不聚故也。且人无论富贵贫贱,日间尽有当行之事,阅之未免妨工。抵暮登场,则主客心安,无妨时失事之虑,古人秉烛夜游,正为此也。然戏之好者必长,又不宜草草完事,势必阐扬志趣,摹拟神情,非达旦不能告阙。然求其可以达旦之人,十 中不得一二 ,非迫于来朝之有事,即限于此际之欲眠,往往半部即行,使佳话截然而止。予尝谓好戏若逢贵客,必受腰斩之刑,虽属谑言,然实事也。与其长而不终,无宁短而有尾。故作神奇付优人,必先示以可长可短之法:取其情节可省之数折,另作暗号记之,遇清闲无事之人,则增入全演,否则拔而去之。 ——李渔 《闲情偶寄》
18、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之心() ——李渔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19、 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李渔
20、 人老无能,神老无灵 ——李渔
21、 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 ——李渔 《闲情偶寄》
22、 与妇人调笑,不问她肯不肯,但看她笑不笑。 ——李渔
23、 物唯求新,新者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李渔 《闲情偶寄》
24、 选剧授歌童,当自古本始。古本既熟,然后间以新词,切勿先今而后古。何也?优师教曲,每加工于旧,而草草于新,以旧本人人皆习,稍有谬误,即形出短长;新本偶尔一见,即有破绽,观者听者未必尽晓,其拙尽有可藏。且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犹时文中“大学之道”、“学而时习之”诸篇,名作如林,非敢草草动笔者也。新剧则如巧搭新题,偶有微长 ,则动主司 之目矣。故开首学戏,必宗古本。 ——李渔 《闲情偶寄》
25、 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然以余论之,圣叹所评,及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如其至今不死,自撰新词几部,由浅及深,自生而熟,则又当自火其书,而别出一番诠解。甚矣,此道之难言也。 ——李渔 《闲情偶寄》
26、 "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李渔 《閒情偶寄·种植部》"
27、 或将古书旧戏,用长房妙手,缩而成之。但能沙汰得宜,一可当百,则寸金丈铁,贵贱攸分,识者重其简贵,未必不弃长取短,另开一种风气,亦未可知也。 ——李渔 《闲情偶寄》
28、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李渔
29、 我只知道温室里的花朵会嫉妒高山雪莲的清高自洁,却从不知道天上的苍鹰会嫉妒地上的草鸡。 ——李渔 《将夜》
30、 是则是矣,须知畅所欲言亦非易事。 ——李渔
31、 "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与时俗相谐合);啸傲以玩世,不如恭敬以陶世(陶冶教化世俗);高俊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物. ——李渔 《闲情偶寄》"最新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李渔最著名的诗句作品名言语录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李渔最著名的诗句作品名言语录“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代表作品:《闲情偶寄》《无声戏》《十二楼》《笠翁十种曲》《笠翁对韵》《肉蒲团》等。
李渔最著名的诗句作品名言语录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之心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人老无能,神老无灵。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之心。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诗文之词采责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最新李渔最著名的诗句作品名言语录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张籍最著名的诗句名言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李渔最著名的诗句作品名言语录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张籍最著名的诗句名言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字文昌,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张籍最著名的诗句名言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清代著名的剧作家李渔诗句名言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无因同波流,愿作形与影。良马不念秣,不苟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美人来去春江暖,江头无人湘水满。浣沙石上水禽栖,江南路长春日短。苗疏税多不得食,输人官仓化为土。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人人齐醉起舞时,谁觉翻衣与倒帻。明朝花尽人已去,此地独来空绕树。山头树影不见石,溪水无风应更碧。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我今与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弃。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竹香新雨后,莺语落花中。最新张籍最著名的诗句名言可以看看这篇名叫道德两难: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道德两难”难题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张籍最著名的诗句名言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道德两难: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道德两难”难题学习感悟:记得上次在华师大培训,刘良华教授多次讲到了哲学问题中的道德两难问题,特别是电车问题。这尽管是哲学问题,对教学工作同样有借鉴意义,今天正好看到微信《有你真好》有这内容,现转载如下。
1. 缸中的大脑(Brain in a Vat) 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生命维持液体中。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理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的日常体验。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产生的某种模拟环境?
解读: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实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本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个实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在他的《Meditati**on the First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产生的这样的疑问。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实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这个实验被广泛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实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
2.薛定锷的猫(Schrodinger’s Cat)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 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气,杀死猫。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解读: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中(既死又活)。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实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理解。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最奇异的就属“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死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3.中文房间(The Chinese Room)“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解读: Searle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Searle,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4.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最为古老的思想实验之一。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Hobbes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读: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5.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