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chenzhengde 坐标: 169589 目录:/duhougan/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篇一、 《幽谷百合》是一首凄美感人的爱情诗歌,在小说中幽谷里如画般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演绎出一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费利克斯是一个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有“病态”的人物。因为自己父母的吝啬与苛刻致使费利克斯从小就身体不好,也因为父母的忽视与鄙夷让他变得孤僻与阴暗。他把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全部都寄托在书籍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一次舞会却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他对比自己年长的莫瑟夫伯爵夫人一见钟情,做出了“无礼”的行为。从那次舞会以后费利克斯便换上了相思病,趁着在乡下疗养期间,费利克斯找到了自己梦中的情人莫瑟夫伯爵夫人,并试图走近伯爵夫人的家庭生活中,因此对伯爵百般讨好与忍让,和伯爵成为了朋友。他可以自由的出入伯爵的城堡,让他了解到了这个家庭背后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也让他有机会向自己梦中的情人伯爵夫人表达自己的情愫。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


一、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在小说中费利克斯与伯爵夫人在城堡中重逢的画面我认为作者写的非常好,特别是对伯爵夫人心理的刻画上,让人不能忘怀。伯爵夫人抬头看见了费利克斯,首先是有些震惊,然后又有点害羞。伯爵夫人在片刻间巨大的心理变化,其实也暴露了伯爵夫人内心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舞会上费利克斯的亲吻同样也泛起了伯爵夫人内心的涟漪,在她的心中深深的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通过一段时间在城堡与伯爵夫妇的相处,费利克斯知道了伯爵夫人生活的悲痛。伯爵夫人一面要小心的照顾自己一对被病魔围绕的子女,这两个小家伙可能随时会被死神带走,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年青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面要忍受着伯爵顽疾复发时发狂的辱骂。她费尽心力的维持着家人的生计,并向外人掩盖自己的丈夫是个无能懦夫的事实。在伯爵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具有圣母般的高尚品格。

费利克斯在城堡生活期间,用自己的爱情之光。极力的分担着伯爵夫人的痛苦,这种举动照亮了伯爵夫人死寂般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人彼此了解,彼此相爱,建立起了超越肉体的灵魂之爱。伯爵夫人对费利克斯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她动用自己家人的关系帮助费利克斯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享尽荣华富贵。却从来不想过要占有费利克斯,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对丈夫的忠贞,尽心尽力做着自己作为妻子与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

伯爵夫人帮助费利克斯升官发财换来的是他爱情的背叛。当伯爵夫人听到费利克斯在巴黎与迪特利同居的消息后,就再也没有求生的念头,伯爵夫人心中的生命之花枯竭了,她心中的完美爱情幻灭了,人世间的生活对她来讲再也没有任何意义,就算她深爱的两个儿女,也无法把她从死亡的地狱拉出来。伯爵夫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去爱费利克斯,可是费利克斯却无法做到,这样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避免了。费利克斯把对伯爵夫人的背叛归结为出于男性性本能的需要,大家认为这个理由合理吗?

伯爵夫人的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同幽谷优美、清新的景色融为一体。环绕着幽谷中,永远不会褪去。 篇二、


二、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结识《幽谷百合》是一个十足的巧合,只因在图书馆里逡巡了好久,却在不经意间的一瞥,在书架的最下排发现了它。封面是简单的书名和一道淡绿的分割线(用作装饰),没有绚丽夺目的色彩,正如那好似散发着香气的书名,静静的躺在那里,不骄不躁,只等有缘人。

于是怀着敬仰的心情一字一字的读完了它。感谢它,让我结识了一个人格伟岸灵魂崇高的女子—德·莫尔索夫人。正如书里说的那样,她是一朵百合,不是盛开在花瓶,而是静静的生长在幽谷,盛开在青草地里。 首先我想我有必要介绍一下主人公的背景。我们的男主人公费利克斯出生于一个生活殷实的家庭,可是并没有得到殷实家庭应有的待遇。父亲是一个爱财如命的商人,母亲对他不闻不问,一心结交社交场中的体面人物。于是,子出生起,费利克斯就没有关于父母的好印象,他从小被寄养在农村,到了上学年龄又被送进寄宿制学校,连生活费都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严格限制,因此他就不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加之他的兄弟对他并无手足之情,而是处处嘲笑排挤他,因此而养成缺乏自信、孤僻的性格。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中有太多巴尔扎克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我们不难想象作者在创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是饱含了控诉的。

女主人公德·莫尔索夫人是宫廷里德高望重的伯爵的女儿,其母是当时法国各个沙龙里(社交场所)人人争相攀交的人物。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她受到父亲待人接物的熏陶,又受到母亲的严厉管制,虽然童年并无幸福可言,可是却的确养成了优雅高贵的品性。后来德·莫尔索先生流放回国,受到嘉奖,封为伯爵,迎娶了这位有着难得一见的美好心灵的人儿,并生有一子一女。儿子雅克,女儿玛德莱娜。两个小家伙有着像父亲一样孱弱的身子,却有着和母亲一样圣洁的心灵。于是,我们的德·莫尔索夫人的生活就围绕在丈夫和孩子身边了。如果她没有遇见费利克斯,她这种生活可能会就此(波澜不惊)下去。

一个荒唐的相识,我们的故事就此开始。舞会上那冒犯的一吻,我相信,我们的夫人除了感觉被侵犯不会有别的,我们也相信费利克斯没给德·莫尔索夫人留下什么好印象,如果以后没有再见的话,可能就真的忘之脑后了。于是书中出现了第一次巧合(可能也是本书中唯一的一次),费利克斯养病的那个地方刚好是夫人的居住的幽谷。于是故事情节继续向后发展,费利克斯和伯爵成了“朋友”,并渐渐“融入”那个家庭。主要的是,在与他们一家人相处的过程中,他加深了对德·莫尔索夫人的了解,成了夫人唯一的好朋友。但是费利克斯对夫人的感情却并不止好朋友这么简单。他爱她,尽管她已有家庭,尽管她比她大了十岁,尽管她是那么的坚定自己感情的纯洁并要求他别以那种方式爱她。

于是我们不得不来分析一下两人的感情了。费利克斯对得德·莫尔索夫人是不是真的爱情?夫人本身的气质,任何一个男人都会深深沉醉,更别说未曾涉世又从小缺乏母爱的费利克斯,这从后面的费利克斯移情杜莱德夫人就可以印证。杜莱德夫人和德·莫尔索夫人的品行完全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纯洁静婉的百合,一个是热情火辣的玫瑰。他就在这样两个女子之间摇摆不定,对任何一个都没有绝对的忠贞(也许爱情里本就没有绝对的忠贞)。这似乎是作者抛给读者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爱情的忠贞与背叛的衡量标准。最终,德·莫尔索夫人憔悴而死,杜莱德夫人心灰意冷,费利克斯的“爱”害了两个女人。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德·莫尔索夫人对费利克斯的感情,我们可以在她临终的忏悔信里弄清楚,那是怎样伟大的一种感情呀!她的爱,融合了亲情、友情、爱情:她让他像她的姑母一样爱她;她让他像朋友一样理解他支撑她;她让他别被别的女人诱惑对她忠贞。然而,这些情感都没有越矩,处在一种像基督徒一样禁欲的状态。尽管伯爵阴晴不定的坏脾气像一颗不定时炸弹让她胆战心惊,两个孩子的病体时刻让她提心吊胆,这个家庭的一切都需要她未雨绸缪的维持。一切的一切让她疲惫不堪。但,即使是这样,面对爱情,她还是选择了不放弃她了家庭,那是责任,更是一种对道德的坚守。这里又涉及了一个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问题:应该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被什么伦理道德束缚,反对禁欲主义,弘扬自我价值。但是,有些“自我价值”是要在人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抛却了这个前提,那只能说是一种自私。德·莫尔索夫人的这种自我牺牲,恰好体现了真正的自我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德·莫尔索夫人高洁的人格与不俗的品质。

同时,小说通过杜莱德夫人和德·莫尔索夫人两个人的对比,也提出了一个人性的美与丑的问题。可以说,杜莱德夫人并无大是大非,她只不过是出于嫉妒与虚荣,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要弄到手,为此,她可以不惜践踏自己的尊严,不顾舆论抛下一切奔赴“爱情”。但从她人前和人后对待费利克斯的态度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费利克斯之于她,更像是一个战利品,而不是要真心对待的人。然而德·莫尔索夫人却是真心的设身处地为费利克斯着想,指点他的仕途,为他保驾护航。于是,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美与丑,在于付出的真假,在于谋取的利益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因此,作者有意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美丽的人?

书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挖掘的问题,那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费利克斯由于母爱的缺乏与生活的封闭,造成了他的充满缺陷的性格。而德·莫尔索夫人对两个孩子—玛德莱娜和雅克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有形的教育加之无形的影响,两个孩子承袭了母亲身上的那种圣洁高雅的气质与善良的品格。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一代代无限延伸下去,正确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从古至今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

全书自始至终在费利克斯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的始终,情感与理智的激烈斗争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德·莫尔索夫人写给费力科斯的那封长信,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处世方法,更加彰显了夫人对费利克斯无私的爱。 最新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可以看看这篇名叫巴尔扎克像:罗丹作品赏析--《巴尔扎克像》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巴尔扎克像:罗丹作品赏析--《巴尔扎克像》 罗丹的古典主义作品,是以《青铜时代》开始,以《加莱义民》和《地狱之门》告终的,其间的历程,正是在古典主义基础上,向现代主义过渡的探索。因此在其古典主义作品中,有许多现代主义的闪光。其实他的处女作《塌鼻男人》,一开始就预示了在罗丹的古典主义传统中,始终蕴育着打破传统的力量和气质。当罗丹完成了《加莱义民》而《地狱之门》尚在尾声中时,他雕塑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座伟大的雕像——《巴尔扎克像》。正是这座雕像,使罗丹在其一生的最后时刻,把他的一只脚有力地迈进了现代主义的门坎儿。对于欧洲雕刻史来说,它是一个里程碑。1891年,在法国文学家协会大大左拉的推荐下,罗丹接受了制作文学协会订购的巴尔扎克像的任务。尽管罗丹预见到官方的订货是不易对付的,他预见到他们永远也不会允许他按照巴尔扎克的真实面目去雕塑,但是,罗丹非常敬仰巴尔扎克和他的巨著集《人间喜剧》,罗丹认为这就是他的《圣经》,因为它他如何观察和描绘。所以,与其说罗丹是为了文学家协会来雕塑巴尔扎克像,不如说仅仅是为了巴尔扎克本人,或者不如说是为了艺术。

为创造一个真实而又具有艺术性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他去巴尔扎克的出生地图尔旅行考察了一个月。他派助手跑遍巴黎,找来许多和巴尔扎克形象近似的模特儿,虽都不尽满意,但罗丹还是据此做出了17个I0尺高的巴尔扎克像。他召集了他的助手和(其中有两个是后来与罗丹齐名的雕刻家布德尔和马约尔)一起来审查,听取意见。但最终无一能使其感到满意。预定的18个月期限到了,罗丹不愿草率交货,一拖再拖,文学家协会因此要求罗丹赔偿损失,退还预支的一万法朗。由于文学家左拉和诗人马拉美的斡旋,由于罗丹的另一雕像《加莱义民》所取得的成功,文学家协会又给了他1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罗丹重塑了好几个巴尔扎克像,却仍无一满意。由于罗丹对待自己的创作极其认真严肃,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愿为迎合文学家协会某些人的世俗口味,不愿把一件艺术品当作可以如期交货的货物来对待而敷衍了事,所以,尽管他已经按照所要求的尺寸做了近20座巴尔扎克像,但当他自认为尚未达到艺术的完满时,他拒不交货。1987年,文学家协会将此事诉诸法律,准备向法院控告罗丹。对罗丹表示同情的6名协会会员因此退出协会。“巴尔扎克事件”成了当时巴黎所有报纸的头条消息。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艺术家左拉、莫奈、马拉美等人向文 学家协会提出的抗议书。由于公众的压力,文学家协会收回了控告,罗丹也被劝说做了相应的让步,答应在1898年沙龙展览会上展出完成的巴尔扎克像。

罗丹的助手和情人、美丽的女雕刻家卡缪在巴尔扎克出生的都兰省人聚居之地,找到了一个身材酷似巴尔扎克的人----一个屠夫,并把他领到罗丹那儿做模特儿。罗丹叫裁缝给他做了一身衣服和一件“多明我会”长袍,因为巴尔扎克在晚上写作和睡觉时,就喜欢穿这样的长袍。在l898年沙龙展览会的前几个星期,罗丹请求卡缪审查又一座新的巴尔扎克像。这个像穿着长裤和背心,卡缪认为这种样子没有表现力,不如就让他穿上多明我会长袍。罗丹接受了建议,当即将新塑成的巴尔扎克像毁掉,在仅剩下的几个星期时间里,罗丹凭着他过去几年对巴尔扎克从精神到气质到肉体状态都已谙熟的经验,凭着这双已塑过近20座巴尔扎克像的、训练有素的手,凭着久经蕴酿而终于洋溢的灵感,神速地塑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巴尔扎克像》,它比真人大一倍。由于文学家协会所给的预支费早已用完,罗丹未能把它铸成铜像,而是制成了石膏像。他又一次召集了他最有才气的助手们:卡缪、布德尔和德布瓦。布德尔久久地盯着那双塑造得十分逼真有力的手----他感到它们是过于生动、过分有力了……他把这感觉告诉罗丹。罗丹马上就明白了该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把这双手砸掉了。尽管它们花费了他很多心血,塑造得如此出色,但是它们因此而宣宾夺主了。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巴尔扎克像就是这个样子:他穿着多明我会长袍,扬着那头发蓬散的雄狮般的头,两只套在长袖里的臂膀下垂着,没有手。罗丹完全摒弃了古典的完美法则而没有去重塑和修补那两个砸过的“伤口”。从最后定型的巴尔扎克像的诞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罗丹为了艺术的完美而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并虚心向求教的品质,可以看到伟大艺术家之间的师生关系亦是不同凡响的。

1898年沙龙展览会被文学家称为“巴尔扎克沙龙”。人们争相去看罗丹的两座雕塑《吻》和《巴尔札克》,它们出自一人之手,却如此不同。《吻》闪耀着大师古典主义传统手法的光辉,尽管它的内容如此带有对传统爱情的挑战色彩——那个女人体就是以罗丹的情人卡缪为模特塑造的。这座具有炽烈的内在情感的《吻》,就是罗丹和卡缪的深挚爱情的象征。他俩的情意在巴黎众人皆知。但是,人们都赞美它、接受了它,因为它那令人谅叹的古典美的形式感太动人心魄了,把习惯于传统美的人们带到了一个传统美的峰巅,因而把他们震住了。

但是,《巴尔扎克》——这哪儿还有一点传统的影子?
!这个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的纪念像,竟被塑得如此粗俗、难看、坑凹不平,和古典美的典雅高贵相去甚远。于是众怒哗然。当时的文学家协会大大皮斯内当着参观者的面,在塑像前怒吼:“这叫我感到恶心!”“巴尔扎克连手都没有,难道他是用脚趾头写书吗?
”他认为它“根本不像人”“只有蔑视人类的艺术家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文学家协会以1l票对4票拒绝接受《巴尔扎克像》,巴黎市政厅也决定不允许在市内任何地方放置它。尽管有许多艺术家对此提出抗议,并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打算筹集三万法郎捐款,以便从罗丹手中买下巴尔扎克像,表示对艺术家的支持,但罗丹拒绝了这一好意,坚决退还了一万法郎的预付费(连同利息)。他把巴尔扎克像拉到巴黎附近的农村侔峒,放到自己别墅的花园里。他坚信这是他自己所做的最好的塑像之—,只要它达到了自己所满意的地步,其它都无关紧要!

是的,这是罗丹的巴尔扎克,是艺术家心中的巴尔扎克,是真实的巴尔扎克。罗丹自己说:”作品《吻》的内在感情无疑是吸引人的。但在这个群像中我没有任何创新。这个主题是按照学院派传统来处理的,雕像本身很完整,但人为地与社会环境相脱离。相反,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他的摸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引自“国际美术资料”1979年4期中的“罗丹材料三种”,阿伯特·阿尔尚著,陈桂花节译)。

罗丹没有把巴尔扎克塑成一个头戴大礼帽、手拿文明棍、身穿燕尾服、一本正经、正在读书、正在写作或正在低头沉思的大文豪模样。总之,毫无历史先贤、伟人之纪念像所应当有的尊贵模样,而是把他塑成一个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样子,加上雕塑手法的毫无修饰、塑像表面不是呈光滑圆润而是坑凹粗陋的形态,更增加了人物的粗俗犷达之气——正是这粗俗之气,却是假充高稚的世俗之辈所不能接受的。这是罗丹对巴尔扎克内在精神的独到见解。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伟大作品,但它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在用精确细致的描写来刻划巴黎社会的种种粗俗丑陋、百孔干疮之貌。读其作品,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好象是在借助巴尔扎克的一面特殊的显微镜,一个接一个地看着那些放大了的千百种人类社会的脓疱烂疮,并且好像还看见巴尔扎克像一个在病面前毫不畏惧的大夫,正在把它们一个个在你眼皮底下挤破,流脓流血流黑水,直看得你恶心想吐。这种以犷达而又犀利的笔法,直截了当地描写现实中真实的粗俗之貌、专揭人类丑恶的作法,不是那些或喜吟风弄月、或喜神游玄境、神经纤细脆弱、清高厌俗的书生和文人所能为之。它需要一副洞察幽微而深明大义的头脑,一颗顽强坚韧而又充满人性的心,一对犀利的眼睛,一个灵敏的鼻子,一种解剖家的技巧和胆量,还需要有极为健全的神经、足够强壮的体质和一个好胃口。而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则把这些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样一个巴尔扎克,才写得出《人间喜剧》那样一部惊心动魄的宏伟巨制——他披着散乱的头发,胡子拉渣,满是皱褶的长袍凌乱地裹着他那臃肿然而魁伟粗壮的身子。他洞察世界,虚怀若谷,为事业勤奋不辍,却无暇顾及自己眼皮底下的琐事——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他高扬着头,充满了自信,像一头警觉而傲视的雄师般伟岸;深陷的眼睛,看着他无所不看穿的世界,他正在迈步向前,这也是他思索的信号。仔细看他的脸,仍可发现罗丹的古典倾向:它的表情是复杂的,既有自信和傲慢,又有忧愁和温情;既蔑视,又宽容……它达到了细节的真实深刻,又达到整体的简洁和谐,具有纪念碑雕像的浑然一体的气派。暗影在它坑凹不平的身上找到了许多藏身之所,光线只在突出的地方闪亮着。多处复杂重叠的暗影,为雕像笼罩上阴郁的悲剧气氛,巴尔扎克仿佛永远是在双重(自然和社会)的黑暗中踟蹰,仅仅是视着、渴盼着那可疑的光明。

这座雕像一直在罗丹的花园中伫立着,陪伴罗丹渡过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的时日。只有他俩才互相需要和理解。直到罗丹去世22年后,1939年,法国政府才解除禁令,把这尊雕像耸立在巴黎街头。感谢罗丹。现代人走向这座雕像时,他们透过那带有艺术性的粗俗意味的蓬乱头发和邋遢长袍,透过它表面的坑凹不平所显示的富有感情人彩的光影变化,一眼就看出了巴尔扎克----这正是他们所终于认识到和所要寻找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巴尔扎克《幽谷百合》读后感三篇
推荐阅读