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很多的不同,但是针对哲学方面的思考值得大家深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摘要]电影是文化的载体,电影文化影响人的思想。自2016年起,北京大学每年开设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影视专题课程,介绍、分析8部反映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影片。该研究以其中的《寻找阿里布兰迪》(LookingforAlibrandi)为例,说明通过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对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形态认同的增加以及对新一代移民在不同文化碰触和融合中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考。
引言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影视专题课程是北京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必修课。课程需要深入分析8部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全英文授课,每周2学时,总计2学分,每学期有65人。自2016年开课以来,通过电影这个独特的窗口,能够在理解电影语言的同时,深层次地了解澳大利亚多元社会文化形态,拓宽文化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反映新一代移民生活的《寻找阿里布兰迪》(Look?
ingforAlibrandi)是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通过这部电影,不仅认识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建构方式,也看到了拥有不同文化的移民在新国度寻找自我认同感的过程,理解了澳大利亚是由200多个国家的移民共同建构及其相互包容的社会特点。影片中的女主角乔茜?
阿旦布兰迪关于“我是谁”“我要的是什么”的疑问,引发了的哲学思考:在一个文化陌生的国度里,移民应怎样评价自我认同?如何才能拥有作为“新一代澳大利亚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今天的中国大大都使用汉语,在汉民族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缺少对多元文化的感悟。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最直观、最生动、最深刻的映像;从电影课上获得的文化认知,就会构成他们人生经验的一部分。本文以课堂讨论和论文报告为基础,讨论影片《寻找阿里布兰迪》是如何帮助建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形态的认知体系以及引发对新一代移民自身认同感的哲学思考的。
一、多元文化的哲学构建(一)多元文化理论
一、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学者沃特森(2005)指出,多元文化主义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宗教、教育、种族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人类文化的多元起源,也由于当下人类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多元文化主义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文化研究的一种倾向,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性。多元文化成为一种文化观、一种历史观、一种理念、一种政治层面的公共政策[1]。多元文化主义追求不同群体在文化和物质上的共同繁荣,维护人类自身的自由和尊严;同时,它尊重文化差异,强调民族文化的平等与认同。位于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1901年摆脱英国政治、经济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独立后的澳大利亚受民族中心论的影响,开始推行以盎格鲁?盖尔特人为核心的“白澳”政策以确保其血统的纯正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0多个国家近560万移民的进入,尤其是有色人种移民的纷至沓来,使得澳大利亚的语言、宗教、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放弃单一的“白澳”政策和民族中心论。由此,澳大利亚实施了多元文化政策,形成了多种民族平等相处的多元文化社会现实。这就使多元文化社会形态发展成为战后澳大利亚社会最显著的变化。王晓凌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已成为政治诉求的出发点和依据,从这个依据出发,澳大利亚的政治目标指向多元的平等,即所谓的“群体认同”。“群体认同”体现了社会的宽容性和包容性,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的一个特征,并且作为澳大利亚价值观的核心已得到确立[2]。
(二)对““我是谁”追问的哲学思考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移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对以上问题的追问反映了他们在新社会环境中希望被认同、被尊重的诉求,表达了他们对满足自我需求的渴望。“知道你有需求”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而此话最早源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3]。人在世界上都渴望认识自己的价值并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而王晓凌认为,人的需要作为价值形成的主体依据和判断尺度,在理论上成为开启多元文化价值观之门的钥匙。从一定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需要,其对应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而伴随价值观产生的诸多问题,相当程度上也是通过需要来解决的。以社会层面的宽容性和包容性为特点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顺应了几代移民们的需求,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因此应运而生[4]。
二、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是澳大利亚导演凯特?
伍兹(KateWoods)根据梅莉娜?
马尔凯塔(MelinaMarchetta)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于2000年在全澳上映,深受澳大利亚人喜爱。其主题“寻找”反映了新移民扎根澳大利亚后所面临的困顿与他们随之产生的思考。在多元文化碰触的社会现实面前,对自我的认知与重塑自我的渴望,是移民在新世界中通过奋斗寻找自我认同的精神缩影和映照。同年,《寻找阿里布兰迪》获得了包括最佳故事片奖在内的5项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影片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悉尼郊外的意大利移民社区,一群西西里移民欢快地庆祝他们传统的西红柿节,但女主角、高中生乔茜?
阿里布兰迪却不喜欢这种囿于意大利背景的生活并愤然离去。电影的“寻找”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个主题表现了乔茜在贵族学校寻找认同感过程的痛苦。由于学习优异,她就读于天主教私立女校并拿到了奖学金的殊荣。这所贵族学校几乎没有移民,因而17岁的乔茜感到很不适应。她努力学习,渴望被认同、被关注,却又无法融入周围上流社会同学的圈子中。在天主教学校就读期间,她遇见了她的白马王子马修,然而之后生活上的种种冲击、边缘身份以及跨文化的经历让她陷入苦恼当中。另一个主题则体现乔茜对意大利传统家庭的不满。乔茜的生父麦克?
阿里布兰迪在乔茜出生前就离开了她的母亲克里丝蒂,乔茜出生后与单身母亲和外祖母生活。在意大利文化传统中,这样的家庭往往遭人议论,所以母亲从不向作为女儿的她谈及生父的事情。在家里,她的外祖母时常唠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三个被诅咒的阿里布兰迪女人”。乔茜?
阿里布兰迪从小羡慕旁人有结构完整的中产家庭,她对自己家庭的传统感到尴尬,觉得自己和家庭几乎属于两个世界。通过一个偶然的线索,乔茜找到生父麦克?
阿里布兰迪,两人和解了,父母和外祖母也冰释前嫌。乔茜通过寻找生父突破了传统家庭的籓篱。影片结尾又回到了传统的意大利西红柿节的场景,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乔茜没有离开,而且由于有了生父的陪伴,她第一次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电影最后是她微笑中的独白:我知道,我是爸爸和妈妈的女儿,我是外祖母的外孙女,是移民的后代。电影“寻找”隐含着新一代移民对自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我到底是谁?我来这里该做什么?乔茜对自我身份的“寻找”,暗含着澳大利亚移民们对新生活的寻找与他们对社会认同感的渴望。
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解读历史建构主义倡导把作为“建构知识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5]。课堂中的影片分析作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反映了建构主义的认知原则。65名既是信息的加工者,也是新信息意义的建构者。电影意义通过观看电影习得,而观影后任何关于电影的诠释都是对电影隐含的社会文化的解读。电影语言有助于理解其意义,而意义传递出的价值观则会影响的思想。对《寻找阿里布兰迪》影片中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认知在选课前对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形态了解甚少。为了使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整个《寻找阿里布兰迪》的观影学习、影片分析以及课堂讨论持续了4周时间。4周的学习涵盖教师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梳理,对包括《寻找阿里布兰迪》在内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电影的介绍以及的观影和课堂讨论。4周后,他们提交对《寻找阿里布兰迪》影片主题思想的分析报告。表1显示了65名在观影前后的讨论和论文报告中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价值观关键词使用的变化。从表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观影前对澳大利亚国家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的认识更多地集中于白人文化上:“白澳”政策、白人文化、白人种族优越感。同时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认知较多地停留在对悉尼歌剧院、热带沙滩、考拉、袋鼠等国家标签的认识层面上。而通过对《寻找阿里布兰迪》等影片的品鉴,了解了新移民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环境中挣扎、适应的过程。从表1观影后的反馈中我们发现关键词选择的变化:多民族和多种族,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并存。这说明通过影视学习建构了对这个国家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认知体系。当课堂讨论谈到观影后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理解时,一些认为判断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主要标准,不是看其移民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各个移民文化之间是否平等、是否相互影响。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应当被认为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还有一些认为,在澳大利亚这块大陆上,人人相互包容、平等相处,形成多元文化的宽容环境,这个过程不是自觉发生的结果,而是单一政策与多元文化现实碰撞和妥协的结果。各国移民本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融入澳大利亚新环境后,又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确定自我身份认同,进而形成“我是澳大利亚人”的群体认同。从课堂讨论和影片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这个国家的认识是从表层开始逐渐深入,接近澳大利亚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讲述的正是移民融入澳大利亚后获得身份认同感的过程。乔茜的故事就是移民们扎根新环境、寻找自我认同感的缩影。包括《寻找阿里布兰迪》在内的多元文化电影,很好地展示了200多个国家的移民在澳大利亚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共同建构起来的、相互包容的多元文化价值观。通过理解澳大利亚电影,完成了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体系的建构。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二)对““我是谁”追问的内涵分析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移民渐渐产生了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我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找中,他们开始发现自己有被尊重、被认同的精神需求。乔茜生活的时代,正是澳大利亚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过渡和发展的时期。移民后裔在当时被视为二等公民,不受尊重,而这样的人文环境,不断地挑战着乔茜的认同底线。意大利文化习惯中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歧视,使她对自己的文化习俗感到羞愧,让她在传统的意大利西红柿节上选择离去。进入移民甚少的贵族学校后,她努力进入同学们的视线,成为他们的朋友,盼望拥有澳大利亚同学的富贵生活。她在学校里追求白马王子马修,渴望嫁给他,以进入上层生活圈,获得白人的文化认同,但最后她没有成功。乔茜痛苦地游走、挣扎于两种文化之间。她渴望被同学关注,希望获得认同,努力寻找她要的生活,但她却在这个过程中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万分。对两种文化冲突的恐惧驱使她不断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到底要的是什么?乔茜说,“I’vecomeformy?
selftoretrieve.”(我是为了来寻回我自己)。这里的“寻回”包含了乔茜希望寻找她要的体面生活,寻找她的生父麦克?
阿里布兰迪,寻找属于她自己的完整家庭,寻找她生命中的自己。影片课堂讨论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的思想进行了激烈的碰撞。有认为,作为新移民后裔的乔茜对于被认可的渴望,是她在澳大利亚新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毕竟人作为社会的人,都有实现自我需求的权利。在乔茜所在的贵族学校中,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也由于移民后代的优异表现,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以往的认知在慢慢地发生改变。乔茜在找到自己的生父麦克?
阿里布兰迪后,第一次发现自己也像其他同学那样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乔茜邀请同学参加传统的意大利西红柿节时也第一次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她明白了移民后代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的。从下面的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乔茜通过从“我是谁”的发问到影片结尾时说出“我就是我自己”的过程,找回了现实中真实的自己。乔茜在寻找生父麦克?
阿里布兰迪的过程中,也是在学校师生对她态度改变的过程中,经过痛苦的摸索,确定并认可了自己的身份:我就是移民的后代,我就是我自己。对自我的认定与重塑,是几乎所有移民都面临的问题;而乔茜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也隐喻澳大利亚新移民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对新生活的不懈探寻。20世纪的移民涌入,使得以盎格鲁?
盖尔特人为单一核心的“白澳”政策转变成包容移民语言、文化习惯的多元政策,澳大利亚也成为以200多个民族、多样的文化宗教为基础的独特组合。这也是《寻找阿里布兰迪》在2000年公映后广受好评并获得5项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的历史与文化原因。
四、结语本文以建构主义原则为基础,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电影《寻找阿里布兰迪》为范例,讨论了通过影片学习,建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认知过程。从《寻找阿里布兰迪》的女主角乔茜?
阿里布兰迪身上,了解了澳大利亚这个南太平洋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建构起对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形态的认知体系。正像《寻找阿里布兰迪》中的乔茜成为白人贵族学校的优等生但并没有放弃“我是从哪里来的”的身份认同追寻,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们共同努力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多元文化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让移民在新的国度里寻找到“我是澳大利亚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吴磊指出,澳大利亚人在历史的反反复复之中重新确立了对自己群体身份的认识。这种“身份确认”即“我是谁”的过程不仅反映了澳大利亚构建民族国家的历程,也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实现民族认同的演进过程[6]。
最新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可以看看这篇名叫穷原竟委: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穷原竟委: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臺北正中书局1994年二版第十次印行) 第十一章 中国文学精神
(一)中国文学精神重视诗歌散文及中国文字文法之特性
吾於中国艺术精神中,曾论中国艺术之精神,不重在表现强烈之生命力、精神力。中国艺术之价值,亦不重在引起人一往向上向外之企慕向往之情。中国艺术之伟大,非只显高卓性重要英雄式的伟大,而为平顺宽阔之圣贤式、仙佛式之伟大,故伟大而若平凡,并期其物质性之减少,富虚实相涵及回环悠扬之美,可使吾人精神藏修息游於其中,当下得其安顿,以陶养其性情。本文即当论此精神,亦表现于中国文学中,由此以论中国文学之特色所在。
吾所首欲论者,即在西方文学中小说与戏剧之重要性,过於诗歌与散文。在中国文学中,则诗歌与散文之地位,重於小说与戏剧。西方之文学远源於希腊、罗马,希腊之文学即以史诗与戏剧为主。亚里斯多德之诗学,亦只论此二者。希腊最初之歷史家希罗多德、苏塞底息斯之歷史,皆重叙战争。普鲁塔克之希腊罗马名人传,则多叙英雄。二者皆颇近小说,而为西方后代小说之远源。希腊、罗马虽有抒情诗,而其流未畅。西方近代之抒情诗,始于文艺復兴时之彼特拉克。十
八、十九世纪以后,抒情诗乃盛。故整个而言,西方以小说戏剧名之文学家,实远多於专以诗文名之文学家。而在中国,则汉魏丛书、唐代丛书,虽已有极佳之短篇小说,而剧本与长篇小说,皆始于宋元以后。宋元之长篇小说,亦分章回,加标题,使近於短篇。盖中国古代之歷史乃尚书,尚书为史官之国家大事记,非战史,非史诗,则小说不能直接由歷史而出。中国古有颂神之舞踊,后有优伶,而唐宋以前未闻有剧本。故以纯文学言,中国最早出现者,乃为写自然与日常生活之抒情诗,如见於诗经与楚辞中者。尚书、左传之史,则中国散文之本也。由是而中国文学之两大柱石,为诗与散文。魏晋隋唐之短篇小说,皆含有诗意之美与散文之美者。宋元以后中国之戏曲,亦诗词之流也。
中国文学之重诗与散文,与西方文学之重戏剧与小说,其本身即表现中西文艺精神之不同。夫小说之敍述故事之发展,必须穷原竟委,戏剧表人之行为动作,必须原始要终。故小说与戏剧之内容,在本质上有一紧密钩连性,读者精神一提起,即如被驱迫,非至落局,难放下而休息。戏剧表现人之行为动作,亦即表现人之意志力、生命力。而最便表现人之意志力、生命力者,亦莫善於戏剧。西方小说、戏剧,其好者,亦恒在其谋篇佈局之大开大合,使人之精神振幅,随之扩大,而生激荡。然中国散文一名之本意,即取其疏散豁朗,而非紧密钩连。诗主写景言情。二者皆不注重表现意志性之行为动作,因而皆不能以表现生命力见长,而重在表现理趣、情致、神韵等。诗文之好者,其价值正在使人必须随时停下,加以玩味吟咏,因而随处可使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而精神得一安顿归宿之所。则西方文学之重小说、戏剧,与中国文学之重诗与散文,正表现吾人前所谓中西艺术精神之不同者也。
分别而言,西方有极好之诗歌与散文,中国亦有极好之小说与戏剧。然吾人上文所言中西文学精神之差别,尚可自中国文学之文字、文法,及文体内容与风格诸方面论之。中国文字为单音,故一音一字一义,字合而成辞,辞又分为字。因其便於分合,故行文之际,易於增减诸字,以适合句之长短与音节。由是而中国之诗、词、曲、散文等皆特富音乐性,此上文已论。然复须知,由中国文字每一字每一音,皆可代表独立之意义或观念,故每一字每一音,皆可为吾人游心寄意之所。章太炎于齐物论释尝谓:“西人多音一字,故成念迟,华人一字一音,故成念速。”成念速,故念易寄於字,而凝注其中也。复次,由中国文字便於分合,以适合句之长短音节,文字对吾人之外在性与阻碍性,因以减少。人对文字亲切感,因以增加。又诗歌駢文等字数音韵,均有一定,即使吾人更须以一定之形式,纳诸内容。此形式为吾人依对称韵律等美之原理,而内在的定立者。吾人愈以内在地定立之形式,纳诸内容,亦即愈须对内容中之意境情绪等,表现一融铸之功夫,以凝固之於如是内在的定立之形式中。由是而在中国诗文中,以单个文字,分别向外指示意义之事又不甚重要;而互相凝摄渗透,以向内烘托出意义之事,则极为重要。夫然,中国文学中之重形式,对创作者言,即为收敛其情绪与想象,而使之趋於含蓄蕴藉者。而对欣赏者言,则为使读者之心必须凹进於文字之中,反復涵咏吟味而藏修息游其中,乃能心知其意者。中国词类之特多助词,如矣、也、焉、哉之类,皆所以助人之涵咏吟味。助词之字,殊无意义,纯为表语气。然如将中国之唐宋散文中之助词删去,即立见质实滞碍,而不可诵读。有此类字,则韵致跃然。故知此类之字,正如中国画中之虚白。画中虚白,乃画中灵气往来之所,此类表语气之字,则文中之虚白,心之停留涵咏处,即语文中之灵气往来处也。駢文诗歌中无此类词,因其本身音节,已有抑扬高下之美,又多对仗成文,一抑一扬,一高一下,即是一阴一阳,一休一实,已足资涵咏。成对偶之二句之义,又恒虚於此句者实於彼,虚於彼句者实於此,虚实交资,潜气内转,即诗与駢文之对偶之句之所以美也。
復次,中国之文法尚有数特色,为世所共认者。即中国词之品类不严。形容词、名词、动词常互用,而无语尾之变化。句子可无分明之主辞、动辞、宾辞三者,更多无主辞者。有主辞者亦无第
一、
二、三人称之别。动词亦不随人称而有语尾之变化。一代名词、名词,亦不必以居主辞或宾辞之位格而变化。此类特色,依吾人之解释,则将见其皆所以助成中国文学之特色,表现吾人上文所谓中国文艺之精神者。动词、形容词者,中国所谓虚字也,名词者,中国所谓实字也。西洋文法中,严分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由动词、形容词变名词,恒须变语尾。则虚字是虚字,实字是实字,虚实分明,不相涵摄。而中国之字,如曾国藩谓:“虚字可实用,实字可虚用。”如“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上之“衣”、“食”是名词,下之“衣”、“食”是动词。是实字虚用也。“花落水流红”、“古之遗爱也”,“红”为形容词,“遗爱”为动词,今皆作名词用,是虚字实用也。中国之字,大皆可虚实两用而不须变语尾,至多略变其音而已。字可虚实两用,则实者虚,而虚者实。虚实相涵,名词、动词不须分明,则实物当下活起来,而动态本身亦当下即成审美之物件。故一句之中,可只有名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亦可只有形容词、名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春风又绿江南岸”。亦可只有形容词与动词,或纯动词,如“游绿飞红”、“饮恨含悲”。西方文法,一句无名词或动词,则意不完全;他动词恒须及於一宾词。故吾人瞭解一句之时,吾人之心,亦必须由主词惊动词至宾词,而成一外射歷程。宾词动词皆所以形容主辞,则主辞所指之物,又被吾人投置於外。此在科学哲学之文章中,盖为必须,而在文学中则恒不自觉间,阻碍吾人达内外两忘、主客冥会之境,不如中国诗文句无严格主、动、宾之别者矣。故吾意中国文句之恒无主辞,有主辞者,亦无恒第
一、
二、三人称之别,名词不以位格不同而变语尾,其价值乃在於表示:文中所言之真理与美之境界,乃为能普遍於你我他之间者。“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乃普遍真理。欲显其为普遍真理,正不须说你我他中,谁学谁悦也。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不须谓唱曲者为他,闻曲者为我,见此诗者为你也。东坡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绣帘开一点,明月人。人未寝,欹枕釵横云鬢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其美点正在几全无主辞,无人称之别,不知是谁无汗,谁携素手,谁见疏星,谁问谁答也。
一、
二、三人称之别,唯在相对谈话之中必须用之,故在记谈话之戏剧小说中可重视之,在一般文学艺术境界中,此分别可不必有。动词之随主辞而变化,及名词之随主宾之位格而变语尾,皆不必有。而去此诸分别,正所以助成物我主客对待之超越,而使吾人之精神,更得藏修息游於文艺境界中者矣。
================================================重整理,连裁的帖子请以跟帖的形式发布,谢谢。——值班编辑02最新穷原竟委: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老子和孔子:中国文化的留传——老子与孔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穷原竟委: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老子和孔子:中国文化的留传——老子与孔子 老子,春秋时称老聃,战国时期称太史儋,在世时间二百多年。很多人不理解老子为什么在世二百多年,那是因为不了解老子修道“养寿”这件事。养寿,就是平常所说的“延年益寿”,能超越既定的天年而延长寿命。《史记》中记载孔子见老子,老子点拨孔子如何修道,孔子当时就被折服,对老子之言感到敬畏,对老子心生崇拜,曰:“其犹龙耶!”龙,在经典中,经常被用来代指修道、有道者,如“潜龙勿用”、“见龙在野”。最新老子和孔子:中国文化的留传——老子与孔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中国节日文化: 聚焦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的纪录片《中国节日》开机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老子和孔子:中国文化的留传——老子与孔子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中国节日文化: 聚焦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的纪录片《中国节日》开机 新快报讯 记者 徐绍娜 报道 广东卫视 12 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节日》新闻发布会暨开机仪式今日在广州举行。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少华在开机仪式上表示,希望借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据悉,《中国节日》将于近期进入拍摄,明年亮相广东卫视。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表现力。纪录片《中国节日》正是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布会上,广东卫视总余得通、《中国节日》总导演梁满收与文化学者张洲参与了访谈,探讨在新时代弘扬传统节日精粹的新视角和新方式。 据了解,《中国节日》共 12 集,以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脉络,以中国节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为框架,以中国人对节日文化的情感为基调,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地域文化等为一体,集中反映由节日演变成凝聚在中国人心中的伦理情感、时间生命意识和文化追求认同感,多角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独具魅力的文明记忆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国节日》将详细记录中国传统节日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演变历程、文化内涵、历史贡献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价值。首集中,镜头聚焦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通过对赏花灯、舞狮子、吃元宵、放天灯等官方或民间 " 闹元宵 " 的庆祝活动,表达中国人热爱生活、期盼团圆美满的意愿,以保护和传承元宵节文化丰厚内涵。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