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共2篇】扶贫工作需要广大基层村干部共同努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一共2篇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篇一按照县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百企进百村”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主办、企业主营、贫困户脱贫为主、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的模式,依据马莲沟村有充足机工的优势,我积极与乡镇、派出单位主要领导汇报建设马莲沟脱贫车间相关事宜,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在派出单位经信商务局和乡镇的支持下,于2017年10月20日在原马莲沟小学的基础上,开工改扩建服装车间。经调研,全村常住67户132人,是全行政村常住户最多的一个自然村,其中50岁左右的妇女30多人,大部分在2003至2005年期间从事过服装加工,具备缝纫技术条件,打工意愿强烈。在局领导、乡镇领导、村两委班长的关心支持下,今天车间竣工并正式投产,看到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我心情异常的激动。
在我们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和平村终于有了村集体经济,村民不出村在家门口就可打工挣钱,尤其是贫困户将在村集体经济——服装脱贫车间的沐浴下,快速实现脱贫,逐步走上幸福富裕之路。篇二不知不觉来十里库联村工作已经两个多月了。初来时,除了一腔热血外,还有的就是对父母和妻儿的不舍,但为了这一腔热血,我还是坚持来到这里。在这两个多月的工作期间有烦恼,有无奈,但感受更多的是村民的淳朴和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在以前多年的记者采访工作中,我看到过一些贫困户家,也听到了一些苦口良言。但有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原来的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现在的某些干部却硬是把这种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他们高高的飘在上面。”为了杜绝这种行为在我身上发生,我从入村第一天就告诉自己心中要珍藏一颗为民情怀,这些天来我俯下身子去深入群众,和村民打成一片,用心去关心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经过这些天的入户访贫问苦,我和村民们在家中聊天、在途中登记信息、在地里拉拉家常,我不断的了解、并解决着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中的遇到各类困难。由于十里库联村交通较为不便,购买生活必需品成为了村里的难事,在每周六日回家的时候,我总会亲自询问每位村民需要让我们从城里代购的东西,并一一记录进行采购。但就这么点小事,使我们和村民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了。
我认为扶贫要带着感情去扶。在我们入户调查中,发现边交其的老伴患糖尿病,而小箱里的品却没有所需要的胰岛素,我和卫生院沟通后,在随后的送中增派了胰岛素;还有一次边大爷要去麻迷图(另外一个村子)办事,有三四十里的路程,我听闻后开着车把边大爷送了过去,老人十分感激,连声谢谢。过了几天,边大爷看见我们正在村委会办公,声高而又急促地呼喊着老伴:“赶紧去给小李他们拿点山(土豆)和葱”。我们不收,但却拗不过边大爷的坚持。边大爷说:“咱们这不缺这东西,你们在这里得吃饭了哇,咱们村交通也不方便,又没什么蔬菜,吃完了再说话啊”。淳朴的村民啊,你给他一颗枣,他却送还你一个桃。

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共2篇】
由于十里库联村是非重点村,驻村工作队的人员就我和老张,人员少、任务重的难题一次次的考验着我们驻村工作队。不过我们不畏艰难,配合着村“两委”加班加点的进行着档案规范整理工作。在一次加班工作后,我和老张回到了住处,身体疲惫不堪,正打算小眯一会时,听到敲门声,我拖着疲惫的步伐去开门,孙亮老伴端着两碗香喷喷的凉拌苦菜和花卷来到家中,说:“小李,加班加到这么晚了,我思慕见你们也没力气做饭了,怕你们嫌弃了,我们这也没什么好吃的东西,你和老张就凑合着吃两口吧。”当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一股股的暖流涌上心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现在,我们和村民们更是熟的很,谁家吃个油炸糕什么的总得拉我们去家吃几口。其实吧,老百姓看干部就看你实不实诚,只要我们真心实意的为他们好,他们会看在眼里的。“一切为民,则民向往之”。驻村扶贫就要坐得板凳,唠得家常,切实了解了百姓的需求,带着一种为民情怀实打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享受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惠。经过这些天的入户访贫问苦,我不断的了解着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中的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在这段时间里,我和农民群众在家中聊过闲嗑、也在地里拉过家常;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和员干部在村委会不分昼夜的工作过、也在办公室为贫困户的扶贫措施和经验进行细致交流过。从村民的言语和眼神中我发现了他们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从干部的干劲中,我更看到了他们对全村富裕生活的向往。
最新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共2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2篇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共2篇】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2篇第一扶贫民情日记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好方法,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2篇一起参考一下!01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多云今天上午,我和驻村队员李东旭、常山夭村委会主任张英、红娘峪村长于永利来到红娘峪自然村,今天村里的气氛感觉与平时不同,正赶红娘峪村土地确权也就是村里人所说的“分地”,村民们都集中在李英奎家,土地确权工作由张英主持我和其他人协助,刚开始村民们议论不绝,有些混乱,后来经过张英主任的耐心解释,村民们慢慢的平静下来。
通过了解,留在村里种地的农民大多数是老人,基本都是贫困户,很多农民都外出打工多年,现在都回来确权,由于土地多年流转,给土地确权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根据该村实际情况我们也想了几种确权方案,也调解了几户的土地纠纷,尤其是该村的建档立卡户徐建强,在二轮土地承包后因外出打工多年没有经营他所承包的耕地,成为了弃地农民,前年因车祸致残返乡,要求恢复他的土地承包权,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方协调为他家三口人解决了耕地问题,为他们能够早日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工作虽然很累,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我不禁感慨,群众事情无大小,点滴真情暖人心,这条路还很长,我会选择继续前行
02

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共2篇】
2018年6月26日星期二 天气晴到卫东村任第一已经有半年多了,虽然身体有些疲累,但心情却一直都很开心。工作充实、有活力、有抓手,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心中想的还是那一张张淳朴的面孔,憨厚老实的言语。今天睡不着,索性就把今天的活动和心得记录下来。因为昨天刚下过雨,村里正在进行的危房改造的农户,他们住的如何,房屋漏不漏雨,这些是我心中最牵挂的。今天一早,我便叫上两名工作队员到危房改造的农户家中查看危房改造进度,了解危房改造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宣传相关扶贫政策。卫东村共有13户需要拆旧建新的农户,截止目前已有4户新房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其他9户也已经拆除完毕,正等待施工队的进入。我们在走访中仔细叮嘱施工队,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让危房改造户早日搬进新房。每到一户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欢迎,在我们走访过程中,村民们都很积极主动。虽然今天走访入户的数量不多,仅是危改户,但感受却很深。他们谈到了针对当下旱情的救灾救济问题,谈到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更谈到了各项惠农政策。这些都是村民们所思、所想、所盼的。那质朴的语言,简朴的方式,都是我们以往听汇报、看介绍、读资料所无法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的真问题。下一步我打算和村委班子一起尽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提高村两委班子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荣誉感;其次要发展改善主导产业,依托脱贫车间,发展集体经济,发动群众共同努力,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最后要因地制宜选好项目,攻坚克难,使群众稳定增收,进而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最新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2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2014电影《第一》观后感范文(教师)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2篇 电影《第一》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委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2004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2009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电影《第一》观后感(一)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然而9月15日在观看《第一》的影片时却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纪录片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据他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的心血。
看过这篇电影后,辗转反侧,夜以难寐,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深深地被沈浩同志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沈浩同志的最大特点,是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小岗村的男女老少,无不称他是“好人”。他舍弃安逸悠闲的舒适,收获着小岗人的幸福;他舍弃天伦之乐的温情,收获着小岗人的安宁;他舍弃迈向坚实的轨迹,收获着小岗人的和谐;他舍弃生命之光的的延续,收获着小岗人的手印。他只是一名农村的基层干部,一名普通员。他身上既有围巾人的个性,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更有围巾人的共性,一身正气、全心为民。
他有着刻苦奉公,不辞劳苦的精神意志。在小岗村6个年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每一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年初三又回去家家拜年。繁忙的工作中,他“过家门而不入”早已不是三次四次。在他的家人眼中,他是一位舍小家顾大家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的日程表上还排满了各项工作。 他心系群众,为民做主的务实态度。当他看到特困村民的冬天床上被子单薄时,马上回家拿了一床被子送过去。看到村里友谊大道两旁绿化带花草比较高,车辆来来往往容易碰到玩耍或上下学的孩子,他就把花草全部换成低矮的,不挡视线,保障的安全通行。他对老人也特别关心,还从合肥为乡邻老人带拐杖等等无数次的行动。
(一)

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共2篇】
他扎根基层,一往无前的坚强信念。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沈浩同志答应了,他没有为了城里优越的环境而动心,而是继续扎根在小岗村。农村很苦啊,但是他没有退缩,一直干下去。百姓们是重感情的,村官们做得好时,他们会待他们如亲人一般,舍不得离开。沈浩同志6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90多岁的老母亲不能跟前尽孝,女儿得不到照顾,不得不放弃省城优良的教育资源,到皖北农村就学,无数次为了工作过家门而不入。与他相比,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些许困难简直微不足道。沈浩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我们。 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总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浩同志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他是我们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我们所有的员干部都应该和他对照,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群众?
怎样对待组织?
怎样对待责任?
怎样对待人生?
广大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像他那样实践“三个代表”,像他那样实践科学发展观,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开拓进取、踏实干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努力做一个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勤奋敬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立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学习他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与学员亲密合作,做的知心人,努力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电影《第一》观后感(二) 15日,学校组织全体员观看《第一》,原本以为就是歌功颂德的影片,于是带着随便看看的心情过去。没想到电影结束时,我已潸然泪下。
《第一》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围巾员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委副,小岗村委第一。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饯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围巾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很早就听说过沈浩的事迹,但只是从报告中或者新闻中,总是觉得不那么形象具体。影片成功地将沈浩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值得敬佩的人。这部电影从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员来承担 ,原以为只是一场华丽的盛宴。而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
影片以回忆的形式展开。 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将人们引向沈浩在小岗村的生活。影片以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为线索,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串联起来。影片通过对比的方式,给予观众更直接具体的冲击力。比如,影片中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影片结束后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沈浩在小岗村生活了六年,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六年间,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与牺牲,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当看到春节时沈浩准备回家过年时,被小岗村的人留下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人,没有人组织,但大家都那么一心一意地对待他,那时候真的替他高兴。觉得他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片值得热爱的土地,有着值得付出爱的人们。
基层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非常复杂,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而且,无论何时,作为一名围巾员,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廉洁守法,服务群众。沈浩把小岗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来做,兢兢业业,从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把小岗村的事情放在心头。正如他每次回家,同家人讲的最多的就是小岗村。
(二)

第一扶贫民情日记范文【共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